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小兒則

小兒之體柔嫩,易實易虛,用藥一誤,生死立判,所以藥不可輕投也。故子和有「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論」,丹溪有「慈幼論」,不可不觀。試觀貧窮之家,食物淡薄,衣裳不周,有病無藥,生子多育,可見小兒有病,不必服藥,以調和為要。

白話文:

在談論到孩童的狀況時,指出孩童的身體柔弱且細膩,他們容易因體質過於強壯或虛弱而產生問題。一旦用藥稍有差池,就可能立刻影響其生命安全,因此在給予孩童藥物時絕不能輕率。因此,古代醫學家子和曾提出「過度溺愛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的理論」,而丹溪則有「慈愛兒童論」,這些理論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實際上,觀察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他們的食物清淡,衣物不足,即便生病也無力購藥,然而他們的孩子卻能健康成長,這說明瞭當孩童生病時,不一定非得服藥,關鍵在於如何調整與維持他們的生活環境與飲食習慣,使之達到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

3. 初誕法

保嬰諸書皆云:分娩之時,口含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嚥下,而毒伏命門,致他日發為驚風,發熱,痘疹等證。此說固似有理,然嬰兒通體無非血氣所結,而此亦血氣之餘,即使嚥下,亦必從便而出,何以獨留為害?無足憑也。惟是形體初成,固當為之清除。其法於未啼時,用軟帛裹指,挖去口中之血。

母之有火者,熱氣蘊蓄,結成血塊,自宜去之,嚥下雖從便出,其毒氣留於腸胃也。既云此說無足為憑,今仍云挖去,何必言前人之非耶。若母氣素寒,小兒清弱者,母氣素寒,焉能受胎?惟熱能受,故有胎毒而出痘。只以淡薑湯拭口,最能去胃寒,並可免吐瀉之患,此法最妙。

未見其妙。拭後仍用核桃法。以核桃去皮,嚼爛,包納兒口,使吮其汁。此法亦未見長。○一古法拭口多有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苦大寒,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以苦劣之氣相犯,致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矣。小兒在腹蘊熱者多,黃連解毒,亦是極妙,何得一拭口即傷胃氣而變嘔瀉?猶如毒藥之不可犯,此言大謬。何小兒初生即云胃寒,甚言其薑湯之妙?足見景岳偏執熱藥之誤。

白話文:

[初誕法]

根據各種保護嬰兒的書籍記載:在嬰兒出生時,口中可能含有血塊,一旦嬰兒哭出聲後,這些血塊會被吞下,毒素就會潛伏在生命的關鍵部位,導致日後出現驚風、發熱、痘疹等症狀。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是考慮到嬰兒全身都是由氣血構成,那這血塊也只是氣血的殘留物,即使被吞下,也必定會通過排泄物排出體外,爲何獨獨留下成爲危害呢?這個說法並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然而,在嬰兒剛形成時,我們確實應該爲他們清理乾淨。具體做法是在嬰兒還沒有哭出聲時,用柔軟的布包裹手指,將口中的血液清除。

如果母親體內有火氣,熱氣積聚,形成血塊,應當清除,即使吞下也會隨排泄物排出,但其毒氣可能殘留在腸胃中。雖然我們說這個說法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但現在仍然建議清除血塊,沒有必要強調前人的錯誤。如果母親體質本就寒涼,嬰兒身體虛弱,母親體質寒涼,怎麼可能懷孕?只有熱性體質才能受孕,因此會有胎毒引發痘疹。此時,只需用淡薑湯擦拭嬰兒的口腔,既能去除胃寒,也能避免嘔吐腹瀉的問題,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但在實際操作中,並未發現這種方法的神奇之處。擦拭後,仍然推薦使用核桃法。將核桃去皮,搗碎,包裹後放入嬰兒口中,讓嬰兒吸食汁液。這種方法的效果也沒有明顯的提升。

一種古老的方法是使用黃連擦拭口腔,但是黃連味道極苦且性質極寒,嬰兒的健康主要取決於胃氣,怎麼能剛出生就讓苦寒之氣侵犯,導致胃氣受損,日後可能會引發嘔吐或腹瀉,這些問題可能就是由此產生的。新生兒在母體中多數帶有熱氣,黃連具有解毒功效,非常有效,怎麼會在一次擦拭口腔後就損傷胃氣並引發嘔吐和腹瀉?就像不能輕易接觸毒藥一樣,這種說法是極大的謬誤。爲什麼在描述新生兒時會說胃寒,還特別強調薑湯的妙處?這足以說明景嶽偏執於熱性藥物的錯誤。

