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癃閉

2. 論證

夫膀胱為藏水之腑,而水之入也,由氣以化水,故有氣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達氣,故有水始有溺。人之飲由口而入,故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有形之水,從口而入,由肺氣施化,下及膀胱而溺出矣。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未聞有由氣化水之說。蓋飲入於胃,則氣傳入膀胱而溺。若雲氣化水,乃無形之氣化其水而藏諸腎,非有形之水可以氣化成水而為溺。景岳之言,於理欠通。經云:濁陰出下竅。此句不講矣。然則水中有氣,氣即水也;氣中有水,水即氣也。今凡病氣虛而閉者,必以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水火不交,陰陽否隔,所以氣自氣而不化水,水自水而蓄不行。氣不化水,則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則浸漬腐敗者有之。

氣既不能化,而欲強為通利,果能行乎?陰中已無陽,而再用苦寒之劑,能無甚乎?只消一句氣化則能出矣,不必紛紛閒話,何人不知此理?○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氣中有水,水中有氣,凡議論必牽引之,以為妙論,如《水滸傳》每每以劫法場為言,《西遊記》每每以觀音出現為言,景岳書中每以此幾句為套語,世人不察其立言之誤而宗之,每以回陽為本而用熱藥,貽禍不淺。

白話文:

在討論的內容中,膀胱被描述為儲存水分的器官。水分的吸收,是由氣轉化而成,因此,有氣的存在就有水分;而水分的排出,是藉由水分幫助氣的運作,所以,有水分才會有尿液的產生。我們攝取的水分是由口進入身體,因此,常說飲食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微的氣,然後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再將這些精氣散佈出去,最後送至肺部,肺部調節水分的通道,再向下送至膀胱。這是有形的水分,從口進入,由肺部的氣來進行轉化,最終到達膀胱並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經典中提到:膀胱就像一個城市,負責管理所有的津液,當氣的轉化功能正常時,就能順利排尿。

然而,並未聽過氣可以轉化為水分這種說法。實際上,飲水進入胃部後,氣會將之傳遞到膀胱,形成尿液。如果說氣可以轉化為水分,那應該是指無形的氣轉化為水分,並將其儲存在腎臟中,而非有形的水分可以由氣轉化成水分,形成尿液。張景嶽的說法,在道理上有些不通。經典中說:濁陰會從下竅排出。對於這句話,這裡就不做進一步的解釋了。

然而,氣中有水分,水分中也有氣,現在,當一個人因為氣虛而導致閉塞的情況,往往是由於真陽已經耗盡,根本的元氣已經衰弱,水與火無法相互作用,陰陽之間產生隔閡,因此,氣只能自己運作,無法轉化為水分,水分也只能自己存在,無法順利排出。當氣無法轉化為水分,可能會導致膀胱乾涸;當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可能會導致水濕積聚,甚至腐敗。

在氣無法轉化的情況下,如果強行使用通利的方法,真的能有效嗎?當陰中已經沒有陽氣,再使用苦寒的藥物,會不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只需要理解一句話:「當氣轉化功能正常時,才能順利排尿」,就足以說明一切,不需要再多言。又有誰不知道這個道理呢?

當真陽已經耗盡,根本的元氣已經衰弱,氣中有水分,水分中也有氣,這樣的理論總是在各種討論中被引用,被認為是精妙的論點,就像《水滸傳》中常常提到的劫法場,《西遊記》中常常提到的觀音出現一樣。張景嶽的書中,也常常使用這幾句話作為固定的語句,但世人並未注意到他言論中的錯誤,反而將其視為圭臬,經常以回復陽氣為目標,大量使用熱性的藥物,結果帶來了深遠的災難。

3. 論治

凡氣實等症,無如吐之妙者,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開其上竅,則下竅必利。此丹溪言之詳矣,不必依樣畫胡蘆而再說矣。

一、久服桂附之屬,以致水虧陽亢,而小便不通者,宜解毒壯水。仍有桂附多服,致水虧陽亢,則知熱藥非常服之品矣。

一、服分利既多,而小水愈不通者,此必下竭之症。察其水虧者,必須大補真陰;火虛者,必須峻補陽氣。景岳治癃閉,但知大補真陰,峻補陽氣,殊不知肺受火爍,乾金不能施化,失其清肅降下之令,以致小便不利者,當用清肺為主。清肺則小便自利,所謂水出高源,下病取上之法。景岳尚未及此,何得謂之博覽群書?可愧,可愧。

