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血癥

一、血瘀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臍腹之下,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宜五物、決陰等加減主之,則血去痛止,足稱神劑。此兩方但能補血,不能行血,又無理氣之藥,其血焉得下行?必得桃仁、胡索、青皮、香附可以行動。自稱神劑,可恥,可恥。

如鬱結傷脾者,宜歸脾、逍遙、壽脾煎。宜開鬱結,竟補無益。○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脹者,宜八味地黃丸。有癥瘕者,雖屬虛,宜補中兼理氣。

白話文:

[血癥]

一、若是因為血液瘀滯導致疼痛,或是形成硬塊在腹部下方,如果只是暫時積聚而病根尚未穩固的情況,應該使用五物湯、決陰湯等方劑,酌情增減來治療,這樣血液排出後疼痛就能停止,確實可稱為神奇的藥方。但這兩個方子只能補充血液,無法促進血液循環,且沒有理氣的藥材,血液怎麼可能順利下行?必須加入桃仁、延胡索、青皮、香附這些藥材才能促進血液流動。自稱為神效藥方,實在是可恥,非常可恥。

對於情緒鬱悶影響脾胃功能的情況,應該用歸脾湯、逍遙散、壽脾煎等方子。只開解鬱悶,一味補充卻沒有實際好處。對於長期脾腎氣滯,造成小腹膨脹的情況,應該使用八味地黃丸。如果存在癥瘕(腹部硬塊),即便身體虛弱,也應該在補中氣的同時,兼顧調理氣機。

2. 食癥

胃氣強者,必不致留聚飲食。而飲食之不化者,必由脾腎氣弱而然。癥者,有所徵驗也。因停食氣滯,乃脾不運行之故,非關腎弱。景岳凡病必將腎虛火衰陽虛立言,乃老生常談也。

白話文:

對於有強健胃氣的人,必然不會導致食物在體內過度停留或聚集。而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肯定是因為脾臟和腎臟的功能較弱所導致的。"癥",指的是有具體可驗證的病狀。因為食物在體內停滯、氣機阻滯,這是由於脾臟運作不順所致,並非是因為腎臟功能弱。張景嶽認為所有疾病都與腎虛、火衰、陽氣不足有關,這只是一般人常說的老生常談。

3. 氣瘕

瘕者,假也,假借其氣而成形,故聚散無常,此女子之疝也。

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留而不去,則成為實。實者,邪氣之實也,非正氣之實。

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分清飲、四苓、五苓散。既雲氣結,治宜理氣,氣行則小便自利,不必分利。景岳治病,尚未明白。○氣結大腸,干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既雲氣結,此氣秘而大便不通,當用理氣如蘇子、杏仁、枳殼之類。○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

此方未妙。○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新方俱未善。○氣聚兼熱,火鬱不行者,抽薪飲、大分清飲。此二方惟利小便清火而已,理氣開鬱俱不用,何也?凡今人之病,虛者最多,而用補者少,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蓋亦罕矣。子和云:庸醫但知補之為良,而不知去病為要。

世人亦喜補而畏攻,大誤。

白話文:

[氣瘕]

氣瘕,指的是臨時生成的腫塊,是因為體內的氣聚結成形,所以它的出現和消失沒有固定模式,這在女性身上常見,類似疝氣。

只有當身體的正氣運行不暢,邪氣才會聚集。古書上說:邪氣之所以能侵入,一定是因為正氣已經虛弱。因此,有這種病的人,大多都是因為氣虛。如果邪氣停留不散,就會形成實質性的病變。這裡的實,指的是邪氣的存在,並不是正氣強壯的意思。

如果氣結在膀胱,導致排尿困難,可以用小分清飲、四苓、五苓散等方劑。既然問題是出在氣結,治療就應該著重在調理氣機,一旦氣流通順,小便自然就會暢通,不需要特別去分利。景嶽的治療方法,似乎還沒有完全理解這一點。○如果是氣結在大腸,造成便祕,可以使用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既然問題是氣結,那麼大便不通就是因為氣滯,應該使用如蘇子、杏仁、枳殼等調理氣機的藥物。○如果是因為水份和血液不足導致的便祕,可以用濟川煎。

但這個方子效果不佳。○如果肝氣逆亂形成聚積,可以用解肝煎;如果同時有火氣,可以用化肝煎。這些新的方子效果都不是很好。○如果聚氣同時伴有熱氣,火氣鬱結不散,可以使用抽薪飲、大分清飲。但這兩個方子只對小便清火有效,對於調理氣機和開鬱都沒有作用,這是為什麼呢?現在的人,身體虛弱的佔大多數,但真正使用補藥的卻很少,治療方式和病情不匹配,想要靠藥物救人,這樣的情況實在不多見。子和曾經說過:庸醫只知道補藥好,卻不知道去除病因纔是關鍵。

而一般人也偏好補藥,害怕攻伐,這是非常大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