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述古

英全善《綱目》云:一壯年夢遺白濁,與澀藥益甚,知其鬱滯,改用導赤散大劑,遺濁皆止。往往夢遺症屬郁者居大半,用補澀藥更甚。

白話文:

根據英全善在《綱目》中的記載:有一個青壯年,經常在睡夢中遺精並伴有白色混濁的分泌物,他使用了收澀的藥物後情況反而更加嚴重。後來發現他是因為氣鬱不暢所導致的問題,於是改用大劑量的導赤散,結果遺精和渾濁的現象都停止了。通常,夢遺這種症狀有大半是因為鬱悶造成的,若使用補澀的藥物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2. 淋濁

3. 論證

若或以勞倦過傷,或久病,或酒色,耗傷真陰,或素服涼藥,愈服愈赤,愈見短少,而無痛澀等症者,此係水虧液涸,全非赤濁之比。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即此類也。但當溫補下元,使之氣化,水必自清。既引經文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當以補中氣為主,何得講溫補下元?

一、白濁症,有濁在溺者,其色如泔。凡肥甘酒醴,辛熱炙火溥之物,用之過當,皆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內生者也。又有炎熱濕蒸,主客時令之氣侵及臟腑者,亦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外入者也。然外入者少,內生者多。總之,必有熱症熱脈,方是火症,清去其火,濁無不愈。由內而生者,當清胃中濕熱;由外而得者,當清暑熱而利小便,宜分兩法。

淋之為病,小便痛澀滴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是亦便濁之類。淋與濁當分兩病,不可混同立論。○然淋之初,病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辨矣。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症也。中氣下陷為正論,若議火衰則不可。

白話文:

[討論]如果因為過度勞累疲倦,或者長期生病,或者過度飲酒和縱欲,導致體內真陰耗損,或者平時服用太多涼性藥物,越吃臉色越差,身體越發虛弱,且沒有尿痛等症狀,這就是體內水分和津液嚴重不足,和一般的尿血情況完全不同。古籍中提到:如果中氣不足,大小便也會跟著變化,指的就是這種狀況。應該溫補下焦,促進氣機運轉,尿液自然會變得清澈。既然引用了古籍中關於中氣不足導致大小便異常的說法,應該要以補充中氣為主要治療方向,為什麼卻要談論溫補下焦呢?

第一種情況,尿液出現白色濁狀物,顏色像米湯。凡是高脂肪、甜食、酒精、辛辣、煎炸的食物,如果食用過量,都可能造成尿液渾濁,這是體內濕熱所導致的。另外,如果受到炎熱和潮濕的天氣影響,或是外來的邪氣侵犯到臟腑,也可能導致尿液渾濁,這是外來的濕熱所導致的。但是,外來的濕熱比較少見,內在的濕熱比較常見。總之,必須有熱症和熱脈的情況,才能確定是火熱的問題,清除體內的火熱,尿液的渾濁就能痊癒。如果是體內產生的濕熱,應該清除胃部的濕熱;如果是外來的濕熱,應該清除暑熱並利尿,這兩種情況應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淋病的特徵是小便時感到疼痛、尿流細弱,想排尿卻又排不出,想停止卻又停不下,這也屬於尿液異常的一種。淋病和尿液渾濁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不能混為一談。然而,淋病初期,無可否認的是,病情通常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所致。但也有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卻無法痊癒的情況,或是淋病持續不愈,即使尿痛和尿急症狀已經消失,但仍然持續排出白色的膏狀物質,這可能是中氣下陷或腎氣不固的症狀。中氣下陷是主要的問題,如果只討論腎氣衰弱則不恰當。

4. 論治

若小水不利,而煩熱難解者,惟綠豆飲最妙。綠豆飲非任大力量之藥。若胞氣不固,而液濁不清者,此亦敗精之屬也,宜秘元煎,或水陸二仙丹以固之。敗精不宜固澀。

白話文:

在治療方面,如果患者有小便不順,且伴有煩躁和熱感難以紓解的情況,使用綠豆飲是最為有效的。但需明白,綠豆飲並非強力藥物。若患者腎氣不穩固,導致尿液混濁不清,這多屬於精氣衰弱的情況,應使用祕元煎,或者水陸二仙丹來鞏固腎氣。但要注意的是,對於精氣衰弱的情況,不宜過度使用收澀的藥物。

5. 血證

6. 論證

萬物生成之道,惟陰與陽。無陽無以生,生者,神其化也;非陰無以成,成者,立其形也。人有陰陽,即為血氣。景岳刻刻以陽為主,今又言非陰無以成,成者立其形也。有形,其陽依之而活動,陰陽互相為用,不可單重陽矣。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

