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
卷三 (1)
1. 吐血論治
若虛在氣分者,宜五福飲,或大補元煎,氣虛血脫者,竟宜補氣,氣能攝血也,如參耆為主,佐以扶脾補元。若夾雜補腎凝滯之品,其陽和之氣可連行乎?治病當認清門路而用藥。況諸血證皆以胃藥收功,因脾胃為生化之源,能統攝其血也。若血藥補腎,亦緩著之治,且凝滯胸膈,有妨飲食耳。
若陽分不足者,宜理中湯。理中者,理中焦脾胃。因脾胃之氣有傷,非陽分不足,亦非火不生土。解釋命名,尚未詳細。○若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善泄瀉,而忽致吐血下血者,此脾虛不攝,非火證也,宜六味回陽飲。內有歸地,非嘔吐所宜。歸脾、六君為要劑。杜撰回陽飲,非若前賢之用藥有深意存焉。
蓋有形之血不能即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但使氣不盡脫,則命可保,血可生,宜急用人參一二兩。黃耆一兩,當歸二錢,名補血湯,煎服最好。
一、吐血不止者,惟飲童便最效。童便可暫而不可久,久則傷胃。
白話文:
[對於吐血的治療策略]
如果虛弱出現在氣的部分,適合使用五福飲,或者大補元煎,對於氣虛導致血脫的情況,應該專注於補氣,因為氣有控制血液的能力,比如人參和黃耆是主要的補氣藥材,輔助以扶脾補元的藥物。但如果混入了補腎或凝滯的藥物,那陽和之氣還能夠流通嗎?治病時應當清楚辨別病症,再對症下藥。況且各種出血症狀最終都需靠胃藥來治癒,因為脾胃是生化作用的來源,能夠統籌控制血液。如果單純使用補腎的血藥,那只是緩慢的治療方式,而且會在胸膈間產生凝滯感,影響進食。
如果屬於陽分不足的人,適合使用理中湯。理中湯的作用在於調理中焦脾胃,因為脾胃的氣受損,並非單純的陽分不足,也不是火不生土的情況。對於這個名稱的解釋,尚未詳述。如果平時過度勞累、思考過度,或是容易嘔吐、腹瀉,突然出現吐血或下血的情況,這是由於脾虛無法控制血液,而不是火熱所致,適合使用六味回陽飲。但其中含有的歸地,對於易嘔吐的人並不適合。歸脾湯和六君子湯是更合適的選擇。自創的回陽飲,並不如前輩們用藥時深藏的智慧。
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立即生成,無形的氣纔是當務之急,只要氣不完全流失,生命就能保住,血液也能再生,應該立刻使用一至二兩的人參,加上一兩的黃耆,以及二錢的當歸,這被稱為補血湯,煎煮後服用效果最佳。
對於吐血不止的情況,喝兒童的尿液是最有效的。但這種方法只能暫時使用,長期的話會傷害胃部。
2. 吐血下血新按
倪孝廉者,年逾四旬,素以思慮之勞,傷及脾氣,時有嘔吐之症。一日於暑末時,因連日交際,致勞心脾,遂上為吐血,下為泄血。余往視之,則形勢俱劇,乃用參、地、薑、草大劑與之。初服毫不為動,嘔吐之症,不講參朮同用,而用熟地、乾薑,豈能見效?次服嘔吐稍止,而脈有生意,乃加附子、乾薑、參、地、朮、草、茯苓服之而嘔吐亦止。幸加白朮扶脾。
凡嘔吐脾胃之症,不用白朮、廣皮、茯苓,而以歸、地為治,豈能見效?若云見效,亦偶然耳。
勞傷脾胃而吐血,寒涼固不可用,熱藥亦不宜用,恐其助火咳嗽,惟歸脾、六君、四君加減治之,最為萬妥。如景岳之六味回陽飲,自稱其妙,亦紙上空言,未能見之實事。勞字之義,兩火上炎,豈非有火乎?但宜溫養,不可寒涼,故經云:勞者溫之,溫者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非講熱藥以溫養也。
白話文:
倪孝廉這個人,已經超過四十歲了,平時因為過度思考和勞累,損傷了他的脾氣,常有嘔吐的症狀。有一天在夏天快結束的時候,由於連續幾天的社交活動,導致他的心脾過度勞累,於是開始吐血,甚至下面也出血。我去探望他,發現他的病情非常嚴重,於是用了大量的人參、生地、薑、甘草等藥材來治療他。剛開始服藥時,情況似乎沒有什麼改變,嘔吐的症狀沒有改善,因為單單用人參和白朮可能效果不大,所以改用熟地和乾薑,這樣的組合纔能有效。第二次服藥後,嘔吐的情況稍微緩解,而且脈搏有了轉好的跡象,於是我在藥方裡加入了附子、乾薑、人參、生地、白朮、甘草和茯苓,嘔吐終於停止了。幸虧加入了白朮來幫助調理脾臟。
對於脾胃問題導致的嘔吐,如果不用白朮、陳皮和茯苓,而單純用當歸和生地來治療,是無法見效的。即使見效,那也只是偶然。
對於因勞累脾胃而導致的吐血,過冷或過熱的藥物都不適合使用,因為過熱的藥物可能會助長火氣,引發咳嗽,只有歸脾湯、六君子湯、四君子湯這些方劑,根據具體情況增減,纔是最穩妥的治療方式。就像景嶽的六味回陽飲,雖然他自己認為很妙,但實際上只是理論上的空談,並未真正見到實效。"勞"這個字,由兩個火組成,上面的火代表炎熱,難道不是有火氣嗎?所以應該溫和地滋養,而不是用寒涼的藥物,因此古籍中說:"勞者溫之",溫暖就是滋養,通過溫和的方式滋養,讓氣血自然充盈,而不是用熱性的藥物來溫養。
3. 吐血述古
徐東皋論王節齋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吐、衄、咳、咯血等症,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噫!此一隅之說,非天下之通論。火亢吐血,自然清火,故仲景治火亢者,以瀉心湯瀉其火,豈仲景非與?其有虛火,體氣弱甚者,寧有不用參、耆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後用獨參湯,所以治其虛也。氣虛血脫,自然用獨參湯。
又如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勞嗽吐血,用參、耆、朮、苓、百合、阿膠、芍藥、桑皮、杏、貝、瓜蔞、海石、五味、天冬而愈。丹溪治血症,仍用參、耆奏效,何景岳責其寒涼誤人耶?
