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
卷二 (3)
1. 論治
若痰飲壅閉,氣道不通者,必須先用吐法,並當清其飲食,此治狂之要。非清也,《內經》所謂奪食即止。
一、癲症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故發則暈僕,口眼相引,目睛上視,手足搐搦,腰脊強直,食頃乃蘇。癇症之發,如此情狀,豈可認為癲症乎?辨症未明,用藥必誤,害人非淺。
一、癲癇症無火者多。若無火邪,不得妄用涼藥,恐傷脾氣,以致變生他症,且復有陰盛陽衰及氣血暴脫,而絕無痰火氣逆等病者,則凡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補等湯或加乾薑、桂、附,皆所必用。此乃暴脫之症,豈可謂之癲癇?認病不明,大誤後人之治。○若照此用藥,必致誤人。景岳平生技藝,只將陰陽水火言之又言,而以陽氣為主,眩人耳目。
白話文:
[治療討論]
如果因為痰和水濕阻塞,導致呼吸道不暢,我們必須先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並且要調整飲食,這是最主要的治療瘋狂狀態的方法。這裡的"清"不是指清理,而是《內經》中提到的,只要停止攝入食物,病症就會暫時得到控制。
第一點,癲狂症大多是由於痰和氣的問題。當氣流受阻,痰液積聚,都可能堵塞經絡,封閉心臟的通道,因此發作時會突然倒下,口眼歪斜,眼睛向上看,手腳抽搐,腰部僵硬,通常過了一段時間才會恢復。癲狂症發作的情況就像這樣,怎能輕易斷定為一般的癲狂症呢?如果不能正確診斷病情,用藥必然會出錯,對人的危害不小。
第二點,大部分的癲癇患者並無火熱的症狀。如果患者並無火熱的邪氣,就不能隨便使用冷性藥物,因為可能會損傷脾胃的功能,進而引發其他的疾病。此外,有些患者是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衰弱,或者氣血突然流失,並沒有痰火氣逆等問題,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或者添加乾薑、肉桂、附子等溫熱藥物。這是氣血突失的症狀,怎能斷定為癲癇呢?如果對疾病認識不清,就會嚴重誤導後人的治療。如果按照這種方式用藥,肯定會誤導他人。張景嶽一生的醫術,只是反覆強調陰陽水火的理論,特別強調陽氣的重要性,讓人誤解。]
2. 述古
《千金方》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據云無癇,何得又引前賢之說?豈癇即癲耶?○又云:病先身熱,掣縱,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肉,猶易治也。在肌肉,何得驚啼叫喚?愚謂二家之說,雖若切當,然風寒外感,自有表症,飲食內傷,是有里症,俱未必亂神。
若此而癲癇為病,則忽爾昏厥,此其病則專在心經,以及肝膽二臟,又非風寒飲食所能頓病若此者。癲症之發,屬胃有痰火,因風寒觸動,內之痰火,得風而上升為厥;或因食物填塞胃中,不得通泰,其痰火上湧而厥;因驚而動肝膽之火,痰隨火升而厥,故小兒之癇有三。若景岳云其病專在心經及肝膽,尚未明白,妄自議論前人。
丹溪曰:大法行痰為主,黃連、南星、瓜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無不愈。仍用丹溪之法,何必罪其為寒涼害人?○因胃中之痰,隨肝膽之火上升,干其心肺之竅而昏厥,此乃至理。
白話文:
【述古】
《千金方》提到:小兒的癲癇有三種類型,分別是風癲、驚癲和食癲。有人認為並無癲癇一說,但這裡卻引用了前人的觀點,難道癲和癇是同一回事嗎?
又說到:如果小孩在發病前出現身體發熱,抽搐,驚嚇啼哭,然後才發作癲癇,且診脈結果顯示脈象浮動,這被稱為陽癲,病根在六腑之外,在肌肉層面,這種情況相對容易治療。但若是在肌肉層面,為什麼會出現驚嚇啼哭的情況呢?我認為兩種觀點雖然看似合理,但是風寒引起的外感疾病,本身就會有表面的症狀,飲食過量導致的內傷,也會有內裡的症狀,這些不一定會影響精神狀態。
但如果孩子得了癲癇,他們可能會突然陷入昏迷,這種病症主要影響心臟和肝膽兩個器官,並非一般的風寒或飲食問題能引起如此嚴重的病情。癲癇的發作,可能與胃中有痰火有關,因為風寒刺激,使內部的痰火上昇導致昏厥;或者因為食物堵塞胃部,無法順利消化,導致痰火上湧而昏厥;也可能因為受到驚嚇,激發肝膽之火,痰隨火上昇而昏厥,因此小兒的癲癇有三種原因。像景嶽所說,癲癇主要影響心臟和肝膽,這種說法還不夠明確,對前人的評論有些武斷。
丹溪先生認為:治療癲癇的主要方法是化痰,使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等藥物,根據火候和痰量來調整治療方案,這樣往往能痊癒。如果採用丹溪的方法,何必擔心會因藥物性質寒涼而害人呢?
因為胃中的痰,跟著肝膽之火上昇,幹擾心肺的運作導致昏厥,這是基本的病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