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3)

1. 診法

黃帝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黃帝曰:平人何如?岐伯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脈經》曰:欲持其脈,令仰其掌,男先取左,女先取右,醫者覆手以中指切至高骨,定其關位,次下食指切至關前以定寸位,再下名指切至關後以定尺位。

叔和曰:下指之際,宜相病人長短肥瘦。人長臂亦長,指下宜疏;人短臂亦短,指下宜密;瘦人膚薄,持之勿重;肥人膚厚,持之勿輕。

白話文:

黃帝問:診斷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診斷的方法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動蕩,陽氣尚未消散,飲食還未進食,經脈還沒有充盈,絡脈調節均衡,氣血還未混亂,因此才能診察出有異常的脈象。

黃帝問:正常人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一般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再加上一次深呼吸,稱為「平人」。「平人」就是沒有疾病的狀態。醫生如果自己也是健康無病的,就應該以平靜的呼吸來調節病人的脈搏為診治方法。

《脈經》上說:想要把脈搏握住,讓對方把手掌抬起,男性先從左手開始,女性則先從右手開始,醫生把手掌覆蓋在對方的手上,用中指觸及最高的骨頭,確定關位,然後往下移動食指觸及關位前面,確定寸位,最後再往下移動名指觸及關位後面,確定尺位。

叔和說:觸按手指的距離,應該根據病人的身高、體型來調整。如果病人的手臂長,手指按下的距離應該遠一些;如果病人的手臂短,手指按下的距離應該近一些;如果病人體形瘦削,皮膚薄,按脈的力度不能過重;如果病人體形肥胖,皮膚厚,按脈的力度不能過輕。

《樞要》曰:持脈之道有三,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時,宜先輕手舉之以察其浮,如脈浮膚上,陽也,腑也,內應心肺;再重手按之以察其沉,如沉脈肉下,陰也,臟也,內應肝腎;又再不輕不重,中而取之以察其中,如脈行於血肉之間,中和之應也,內應脾胃。若浮中沉俱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三部皆然,則為陰陽伏匿之脈。

《經》曰: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診家當隨四時而察胃脈,慎勿持一。東垣云: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蓋言不論脈之數熱遲寒,脈來有力,即為有神,但清其熱溫其寒自已。若遲數無力,是為無神,根本不固,將何所恃耶?

白話文:

《樞要》中提到,把脈的方法有三種:輕輕地摸脈叫做「舉」,用力按脈叫做「按」,不輕不重,仔細探尋叫做「尋」。剛開始把脈時,應該先輕輕地「舉」,觀察脈象是否浮於表面,如果脈浮於皮膚表面,則屬於陽氣,與腑臟相關,內應心肺;接著用力「按」,觀察脈象是否沉於肉下,如果脈沉於肌肉之下,則屬於陰氣,與臟腑相關,內應肝腎;最後不輕不重,取其中之道,觀察脈象是否在血肉之間流動,這屬於中和之象,內應脾胃。如果浮、中、沉三種脈象都看不出來,就必須「尋」,如果隱隱約約,三部脈象皆如此,則為陰陽潛藏的脈象。

《經》中記載,春季胃脈微弦為平,夏季胃脈微鉤為平,長夏胃脈微軟弱為平,秋季胃脈微毛為平,冬季胃脈微石為平。診病者應該根據四季變化觀察胃脈,切不可一成不變。東垣說:沒有病的人,不刻意求其脈象,脈象自會正常;有病的人,就必須觀察脈象是否有神。意思是說,無論脈象的數、熱、遲、寒,只要脈象有力,就是有神,只要去除熱症,溫暖寒症,疾病自然會好轉。如果脈象遲緩無力,就是無神,根基不穩固,還能依靠什麼呢?

秦越人云: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右得之病在右,左得之病在左,隨脈言之也。

《脈法》曰: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移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之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人覆手診之自見。《經》曰:凡陰之所在不應,不應者仰手而沉。覆手而沉也。是天地之氣使然,診家當先識運氣及南北二政之理,若不知而誤治之,反伐天和。

白話文:

秦越人說,男人出生在寅時,寅屬木,為陽;女人出生在申時,申屬金,為陰。所以男人脈象在關上,女人脈象在關下,因此男人尺脈總是較弱,女人尺脈總是較盛,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男人出現女人脈象,女人出現男人脈象,就是不正常了。男人出現女人脈象代表身體不足,病症在內;女人出現男人脈象代表身體過盛,病症在四肢。脈象在哪一邊出現,病症就在哪一邊,依脈象而論。

《脈法》說,反關脈是指脈象不在寸口,而是從列缺穴經手臂進入手陽明大腸經。因為脈象不順行於關上,所以稱為反關。有些人只有一隻手有反關脈,有些人則兩隻手都有反關脈。這是在出生時就有的體質,不是病脈,診脈時要讓病人翻轉手掌,就能看見。經書說,凡是陰氣不應的地方,就會仰手沉脈,翻手沉脈。這是天地之氣使然,醫生在診病時要先了解氣運和南北二氣的道理,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就胡亂治療,反而會違背天和。

2. 脈象辨

浮中沉伏,脈之上下也。浮者為上(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中者為中(脈行於肌肉之間),沉者為下(行於筋間,舉之不見),伏者又其下也(附於骨上,重按不見,推筋至骨始得)。

長短芤三脈,脈之盈虛也。長則過於本位,短則不及本位,中間有兩頭無曰短,兩頭有中間空曰芤。

平緩遲數四脈,脈之急慢也。一息四至五至曰平(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三至曰遲,較之平脈稍遲,比之遲脈稍速曰緩,一息六至曰數。

促結代澀四脈,脈動之有止者也。脈動數時一止即來曰促,脈動緩時一止即來曰結,動而中止不能即來,良久復動曰代,往來遲滯似止非止,三五不調曰澀。

白話文:

