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卷二 (1)
1. 論治
一、生冷初傷,飲食失調,而胃氣未損,元氣未虧,或為脹痛,為暴瀉暴痢等症。此等症乃傷食致病,不當列在痢疾門。
一、脾腎虛弱之輩,但犯生冷,極易作痢。脾腎瀉之症,未可與夏秋之痢同治。
一、病痢,凡脾腎俱虛而危劇可畏者,只宜以胃關煎為最。凡痢初起,有膿血後重者,即講溫補脾腎,是殺人不用刃也。
一、痢疾嘔惡,兀兀欲吐,或聞食氣即噁心者,此胃氣虛寒,不能容受而然,必宜溫補安胃。凡痢初起噁心欲吐,有火氣上衝者,有積毒上攻者,有胃虛而肝火沖胃者,不可認胃氣虛寒而用熱藥。○若陰中火虛,氣不歸原而嘔者,宜胃關、理陰煎主之。初痢講陰中火虛,氣不歸原而嘔,萬中一二。
○若胃火上衝而致嘔吐者,則必有煩熱脹滿等症。亦有不煩熱不滿而嘔屬火者。
一、痢有發熱者,似乎屬火。挾外邪者,必發熱。然實熱之症,反未必發熱,惟痢傷精血,陰虛水虧者,則最多為熱為躁也。初痢未必傷精血而陰虛水虧,久痢則有之。○若脈本無力,全屬虛火,則不可治火,單宜壯水補陰,如三陰煎、六味、八味等丸。初痢而講六味、八味,必致誤人。
○若陰盛格陽而為外熱者,宜胃關煎。痢疾非傷寒之比,而云陰盛格陽,大謬。
蓋噤口者,以食不得入,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雖亦有實熱證,而惟脾胃虛寒者居多。居多兩字當改亦有之。若因食積胃中而噤口者,其胸腹必有脹滿或硬痛,此當行滯去積。亦有不脹滿不硬痛,竟為熱邪上攻而嘔吐不食者。然實症無幾。實乃邪氣之實,故用去邪。無積無火而食不能入,其故何也?以臟氣不能容受也。
此句不解。惟胃中有物,故不能容受。一由腎氣之弱,故命門不能暖,則大腸不固,小腸不化,則胃氣不行。講泄瀉則有之,若講痢,乃六淫暑熱者多。欲實下焦,非地、附、茱、桂之屬不可。余之活人於此者,不勝紀矣。若不審察明白而投熱補之藥,必致腸胃潰爛而死。總之景岳刻意毀謗前賢,另立一番見識,以炫世人。
白話文:
[治療討論]
首先,如果因為吃了生冷食物或是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胃部不適,但胃氣和元氣並沒有受到損害,可能會出現脹痛或是急性的腹瀉等症狀。這些症狀是由於食物問題所引發的疾病,我們不應將其歸類為痢疾。
對於那些脾臟和腎臟虛弱的人,只要吃了生冷食物,就很容易引起痢疾。對於脾腎虛弱所引起的腹瀉,我們不能按照夏季和秋季的痢疾來治療。
當患有痢疾,且脾腎虛弱情況嚴重時,使用胃關煎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法。然而,如果痢疾剛開始就出現帶有膿血以及便意頻繁的情況,卻立即開始溫補脾腎,這就如同拿刀殺人。
對於患有痢疾同時感到噁心,隨時想吐,甚至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的人,這可能代表他們的胃氣虛弱且寒冷,無法承受食物。因此,我們必須溫補以安定胃部。然而,如果痢疾初期就噁心想吐,可能是因為火氣上沖、毒素上攻或是胃虛且肝火上沖,我們不能僅憑胃氣虛寒就使用熱性藥物。
對於胃火旺盛導致嘔吐的人,通常會有煩躁、腹部脹滿等症狀。但也有可能即使沒有這些症狀,嘔吐仍是由火氣所導致。
有些痢疾患者會發燒,這看似是由火氣所致。但如果患者同時感染了外部病毒,也必然會發燒。然而,實際上,火氣旺盛的患者反而可能不會發燒,只有當痢疾傷害了精血,導致陰虛水虧,才會出現發燒和煩躁的情況。痢疾初期可能不會造成精血傷害和陰虛水虧,但長期下來則可能出現。
對於脈象無力,完全屬於虛火的患者,我們不能直接治療火氣,而應該壯水補陰,例如使用三陰煎、六味或八味等藥丸。但在痢疾初期就使用六味、八味藥丸,可能會導致誤診。
對於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被抑制在外而產生的體熱,我們應該使用胃關煎。然而,痢疾和感冒不同,說其由陰氣過盛,陽氣被抑制在外導致,這是錯誤的。
對於無法進食的患者,可能因為胃部有火氣。雖然也有火氣旺盛的實證,但脾胃虛寒的情況更為常見。如果因為食物在胃中積聚導致無法進食,患者的胸腹一定會有脹滿感或疼痛,這時候應該幫助消化去積。但也有不脹滿不疼痛,卻因為熱邪上攻導致嘔吐無法進食的情況。然而,這種實證的患者並不多。這裡的實指的是邪氣的實,所以我們要除去邪氣。如果胃中無積聚無火氣,卻仍然無法進食,原因何在?因為臟腑無法承受食物。
這句話比較難理解。只有當胃中有東西,才無法承受食物。一個原因是腎氣虛弱,使得命門無法保暖,大腸無法固結,小腸無法消化,進而影響胃氣運行。這在泄瀉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但如果是痢疾,大多數是由六淫暑熱所引起。為了強化下焦,我們必須使用地黃、附子、山茱萸、肉桂等藥物。我在這方面成功拯救了許多患者。但如果沒有明確診斷就使用熱補藥物,可能會導致腸胃潰爛而死亡。總的來說,景嶽刻意批評前人的經驗,另闢蹊徑,以吸引世人的眼光。]
2. 述古
仲景曰: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此利非痢疾之痢,乃泄瀉通利之利,認錯關頭。○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此傷寒利,大錯。
