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
卷二 (2)
1. 疝氣
2. 論證
若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得之,不計男婦,皆無子。此說誠非謬也。子和之治,惟講汗吐下三法去邪,甚言補之誤人,熱藥治病之非,而景岳不敢斥之,反以其說為是,不知何故?
白話文:
[討論]如果女性因為血液虧虛導致月經停滯,進而產生腰部和膝蓋上方發熱、行走不便、喉嚨乾燥、排尿困難、小腹部出現固定或移動的硬塊,或者前陰部突出、後陰部長痔瘡,這些都屬於女性特有的疝氣病狀,但我們並不稱之為疝氣,而是稱為瘤瘕。如果年輕人得了這種病,無論男女,都會影響生育能力。這種說法確實不是錯誤的。
張子和在治療上,只講究用出汗、催吐、瀉下的方法來驅除邪氣,他強烈認為補養身體的方法會誤導人,使用熱性藥物治病是錯誤的。然而,景嶽卻沒有批評他,反而認為他的觀點是對的,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3. 論治
一、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亦曰疝氣,非無謂也。蓋有寒氣、熱氣、濕氣、逆氣,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凡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治氣則當理氣,氣行則諸邪皆流通而愈。若云補氣,氣滯則反不通而痛矣。
一、熱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於陰分而為痛者,必有熱症熱脈,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或為脹滿而煩熱喜冷者是也,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加茴香、川楝子之類。熱疝如丹溪黃柏、山梔之類不可廢也,茴香、楝子又不宜矣。
一、疝遇色欲而發者,是必陰虛之屬。若陰虛兼動相火者,宜以六味加黃柏、知母、山梔、茴香、川楝之類主之。既云陰虛,茴香、川楝之屬不宜用矣。凡治虛疝,當察其虛在陰分,或在陽分。陰虛者,輕則暖肝煎、八味地黃湯。既云陰虛,何得用八味益火?
白話文:
[治療討論]
-
治療疝氣必須先從調理氣開始,因此疝氣這病名並非隨意命名。疝氣可分為寒氣、熱氣、濕氣和逆氣等種類,若氣處於身體的陽分,則會形成氣中的氣,若氣處於陰分,則會形成血中的氣。對於氣過盛的人,必須要消氣;而氣虛弱的人,則必須補氣。調理氣則需懂得理氣,只要氣順了,各種邪氣自然會流通而痊癒。但如果單純補氣,反而可能會導致氣滯,造成不通而疼痛。
-
熱疝會引起劇烈疼痛,當火邪聚集在身體的陰分而導致疼痛,一定會伴隨著熱症和熱脈,或者大便乾燥祕結,或是小便熱且不通暢,或是腹部脹滿且伴有煩熱喜歡冷的症狀,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大分清飲,或是茵陳飲加上茴香、川楝子等藥材。熱疝的治療中,像丹溪黃柏、山梔這類藥物不能忽視,但茴香、川楝子就不適宜使用了。
-
若疝氣是在性行為後發作,那必定是屬於陰虛的問題。若陰虛同時引發相火,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黃柏、知母、山梔、茴香、川楝子等藥材來治療。既然已確定是陰虛,那就不該再使用茴香、川楝子等藥物。在治療虛弱型疝氣時,應判斷虛弱是在陰分還是陽分。若是陰虛,輕微的可以使用暖肝煎或是八味地黃湯。但既然已確定是陰虛,又怎麼可能使用八味地黃湯來增強火氣呢?
