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
卷三 (1)
1. 俚詞
曰:夏月多炎,陰邪易入。暑熱是主,風寒是客,身不被風,瘧從何致?口不受寒,痢從何得?經云:夏月食涼以養陰。嘗見農夫勞苦之人,夏月酷熱時飲冷水,熱氣不傷,而人清爽,未見人人患痢而死。又見終年不食冷物,亦患痢疾,仍用清火理滯而愈。此等俚言,害人不淺。
景岳但知口食生冷,停滯為積,誤認為寒而用溫補。殊不知夏月炎熱,其氣俱浮於外,故為蕃秀之月,因食寒冷,郁遏其暑熱,不得外達,食物厚味為內伏之火,煅煉成積,傷於血分則為紅,傷於氣分則為白;氣滯不行,火氣逼迫於肛門則為後重;滯於大小腸則為腹痛。故仲景用下藥通之,河間、丹溪用調血和氣而愈。
此時令不得發越,至秋收斂於內而為痢也。此理甚明,何得認為寒而用溫熱之藥?世人讀是書而蒙其害者多矣。自古及今,未聞夏秋治痢而用溫補者。余歷症四十餘年,治痢惟以疏理推蕩清火而愈者,不計其數,觀其用熱藥而死者甚多,同志之士,不可執此書之見以誤人。
白話文:
內容如下:
有人說夏季炎熱,陰邪容易侵入身體。暑熱是主要問題,風寒則是次要的。若身體未受風邪,瘧疾怎麼會發生呢?如果嘴巴沒有受寒,痢疾又怎麼會得到呢?古籍上說:夏季應食用涼性食物來滋養陰氣。常看到農民這些勞苦的人,在炎熱的夏天喝冷水,熱氣並未傷害他們,反而讓人感到清爽,也沒看到人人都因此患痢疾而死亡。同樣地,有些人全年都不吃冷食,但也會患上痢疾,最後還是要使用清熱去滯的方法來治療。
這類的民間說法,對人的影響實在不小。
景嶽只知生冷食物易造成消化不良,形成積食,錯誤地認為這是因為寒氣所致,因此使用溫補療法。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夏季天氣炎熱,人體的氣血都浮在外表,這是生長旺盛的季節。如果在這時候食用冷食,就會壓抑住體內的暑熱,使它無法向外排解,厚重的食物味道在體內化為火氣,久而久之形成積食,若傷到血液就表現為紅色,若傷到氣血就表現為白色;氣血不暢,火氣在肛門附近逼迫,就會產生便意;若食物滯留在大小腸,就會引起腹痛。所以張仲景使用瀉藥來疏通,河間、丹溪等人則使用調和血氣的方法來治療。
若在夏季不能順利地排解暑熱,到了秋天,這些熱氣就會被封鎖在體內,引發痢疾。這個道理很明白,怎麼能將之視為寒氣,而使用溫熱的藥物呢?很多人因為讀了這樣的書,而受到誤導。自古至今,從未聽過在夏秋之際治療痢疾,還使用溫補療法的。我行醫四十多年,治療痢疾都是採用疏理、清熱的方法,治好的人不計其數,但看到使用熱藥導致病情惡化的例子卻很多。同行的醫學界朋友們,千萬不要固守這本書的觀點,誤導他人。
2. 論瀉痢虛實
凡其素無縱肆,而患瀉痢,瀉痢並言,大失論病之法。此必以或瓜或果,或飲食稍涼,偶傷胃氣而然,果何積之有?何熱之有?此等症乃傷脾胃而泄瀉,非夏秋之痢濃血黏膩、後重逼迫之比,不宜混同立論。
白話文:
凡是平時並沒有過度放縱飲食的人,如果患上腹瀉或痢疾,將這兩種病症一併討論,其實大大忽略了正確診斷疾病的方法。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吃了生冷的瓜果,或者飲食稍微偏涼,偶然間損傷了胃氣所導致的,實際上哪來的食積?又何來的火熱呢?這類症狀是因為脾胃受傷而引起的腹瀉,並不能和夏季秋季常見的那種帶有濃厚血液、黏稠膩滑,且伴有強烈便意的痢疾相提並論,不應該將它們混為一談來進行討論。
3. 論積垢
凡腹中積聚之辨,乃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今人不察,但見痢如濃垢者,皆謂之積,不知此非柤粕之屬,而實附腸著臟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脂膏豈有在腸之理?仲景言下利濃血,未見其言脂膏而用補。無論瘦人肥人,皆有此脂,若果無脂,則腸臟之間,豈容單薄赤露,非惟藩蘺不固,而且臟必易傷,無是理也。強辨飾非。
