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論口渴

真渴者,必好茶飲,但以喜熱喜涼,即可辨其寒熱。往往胸膈不寬,鬱熱不散者,得熱則胸膈舒暢,熱則宣通,未可喜熱即為寒症。若火有餘者,自當清火;水不足者,自當滋陰,是固然矣。然氣為水母,氣虛不能生水者,不補其母,則水不能生而渴不止也。此乃虛則補母之法,惟生脈散為要。

土為水主,脾虛不能約水者,不強其主則水不能蓄,而渴不止也。此兩句可為杜撰。水衰反用補脾之藥,則土能制水,水津愈耗而渴矣。惟水濕泛溢,當培土以約制之。其言大悖。

白話文:

【討論口渴的情況】

真正感到口渴的人,一定會想要喝茶或喝水。而從他們偏好熱飲或冷飲,就能判斷出他們體內的寒熱狀態。常常會有人因為胸口悶堵,熱氣無法散發,喝了熱飲後反而覺得胸口舒暢,熱氣得以宣洩,這不代表喜歡熱飲就是寒症。如果體內火氣旺盛,當然應該清火;若是體液不足,自然應該滋養陰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氣是水的根源,如果氣虛無法生成足夠的水液,不從根本上補充氣力,水液就無法生成,口渴也就無法停止。這就是所謂「虛弱時應補充根源」的方法,其中生脈散是關鍵。

脾胃是控制水分的主宰,如果脾胃虛弱無法控制水分,不強化脾胃的主宰功能,水份就會流失,口渴也就無法停止。這兩句話可能是錯誤的觀念。如果水份不足,反而使用補脾的藥物,會使得脾胃過度活躍,抑制水份,導致水份更加消耗,進而加重口渴。只有在水分過多的情況下,才應該通過增強脾胃來控制水份。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常理。

2. 論小水

凡瀉痢之症,小水必多不利。瀉痢並論,不分明白而混治,大誤後人,可恨可恨。凡因於熱者,必其熱赤之甚,或多澀痛,或見鮮血。此乃尿血,誤入小便不利。若非真熱,則或以中寒而逼陽於下者有之,此又杜撰。或瀉痢亡陰而水虧色變者有之,陰亡則火亢。或下焦陽氣不暖而水無以化者有之。

陽氣不暖,斷無黃赤之理。但察其三焦無火,則雖黃雖澀,總皆亡陰亡液之證。亡陰亡液,俱是真水衰耗,豈有三焦無火之理?大悖。《內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至哉斯言。脫卻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二句,竟言不足,不言邪之所在。溲便為之變者,大小便俱在內。

變者,異於常也,非竟言虛。每見有小水清白而兼腹痛者,仍用芩連之類,可恨,可恨。小水清白,自然不宜芩連,不必可恨。但陰亡而謂之三焦無火,真為可恨。

白話文:

[討論小便問題]

凡是遇到腹瀉或者是痢疾的情況,小便通常會變得頻繁且不順暢。過去將腹瀉和痢疾一起討論,不區分清楚兩者的差異而混為一談地治療,這種做法大大誤導了後人,實在讓人感到遺憾。

如果是因為體內過熱導致的問題,那小便顏色必然非常紅,可能伴有疼痛感,甚至出現鮮血。這其實是尿血,但被誤認為是小便不順。如果不是真的體內過熱,有可能是因為中焦受寒,導致身體的陽氣被迫集中在下部,這種說法純屬杜撰。或者,有可能是因為腹瀉或痢疾導致體內陰液流失,使得小便顏色改變,這是因為陰液流失後,身體的火氣會更旺盛。又或者,可能是下焦的陽氣不足,無法有效轉化水液。

如果陽氣不足,小便絕不會呈現黃紅色。只要觀察三焦沒有火氣,即使小便顏色黃、排尿困難,都是因為體內陰液流失的徵兆。體內陰液流失,表示身體的真水正在衰竭,怎麼可能會沒有三焦火氣呢?這實在太不合理。《黃帝內經》中提到:當中焦的氣力不足時,大小便都會發生變化。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脫離病邪所在的位置,全都在講中焦氣力不足,並未提及病邪在哪裡。所謂「大小便都會發生變化」,就是指大便和小便都包含在內。

「變化」,指的是與正常情況不同,並不是單純講虛弱。我常看到有些人的小便清澈,同時伴有腹痛,醫生還是使用黃芩、黃連等藥物,讓人覺得非常遺憾。小便清澈,自然就不應該使用黃芩、黃連,根本不需要覺得遺憾。但如果把陰液流失誤解為三焦無火,這才真的是遺憾。

3. 論陰陽疑似

夫陰陽之用,欲其相濟,不欲其相賊。陰陽相濟為調和,此言合理,非竟以陽為主。蓋陰陽之性,陰喜靜而惡動,陽喜暖而畏寒。及其相賊,則陰畏陽亢,所以陰遇陽邪,非枯則槁;陽畏陰毒,所以陽逢陰寇,不走即飛。此陰陽相妒之機,誠多難測。據理則易測。若今之患痢最甚者,上下皆有熱症,而實非真熱者,何以見之?如煩則似熱非熱,躁則似狂非狂,懊憹不寧,莫可名狀,此非真陽症也。蓋以精血敗傷,火中無水,而陰失其靜,故若此也。

既云火中無水,而謂之內寒,令人不解。又如飛者飛於上,走者走於下。飛於上則為口渴,喉瘡,面紅,身熱;走於下則為孔熱孔痛,便黃便血,此非實熱症也。蓋以水火相刑,陽為陰逐而火離其位,故若此也。陰逐兩字,又杜撰。因真陰枯竭,故孤陽飛越,宜滋真陰。