脈象的浮沉、長短、盈虛、急慢、促結代澀,分別反映著脈氣的深淺、大小、充盈程度、速度,以及流動的順暢與否。浮脈位於皮膚表面,輕按可感覺到;中脈位於肌肉之間,按之可觸及;沉脈位於筋骨之間,需重按才能感知;伏脈則更深,附著於骨骼上,需用力推筋至骨才能觸摸到。長脈超過正常位置,短脈則未達正常位置,兩端無而中間有者為短脈,兩端有而中間空者為芤脈。平脈一息四至五至,遲脈一息三至,緩脈介於平脈和遲脈之間,數脈一息六至。促脈脈動頻繁,間歇片刻即來;結脈脈動緩慢,間歇片刻即來;代脈脈動後中止,過了一段時間才復動;澀脈往來遲滯,似止非止,不規則出現。

大洪實長弦緊牢革動滑十脈,脈之有餘之類也。較之平脈稍大曰大(大與洪相似,但不十分浮而有力);浮大有力曰洪(洪與實相似,但洪則重按稍衰);洪而且長,浮中沉三部皆然曰實;長於本位曰長;長而端直如弓弦曰弦;弦而急彈如切繩曰緊(緊與弦相似,緊則長而端直切急而左右彈,弦則惟長而端直而已,古人弦取象於弓弦,緊取象於切緊繩可短矣);浮洪有力,重按則空曰革;沉實有力,舉之不見曰牢;狀如大豆,厥厥動搖曰動;中指充滿,往來流利曰滑。

小短濡弱微細澀七脈,脈之不足之類也。小於平脈曰小;短於本位曰短;浮小無力曰濡,重按不見;沉小無力曰弱,舉之乃空;細則僅存一線,猶有常位可審;微則似有若無可虞,血脈將亡;澀則三五不調,惟見往來遲滯。

白話文:

脈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餘之脈」,代表身體氣血充足;另一類是「不足之脈」,代表身體氣血不足。

「有餘之脈」包括大、洪、實、長、弦、緊、革、牢、動、滑等十種脈象:

  • 大脈比平脈稍微大一些,但不像洪脈那樣浮而有力。
  • 洪脈比實脈稍微浮一些,重按時會略微減弱。
  • 洪脈而且脈搏很長,浮沉三部都明顯,稱為實脈。
  • 脈搏超出正常位置稱為長脈。
  • 長脈而且直如弓弦稱為弦脈。
  • 弦脈而且緊繃,像切斷繩子一樣,稱為緊脈。緊脈比弦脈更緊繃,左右彈動,而弦脈只長而直。
  • 浮脈洪大有力,重按則空虛,稱為革脈。
  • 沉脈實大有力,舉起手指時看不見脈搏,稱為牢脈。
  • 脈搏像大豆一樣,輕微地跳動,稱為動脈。
  • 中指處充滿脈搏,往來流利,稱為滑脈。

「不足之脈」包括小、短、濡、弱、細、微、澀等七種脈象:

  • 小脈比平脈更小。
  • 短脈比正常位置更短。
  • 浮脈小而無力,重按時看不見脈搏,稱為濡脈。
  • 沉脈小而無力,舉起手指時脈搏就消失,稱為弱脈。
  • 細脈只有一條線,但還能辨認位置。
  • 微脈像有像無,感覺血脈快要消失。
  • 脈搏不規律,來去遲緩,稱為澀脈。

浮洪虛濡革散芤七脈,皆浮脈之類也。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曰浮;洪則兼有力而大;虛則兼無力而軟;濡兼微小,重按則無;革兼洪大,重手不見;散則類乎浮大,中手便無根蒂;芤則體原虛軟,重按旁在中空。

沉伏弱牢四脈,皆沉脈之類也。沉於筋間,重按不見曰沉;重按不見,推筋尋之始得曰伏;弱則兼無力而小,舉之不見;牢則兼有力而實,輕手則無。

白話文:

浮、洪、虛、濡、革、散、芤七脈,都是浮脈的類型。浮脈位於皮膚表面,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且有餘力,稱為浮;洪脈則又兼具有力且脈搏較大;虛脈則又兼具無力且脈搏較軟;濡脈則脈搏微小,重按則消失;革脈則脈搏洪大,重按卻感覺不到;散脈則類似浮脈且較大,但中指按壓時就沒有根蒂;芤脈則體質虛弱,脈搏軟弱,重按時則感覺空虛。

沉、伏、弱、牢四脈,都是沉脈的類型。沉脈位於筋骨之間,重按才能感覺到;伏脈則重按時感覺不到,需要沿著筋骨推尋才能找到;弱脈則又兼具無力且脈搏較小,輕輕觸摸就感覺不到;牢脈則又兼具有力且脈搏較實,輕輕觸摸時就感覺不到。

3. 脈象主病二十九法

示吉曰:脈,氣血之神也。隱於膚中,視之不見,惟恃三指之巧而識,悔吝之機,誠非易事。故脈之理微,自古難之。然豈因其難也忽置之不問乎,上稽《靈》《素》,下考百家,凡脈應於指下者,數取形求,共得二十九種。其上下動止,盛衰虛實,往來跡象,雖極指下之幻,亦無遁情矣。

從此而察三部之中,見是脈即有是證,脈證相合,內外互參,為治之法自彰也。

然此二十九象散見諸經,起而集之者,代有其人,由來已久,但簡要者多所缺略,備全者不免繁多。岐黃之旨難測,高陽之《訣》,招辨眾議紛紛,脈道轉晦。故集先哲諸書,述其精要,補其未補,條附於後,聊為持脈者登高之自可也。

白話文:

脈象是氣血的表現,隱藏在皮膚之下,無法直接看見,只能靠三根手指的靈巧感知。判斷脈象的變化,需要細心觀察,絕非易事。自古以來,脈象的道理就十分微妙,讓人難以捉摸。但我們不能因為難,就放棄研究它。從《靈樞》、《素問》到後世各家醫書,人們不斷探索脈象,總結出二十九種脈象。這些脈象在手指下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包括上下動止、盛衰虛實、往來跡象,雖然看似變化莫測,卻也蘊藏着疾病的真相。

透過觀察三部脉象,就能得知相應的病症,脈象和病症相互印證,內外互相參照,治療的方法自然就明瞭了。

然而,这二十九種脉象分散在各家医书中,将其整理成集,古已有之。但簡潔的版本往往缺漏很多,完備的版本又过于繁杂。醫學經典深奧難測,高陽的《脈訣》更是引發眾多爭議,讓脈象之學更加撲朔迷離。因此,我匯集了歷代先賢的著作,精選要點,補足不足,寫成這篇文章,希望對學習脈象的人有所幫助。

