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2)
卷三 (2)
1. 論腹痛
再若虛寒刮痛之義,人多不知。蓋元氣不足於內,雖無外寒,而中氣不暖,即寒症也,所以瀉利不止。瀉與痢大不相同,豈可混同立論?故凡寒侵腑臟及脈絡受傷,血動氣滯者,皆能為痛。氣滯不行而痛。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如飢而不欲食,或作嘔而吞酸,但無實熱等症,總屬虛寒。
往往熱氣內滯,得溫暖湯浴則熱氣外散而舒適,熱得熱則同氣相求故也,不可以得熱喜暖,便為虛寒。至於吞酸,因郁遏發熱而酸,亦不可認為虛寒。嘗見一醫云:痢疾須過七日,方可用補。而不知六日已死,愚亦甚矣。總之邪氣方張之時,日數雖多,亦不宜驟補。但其痛之甚者,當於溫補中稍加木香以順其氣,或加當歸以和其血。
溫補之法,夏秋之痢不宜孟浪而投。其或痛不至甚,則但以溫補脾腎為主。若講溫補脾腎,在泄瀉久者可用,若施之積滯作痛、後重逼迫者,是殺人不用刃也。
白話文:
在討論腹部疼痛的問題上,有種因體內氣力虛弱、寒氣過盛導致的刮痛,很多人並不清楚。這是因為身體內的元氣不足,即使沒有外來的寒冷,但體內中氣無法保持溫暖,這就是寒症,因此會出現止不住的腹瀉。需要注意的是,腹瀉和痢疾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混淆一起討論。所以,只要是寒氣侵犯到腑臟,或是經絡受到損傷,血液流動不暢、氣血阻滯的情況,都可能引起疼痛。氣血阻滯不流通,就會感到疼痛。有些人喜歡按摩腹部減緩疼痛,有些人偏好用熱敷,有的人感覺餓卻不想吃東西,還有人會想嘔吐並且胃酸過多,但如果沒有實質的發熱症狀,這些情況大致上都屬於虛弱且寒涼的體質。
有時候,體內的熱氣被阻滯,如果泡個熱水澡,熱氣就會向外散發,讓人感到舒適,這是因為熱遇熱會互相吸引,所以不能僅僅因為喜歡熱敷或暖和的環境,就判定是虛弱且寒涼的體質。至於胃酸過多,通常是由於情緒壓抑導致發熱而產生,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虛弱且寒涼的體質。我曾經聽過一位醫生說,痢疾至少要拖過七天才可以用補藥治療,但他不知道,病人很可能第六天就已經去世了,這種想法真是太愚蠢了。總的來說,在邪氣正旺盛的時候,就算病程時間很長,也不適合馬上使用補藥。但是對於疼痛非常嚴重的患者,應該在溫補的治療中加入少量的木香,幫助順暢氣血,或者加入當歸,調和血液。
溫補的方法,在夏季和秋季的痢疾治療上,不能輕率地使用。如果疼痛程度不是非常嚴重,那麼應該主要以溫補脾臟和腎臟為主。如果要談論溫補脾臟和腎臟,對於長期腹瀉的人來說,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如果用在食物積滯、腸胃脹痛、排便困難的患者身上,那簡直是在無形中害死人。
2. 論裡急後重
蓋中焦有熱,則熱邪下迫;中焦有寒,則寒邪下迫;脾腎氣虛,則氣陷下迫。但當察其所因,以治脾腎之本。寒無下迫之理。火性急速,故下迫。脾腎氣虛泄瀉者有之,惟夏秋之痢,屬濕熱下迫者多。若講脾腎,惟久瀉而無積滯腹痛者可用,非夏秋之痢可用也。景岳將脾腎不足混入痢中,大誤。
故河間之用芍藥湯,仲景治痢主方。謂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是固然矣。然調氣之法,如氣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陷者舉之,必使氣和,乃為調氣行血之法,其義亦然。腹痛則宜和,芍藥、甘草為要;後重宜調氣,枳殼、木香之類,此前賢無有不言者。古人痢疾謂之滯下,氣滯而不舒暢也。
若講寒熱虛實而謂之調氣,則竟講寒熱虛實之治,不必言調氣矣。新翻議論,誤人不淺。矧痢止則後重自止,未有痢不愈而後重能愈者也。止痢惟以調氣和血清熱為主,若講止法而用兜澀,即謂之閉門逐盜矣。請問景岳,止痢將何法以治之?