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倘至血脫,則形何以立?氣何所歸?亡陰亡陽,其危一也。景岳每言人有此生,惟賴陽氣而已,今言人有形惟賴此血,又言血脫則形何立,可知丹溪補陰之論,不為大害。

蓋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血無以存。故有以七情而動火者,有以七情而傷氣者。動者皆由於火,河間五志之火,信不誣矣。何得罪其言火而誤人?《原病式》可廢乎?或中氣虛寒,則不能收攝而注陷於下。虛有不能攝血,寒則凝澀而已,言寒無是理也。

由此觀之,則凡五志之火,皆能及胃。景岳言五志之火為非,今又言五志之火皆能及胃,何前後言之不同耶?

白話文:

[討論]所有的物質生成的法則,都離不開陰與陽的相互作用。沒有陽,物質就無法生成,生成的過程,是精神力量的轉化;若沒有陰,物質就無法成型,成型的過程,是確立了其外在形態。人體內也有陰和陽的存在,具體表現為血和氣。張景嶽時常強調陽的重要性,現在又提到若無陰則無法成型,也就是說,陰確立了形態。有了形態,陽才能依附其上活動,陰陽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人的身體之所以存在,全靠血液的滋養,血液衰退,身體就會萎縮,血液耗盡,身體就會衰敗。

人體各部位,只要血液不足,就會在該部位出現相關的病症。如果血液流失過多,身體如何得以維持?氣又該何去何從?無論是陰氣還是陽氣的耗盡,對人體的威脅都是相同的。張景嶽常常認為人的生命全靠陽氣支撐,但現在他提到,人的形體全靠血液維持,並且血液流失會導致身體衰竭,這說明朱丹溪補陰的理論,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通常來說,動力多由火產生,火旺盛時,會迫使血液亂流;消耗多由氣造成,氣受傷,血液就無法存留。因此,有因七情導致火旺的,也有因七情導致氣傷的。所有導致動力的,都與火有關,劉完素的五志之火理論,確實有道理。為什麼有人會因為他講火而誤導他人呢?《原病式》這本書,我們不能輕易否定。或者,如果中氣虛弱且寒冷,就會無法控制,血液會下陷。虛弱無法控制血液,寒冷則會導致血液凝固,說寒冷導致這種情況,並無道理。

由此可見,五志之火,都能影響到胃部。張景嶽曾經否認五志之火的說法,但現在他又提到五志之火會影響到胃部,為什麼他的觀點前後不一呢?

7. 論治

凡治血症,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動血之由,惟火惟氣,河間言火,不為謬矣。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未有無火而血妄行者,惟氣不能攝血則有之。議論大錯。

一、凡諸口鼻見血者,多由陽盛陰虛,二火逼血妄行諸竅也。多由兩字可見因火而血行者,皆為火之動也,無火兩字亦不必言。

一、氣逆於藏,則血隨氣亂而錯經妄行,然必有氣逆喘滿,或胸脅痛脹,尺寸弦強等症,此當順氣為先,宜陳皮、青皮、杏仁、芥子、澤瀉之屬主之。白芥子理皮裡膜外之痰,未聞有理血中之氣。澤瀉但能利水而瀉火,未聞有順氣之功。用藥錯亂,焉可立方治病?

經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此二言者,最得損傷失血之源。故凡治損傷無火無氣而血不止者,無火無氣,則成殭屍矣。最不宜妄用寒涼以伐生氣,又不宜妄用辛燥以動陽氣。蓋此二者,大非真陰虧損者所宜。

而治此之法,但宜純甘至靜之品。陽絡傷,陰絡傷,用藥隨病之寒熱虛實而投之,非但宜純甘至靜之品可執一治也。

若胸膈膻中之間,覺有牽痛,如絲如縷,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此病在心主包絡也。嘈雜屬胃,非心包絡也。○若脅肋牽痛,或躁擾喘急不寧,往來寒熱者,此病在肝也。躁擾,腎病。喘急,肺病。○若氣短似喘,聲啞不出,火爍金,肺病也。咽乾喉痛,動氣忡忡者,病在腎也。

咽乾喉痛,肺胃受爍。血有因於氣實者,宜行之降之,以青皮、陳皮、烏、沉、香附、蔞、杏、前胡、芥子、海石之屬。白芥子、海石非血中氣藥,治痰則可。血有寒滯不化及火不歸原者,宜溫之,以桂、附、乾薑、薑汁之屬。薑汁治痰則可。血有大熱者,宜寒之瀉之,以芩、連、知、柏、梔子、石膏、龍膽、苦參、桑皮、香薷之屬。香薷乃暑月發散之劑,非血症所宜,其性溫散,大熱忌之。