4. 護養法

衣服當隨寒熱加減,但令背暖,亦勿令出汗,恐表虛風熱易傷。乳哺亦不宜過飽。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既云小兒胃寒,又云忍三分寒,自相矛盾。

白話文:

[護養方法]

孩子的衣物應隨著天氣的冷熱適時增減,主要保持背部溫暖,但也別讓孩子熱到出汗,因為這會使身體表面防禦力下降,容易受到風邪和熱邪的侵害。餵奶也不要讓寶寶吃得過飽。這就像陳氏所說的,要忍受一點點的寒冷,只吃個七分飽。然而,一方面說孩子胃部怕冷,另一方面又要他們忍受三分的寒冷,這種說法似乎是有些矛盾的。

5. 初生兒看病法

以手指探其口,雖發聲而從容咂指者,其病輕;若即發聲不咂指,而色或青紅兼紫者,此落地受寒之甚也。青紅兼紫,此外受寒邪,郁遏其火,非內寒也。生兒怯弱,必須以藥扶助之。天稟怯弱,亦非藥能扶助,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可也。若七日內肌肉頓肥,則必病矣。過此以往漸肥者,不足慮也。治肥之法,宜清痰濕,解胎毒。朝內之兒,藥難輕用。

白話文:

[新生兒診斷方法]

以手指輕觸嬰兒的嘴,如果他雖然哭著但仍悠閒地吸吮手指,那麼他的病情並不嚴重。但如果一碰就大哭且不吸吮手指,而且臉色呈現青、紅和紫色交雜,這表示嬰兒出生後遭受嚴重的寒冷。臉色青紅帶紫,是因為外來的寒氣侵襲,抑制了嬰兒體內的熱氣,並非嬰兒本身就有內寒。新生兒體質虛弱,需要藥物輔助調理。然而,如果是天生體質虛弱,藥物未必能有顯著效果,調整飲食與確保適宜的環境溫度會更有效。若在出生七日內嬰兒肌肉突然變得肥厚,那可能就是生病了。但若是在此之後逐漸長胖,則不必過於擔心。治療肥胖的方法,應著重於清除痰濕,以及排毒。對於皇室的嬰兒,使用藥物時需格外謹慎。

6. 聲喑

又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小兒無此症。

白話文:

再說,如果體內精氣被過度消耗導致逆亂,就會造成聲音嘶啞或發音困難,這是由於腎臟虛弱所引起的。小孩通常不會有這種症狀。

7. 顏色

白主氣虛,甚則氣脫,主無火,主脾肺不足。當雲陽氣弱,若無火,則死。○兩顴鮮紅,或作或止者,謂之面戴陽,乃真陰虛弱,非陽症也。乃胃家有火,陽明胃脈榮於面,不可認戴陽而用熱藥。在大人則有此病。

白話文:

[顏色]的部分內容在說:[白色主要顯示氣血虛弱,嚴重的話可能表示氣脫,代表身體缺乏活力,特別是脾臟和肺部的功能不夠強。這可以理解為身體的陽氣較弱,如果完全失去活力,那會有生命危險。○如果兩邊臉頰時常出現鮮紅,這種現象稱為面戴陽,其實是因為身體的真陰虛弱,並不是因為陽氣過盛。這是由於胃部有過多的火氣,因為陽明胃經循行至面部,所以不能單純認為是面戴陽就使用熱性藥物。這種情況在成人身上比較常見。]

8. 撮口臍風

凡治此之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先清火;若無火無痰,專當溫補脾胃。調養脾胃。

白話文:

對於處理撮口臘風這種情況,如果是由於痰多所引發的,我們應先針對痰進行治療;如果是火氣過旺造成的,則應先降火。假如並非由火氣或痰引起,那我們就應該專心溫補脾胃,並且注重脾胃的調養。

9. 驚風

慢驚者,陰症也,虛症也。此脾肺俱虛,肝邪無制,因而侮脾生風,無陽之症也。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者,是為慢驚,此當專顧脾腎,以救元氣。肝脾兩臟受病,若講補腎,則凝滯不舒,胸膈不寬,痰氣反甚矣。

白話文:

【驚風】

患有慢性的驚風,這屬於陰性病症,也是虛弱的症狀。這是由於脾臟和肺臟都處於虛弱狀態,導致肝臟的異常沒有得到控制,進而侵犯脾臟產生風邪,是缺乏陽氣的表現。因此,患者在形體、氣力及病態上都顯得不足,這就是慢性的驚風。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專心調理脾臟和腎臟,以挽救元氣。

當肝臟和脾臟同時受到影響,如果單純地去補腎,可能會造成血液循環不暢,胸部感到壓抑,反而會加重痰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