《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2)
卷四 (2)
1. 論驚風證治
若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以痰留,去痰為主。火甚者,宜龍膽、山梔、黃連、黃柏、石膏、大黃之屬。雖火甚,膽草、大黃不宜輕用。痰之甚者,宜牛黃、膽星、天竺黃、南星、半夏、白芥子之屬。白芥子非驚風治痰之藥。
白話文:
在討論到驚風這種病症的治療時,如果痰是由於火氣所引起,那麼首先應該處理的是火氣;但如果火氣是因為痰所引發,那首要任務就是清除痰。
對於火氣非常旺盛的情況,適合使用的藥物有龍膽、山梔、黃連、黃柏、石膏和大黃這一類的藥。即使火氣十分嚴重,但使用膽草和大黃這類藥物時仍需謹慎,不宜隨便使用。
若是痰非常多的情況,則應使用牛黃、膽星、天竺黃、南星、半夏、白芥子等藥物。然而,白芥子並不是用來治療因驚風引起的痰的有效藥物。
2. 急驚風
若不顧真陰,過用祛風化痰之藥,則脾益虛,血益燥,邪氣綿延,必成慢驚矣。此中陰虛之義,皆人所不知。小兒純陽之體,因陰精不足也,至十六歲而始成,故丹溪有陽有餘陰不足論。而景岳獨議其非,今仍言小兒陰虛,人皆不知,不知丹溪已言之久矣,何兩不相符耶?
若屢用驚藥而脾胃虛寒者,須用六君子以補脾土,丁香、木香以培陽氣。立齋治驚風,不言補腎,竟講肝脾,亦是高見。
白話文:
[對於急驚風的處理]
如果在治療過程中不顧及孩子體內的真正陰液,過度使用驅風和化解痰濕的藥物,這會導致孩子的脾臟功能更虛弱,血液更加乾燥。結果,病邪就會持續存在,最終轉變為慢性驚風。這種中醫裡提到的陰虛概念,其實很多人都不瞭解。
小孩的身體本質上是純陽的,因為他們的陰性精華還未足夠,通常要到十六歲左右才發育完成,所以朱丹溪有『陽有餘而陰不足』的理論。但張景嶽卻不同意這個觀點。現在我們依然說小孩有陰虛的問題,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實際上朱丹溪早就提出了這一理論,為什麼大家對這兩個觀點的看法不能達成一致呢?
如果反覆使用驚風藥物後出現脾胃虛寒的情況,應該使用六君子湯來補充脾臟的功能,同時利用丁香和木香來增強體內的陽氣。立齋在治療驚風時,並沒有提到補腎,而是專注於肝和脾的調理,這也顯示出他的高明之處。]
3. 慢驚風
脾腎虛寒之甚,或吐瀉不止,宜附子理陰煎;再甚者,宜六味回陽,或四味回陽飲。慢驚雖虛寒,而補脾之中加熱藥為主,理陰、回陽皆血藥加參附,未為切中,當以參朮扶脾為先。觀立齋用藥,高出景岳萬萬矣。
愚按:附子溫中回陽,為慢驚之聖藥。竟講附子回陽之妙,此景岳之常技,不知以參朮為主,而以附子佐之,乃為正治。景岳不知君臣佐使,故持論如此,觀前賢用藥,俱重脾胃,則可知矣。
白話文:
[慢驚風]的情況,如果因為脾腎極度虛寒,或是嘔吐腹瀉無法停止,適合服用附子理陰煎。對於更嚴重的病情,應該選擇六味回陽,或是四味回陽飲。雖然慢驚風是因為虛寒引起的,但在補脾的過程中,主要應加入熱性藥物。理陰和回陽的療法,都是在血藥中加入人參和附子,這並不能完全針對病根,應該首先用人參和白朮來扶助脾臟的功能。從立齋的用藥方法來看,他的醫術遠遠高於景嶽。
我想說的是:附子能溫暖中焦,回復陽氣,是治療慢驚風的神藥。深入研究附子回陽的妙處,這是景嶽常用的技巧,但他不知道應該以人參和白朮為主,輔以附子,這纔是正確的治療方式。景嶽不懂得如何分辨藥物的主次和輔佐作用,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觀點。從前輩們使用藥物的情況來看,他們都非常注重調理脾胃,這一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4. 大驚卒恐
治大驚氣散之病,當以收復神氣為主。驚則氣亂,雖大驚未可竟以收復神氣為主。當察色審症,有痰者,清痰安神;有火者,清火安神,不可單用補劑,須以活法處治為妙。
白話文:
在治療因極度驚嚇導致精神散亂的病症時,主要應以恢復和安定心神為首要目標。當人受到驚嚇,氣息會混亂,即便如此,治療仍應以收斂和恢復心神為主。醫師應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詳細診斷病情,如果病人有痰多的症狀,就應該清痰並安撫心神;如果有火旺的症狀,就應該清火並安撫心神。治療時不能單純使用補藥,必須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選擇治療方法,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