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6)
卷三 (6)
1. 安胎
既云血得熱而流於胞中,宜用涼血清火,逍遙散非切中病情之藥。立齋明理之人,用藥每每執方,未能盡善,亦喜溫補而畏寒涼,故景岳獨愛之。夫胎之在腹,如果之在枝,枝枯則果落,固理之自然。婦人性偏恣欲,火動於中,亦能致胎不安而有墮者。此言受病之情。有因母病動胎者,但療母病,則胎自穩。
此言甚當。
白話文:
既然說血是因為熱而流到子宮裡,應該用涼血清火的藥,逍遙散並不是對症的藥。李時珍是個明白事理的人,用藥常常拘泥於既有的方子,不能做到盡善盡美,而且他喜歡用溫補的藥,害怕用寒涼的藥,所以張景岳特別推崇他。胎兒在肚子裡,就像果實在樹枝上,樹枝枯萎,果實就會掉落,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婦女性情容易放縱慾望,體內火氣旺盛,也會導致胎兒不安而有流產的情況,這是說胎兒不安是因為自身受病。還有因為母親生病而影響到胎兒的,只要治療母親的病,胎兒自然就會穩定下來。這些說法都很正確。
2. 惡阻
若胃虛兼寒多嘔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之類。虛寒者少,胃虛而有肝火者多。○若肝腎陽虛作嘔者,宜理陰煎主之。惡阻而講肝腎陽虛,用凝滯熱藥,景岳獨創之論也,其無後乎。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也,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不安,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朮。竹茹、生薑,必用之藥。胎氣上逼若胃寒氣實而逼者,宜和胃飲。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故寒主降,火主升。胃寒氣實者而逼者,非胃中寒也。
因胃中氣實,鬱而為火,得外寒觸動內火而上逼,當疏通氣道,其火氣自然下降,不可以胃寒而用熱藥溫胃。○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甚者八珍湯。脾虛而氣不行,當加入理氣,反云甚者八珍湯,豈四物能行氣者乎?謬甚。○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胎氣上逆,豈有脾腎虛寒者乎?○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
脾腎氣虛則有寒者,當以補脾腎之氣,豈有反用逍遙散加枳殼以耗氣?立言治法不相符合,何得謂之明醫?
一方,若胎動煩躁,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用當歸湯。不救者多。
白話文:
[妊娠反應]
如果是因爲胃虛且偏寒導致的頻繁嘔吐,適合使用六味異功煎、溫胃飲等藥方。然而,胃虛且肝火旺的情況更爲常見,相較於胃虛且偏寒的情況。
對於肝腎陽虛引起的嘔吐,應該採用理陰煎爲主治療。在討論妊娠反應時提及肝腎陽虛,以及使用凝滯熱藥,這是景嶽獨到的見解,他的理論後續是否有被廣泛接受呢?
立齋說:半夏是調理脾胃、化解痰滯的主要藥物。脾胃虛弱導致嘔吐,或是痰液堵塞,飲食減少,胎兒不安穩,一定得使用茯苓半夏湯,並加倍加入白朮。竹茹、生薑,是必須使用的藥物。如果是因爲胃寒氣實造成的胎兒壓迫感,應採用和胃飲。
古籍記載:各種逆氣衝上,都屬於火的範疇。所以寒主下降,火主上升。胃寒氣實造成壓迫感,並非胃部真寒。
而是因爲胃中氣實,鬱結生成火,受到外界寒冷刺激觸動內火而上升,應當疏通氣道,火氣自然會下降,不能因爲胃寒就使用熱性藥物溫胃。
若脾胃虛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應採用四君子湯,嚴重者可使用八珍湯。脾胃虛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卻說嚴重者應使用八珍湯,難道四物湯能促進氣血運行嗎?這非常荒謬。
對於脾胃腎虛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應採用理陰煎。胎兒上逆,哪會有脾胃腎虛寒的情況呢?
對於脾胃腎氣虛且伴有火氣的情況,應採用逍遙散,或者加上黃芩、枳殼、砂仁。
脾胃腎氣虛伴隨寒象,應該補脾胃腎的氣,怎麼反而使用逍遙散加上枳殼來耗損氣力?立言的治療方法自相矛盾,怎能稱得上明醫?
有一種情況,如果胎兒躁動不安,脣口發青發黑,手腳冰冷,需使用當歸湯。但這種情況往往難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