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論證

嘗聞之立齋先生曰:使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則成為實。若痰氣壅滯,而竟以補虛,未免有實實之誤。

實痰者何?謂其元氣猶實也。此則宜行消伐,但去其痰,無不可也。實痰者,元氣猶實也。前云元氣實則運化而不成痰,何云元氣實宜行消伐?則知仍可用攻矣。○前論不必治痰,今云但去其痰無不可也,何言之悖謬若此耶?且凡實痰本不多,其來也驟,其去也速。積久而成,何云其來也驟?是以實痰無足慮。

倏忽壅塞不通而死,何得謂無足慮?故經云:五實死。治痰之法無他,但使元氣日強,則痰必日少。若元氣日衰,則水穀津液,無非痰耳。治痰必先理氣,氣行則津液流行,而不成痰,非竟講補元氣也。立齋雖為一代名醫,一生治病,惟講補元而已,仲景之法,未見其講究。

雖云宗東垣之學,然東垣用攻者亦有之,但刻刻照顧脾胃耳,至於立齋但學東垣之補,未學東垣之清火消導攻伐也。然則治此者,可不辨其虛實,而欲一概攻之,如王隱君所論,百病皆生於痰,悉用滾痰丸之類,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後之害哉。新場鎮汪醇右夫人,向有胃脘痛,飲食不運等症,醫者調治皆以扶脾培土為主,後竟眩暈耳鳴,胸膈不寬,飲食不進,心神恍惚,若有癲狂之狀。余診視之,議其胃中有痰,當用滾痰丸治之。

舉家以為元氣素虛,豈可用攻?強用滾痰丸三錢,大便下如膠者碗許,胸膈稍寬,始信為膠痰所阻。連服三次,去頑痰不計,諸症悉退。但病蒂未除,自此以後,稍覺舊病復發,即以滾痰丸服之,去痰即安,已數年有餘矣。若論痰不可攻,攻藥不可多服,則此症無可生之理矣。

白話文:

我曾聽立齋先生說過,如果氣血都旺盛,怎麼會有痰呢?古籍上寫著: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必定是虛弱的。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轉變為實邪。假如痰氣壅塞滯留,卻直接用補虛的方法治療,這無疑是對實邪使用了實證的療法,容易產生誤解。

那麼,什麼是實痰呢?就是說,病人的元氣還很旺盛。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消痰伐邪的療法,只要去除痰,就沒有問題。實痰的意思,就是病人的元氣還很旺盛。前面提到,如果元氣旺盛,就能運化,就不會形成痰,為什麼又說元氣旺盛應當使用消痰伐邪的療法呢?這就說明,還是可以使用攻邪的療法。

前面討論說不需要特別處理痰,現在又說只要去除痰就可以,這兩種說法為什麼會這麼矛盾呢?而且,通常實痰並不多,它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如果長時間積累下來,怎麼能說它來得快呢?所以,實痰並不需要太過擔心。

但是,如果突然間痰堵住呼吸道,導致無法呼吸而死亡,怎能說不需要太過擔心呢?因此,古籍上寫著:五實之症,會導致死亡。治療痰的原則沒有其他,只要讓元氣逐漸強壯,痰自然就會逐漸減少。反之,如果元氣逐漸衰弱,食物和水分也會變成痰。治療痰首要的是調理氣機,讓氣流通暢,這樣,水分就能正常流動,不會形成痰,並不是單純地補充元氣。立齋雖然是一代名醫,但他一生看病,只講補元氣,對於張仲景的療法,他並沒有深入研究。

雖然他聲稱遵循李東垣的學說,但李東垣也會使用攻邪的療法,只是他時刻關照脾胃。然而,立齋只學到了李東垣補益的方法,並沒有學到李東垣清熱消痰和攻邪的療法。因此,治療痰症的人,不能不分虛實,就一味地使用攻邪的療法,就像王隱君所說的,所有的疾病都是由痰引起的,全部使用滾痰丸之類的藥物,這種做法只看到眼前的效應,卻不知道長期下來的害處。

例如,新場鎮的汪醇右夫婦,她以前有胃痛,飲食消化不良等症狀,醫生都是以扶助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為主進行治療。然而,後來她開始出現頭暈、耳鳴、胸悶、食慾不振、精神恍惚,甚至有癲狂的徵兆。我檢查後,認為她胃中有痰,應該使用滾痰丸來治療。

她的家人認為,她的元氣一向虛弱,怎麼可能使用攻邪的療法?但是,我們強烈建議她服用三錢的滾痰丸,結果,她的大便像膠一樣,排出了差不多一碗,胸悶的情況有所改善,才發現是因為痰阻塞造成的。連續服用了三次,排出了大量的頑固痰,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但是,疾病的根本原因並沒有消除,從此以後,只要稍微感覺到舊病復發,就立即服用滾痰丸,痰排出後,身體就會好轉,已經超過幾年了。如果說痰不可以攻邪,攻邪的藥不能多服,那麼,這個病根本就沒有康復的可能。

2. 論治

若脾氣微虛,不能制濕,或不運而為痰者,其證必食減,神倦,痞悶等症,宜六君、五味、異功之類主之,金水六君亦妙。脾虛不能制濕,用歸地濕氣愈滯矣。亦妙兩字難言。○肝腎傷則水液妄行,或痰飲起自臍下,直衝而上,此脾腎俱傷,命門土母之病也。雖八味丸,乃其正治,然無如理陰煎,其效更如神也。

理陰煎大無學問之方,稱為其效更神,而八味丸反為不如,可恥。

有以腫脹而生痰者,此水入脾經,謂之反克,臟平者,宜六味丸、左歸飲之類主之。水入脾經,謂之反克,此水濕傷脾,宜培土以制水,豈有反用滋陰之藥助其陰濕乎?大謬。

一、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標者,雖不可執,亦不可廢也。前云不必治痰,今又言諸家治痰之法不可廢也,何議論之遊移不定?則知景岳之治病,未見其確當。

白話文:

[治療討論]

如果脾氣稍微虛弱,無法抑制濕氣,或者因為不運化而轉化為痰,這種情況一定會出現食慾下降、精神疲憊、胸悶等症狀,適合使用六君子湯、五味子、異功散等藥物來治療,金水六君子湯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脾虛無法抑制濕氣的情況下,如果使用歸地(熟地黃)反而會讓濕氣更加滯留。"亦妙"兩個字的含義難以言喻。

肝腎受損的話,身體的水分就會失調,可能會從肚臍下方產生痰飲,直衝上來,這就是脾腎都受損,是生命根本的病症。雖然八味丸可以對症治療,但實際上,理陰煎的效果卻更神奇。

有人因為浮腫而產生痰,這是因為水分進入了脾經,我們稱之為反克,對於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六味地黃丸、左歸飲等藥物來治療。水分進入脾經,被稱為反克,這說明水分濕氣正在傷害脾臟,應該培養脾氣來抑制水分,怎麼可能反而使用滋陰的藥物來增加體內的濕氣呢?這是嚴重的錯誤。

各家在治療痰的方法上,大多數都是針對症狀進行治療,雖然不能固守,但也無法完全拋棄。前面提到不必特別治療痰,現在又說各家治療痰的方法不能廢止,為什麼會有這樣搖擺不定的觀點?由此可見,景嶽在治病上,並沒有確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