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溺血論治

常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者,微則淋濁,甚則見血,治宜清利膀胱之火,以生地、白芍、山梔、知、柏、龍膽、澤瀉等劑。相火妄動,以致溺血,仍用黃柏、知母寒涼之藥,不必議東垣指其為賊矣。

故無論焦心勞力,或厚味酒漿,而上中二焦五志口腹之火,凡從清道以降者,必由小腸以達膀胱也。議河間五志之火為非,今溺血又提五志之火,何耶?故凡勞傷五臟,或五志之火,致令衝任動血者,多從精道而出。景岳又將五志之火為言,何與前言不相符合?抑另有五志之火與?但病在小腸者,必從溺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出,凡於小腹下精泄處覺有痠痛而出者,即命門之病。此處難辨,屬水道出者為血,屬精道而出者為敗精、黏膩之物。

凡血出命門而澀痛者為血淋,不痛者多為溺血。總屬膀胱。腎與膀胱相為表裡,房勞傷膀胱則溺血。

白話文:

[溺血的治療討論]

常見到因體內虛火無端興起,運行失常,阻塞不通的情況,輕微時會出現尿液混濁,嚴重時則會尿血。治療上應著重清熱利濕,熄滅膀胱的火氣,可用生地、白芍、山梔、知母、黃柏、龍膽草、澤瀉等藥物組成的方劑。即使因虛火無端興起導致尿血,仍可使用黃柏、知母這類寒涼藥物,不必過度擔心李東垣所說的藥物過於寒涼如盜賊般傷害身體的問題。

無論是心理壓力大,或是飲食過於肥甘醇厚,導致上焦和中焦的五志(怒、喜、思、憂、恐)之火,只要能順著清道下降,最終都會由小腸導入膀胱。有人認為劉完素對於五志之火的觀點不正確,但現在談尿血時又提到五志之火,這是為什麼呢?因此,凡是因勞累損傷五臟,或是五志之火導致衝脈、任脈出血的情況,大多會從精道排出。張景嶽再次提到五志之火,為什麼與之前的說法不符?還是有另外一種五志之火存在呢?然而,若疾病發生在小腸,必然會從尿液排出;若發生在命門,必然會從精液排出。在小腹部下精液排出的地方感到痠痛並有東西排出,即是命門的疾病。這裡難以區分,如果從水道排出的是血,如果從精道排出的則是敗精、黏膩的物質。

凡是血液從命門排出且伴有疼痛感的,稱為血淋,若無疼痛感,多為尿血。這些都歸屬於膀胱的問題。腎臟與膀胱互為表裡,房事過度傷害膀胱,便會導致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