浮脈(宜汗宜補不宜下,春夏順,秋冬逆)

浮脈在上而不沉也。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曰浮,陽也(扁鵲曰:浮,陽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也)。主風(浮而大者中風,頭痛鼻塞),主脹(腹脹浮大者順),主痞,在外主表病(岐伯曰: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主外熱(《經》曰: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主氣喘。

浮疾為宿氣,浮滑為風痰,浮緩主皮膚不仁(叔和曰:風寒入於肌肉也),浮短主肺傷咳嗽(《脈經》云: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小,不過一年死),浮緊有力為傷寒(外症頭痛,發熱,無汗,方合太陽經脈),浮緩無力為傷風(外症頭痛,發熱,鼻塞,自汗),浮大而虛主內傷元氣(因勞役過度,傷飢失飽以致中氣陷下而發熱),浮大而短主陽明旺(立春後春分前,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寸浮風在上,主頭目不利;關浮風在中,主胸滿脅痛;尺浮風在下,主腰痛便結,腳膝疼痛

白話文:

浮脈

(宜汗宜補不宜下,春夏順,秋冬逆)

浮脈位於脈搏的表面,不沉入肌膚。用手輕輕觸摸,感覺浮於皮膚表面,向上提舉時覺得有餘,而向下按壓時則感覺不足,這就是浮脈,屬於陽性脈象。

(扁鵲說:浮脈屬於陽性脈象。心肺都屬於陽性,所以心脈浮而散大,肺脈浮而短澀。)

浮脈主要反映風邪侵襲。(浮而大者為中風,頭痛鼻塞。)也主腹脹。(腹脹浮大者屬於氣機順暢。)主痞症,也主外感表證。(岐伯說:寸口脈浮而盛者,病症位於體表。)主外熱。(《經》書上說:所有浮脈不躁動的,都是陽氣外盛而導致的熱症。)主氣喘。

浮脈且有其他變化,例如浮而滑,則為宿氣或風痰;浮而緩,則主皮膚感覺遲鈍;(叔和說:這是風寒侵襲肌肉造成的。)浮而短,則主肺傷咳嗽。(《脈經》中說:浮短脈,表示肺部受損,氣息微弱,一年內難以存活。)浮而緊有力,則為傷寒。(外症表現為頭痛,發熱,無汗,符合太陽經脈病證。)浮而緩無力,則為傷風。(外症表現為頭痛,發熱,鼻塞,自汗。)浮而大且虛,則主內傷元氣。(由於勞役過度,飢飽失調,導致中氣下陷而發熱。)浮而大且短,則主陽明旺盛。(立春後春分前,陽明氣旺盛,表現為浮大而短的脈象。)

寸口脈浮則風邪在上,主頭目不適;關脈浮則風邪在中,主胸悶脅痛;尺脈浮則風邪在下,主腰痛便秘,腳膝疼痛。

沉脈(宜下宜溫不宜汗,旺於冬,心脈及春夏忌見)

沉脈在下而不浮也。沉於肉下,重手按之乃得,舉之不見曰沉,陰也(《,難經》曰:沉,陰也,肝腎俱沉,牢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主寒主氣(《金匱》云:下手脈沉知是氣),主水(《經》云:肝腎脈並沉為石水),主六郁(兼滑痰鬱,兼數火鬱,兼細濕鬱,兼澀血鬱,沉而無力氣鬱,左手平和,氣口沉緊食鬱),主停飲(叔和云:沉而弦者,懸飲內痛),主裡病,主癥瘕(岐伯曰: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主厥逆(沉遲為寒極,故手足厥冷),主洞泄。

沉數有力為實熱(外症燥渴,便閉腹痛宜下),沉遲無力為虛寒(外症手足厥冷,自利蜷臥宜溫補),沉實主內熱,沉細主骨痛(《經云: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沉滑主痰飲(滑氏作宿食,戴氏作痰鬱),沉伏主霍亂,沉緊主急痛(《經》曰:寸口脈沉而緊,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白話文:

沉脈

沉脈 指脈象沉於肉下,不浮於表面。需要重按才能觸摸到,抬起手指後脈搏消失,這就是沉脈。沉脈屬於陰性脈象。

《難經》 中提到:沉脈屬於陰性脈象,肝腎俱沉則為沉脈。沉而牢長者,屬肝;按之濡舉指來實者,屬腎。

沉脈 主要反映以下病症:

  • 主寒主氣: 《金匱要略》中記載,下手脈沉則知是氣虛。
  • 主水: 《經》中提到,肝腎脈同時沉則為石水病。
  • 主六郁: 沉脈伴隨其他脈象,可反映不同的鬱證。例如:
  • 沉脈兼滑痰鬱:痰濕鬱結。
  • 沉脈兼數火鬱:心火鬱熱。
  • 沉脈兼細濕鬱:濕邪困脾。
  • 沉脈兼澀血鬱:血瘀阻滯。
  • 沉而無力氣鬱:氣虛乏力。
  • 左手平和,氣口沉緊食鬱:飲食積滯。
  • 主停飲: 叔和認為,沉脈而弦者,為懸飲內痛。
  • 主裡病: 沉脈多見於內臟疾病。
  • 主癥瘕: 岐伯說,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焦,可能為癥瘕。
  • 主厥逆: 沉脈遲緩為寒極,故手足厥冷。
  • 主洞泄: 沉脈也可能反映腸胃虛弱導致的洞泄。

沉脈 與其他脈象結合,可以反映不同的病症和治療方案:

  • 沉數有力為實熱: 表現為外症燥渴,便秘腹痛,宜用下法治療。
  • 沉遲無力為虛寒: 表現為外症手足厥冷,自利蜷臥,宜用溫補法治療。
  • 沉實主內熱: 沉而有力,反映體內熱盛。
  • 沉細主骨痛: 《經》中提到,脈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
  • 沉滑主痰飲: 滑氏認為沉滑主宿食,戴氏認為沉滑主痰鬱。
  • 沉伏主霍亂: 沉伏脈多見於霍亂。
  • 沉緊主急痛: 《經》中提到,寸口脈沉而緊,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總之,沉脈是一種重要的脈象,反映了身體的陰虛、寒氣、水濕、氣滯、血瘀、內熱等病理變化。醫生需要結合其他症狀,才能準確判斷病因和制定治療方案。