今之患瀉痢者,正以五內受傷,脂膏不固,故曰剝而下。此言出而後世用溫熱補劑者,皆景岳殺之也。前輩諸賢不足憑,而仲景醫之聖者也,治痢可下者十法,可溫者五法,何必創此見解,貽禍後人,將謂仲景不足憑乎?造孽不小。
白話文:
對於腹部積聚的情況,這通常是由飲食消化不良,食物殘留在體內,有的會形成固塊,有的會導致脹氣、硬塊及疼痛,這些情況會影響正常的消化運作,這種阻塞的情況我們稱之為「積」。現在有些人不太明白,看到像濃稠污垢般的下痢,就會認為這是「積」,卻不知道這其實並非食物殘渣,而是附著在腸壁和內臟上的脂肪,這些都屬於身體的精華與血液的一部分。脂肪怎麼可能會出現在腸道呢?張仲景曾提到下痢伴有大量出血的情況,但他從未提及脂肪,也沒有使用補藥來治療。無論是瘦人還是胖人,腸道內都有這樣的脂肪,如果真的沒有脂肪,那麼腸臟之間的保護層就太單薄了,不但防護力下降,而且臟器更容易受到傷害,這顯然不合常理。我們必須強調這個觀點,以糾正誤解。
現在那些患有腹瀉或痢疾的人,正是因為五臟受損,脂肪固定不住,所以才會出現脫落的情況。這種觀點出自後世,後來的人們開始使用溫熱補藥,這種做法都是由景嶽提出的,他無疑對後世造成了不少傷害。前人的經驗不一定可靠,但張仲景被譽為醫學界的聖人,他提出了十種可以使用下法治療痢疾的方法,五種可以使用溫法的方法,為什麼要創立這種新觀點,遺留禍患給後人,難道是說張仲景的理論不值得信賴嗎?這樣做,實在是在造孽。
4. 論五色
凡五色之辨,如痢膿垢之屬,無非血氣所化,但白者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積滯而言脂膏,大謬已極。人有紅白稠黏之物,或一月或半月下去不計,用治痢之藥而愈者多矣。豈有脂膏大去而猶得生者乎?或有經年累月時作時止,古人用獨黃湯下之而愈。
仲景治痢至期復發者,此下之未盡也,復下之,豈仲景之言謬乎?紫紅紫白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損而然也。若講陰凝血敗而用溫補,必致不救。惟腸紅便血,往往得溫暖而愈者有之。有以紫紅雖多而不可言熱者,以陰絡受傷而非暴注之比也。陰絡受傷,乃腸紅而非時痢之比也。
若辨黃黑二色,則凡黃深而穢臭者,此有熱症,亦有寒症;大凡熱極則臭穢,未有寒而臭穢者。故天熱則食物必臭,此理之自然也。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腎腐敗之色也。必因熱極而腐敗,豈有寒而能腐敗乎?
白話文:
[討論五種顏色的辨識]:所有顏色的辨識,如痢疾排出的膿液和污垢等,都是由血液和氣體轉換而來的。白色的污垢,代表它來自較淺層,是身體表面的脂肪。紅色的污垢,代表它來自較深層,是從脂肪進入皮膚網絡的結果。如果說污垢的堆積就是脂肪,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有人會排出紅白稠厚的物質,可能每月或每半月一次,使用治療痢疾的藥物就能痊癒。哪有可能脂肪大量流失還能生存呢?有些人這種情況可能持續數月,古人的療法是使用獨黃湯來排除,然後就痊癒了。
張仲景在治療痢疾,如果到了一定時間再次發作,這表示病根並未完全清除,需要再次治療。這難道是張仲景的說法有誤嗎?紫紅、紫白的顏色,通常代表輕微的熱症,因為血液凝固和敗壞所致。如果根據血液凝固和敗壞的理論來進行溫補,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然而,有些腸道出血的情況,往往在得到溫暖後就會好轉。有人認為即使紫色的血液再多,也不能單純歸咎於熱症,因為這是陰絡受傷,而不是急性的大量出血。陰絡受傷,導致腸道出血,而不是一般的痢疾。
至於黃色和黑色的辨別,所有深黃色且惡臭的物質,代表有熱症,但同時也可能有寒症。一般來說,極度的熱會產生惡臭,而寒症卻不會產生惡臭。因此,在炎熱的天氣裡,食物必定會變臭,這是自然的定律。而青色或黑色且帶有魚腥味的物質,代表肝臟和腎臟的腐敗。這肯定是因為極度的熱導致的腐敗,寒症怎麼可能導致腐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