白話文:
徐東皋在評論王節齋時提到:凡是過度飲酒或縱欲,導致肺腎的真陰受損,出現咳嗽、吐痰,甚至吐血、鼻血、咳嗽帶血等症狀,若誤用了人參、黃耆等甘溫藥物,病情會日益加重。然而,這種觀點只是一種偏見,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理論。如果因為火氣旺盛而出現吐血,當然應該清熱降火,所以張仲景在治療火氣旺盛的情況下,會使用瀉心湯來清除體內的火氣,難道張仲景的方法是錯的嗎?對於那些虛火上炎,身體非常虛弱的人,難道就不該使用人參、黃耆這類補藥嗎?像葛可久在治療大量吐血後,使用單一人參熬製的獨參湯,就是為了補充身體的虛弱。當氣虛血脫時,自然該使用獨參湯。
再比如朱丹溪曾治療過一位五十歲的患者,因勞累咳嗽而吐血,他使用了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百合、阿膠、芍藥、桑白皮、杏仁、貝母、栝樓根、海浮石、五味子、天冬等藥材,最終患者得以康復。朱丹溪在治療出血症狀時,依然使用了人參、黃耆,並且療效顯著,這又怎麼能責怪他使用寒涼藥物誤導他人呢?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問。
4. 咳血辨古
蓋凡陰虛生火等症,多以真陰受傷,水虧而然,此其所重在陰,不當在火。若治火太過,未免脾腎俱敗,必致不救。若陰虛火盛,不得不用降火。若竟講滋陰則火自熄,往往不能見效,譬如釜中之水,灶底之火,火旺則水煎乾,頻加其水,火終不退,莫若加水而釜底抽薪,自然釜中之水不幹,此理最明也。但火退之後,必宜參、耆補氣,氣為火耗故也。
氣能生水,此先後緩急之法,不可謂知、柏之害人,在用之得其當耳。至於誤用寒涼,嘔惡膨滿,飲食不運,腹痛泄瀉,此皆脾胃受傷,又非理陰煎、右歸丸、八味所治宜,竟以溫補脾胃為主。蓋理陰、右歸、八味皆有地黃凝滯之品,故用於嘔惡、脹滿不運者,大非所宜。所重者,惟在脾胃之藥收功耳。
景岳常技,每每以新方左歸、右歸、回陽、理陰等藥治病,大誤其事,莫若用古方為穩當也。
白話文:
【對於咳血的古文解析】
基本上,所有因陰虛導致的火熱症狀,大多源自真陰受損,水分不足的情況下產生,這表示問題的重點在於陰虛,而不應單純歸咎於火熱。若過度針對火熱治療,可能會連帶使脾臟和腎臟功能衰退,進而無法挽救。然而,對於陰虛火旺的情況,確實需要使用降火的藥物。如果僅是滋養陰虛,而不處理火熱,通常無法見到效果,就好比鍋中的水和竈底的火,火勢強烈會把水燒乾,不斷往鍋裡加水,火勢仍舊不會減弱,不如一邊加水,一邊從竈底移除木柴,這樣鍋中的水自然不會乾涸,這個道理非常明確。但火熱消除後,必須要補充人參、黃耆等藥材來補氣,因為氣已被火熱消耗殆盡。
氣能生水,這是根據病情先後緩急的治療原則,不能一概而論認為知母、黃柏等藥材會害人,關鍵在於如何恰當使用。至於錯誤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嘔吐、惡心、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腹痛、拉肚子等症狀,這都是脾胃受到傷害的結果,並非理陰煎、右歸丸、八味等藥方能治療的,應該以溫補脾胃為主要目標。因為理陰、右歸、八味等藥方都含有地黃這種會造成消化系統停滯的成分,因此對於嘔吐、脹滿、消化不良的患者來說,使用這些藥方並不適合。真正重要的,還是要靠調理脾胃的藥物來恢復健康。
張景嶽常用的治療手法,常常是使用新方左歸、右歸、回陽、理陰等藥物治病,往往導致病情惡化,不如使用古方來得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