滑氏作心腹冷痛),沉喘主寒熱,沉短而敦主闕陰旺(立冬前後得甲子,闕陰之至沉短而敦,沉細懸絕主冬,故以夜半死。寸沉主陽虛,心氣鬱,肺氣寒;關沉胸脅疼痛;尺沉主下元虛冷泄瀉。

數脈(宜寒涼,忌溫熱,無熱不渴,手足冷而脈數者死)

數脈動太速也,呼吸定息,脈來六至,過於平脈一至曰數,為陽盛陰虧之候。主熱(越人云:數者,腑也,數則為熱),主煩(《經》云:數則為煩),主吐(《脈經》曰:寸口數即吐),主暴驚(黃帝曰: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主三消(寸數上消,關數中消,尺數下消),主適得病(扁鵲云:數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白話文:

滑氏認為心腹冷痛,沉喘是寒熱病症。沉而短促的脈象,則主為闕陰旺盛,尤其在立冬前後遇上甲子日,闕陰氣至,脈象沉短而緊,沉細懸絕則主冬氣,因此會在半夜死亡。寸口脈沉則主陽虛,心氣鬱結,肺氣寒;關脈沉則胸脅疼痛;尺脈沉則主下元虛冷,腹瀉。

數脈的病症宜寒涼,忌溫熱,無熱不渴,手足冰冷而脈象數的患者會死亡。

數脈是脈象跳動過於快速的病症,呼吸平穩,脈搏跳動六次,超過正常脈搏一次,即稱為數脈,屬於陽盛陰虛的徵兆。主熱症,主煩躁,主嘔吐,主暴驚,主消渴症,主新發病症。

數而浮,主表熱,手背熱(為外感);數而沉,主內熱,手心熱(為邪熱入里);數細無力,主陰虛發熱(血虛之證,盜汗骨蒸,日輕夜重,乾咳,皮毛枯槁);數大無力,主內傷元氣(為虛熱,宜辛甘發散);,數大有力,主實熱(外症口渴,煩躁,面赤,內外皆熱,或云便秘);脈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寸數(左)主面赤舌燥,(右)乾咳聲嘶;關數(左)口苦脅痛,(右)嘈雜善飢口臭;尺數(左)溺赤五淋,(右)大便閉腸紅。

遲脈(宜溫熱補,忌寒涼克伐。《經》曰:察九候,獨遲者病)

遲脈動太慢也,呼吸定息僅三至,減於平人一至曰遲,為陰盛陽虧之候。主寒(扁鵲云:遲者也,遲則為寒),主不足(寸見為氣不足,尺見為血不足)。遲而浮主寒在表;遲而沉主寒在裡;遲而沉細無力,主中寒,厥冷蜷臥,指甲青,舌卷囊縮;遲而滑者脹;遲而澀者有癥結。

白話文:

脈搏跳動頻繁且浮於表面,表示外感風熱,手背會發熱;脈搏跳動頻繁且沉於內部,表示內熱,手心會發熱,是邪熱入侵內部的表現;脈搏跳動細微无力,表示陰虛發熱,屬於血虛證,常伴有盜汗、骨蒸、白天症狀輕晚上加重、乾咳、皮膚乾燥等;脈搏跳動頻率快但无力,表示內傷元氣,屬於虛熱,需要用辛甘藥物發散;脈搏跳動頻率快且有力,表示實熱,常見症狀包括口渴、煩躁、面紅、全身發熱,也可能伴隨便秘;脈搏跳動急促喘息,表示陽氣盛於夏季,因此容易在中午死亡。

寸脈位於手腕内側,左寸脈跳動頻繁表示面紅舌燥,右寸脈跳動頻繁表示乾咳聲嘶;關脈位於手腕中段,左關脈跳動頻繁表示口苦脅痛,右關脈跳動頻繁表示胃口不好、容易飢餓、口臭;尺脈位於手腕外側,左尺脈跳動頻繁表示小便赤黃、尿頻,右尺脈跳動頻繁表示便秘、大便帶血。

脈搏跳動緩慢,需要用溫熱補氣血的藥物治療,忌寒涼藥物,因為寒涼藥物會損傷元氣。古書中說:觀察九種脈象,只有脈搏跳動緩慢是病症的表現。

脈搏跳動緩慢,呼吸平穩,每分鐘跳動三次或更少,比正常人少一次就算緩慢,屬於陰盛陽虛的表現。主要病症是寒症,扁鵲說:脈搏跳動緩慢就是寒症。此外,也代表身體不足,寸脈緩慢表示氣虛,尺脈緩慢表示血虛。脈搏跳動緩慢且浮于表面,表示寒邪入侵表層;脈搏跳動緩慢且沉於內部,表示寒邪入侵內部;脈搏跳動緩慢、細微无力,表示寒邪入侵中焦,常伴有厥冷蜷臥、指甲青、舌頭卷縮等症狀;脈搏跳動緩慢且滑利,表示腹部脹滿;脈搏跳動緩慢且澀滞,表示有癥結。

寸遲(左)心虛神怯,(右)冷痰風短;關遲(左)面青脅痛,(右)中滿吐瀉;尺遲(左)精冷小便餘瀝,(右)火衰不育泄瀉。

大脈(巳午月脈宜洪大,察九候,獨大者病,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大,較之平脈稍大也,浮中沉皆然。大之極為洪,為實,為陽有餘陰不足之候(《內經》)。主熱,主脹(《經》云:寸口脈大,堅以澀者脹),主實,為病進(《經》曰:大則病進),主寒熱(《經》曰:脈大者,寒熱在中),主癲病(岐伯曰:大堅疾者癲病),主不得偃臥(《經》曰:肺氣盛脈大,脈大主不得偃臥)。數大有力,主外感風寒,邪氣有餘;豁大無力,主內傷元氣,正氣不足。

