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卷二 (1)
1. 述古
若脅脹、善怒、瀉青,此肝乘脾虛也,宜六君加柴、升、木香。宜用青皮、香附,不必用升麻。
白話文:
如果出現脅部脹痛、容易生氣、以及綠色的腹瀉症狀,這通常是肝臟功能亢進而脾臟虛弱的情況。治療上適合使用六君子湯,並添加柴胡、升麻、及木香這些藥材。然而,在這裡更推薦使用青皮和香附,而不必加入升麻。但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用藥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來決定。
(注:雖然你說不需要醫療建議,但在中醫用藥上,強烈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請忽略最後一括號內的內容,那不是你要求的翻譯內容。
2. 痢疾
3. 經義
「百病始生篇」曰: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此非痢疾,乃便血。
白話文:
根據「百病始生篇」所述:當體內的陰絡受損時,會導致血液在體內過度溢出,這種血液在體內過度溢出的情況,會表現為大便時排出血液。這並不是一般的腹瀉疾病,而是所謂的便血現象。
4. 論證
痢疾一證,即《內經》之澼也,古今方書,因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既云滯下,當理氣為主,不宜不補矣。前泄瀉門諸法,本與此通,必互相參酌用之為善。泄瀉痢疾,大不相同。痢疾之症,不必紛紛議論,將河間、丹溪之論深惡痛絕以毀之,竟將脂膏精血虛寒立言以誤後人,學者詳考《準繩》為當。
夫痢因於暑而言其為熱,豈不宜然,然炎熱者,天之常令也,貪涼者,人之常事也,過食生冷,所以致痢。多見人之慎疾者,雖盛暑不犯寒涼,終無痢患,豈其獨不受熱乎?此其病在寒邪,不在暑熱,病在人事,不在天時,從可知矣。張仲景立《傷寒論》,謂霜降天氣嚴寒,觸冒之者,謂之傷寒。
治傷暑傷熱,皆在夏月之症,豈非天時致病乎?不在天時之說,真為杜撰不經。但胃強氣實者,雖日用水果,而陽氣能勝,故不致疾。其次之者,雖未即病,而日用日積,迨夫新涼得氣,則伏陰內動,乘機而起,故寒濕犯脾,多在七八月之間,此陽消陰長之徵也。陽豈有消之理?秋金收斂,陽氣漸收,邪氣內入,所以流注大腸而為痢。
再其次者,多以脾腎本弱,則隨犯隨病,尤為易見。夫以生冷下咽,瀉痢隨起,豈即化為熱乎?夏月天氣酷烈,人多食西瓜並六一散井水調飲,未見其瀉痢隨起。若云臟寒,夏月食涼之人,俱患痢而死矣,謬甚。或曰:然亦有用寒藥而愈者。曰:以胃強陽盛之人,而得濕而熱者有之;以元氣壯實,而邪不勝正者亦有之,然此輩極少。以胃弱陽虛,而因寒傷臟者,此輩極多,若用寒涼或加盪滌,則無有不死。
凡病之起,無有不乘虛而竊發者,若果元氣壯實,邪氣焉得侵入?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則成為實。實者邪氣之實也,非元氣之壯實。況痢疾一病,夏受暑熱,內傷食物,郁遏於內,至秋收斂,不得外達,迫於大腸而為痢。故在夏秋之間,痢症甚多,在他月則無痢症。
若在他月而為痢者,當作滯下,鬱積或有瀉而無積皆可,用別法治之。
戴元禮曰:以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斂,火氣下降,因作滯下之證,大謬之言也。此言正合大理,豈有謬乎?強詞奪理,自作聰明,毀謗前賢,以誤後人,大罪大罪。
白話文:
關於痢疾這疾病,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澼病,古往今來的醫書,因為它閉塞不通,所以又被稱為滯下。既然被稱為滯下,那治療上應該以理氣為主,但也不能忽略了補益。前面關於泄瀉的各種療法,本來就和痢疾相通,應該互相參照使用纔好。泄瀉和痢疾,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對於痢疾,我們不必過多爭議,那些對河間、丹溪理論深惡痛絕的人,他們的批評是錯誤的,他們認為痢疾是由虛寒導致的,這種觀點會誤導後人,學者應該詳細研究《準繩》。
痢疾由於暑熱導致,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是,炎熱是自然界的常態,人們喜歡吃冷飲也是常態,過量食用生冷食物,才會導致痢疾。那些小心疾病的,即使在酷暑也不吃冷飲,他們從來沒有得過痢疾,難道他們就不受熱嗎?由此可見,痢疾的病因在於寒邪,而不是暑熱,病因在於人的行為,而非天氣,這一點很清楚了。張仲景創立《傷寒論》,他認為在霜降天氣嚴寒,受到風寒侵襲的人,就被稱為傷寒。
治療暑熱導致的疾病,都在夏季,難道不是天氣導致的疾病嗎?那些說不是天氣導致的疾病,真是胡編亂造。然而,對於那些胃強氣壯的人,即使每天吃水果,他們的陽氣也能抵抗,所以不會生病。其他人即使當時沒有生病,但每天累積,等到秋天涼爽時,體內的寒氣就會被激發,乘機而起,因此,秋季多有寒濕侵犯脾臟,這正是陽氣衰退,陰氣上升的徵兆。陽氣怎麼會衰退呢?秋天,金氣收斂,陽氣漸漸收斂,邪氣侵入體內,所以才會流向大腸,形成痢疾。
更進一步說,很多人由於脾腎本來就弱,一旦受寒就會馬上生病,這更容易看到。生冷的食物一下肚,痢疾隨即發生,難道這些食物立刻就變成了熱性的嗎?夏天,天氣酷熱,人們多食用西瓜,並用六一散和井水調飲,卻未見痢疾隨即發生。如果說這是因為臟腑寒冷,那麼夏天吃冷飲的人,都應該因痢疾而死,這太荒謬了。有人說:但是也有用寒藥治好痢疾的例子。回答是:對於那些胃強陽盛的人,受到濕熱影響的確有可能;對於那些元氣壯實,邪不勝正的人,也有這種可能,但這種情況非常少。對於那些胃弱陽虛,受到寒氣傷害臟腑的人,這種情況非常多,如果再用寒涼的藥物,或者清洗腸道,那麼他們肯定會死。
所有疾病的發生,都是在身體虛弱時趁機爆發的,如果元氣壯實,邪氣怎麼可能侵入?經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必定是虛弱的。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實證。實證是指邪氣的實,而不是元氣壯實。痢疾這種病,夏天受到暑熱,內傷食物,被壓抑在體內,到了秋天,陽氣收斂,無法向外排解,迫使大腸形成了痢疾。所以在夏秋之際,痢疾的病例非常多,在其他月份就很少見到痢疾。
如果在其他月份出現痢疾,應該按照滯下的方法治療,不管是鬱積還是隻有泄瀉,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治療。
戴元禮說:酷熱的毒氣,到了秋天,陽氣開始收斂,火氣下降,因此造成了滯下的症狀,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這種說法完全符合道理,哪裡有錯誤呢?他們強詞奪理,自以為聰明,毀謗前輩,誤導後人,這是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