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食停小腹新按

然又有食停小腹者,食已入腸,已消化矣。惟氣滯成形,故理氣見效。且知飲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人言及者。食物自小腸而傳入大腸以及廣腸而出,雖至庸之醫,皆知此理,豈有古人而不知者乎?妄自誇張,可恥。

白話文:

然而,又有一種情況是食物停留在小腹裡。食物已經進入腸道並且被消化了,但因為氣滯不暢導致食物形成堆積,所以調理氣機會有效果。而且,我們知道食物下行的路徑,必定要經過小腹下方的右側,然後才能到達大腸,這一點自古以來很少有人提及。食物從小腸傳送到大腸,再進入大腸末端的廣腸,最後排出體外,即使是普通醫生也知道這個道理,怎麼可能古人會不知道呢?這種隨意誇大其詞的行為,實在令人羞恥。

2. 括沙新按

向予荊人,年及四旬,於八月終初寒之時,因暴雨後中陰寒沙毒之氣,忽於二鼓時,嘔惡,胸腹攪痛,勢不可當。忽憶括沙法,刮之良久,忽腹中大響,遂大瀉如傾,其痛遂減,一飯頃,通身搔癢,隨發出疙瘩風餅如錢大者,不計其數,至四鼓而退。醫家治病必本《內經》,非《內經》之言則為杜撰。

考諸《內經》從無沙之一字,近來好奇者,凡病先議沙而用刮沙一法,惟乾霍亂腹痛不吐不瀉,俗名絞腸沙,亦因穢惡不正之氣所觸,或感受山嵐瘴氣之毒,毒氣攻衝,故古人委中出血、十指出血以泄其毒,即針之一法,亦有刮之而安者,即《內經》開之、發之、散之之法也。若云寒邪外感之毒,則竟言寒邪外感,不必將杜撰沙字言矣。

既云通身搔癢,疙瘩風餅,此亦風濕之邪,非寒毒之氣。既云寒毒,自當溫散矣。而俗言沙症,不可用砂仁,因其溫熱也,溫熱不可用,則知非寒毒矣。凡毒皆屬火,故解毒湯用黃連,未聞用熱藥解毒。因邪氣閉塞腠理經絡,不得外達,攻於腸胃而痛,故用宣通之法而泄其邪則愈。

考之於經,揆之於理,不得不為之辨,以正其訛。

白話文:

【括沙新按】

有個住在荊地的人,年齡已經四十歲了,在八月底初秋微寒的時節,因為大雨過後受到了陰冷環境下帶有的寒涼與沙塵毒素侵襲,忽然在夜半二更天的時候,感到噁心想吐,胸口和腹部劇烈疼痛,那種痛苦實在難以忍受。他突然想起刮痧這個方法,於是開始刮痧,颳了一段時間後,忽然感覺肚子裡傳來巨大的響聲,接著就開始猛烈地拉肚子,像倒水一樣,他的痛苦也因此減輕。大概一頓飯的工夫,全身開始瘙癢,然後身上冒出許多像銅錢大小的紅疹,數都數不清,直到四更天這些症狀才逐漸消失。醫生在治療疾病時必須遵循《內經》的原則,如果不是《內經》裡提到的理論,都被視為是杜撰的。

檢視《內經》中,並沒有提到"沙"這個字,但近來一些好奇的人,遇到疾病首先就會想到可能是沙塵造成的,並且使用刮痧這種方法來治療。特別是乾霍亂這種腹痛不止,但又不吐不瀉的疾病,民間稱之為絞腸沙,這種病是由接觸到不潔的空氣或是受到山嵐瘴氣等毒素影響所致。古人會採用在委中穴放血,或是在十指指尖放血來排除毒素,這就是針灸療法的一種,也有通過刮痧得到緩解的例子,這正是《內經》中講述的開導、發汗、疏散的治療方法。如果說這是外感寒邪的毒素,那麼就應該直接說是外感寒邪,不必硬加上杜撰出來的"沙"字。

既然說全身瘙癢,冒出許多紅疹,這顯然是風濕邪氣的表現,而非寒毒之氣。如果真是寒毒,自然應該使用溫熱的方法來驅散。但是民間常說,沙症不能使用砂仁,因為砂仁性溫熱,既然溫熱的藥物不能用,那就說明這種病不是寒毒。通常來說,所有的毒素都屬於火性,因此解毒湯裡會用到黃連,但從未聽說要用熱藥來解毒。因為邪氣堵塞了皮膚毛孔和經絡,使得邪氣無法排出體外,導致腸胃受到攻擊而產生疼痛,所以需要使用疏通的方法來排泄邪氣,疾病才能痊癒。

根據古籍和道理來看,我們必須對這些觀念進行辯論,以糾正其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