白話文:

脈搏遲緩,左手寸關尺三部皆遲緩,分別代表心虛神怯、冷痰風短、精冷小便餘瀝;右手寸關尺三部皆遲緩,分別代表中滿吐瀉、火衰不育泄瀉。

脈象以巳午月為標準,脈搏應當洪大,觀察九候,只有單獨某一部位脈搏過大,則為病徵;身體瘦弱但脈搏過大,胸中氣多者會死亡。

大脈是指比正常脈搏稍大的脈象,浮沉皆可。大脈的極致是洪脈,屬於實脈,代表陽氣盛而陰氣虛。大脈主熱、主脹、主實、主病進、主寒熱、主癲病、主不得偃臥。脈搏又快又大有力,代表外感風寒,邪氣有餘;脈搏又大又無力,代表內傷元氣,正氣不足。

寸大(左)舌乾、消渴、善驚,(右)咳嗽喘急;關大(左)口苦善怒,(右)痞脹不食;尺大男子為逆,主二便不利,女子為順,尺獨大搏手,主有孕。

小脈(察九候,獨小者病,人身大而脈往來小者死)

小,較之平脈稍小也,中外皆然。小之極名微名細,為正氣不足之候。主寒,主氣血皆少(《靈樞經》曰:小者,血氣皆少),主病在內(《經》云:脈小實而堅者,主病在內),主胃反(《經》云:小弱而澀胃反),主泄,少氣(《靈樞》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小而數,主陰虛發熱;小而遲,主虛寒痼冷;傷寒汗吐下後,脈小為病退;若乳子病熱,脈小為順(產後傷寒脈小,非陽病見陰脈也。《經》曰:乳子病熱,脈懸小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寸小(左)神昏、善忘、驚悸,(右)懶言、氣怯;關小(左)目昏、易怒,(右)少食、痞滿;尺小下元虛冷,腰膝軟疼。

白話文:

寸大(左)舌頭乾燥、口渴、容易受驚,(右)咳嗽喘息;關大(左)口苦、易怒,(右)腹部脹滿、不思飲食;尺大對於男性來說是病情逆轉的徵兆,主二便不通暢,對於女性來說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尺脈獨大且跳動有力,表示懷孕。

小脈(察九候,獨小者病,人身大而脈往來小者死)

「小脈」指的是比平常脈象稍小的脈象,這是全身性的脈象偏小。極度的小脈被稱為微脈和細脈,表示正氣不足的症狀。主寒症,主血液和氣血都較少(《靈樞經》提到:小脈表示血液和氣血都較少)。主內病(《經》提到:脈小而實堅的脈象,表示疾病在內臟),主胃反(《經》提到:小脈且微弱且澀,表示胃反),主洩瀉,少氣(《靈樞》提到:脈象寒冷,脈象小的表示可能有洩瀉、少氣的情況)。

小脈快速,主陰虛發熱;小脈緩慢,主虛寒久冷。傷寒治療後,脈象變小表示病情正在好轉;若是哺乳母親發熱,脈象小表示病情順利(產後傷寒,脈象小不是陽病出現陰脈的表現,《經》提到:哺乳母親發熱,脈象懸小,該如何解讀?岐伯回答:若手腳溫暖,則表示會恢復,反之,若手腳寒冷,則表示病情危急)。

寸小(左)神志混亂、容易忘事、心悸,(右)語言遲緩、氣力不足;關小(左)視力模糊、易怒,(右)食量減少、腹部脹滿;尺小表示下焦虛冷、腰部和膝蓋痠痛。

滑脈(人身澀而脈往來滑者死,滑而盛病日進)

滑脈,行動不澀也,往來流利,如珠之盤,輾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轆轆如欲脫)曰滑,為陰氣有餘之候(《經》云:滑者,陰氣有餘也,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伯仁曰:滑為血實氣壅之候,血不勝於氣也。二論雖異,實可互為闡明)。主痰飲,主宿食,主吐逆(《脈法》曰:關上滑而大小不勻,必吐逆),主癲疾(《經》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滑數,心中結熱;滑疾,胃中有寒(叔和);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滑浮而疾,謂之新病(《內經》);女子二尺滑而和者,主有子;滑而有斷絕者,主經閉(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者,主經閉為病)。寸滑(左)心悸,痰滯心包,(右)咳嗽、痰喘;關滑(左)寒熱、口苦,(右)宿食、嘔吐;尺滑小便淋,相火妄動,腎濁。

白話文:

滑脈

滑脈指的是脈象行動不澀,往來流利,就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一顆顆相繼替換,與數脈相似。有的說滑脈像浮脈,但帶有力量,有的說滑脈像輪子快速旋轉,快要脫落一樣。

滑脈是陰氣有餘的徵兆。《內經》中說,滑脈是陰氣有餘的表現,陰氣有餘會導致多汗、身體發冷。伯仁則認為,滑脈是血實氣壅的徵兆,血氣不調,血勝於氣。這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其實可以互相補充說明。

滑脈主要表現為痰飲、宿食、吐逆等症狀。《脈法》中記載,關脈上滑且大小不均,就一定會出現吐逆。滑脈也可能導致癲疾。《內經》中說,癲疾的脈象就是脈搏最初很大很滑,但久而久之自己就會消失,如果脈搏變得小而堅緊,則難以治癒。

滑數指的是脈象滑而數,代表著心中有熱結滑疾指的是脈象滑而疾,代表著胃中有寒

脈盛滑堅指的是脈象盛大、滑利而堅實,代表著疾病在外脈滑浮而疾指的是脈象滑利、浮於表面,且跳動很快,代表著新發生的疾病

女子二尺滑而和指的是女性二尺脈(即尺脈)滑利且和緩,代表著有生育能力滑而有斷絕指的是脈象滑利但時而斷絕,代表著經閉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者,主經閉為病,指的是尺脈滑利而疾,面色紅潤如醉酒,體表發熱,這也是經閉的病症。