白話文:
在討論「裡急後重」這個主題時,內容如下:
如果中焦(脾胃)有熱,那麼熱邪會向下壓迫;中焦有寒,寒邪也會向下壓迫;脾腎氣虛,氣會下陷,同樣產生壓迫感。然而,我們應辨別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從根本上治療脾腎。寒邪並不會產生向下的壓迫,因為火性的特性是急促,所以才會向下壓迫。脾腎氣虛導致的泄瀉是存在的,但夏季和秋季的痢疾,大多數是由於濕熱向下壓迫造成的。如果談論脾腎問題,只有長期泄瀉且沒有食物積滯或腹痛的人適用,對於夏季和秋季的痢疾並不適用。景嶽將脾腎不足混同於痢疾中,這是很大的錯誤。
因此,河間使用芍藥湯,仲景用來治療痢疾的主要方子。他們認為,行血則排便自然會改善,調理氣機則可以消除後重感,這當然有道理。然而,調理氣機的方法,像是氣熱的就降火,氣寒的就溫暖,氣虛的就補充,氣陷的就提升,必須讓氣機和諧,才能達到調理氣機和行血的目的,這也是合理的。腹痛的時候,應該調和,芍藥和甘草是最關鍵的;後重感需要調理氣機,可以使用枳殼和木香等藥材,這些都是前賢們都會提到的。古人稱痢疾為「滯下」,指的是氣滯而無法順利運行。
如果單純討論寒熱虛實而稱之為調理氣機,那就直接講述如何治療寒熱虛實,不必再提調理氣機了。這種新的論點,誤導了許多人。況且,痢疾停止後,後重感自然會消失,沒有痢疾未痊癒而後重感卻能自行消失的道理。治療痢疾,主要應以調理氣機、和血清熱為主,如果只是強調止瀉的方法而使用收澀的藥物,那就像關門把盜賊趕走一樣。我想問景嶽,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治療痢疾呢?
3. 論大孔腫痛
凡病痢,多有大孔腫痛者,何也?蓋脾胃不和,則水穀之氣失其正化,而濁惡難堪之味出諸孔道,此痛楚之不能免也。此皆火邪煅煉而為濁惡,非因寒氣而成。若火因瀉陷,陽為陰逐,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無從解散,此腫之所由生也。要牽寒氣為痛,故生出陽為陰逐。惟其熱邪在腸胃,用寒涼清之,得以下行,故肛門腫痛。
痛與不痛,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肛門之痛,由邪火下注而然,並非氣陷與寒也。欲治此者,但治其痢,痢止則腫痛自散,亦如後重法也。治痢莫若調氣清火解毒為主,往往熱毒有肛門潰爛之患。自丹溪云:大孔痛因熱流於下,是但知火能為腫為痛,亦焉知元陽之下陷也?若謂元陽下陷而用熱藥,必致潰敗。景岳另創見識,貽害無窮。
白話文:
【討論大腸腫痛的情況】
凡是患有腹瀉的人,大多會伴隨大腸部位的腫痛,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出現異常,於是產生一些濃厚且令人難受的廢物,經由排泄通道排出,因此便無法避免這種疼痛感。這些廢物是由於火氣邪熱的影響而形成,並非由寒氣所致。如果火氣因為下瀉而陷入,陽氣被陰氣驅趕,那麼胃中的陽氣會被迫向下集中,無法得到釋放,這就是腫脹發生的原因。要說到疼痛,則是因為寒氣的影響,由此產生了陽氣被陰氣驅趕的情況。由於熱邪在腸胃內,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清除,使其順利下行,所以才會有肛門腫痛的現象。
是否感到疼痛,取決於體內氣的是否下陷。肛門的疼痛,是由於邪火向下擴散所造成,並不是因為氣下陷或寒氣的緣故。想要治療這種情況,只需治療腹瀉即可,腹瀉停止,腫痛自然就會消散,這就像處理排便困難的方法一樣。治療腹瀉,調整氣機、清熱解毒是最主要的方式,常常會遇到因熱毒導致肛門潰爛的情況。從丹溪先生的觀點來看:大腸疼痛是因為熱氣流向下方,只知道火氣能夠導致腫脹和疼痛,卻忽略了元陽下陷的問題。如果認為元陽下陷而使用熱性藥物,必然會導致病情惡化。景嶽先生獨創的見解,帶來了無盡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