血有陷者,宜舉之,以升、柴、芎、芷之屬。白芷亦非血中之藥。血有澀者,宜利之,以牛膝、車前、茯苓、澤瀉、木通、瞿麥、滑石之屬。此皆利水之藥,非血澀之藥,大謬。

以上治血症之藥,皆一定之法。然其中尚有疑議,自當隨機應變為妙。

白話文:

[治療原則]

凡是治療血液疾病,必須掌握關鍵點。血液異常流動的原因,主要與火和氣有關。從古人的觀點來看,火是導致血液異常流動的主要原因,這並非錯誤的觀念。因此,在診斷是否與火相關時,我們主要檢查患者是否有火熱的徵象;而在判斷是否與氣相關時,我們主要檢查患者氣的虛實。沒有火熱,血液就不會無故流動,只有在氣無法控制血液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種理論觀點是嚴重錯誤的。

  1. 任何從口鼻流出血液的情況,大多是由於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導致兩種火氣使血液在全身各處異常流動。"多由"二字顯示出因火熱導致血液異常流動,都是由於火熱的影響,如果沒有"多由"二字,就不需要特別說明。

  2. 若氣在臟腑中逆亂,則血液會跟著氣的紊亂而流動失常。然而,這通常伴隨著氣逆喘息、胸部或側腹部疼痛膨脹,以及脈象弦硬等症狀。治療上,首先應該調理氣的流動,可以使用陳皮、青皮、杏仁、芥子、澤瀉等藥物。然而,白芥子只能處理皮下和膜內的痰,並不能調理血液中的氣;澤瀉只能利尿和清火,並無順氣的效果。如果藥物使用錯誤,當然不能用於開方治病。

經典中有說:生活作息不規律,勞累過度,就會傷害到脈絡。陽絡受傷,血液就會外溢,造成吐血或鼻血;陰絡受傷,血液就會內溢,導致便血。這兩句話,最能描述因損傷而出血的根源。所以,對於因損傷而無火無氣,但血液仍不停止的情況,無火無氣,人就已經是死人了。最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藥物來削減生機,也不應該隨意使用辛燥藥物來刺激陽氣。這兩種做法,對真陰虧損的人來說,都是非常不適合的。

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應該使用純粹甘甜且性質平和的藥物。對於陽絡或陰絡受傷的情況,藥物的選擇應該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來決定,並非只適合使用純粹甘甜且性質平和的藥物。

如果胸口或膻中部位感覺有拉扯般的疼痛,像是纖維或線條般的感覺,或者有無法形容的煩悶和混亂感,這表示病情在心包絡。然而,煩悶屬於胃部的問題,而非心包絡的問題。若側腹部有拉扯般的疼痛,或者焦躁不安、呼吸急促、情緒不穩,並且有寒熱交替的情況,這表示病情在肝臟。焦躁,是腎臟的問題。呼吸急促,是肺部的問題。若呼吸短促,類似喘息,聲音嘶啞無法發出,這是火氣燒灼金屬,也就是肺部的問題。咽喉乾燥、喉嚨疼痛,心跳加速,病情在腎臟。

咽喉乾燥、喉嚨疼痛,是肺部和胃部受到火氣燒灼的結果。如果是因為氣太旺導致的血液問題,應該使用青皮、陳皮、烏梅、沉香、香附、蘆薈、杏仁、前胡、芥子、海石等藥物來疏導和降氣。然而,白芥子和海石並非能調理血液中的氣,只適用於處理痰液。如果是因為寒冷導致血液凝滯,或是火氣無法回到原位,應該使用肉桂、附子、乾薑、薑汁等溫熱藥物。薑汁用於處理痰液是可以的。如果是因為血液過熱,應該使用黃芩、黃連、知母、黃柏、梔子、石膏、龍膽草、苦參、桑白皮、香薷等寒涼藥物。然而,香薷是夏季解暑的藥物,並不適合用於血液疾病,它的性質溫暖且分散,不適用於過熱的情況。

如果是因為血液下陷,應該使用升麻、柴胡、川芎、白芷等藥物來提升。然而,白芷也不是血液專用的藥物。如果是因為血液瘀滯,應該使用牛膝、車前子、茯苓、澤瀉、木通、瞿麥、滑石等利尿藥物。然而,這些都是利尿的藥物,並非專門處理血液瘀滯的藥物,這是嚴重的誤解。

以上提到的治療血液疾病的藥物,都是一般固定的療法。然而,其中還有一些值得懷疑的地方,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