寸滑指的是寸脈滑利,左寸滑代表著心悸、痰滯心包右寸滑代表著咳嗽、痰喘

關滑指的是關脈滑利,左關滑代表著寒熱、口苦右關滑代表著宿食、嘔吐

尺滑指的是尺脈滑利,代表著小便淋漓、相火妄動、腎濁

澀脈(申酉月脈浮短而澀,病在外脈澀堅難治)

澀脈之行,動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極難,三五不調,無復次第,如雨沾沙,如刀刮竹曰澀(岐伯曰:澀者,陽氣有餘也,為身熱無汗。滑氏曰:澀為氣多血少之候),為陽氣有餘之候。主少血,主心痛,主血痹(《經》曰:澀則心痛,澀則少血,脈澀曰痹),主亡汗、主傷精。澀而堅,內留惡血。

表熱脈澀,主中霧露。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為病。寸澀(左)心神虛耗,驚悸怔忡,(右)短氣、冷痞;關澀(左)目昏、脅痛,(右)心疼、痞滿;尺澀下元不足,男子傷精,女子崩漏。

緊脈(夏至後得甲子太陰旺,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白話文:

澀脈

(申酉月脈浮短而澀,病在外脈澀堅難治)

申酉月的時候,脈象浮短而澀,病症在外,脈象澀而堅固,難以治療。

澀脈的表現,是指脈搏流動不順暢,感覺不滑利。脈象虛細而緩慢,來去十分困難,三五次跳動不規則,沒有規律可循,就像雨水沾到沙地上,或是刀子刮竹子一樣,這就是澀脈(岐伯說:澀脈代表陽氣過盛,導致身體發熱卻不出汗。滑氏說:澀脈代表氣多血少)。澀脈代表陽氣過盛的徵兆。

澀脈主要表現為:少血、心痛、血痹(《經》上說:澀脈會導致心痛,澀脈會導致少血,脈澀叫做痹症)、無汗、傷精。澀脈而堅硬,表示體內留有惡血。

表熱脈澀,主中霧露。

如果表症發熱,脈象又澀,表示體內中氣不足,容易受風寒侵襲。

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為病。

對於女性來說,懷孕時如果脈象澀,會導致胎痛。如果沒有懷孕,脈象澀則可能導致敗血病。

寸澀(左)心神虛耗,驚悸怔忡,(右)短氣、冷痞;

寸口脈澀,左側代表心神虛耗,容易出現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狀,右側代表氣虛,容易出現氣喘、胸悶、腹冷等症狀。

關澀(左)目昏、脅痛,(右)心疼、痞滿;

關脈澀,左側代表肝氣鬱結,容易出現眼花、脅肋疼痛等症狀,右側代表脾胃虛弱,容易出現心痛、腹脹等症狀。

尺澀下元不足,男子傷精,女子崩漏。

尺脈澀,代表腎氣不足,男子容易出現腎虛、精液虧損等症狀,女子容易出現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狀。

緊脈

(夏至後得甲子太陰旺,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夏至之後,進入甲子月,太陰之氣旺盛。太陰之氣旺盛時,脈象緊而大,而且跳動較慢。

緊者,勁急而不和緩也,按之搏指長,而左右彈如切繩、絞索之狀曰緊(滑氏為邪風搏擊,伏於榮衛之間)。主寒,主痛,主積聚,主吐逆,(叔和曰:緊則為寒,緊而滑者吐逆,駛而緊積聚有擊痛)。盛而緊曰脹(《內經》),緊而急者遁屍(《脈經》),緊牢者為實(扁鵲),浮緊主傷寒表證,沉緊主寒客腹中(名內傷寒),氣口右關緊盛,左手平和者主傷食。

寸緊(左)頭熱、目痛,(右)鼻塞、咳嗽;關緊(左)風癇、脅脹、指甲青,(右)噁心脹滿;尺緊疝瘕,腰腳臍下痛,二便不利。

緩脈(乳子中風緩則生,急則死,腎病及二尺忌見)

白話文:

脈象緊,是指脈搏跳動急促而缺乏柔和,按壓時感覺指頭被彈開,像切斷繩索或絞索一樣。這種脈象通常伴隨寒症、疼痛、積聚、嘔吐等症狀。如果脈象又緊又滑,則可能吐逆;如果脈象快速又緊,則可能積聚並伴有疼痛。脈象緊而有力則稱為脹,緊而急則稱為遁屍,緊而牢固則為實證。浮緊脈象主要見於傷寒表證,沉緊脈象則見於寒邪入侵腹部,也就是所謂的內傷寒。如果氣口右關脈象緊而有力,左手脈象平和,則可能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疾病。

寸口脈象緊,左側見於頭熱、目痛,右側見於鼻塞、咳嗽。關脈象緊,左側見於風癇、脅脹、指甲青,右側見於噁心脹滿。尺脈象緊,則可能出現疝氣、瘕症、腰腳臍下疼痛,以及二便不利等症狀。

緩脈,是指脈搏跳動緩慢。乳子中風,緩則生,急則死;腎病以及二尺脈象,忌見緩脈。

緩脈,動舒緩而緊急也,往來徐徐,呼吸不及四至,較遲脈稍速,為榮衛向衰之候,主虛,主濕,主解㑊(《經》曰:尺脈緩澀,謂之解㑊)。緩而滑為熱中,浮而緩主風(表虛),沉而緩主內虛、主冷,緩而澀為痹,上見之為項強,下見之為腳弱。寸緩(左)怔忡、多忘,(右)氣短、頭重;關緩(左)風虛眩暈,(右)善嘔、不思食;尺緩腳膝無力,下元虛冷。

示吉曰:緩,中州脾脈也。緩而無神,方可言病。若四至調勻,緩而有神,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輕不重,意思欣欣,如春風楊柳之狀,平和之應也,倘認為病脈則誤矣。古人論脈,大人以五至為平,小兒以六七至為平,今若此又覺偏於熱矣,豈古今時勢異耶?抑今人元氣薄也。

白話文:

脈搏緩慢,動作舒緩但緊急,脈象往來緩慢,呼吸不及四拍,比遲脈稍微快一些,這是營衛氣血衰弱的徵兆,主要反映虛弱、濕氣和解㑊。經書中說,尺脈緩慢而澀,稱為解㑊。脈搏緩慢而滑,代表熱在內部;浮而緩,則主風邪,也就是表虛;沉而緩,代表內虛、寒氣;緩慢而澀,則為痹症,上部出現這種脈象,會導致項強,下部則會導致腳弱。寸脈緩慢,左側代表心神不安、健忘,右側代表氣短、頭重;關脈緩慢,左側代表風邪入體導致眩暈,右側代表容易嘔吐、食慾不振;尺脈緩慢,則表示腳膝無力、下元虛寒。

如果脈象緩慢但有神采,四肢脈搏均勻,緩慢而有活力,不快不慢,不浮不沉,不輕不重,神態輕鬆愉悅,猶如春風拂柳般,這是平和的狀態,不應視為病脈。古人認為,成人以五至為正常脈搏,小兒以六七至為正常,如今這種脈象卻被認為偏熱,難道是古今時勢有所不同,還是現代人元氣較弱?