白話文:

在治療方面,對於那些因為氣血過盛導致的症狀,沒有比催吐更有效的了。這就好比一個裝水的容器,如果上面的孔被堵住了,那麼下面的孔自然也就無法流通;但如果打開上面的孔,下面的孔就會順暢。丹溪對這個理論有詳細的闡述,這裡就不需要再重複說明。

一、長期服用像肉桂、附子這一類的藥物,導致體內水分虧損,陽氣過旺,小便不暢的,應該使用解毒壯水的療法。由此可知,過量服用溫熱性藥物會導致水虧陽亢,所以這些藥物並非適合長期服用。

二、如果已經使用了大量的利尿劑,但小便仍然不通暢,這可能就是下焦虛竭的症狀。如果發現是水分虧損,必須大力補充真陰;如果是火氣虛弱,必須強力補充陽氣。景嶽在治療小便不通時,只知道大力補充真陰和強力補充陽氣,卻忽略了肺部受火氣侵蝕,肺金無法正常運作,失去清肅下降的功能,導致小便不暢的情況,這種情況應以清肺為主。只要清肺,小便自然就會通暢,這就是所謂的「水出高源,下病取上」的治療方法。景嶽還沒能達到這個層次,怎能稱得上博覽羣書呢?真是讓人汗顏,汗顏。

4. 秘結

5. 論證

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風、氣、熱、寒、濕等秘,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症之害也。秘結當分氣血,不可混同立論。秘者,氣之秘也;結者,乾燥而結,津液枯也。氣滯而秘,宜理氣;氣虛而秘,宜補氣;血虛而結,宜滋潤;火亢而結,宜通利,不必多論。至陰結者,天寒地凍,水泉不流,用辛熱以治之。

白話文:

在討論便祕這項症狀時,根據古老的醫書記載,有因為虛弱、風邪、氣滯、熱盛、寒涼、濕氣等因素所導致的便祕。而李東垣(東垣)則進一步提出有熱燥、風燥、陽性便祕、陰性便祕的理論,然而這些命名過於複雜,且缺乏具體證據,未能掌握核心,只會徒增困惑,對於實際臨牀診斷可能會造成不利影響。

我們應該區分是氣滯還是血虛導致的便祕,不能混為一談。便祕,主要是氣滯所致;大便乾硬,則是津液不足造成的。如果是由氣滯引起的便祕,應當調理氣機;若因氣虛引起,則應補氣;若是血虛導致的大便乾結,應該滋養血液;如果是火氣過旺導致的便祕,就應當通利降火,這些原則不必多加闡述。

至於陰性便祕,就像是冬天天寒地凍,水流凝固的情況,應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

6. 論治

火盛水虧,陰虛而燥者,宜丹溪補陰丸、人參固本,或六味加知、柏、麻仁之類。每毀丹溪滋陰知柏之害人,今仍引補陰丸以治燥結,何耶?

一、老人便結,大部皆屬血燥。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則陰虛之漸也,此外則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故多有乾結之症。治此之法無他,惟虛者補之,燥者潤之而盡之矣。可見丹溪陽有餘陰不足之論不誣矣。景岳獨議其非,而今又引人年四十則陰虛之漸,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治法燥者潤之,何耶?

白話文:

[治療討論]

當火氣旺盛,腎水不足,身體陰虛且乾燥的情況下,適合服用丹溪補陰丸、人參固本,或是六味地黃丸加上知母、黃柏、麻仁等藥物。有人常批評丹溪滋陰用知母、黃柏的方子害人,但現在還是會引用補陰丸來治療乾燥便祕,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老年人排便困難,大多屬於血液乾燥的情形。一般來說,人到四十歲時,身體的陰氣就已減半,這就是陰虛的開始,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衰退,精血逐漸消耗,因此常見乾燥便祕的症狀。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很簡單,對於虛弱的人,要補充能量;對於乾燥的人,要滋潤身體,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由此可見,丹溪提出的陽氣過剩,陰氣不足的理論是有根據的。然而,景嶽卻反對這個觀點,但現在我們又提到,人到了四十歲,陰氣逐漸衰弱,越老越衰弱,精血逐漸消耗,對於乾燥的治療方法就是滋潤身體,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