《褚氏遺書》曰:陰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此非痢疾之比,乃大小便使然。又大錯。
東垣曰:飲食有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華之氣反從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裡急後重,膿血相雜,數至圊而不能即便者,專用補中益氣為主。泄瀉久可用,若腹痛後重,膿血稠黏,則不可用。○裡急者,腹中不寬快也,亦有虛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虛也,血虛則裡急後重。
非腹中不寬快,因氣滯下而逼迫。若云不寬快,乃作脹,非後重也。議病尚未明白。
薛立齋曰:若白痢久,胃弱氣虛,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者,乃土不生金,肺與大腸氣傷而下墜也,當用補中益氣。因無腹痛膿血,但少有白膿而下墜,故用升提。○若飲食不入,發熱作渴,勢甚危急,用十全大補湯。不應,二神丸。若講痢而用此藥,未為盡善。必察症脈,果屬虛寒,方可用之。
○若脾經氣虛,不能統血,用四君加芎、歸。脾虛不能統血,乃便血之症,非紅痢黏膩之血,故可補脾升提。
凡嘔吐,食不得入,或脾胃素有實熱,或過食辛辣厚味而暴患者,宜開胃行滯。當清火,非開胃。
凡痢,腹痛後重,怕手按腹,或脈洪實者,為積滯閉結。燥糞堅結,怕手按腹。若竟膿血稠黏而痛,亦喜手按。若氣血虛弱,宜十全大補加附子、粟殼。要看氣血虛弱之形象脈息。○若命門火衰,宜八味以補母氣。命門火衰,泄瀉則有,若講痢,斷無此理。○若腹痛作渴,飲湯,手按之而痛稍止者,宜溫補脾胃。
作渴飲湯,因痢多液耗,用溫補則陰愈耗,大謬。有陽虛陷入陰中,則脫血陣陣而下者,醫尚謂血痢不已,仍用若寒,至脈絕,四肢厥冷而死者,曷可勝紀?血痢者,但有血而無腹痛後重。稠黏之血積,為血痢。若見脈絕,四肢厥冷,自然用補,雖至庸之醫,必不用寒涼攻伐矣。
白話文:
張仲景說:當六腑的氣在外絕斷時,會出現手腳冰冷,上氣不接下氣,以及腳部收縮的現象;五臟的氣在內絕斷時,則會有嚴重的下痢無法控制,甚至手腳失去知覺。這裡所說的下痢並非指痢疾,而是指一般的腹瀉,這是一個容易被誤解的關鍵點。
《褚氏遺書》提到:如果陰氣已經耗盡再進一步消耗,會導致大小便時的劇烈疼痛。這種情況和痢疾不同,是由大小便引起的。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李東垣指出: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傷害了胃氣,使得清華之氣反而下降,這就是所謂的飧泄。長期下來,太陰會傳到少陰,變成腸澼,腹部緊縮,排便困難,且大便中夾雜著膿血,頻繁地去廁所卻不能順利排便,這時應該以補中益氣為主。對於長時間的腹瀉,這個方法可以使用,但如果伴有劇烈的腹痛,膿血稠密,就不適合使用。腹部緊縮指的是腹部不舒適,也可能有虛弱的人坐著卻無法排便,這都是因為血虛,血虛會導致腹部緊縮和排便困難。
薛立齋認為:如果白痢持續很久,胃弱氣虛,頻繁地去廁所卻不能順利排便,或者只有少量的膿液,這是因為土不能生金,肺和大腸的氣受到傷害而下墜,應該使用補中益氣的方法。由於沒有腹痛和膿血,只是有少量的膿液和下墜感,所以選擇提升中氣。如果飲食不進,發燒口渴,病情非常危急,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沒有效果,可以使用二神丸。如果在治療痢疾時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效果不會很好。必須詳細檢查症狀和脈象,確定確實是虛寒,才能使用。
如果脾經的氣虛,無法統攝血液,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脾虛無法統攝血液,這就是便血的情況,不是紅痢那種黏膩的血,因此可以補脾和提升中氣。
對於所有的嘔吐,食物無法進入,或者脾胃本來就有實熱,或者因為過度食用辛辣厚味食物而突然發病,應該開胃消滯。應該清熱,而不是開胃。
對於所有的痢疾,如果有腹痛和排便困難,害怕手按腹部,或者脈象洪實,這可能是因為積滯閉結。如果糞便乾燥堅硬,也會害怕手按腹部。如果膿血稠密且疼痛,反而會希望手按。如果氣血虛弱,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和粟殼。必須觀察氣血虛弱的表現和脈象。如果命門火衰,應該使用八味藥來補充母氣。如果命門火衰,只會有腹瀉,不會有痢疾。如果腹痛和口渴,喝湯之後,用手按腹部疼痛會稍微減輕,應該溫補脾胃。
口渴喝湯,因為痢疾會大量消耗液體,使用溫補會讓陰氣更虛耗,這是大錯特錯。有時候陽氣虛弱,陷入陰氣之中,會導致血脫,一陣陣地下落,醫生還以為是血痢不止,繼續使用寒涼的藥物,直到脈象消失,四肢冰冷而死亡,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血痢只會有血,沒有腹痛和排便困難。稠密的血液堆積,才會是血痢。如果看到脈象消失,四肢冰冷,自然會使用補法,即使是最平庸的醫生,也不會使用寒涼的藥物攻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