弦脈(《經》曰春胃微弦,如持長竿末梢曰平,脾病及右關及四季之末忌見)

弦,長而端直,如按絲絃,舉之應手,按之不移,為陰遏陽郁之候。主瘧、主痛、主飲、主疝、主寒熱往來、主傷風、主宿食(《經》曰:脈弦上寸口者,宿食)、主驚(《經》云:肝腎並小弦欲驚)、,主氣結、主勞倦、主經絡間為寒所阻。弦數為勞瘧,為傷寒熱邪傳少陽,寒熱口苦,脅痛耳聾。

雙弦脅急痛,弦長為積。寸弦(左)頭痛、心惕,(右)咳嗽、噁心,;關弦(左)脅痛、寒熱,(右)宿食、痞滿;尺弦小腹痛,下焦停水。

芤脈

芤,浮大而軟,中空旁實,旁有中無,若捻蔥葉,為血不能統氣之候(伯仁曰:氣有餘血不足,血不能統氣,故脈來虛而大,若芤之狀)。主失血。芤而數,主火盛而血妄行;芤而遲,主木土二臟虛寒,不能藏血失血。寸芤(左)心虛易驚,痰現紅星,(右)咳血血絲;關芤(左)脅痛、吐血,(右)嘈雜、嘔血;尺芤便血腸紅,女子崩漏。

白話文:

弦脈

**《經》說:**春季胃氣微弦,如持長竿末梢,稱為平脈。脾臟病變以及右關脈,以及四季之末,忌諱見到弦脈。

弦脈,脈象長而直,如按絲弦般,舉之應手,按之不移,是陰氣遏制陽氣鬱結的徵兆。主治瘧疾、疼痛、飲酒過度、疝氣、寒熱往來、傷風、宿食(**《經》說:寸口脈弦者,為宿食)、驚恐(《經》說:**肝腎皆見小弦脈,則將要驚恐)、氣結、勞倦、經絡間被寒氣阻礙。弦脈數為勞瘧,為傷寒熱邪傳入少陽,寒熱口苦,脅痛耳聾。

雙弦脈,脅部急痛;弦脈長,為積聚。寸口脈弦(左邊)頭痛、心悸,(右邊)咳嗽、噁心;關脈弦(左邊)脅痛、寒熱,(右邊)宿食、痞滿;尺脈弦小腹痛,下焦停水。

芤脈

芤脈,脈象浮大而軟,中間空虛兩旁實,旁邊有而中間無,如同捻蔥葉般,是血液不能統攝氣血的徵兆(伯仁說:氣盛而血虛,血液不能統攝氣血,所以脈來虛浮而大,如同芤脈)。主治失血。芤脈而數,主火盛而血液妄行;芤脈而遲,主木土二臟虛寒,不能藏血失血。寸口芤脈(左邊)心虛易驚,痰液出現紅色星點,(右邊)咳血帶血絲;關脈芤(左邊)脅痛、吐血,(右邊)嘈雜、嘔血;尺脈芤便血腸紅,女子崩漏。

洪脈(立夏後得甲子太陽旺,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右寸及冬忌見,宜寒涼)

洪,較大更盛也,浮大有力,騰上滿指,來至大而去,且長有類乎實,,惟重按稍衰為異,為氣血燔灼之候。主煩、主咽乾、主表裡皆熱、主二便澀、主傷寒陽明經病。寸洪(左)煩熱、舌乾裂,(右)乾咳唾黏、上消;關洪(左)眼赤、善怒,(右)火嘈、易飢、脹滿;尺洪(左)小便赤澀,(右)大便難,火旺遺精

虛脈

虛,中下皆空也,浮大而軟,舉按無力,豁然不能自固(《訣》曰:浮而無力為虛),為榮衛俱虛之候,主暑傷元氣,主虛煩多汗,主恍惚多驚,主小兒驚風。病在中,脈虛難治,肝腎脈並虛為死。陰虛陽搏謂之崩(《內經》)。寸虛(左)恍惚多忘,(右)內傷元氣、懶言;關虛(左)目昏、少寐,(右)不思食、虛痞;尺虛(左)腰膝痠軟、遺溺,(右)下元虛冷

白話文:

洪脈

立夏後得甲子太陽旺,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右寸及冬忌見,宜寒涼。

立夏後遇到甲子日,太陽氣盛,太陽氣至極點時,脈象洪大而長,右寸脈及冬天見到這種脈象都不吉利,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

洪,較大更盛也,浮大有力,騰上滿指,來至大而去,且長有類乎實,惟重按稍衰為異,為氣血燔灼之候。主煩、主咽乾、主表裡皆熱、主二便澀、主傷寒陽明經病。

洪脈,是指脈象比一般脈象更大更盛,浮而有力,跳動時向上充滿手指,來時有力,去時緩慢,且感覺有如實脈,但用力按下去會稍稍減弱,這是一種氣血燔灼(燒灼)的徵兆。主症為煩躁不安、咽喉乾渴、表裡都發熱、大小便澀滯、傷寒陽明經病。