○既有陰逐,必有陽逐,不知陽逐之症,可有說乎?今之人見此等症候,是但知外有熱,而不知內有寒也,知上下有熱,而不知中焦有寒也,又豈知煩躁之為陰虛,而飛走之為陽虛也。飛走非陽虛也,因陰竭而陽無所附而飛耳。景岳大錯關頭。且如肌表皆有熱症,本當惡熱而反不捨衣被,或臍腹喜暖而宜熨宜按者,此外雖熱而內則有寒也。傷寒之症,在太陽,必頭痛惡寒,發熱而口不渴,當發表。

若講內寒,失之多矣。東垣《內外傷辨》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若謂之內寒而用溫補,殺人多矣。請景岳將《內外傷辨》細讀,然後議病。此外,有陽氣素弱及脈色少神如前論等症,若止知為火,治以寒涼,是外熱不相及,而中寒必更甚,致飛者愈飛,走者愈走,所謂雪上加霜,欲孤陽之不滅,不可得也。既云孤陽,則陰竭矣,反以熱藥治之,是以火濟火。

凡治此者,但能引火歸原,使丹田暖則火就燥,下原固則氣歸精。引火歸原,因腎水不足,虛火上亢,用滋陰降火之法,少加熱藥為引導,引之下降,使無拒格之患。若講溫補熱藥為引火,大誤,大誤。世醫俱將此法治人,為害不淺。戴陽格陽,可用溫熱,若論陰虛,斷無是理。

白話文:

在討論陰陽理論時,我們期望陰與陽能夠相互輔助而非互相傷害。陰陽的和諧相處象徵著調和,這樣的觀點是合理的,並非單純認為陽是主要的一方。陰陽各有其特性,陰傾向於靜態而不喜歡動態,陽則偏好溫暖而害怕寒冷。然而,當陰陽產生衝突時,陰會對過度活躍的陽感到恐懼,因此,當陰遇到來自陽的侵害,它可能會枯萎或凋零;同樣地,陽對陰的毒性感到害怕,因此,當陽遭遇到陰的侵襲,它可能逃逸或消散。這是陰陽相互嫉妒的機制,確實充滿了許多難以預測的情況,但根據理論來看,其實是可以預測的。

如果一個人罹患非常嚴重的痢疾,同時上下都出現熱的症狀,但實際上卻不是真正的熱,我們如何得知呢?例如,他可能表現出煩躁的狀態,看似熱但實際上不是熱,躁動不安的樣子看似瘋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他的內心感到極度不安,這種情況無法以語言清楚描述,這並非真正的陽性症狀。因為他的精血受到了損傷,火中缺乏水份,導致陰失去了它的靜態,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雖然我們說火中無水,但是卻稱之為內寒,這讓人有些困惑。再舉個例子,飛的現象發生在上方,逃的現象發生在下方。當上方發生飛的現象時,可能出現口渴、喉嚨疼痛、臉部泛紅以及身體發熱;而下方發生逃的現象時,則可能出現排泄物熱且疼痛,排泄物呈現黃色或帶血,這些並非真正熱的症狀。因為水火之間產生了衝突,陽被陰驅逐而離開原本的位置,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陰逐」這兩個字,可能是新創的詞彙。由於真陰已經枯竭,所以孤獨的陽開始飛越,應該滋養真陰。

既然有「陰逐」的情況,當然也會有「陽逐」的狀況,不知道對於陽逐的症狀,是否有什麼可以說明的呢?現在的人們看到這些症狀,只知道外部有熱,卻不知道內部有寒;知道上下有熱,卻不知道中焦有寒;更不會明白煩躁是因為陰虛,而飛走是因為陽虛。飛走並非因為陽虛,而是因為陰竭盡而陽沒有任何依附而飛離。景嶽在這裡犯了一個大錯誤。譬如,如果肌膚表面都有熱的症狀,本應對熱感到厭惡,但實際上卻不願脫離衣物,或者肚臍和腹部喜愛溫暖,適合使用熨燙和按摩,這代表外部雖然熱,但內部則有寒。傷寒的症狀,在太陽經絡中,一定會出現頭痛、怕冷、發燒但口不渴的情況,這時應該使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

但如果談論內寒,就會遺漏很多情況。東垣在他的《內外傷辨》中提到,外感的惡寒即使靠近猛烈的火焰也無法消除,如果認為這是內寒而使用溫補的方法,那將會造成更多的傷害。我請景嶽仔細閱讀《內外傷辨》,然後再來評論病情。此外,對於那些平時陽氣較弱,脈象和麪色缺乏精神,如同前面所述的症狀,如果只是認為這是火氣,使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那麼外部的熱可能不受影響,但中間的寒會更加嚴重,導致飛的更加飛,逃的更加逃,這就是所謂的雪上加霜,想要讓孤獨的陽不消失,是不可能的。既然提到了孤陽,那就意味著陰已經枯竭,反而用熱藥來治療,這等於用火來增加火的強度。

對於所有治療這種情況的人來說,只要能夠引導火回歸到根源,讓丹田溫暖,火就會自然地趨向乾燥,下部的基礎穩固,氣息就會回到精華之中。引導火回歸到根源,是因為腎水不足,虛火向上冒,使用滋陰降火的方法,稍微添加一些熱藥作為引導,讓它下降,避免產生抗拒的問題。如果談論溫補和熱藥作為引導火的方式,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許多醫生都採用這種方法來治療病人,造成的傷害非常深遠。對於戴陽和格陽的情況,可以使用溫熱的方法,但如果談論陰虛,就絕對沒有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