4. 述古
許學士云:大抵此疾,雖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之。此說一定之理。
劉宗厚云:謹按疝症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者,故當先瀉而後補也。此言合理。
張子和曰:《內經》曰:木鬱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其氣也。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疝症有肝火上衝於胃而嘔吐不止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許學士表示:基本上這種疾病,儘管是由體虛引起,但不能因為體虛就馬上進補。經典上寫著: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必定已虛弱。邪氣如果滯留不去,疾病就會轉為實證。所以必須先清除體內蓄積的熱氣,之後才能進行補養。這是一種確定不變的道理。
劉宗厚表示:仔細研究,疝氣雖然最初是因為體虛導致,但一定是邪氣實在且造成劇烈疼痛,尚未往下消散的情況。因此應該先將邪氣排出,再進行補養。這樣的說法非常合理。
張子和指出:《黃帝內經》中提到:當木氣鬱結時,應使其發散。這裡的「達」就是指「吐」,讓氣脈通暢。對於肝臟部位的病竈,本來就應當通過「吐」的方式來治療,但要觀察病竈的位置,以順應其自然流向為原則,正如張仲景所說的,上部的病宜用吐法,下部的病宜用瀉法。對於疝氣這種疾病,有時會出現肝火上沖至胃部,引發持續嘔吐的情況,這一點必須明瞭。
5. 脫肛
6. 論治
若濕熱下墜,疼痛脫肛甚者,抽薪飲、大分清飲。濕熱下墜疼痛者,清火為先。
白話文:
在治療方面,如果遇到因為濕熱導致的直腸脫垂,且症狀嚴重到有劇烈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抽薪飲和大分清飲這兩種藥方來治療。對於因濕熱引起,並伴有下墜感及疼痛的病患,應先以清除體內火氣為首要目標。
7. 癲狂癡呆
8. 論證
癲狂之病,病本不同。《準繩》分別甚詳,不必肆言無忌。癲病之至,忽然僵仆而時作時止。此癇症之發作如此,豈可混為癲症?認症未明,安敢放膽議人?
後世諸家,有謂癲狂之病,大概是熱,此則未必然也。未必二字亦是遊移之語。
一、癲,即癇也。《內經》所言癲症甚詳,而癇則無辨,即此可知。後世有癲癇、風癇、風癲等名,所指不一,則徒滋惑亂,不必然也。癲癇症有不同,《內經》雖無癇症之辨,《靈樞》則有癇瘛、癇厥之名,然病發各別。癲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癡,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風,此志願高大,不遂所欲者多有之。
癇症之發,則昏不短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瘲抽掣,或口眼喎斜,或作六畜之聲,過時甦醒如平人。癲癇之辨甚詳,豈可混為一症?景岳自謂博覽群書,超邁前人,獨創異議,而癲癇兩症,尚未明白,妄自尊大,毀謗前賢,可罪,可罪。
白話文:
[討論]關於精神疾病,其病源各有不同。在《準繩》一書中,對於各種病症的區分非常詳細,我們不必在此長篇大論。當癲病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倒地,病情時好時壞。這種癇症的發作方式,怎麼能和癲症混為一談呢?如果連病症都還沒有認清,怎麼敢輕易對他人病情妄加評論?
後代的許多醫學家認為,癲狂這類的精神疾病,大都是由體內過熱所致,但這種說法未必正確。「未必」這兩個字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首先,「癲」實際上就是「癇」。在《內經》中,對於癲症的描述非常詳細,但對於癇症的解釋卻較少,由此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關係。後世出現了癲癇、風癇、風癲等名詞,這些名稱指向的病症各不相同,只會讓人感到困惑,未必是正確的。雖然癲癇兩種病症有著不同的特徵,《內經》雖無明確的癇症描述,《靈樞》一書中卻有癇瘛、癇厥的名稱,但兩者的發病情況卻截然不同。患有癲症的人,可能表現出狂躁或愚笨,唱歌或大笑,悲傷或哭泣,如同醉酒或癡傻,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對於清潔與髒污毫無知覺,長期患病而不見好轉,民間常稱之為心風,這種病往往發生在那些抱負遠大,但願望未能實現的人身上。
癇症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失去意識,眩暈倒地,無法辨識周圍環境,嚴重時會出現抽搐,口眼歪斜,甚至發出動物般的聲音,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又能恢復正常。癲癇兩種病症的區分非常詳細,怎麼能將它們混為一談?景嶽自稱廣泛閱讀各種醫書,超越前人,獨樹一幟,然而對於癲癇兩種病症的認識,卻仍未透徹,自視甚高,批評前輩醫學家,這種行為實在應受到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