寸洪(左)煩熱、舌乾裂,(右)乾咳唾黏、上消;關洪(左)眼赤、善怒,(右)火嘈、易飢、脹滿;尺洪(左)小便赤澀,(右)大便難,火旺遺精。

寸脈洪大(左手)則煩熱、舌頭乾燥裂開;(右手)則乾咳、痰液黏稠、上消(食慾不振,消瘦);關脈洪大(左手)則眼睛紅赤、容易生氣;(右手)則胃中嘈雜、容易飢餓、腹脹;尺脈洪大(左手)則小便赤色而澀;(右手)則大便難解、火旺遺精。

虛脈

虛,中下皆空也,浮大而軟,舉按無力,豁然不能自固(《訣》曰:浮而無力為虛),為榮衛俱虛之候,主暑傷元氣,主虛煩多汗,主恍惚多驚,主小兒驚風。病在中,脈虛難治,肝腎脈並虛為死。陰虛陽搏謂之崩(《內經》)。

虛脈,是指脈象中間和下部都空虛,浮而大但軟弱,按下去沒有力量,一觸即散,就像不能自行穩固一樣(《脈訣》中說:浮而無力為虛脈),這是營衛氣血都虛弱的徵兆。主症為暑熱傷損元氣、虛煩多汗、神志恍惚、容易驚恐、小兒驚風。病症在內,虛脈難治,肝腎脈同時虛弱是死兆。陰虛陽盛稱為崩(《黃帝內經》)。

寸虛(左)恍惚多忘,(右)內傷元氣、懶言;關虛(左)目昏、少寐,(右)不思食、虛痞;尺虛(左)腰膝痠軟、遺溺,(右)下元虛冷。

寸脈虛弱(左手)則神志恍惚、容易健忘;(右手)則內傷元氣、說話懶散;關脈虛弱(左手)則眼睛昏花、睡眠少;(右手)則沒有食慾、胸部空虛;尺脈虛弱(左手)則腰膝酸軟、小便失禁;(右手)則下元虛寒。

實脈

實,表裡俱實也,弦大而長,舉按有力,浮中沉三取皆然曰實,為邪氣益盛之候(《經》曰:實以堅謂之邪氣甚盛。《訣》云:三焦氣滿)。主熱、主痛、主痢、主氣塞、主食積、主伏陽在內。寸實(左)口舌瘡、咽喉痛,(右)煩熱、嗽痰喘急;關實(左)脅痛、善怒、目赤,(右)中滿、痰飲、䐜脹、食積;尺實(左)便赤、少腹痛,(右)大便難或痢。

散脈(老人忌見此脈)

散,到手便無根蒂,三五不調類乎澀,又兼浮大,有陽無陰似乎虛,中指便空,來去不明,根由難覓,如散葉隨風,不常其狀,為氣血耗散,臟腑欲絕之候。主寒熱無時,主陽虛不斂,主心氣不足,主暴病而榮衛虧損。寸散(左)神虛驚悸,(右)氣散久喘;關散(左)筋痿、不寐,(右)飲食不化,瘦弱無力;尺散精耗耳鳴,腰膝無力。

白話文:

實脈

「實」是指脈象表裡都充實,脈弦而大,且長而有力,無論浮、中、沉三部按壓都如此,稱為實脈。這表示邪氣盛極,病勢較重。

《經》書說:「實以堅謂之邪氣甚盛。」《訣》書說:「三焦氣滿。」

實脈主要表現為:發熱、疼痛、腹瀉、氣逆、食積、伏陽內藏。

  • **寸口脈實(左手):口舌生瘡、咽喉疼痛;(右手):**心煩熱、咳嗽痰多喘急。
  • **關脈實(左手):脅肋疼痛、易怒、眼睛發紅;(右手):**腹脹、痰飲、胸悶、食積。
  • **尺脈實(左手):大便赤色、小腹疼痛;(右手):**大便難解或腹瀉。

散脈 (老人忌見此脈)

「散」是指脈象觸之無根無蒂,三五次脈搏不規則,類似澀脈,又兼浮大,陽氣盛而陰氣虛,中指按壓空虛,脈來去無定,根源難尋,如散葉隨風飄蕩,形狀不一,這表示氣血耗散,臟腑功能衰竭。

散脈主要表現為:寒熱無常、陽虛不固、心氣不足、突發疾病導致氣血虧損。

  • **寸口脈散(左手):精神虛弱、驚悸不安;(右手):**氣散久喘。
  • **關脈散(左手):筋骨痿軟、失眠;(右手):**飲食不消化、身體瘦弱無力。
  • **尺脈散(左手):腎精虧損、耳鳴;(右手):**腰膝無力。

長脈(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

長,指下有餘,如持長竿,過於本位,為陽氣有餘之候,陽也(越人)。主壯熱、主三焦煩郁、主陽毒內蘊(《脈經》)、主氣治(《經》)曰:長則氣治、主遺尿(《經》云:脈長過寸入魚際者遺尿)、主足脛痛(寸口脈中手長者,足脛痛),主逆氣喘急(《經》云:脈長出魚際,主逆氣喘急)。

寸長(左)心經實熱,舌乾咽痛,(右)上焦氣壅;關長(左),壯熱、脅痛,(右)中滿不食;尺長溺黃莖痛,大便實,陽事頻舉。

短脈(人長脈短,是大損三十歲)

短,指下不足,中有旁無,不及本位,為陰中伏陽之候(滑氏云:氣不足以前導其血則脈短)。主氣病、主頭痛(《經》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主酒病(《脈法》曰:短疾而滑酒病)、主三焦氣滯、主宿食不消。短而數,主心煩、心痛。寸短(左)心氣鬱、頭痛,(右)氣怯內傷;關短(左)胸痛引脅,面青白,(右)噁心,四肢怠惰;尺短二便不利,元精消弱。

白話文:

脈搏過長,表示身體陽氣過盛,容易出現發燒、胸悶、煩躁、內熱等症狀,也可能出現尿頻、腿痛、呼吸急促等問題。脈搏過短則代表陰氣不足,容易出現虛弱、頭疼、消化不良、心煩意亂等症狀。

濡脈(凡病初起見濡難治,若久病後、產後見之為順,宜補)

濡,浮細無力也,輕手乍見,重手卻去,如線之浮水中,為氣血俱衰之候。主虛、主濕、主少氣、主無血、主骨蒸盜汗、主痹積、主下冷、主婦人產後客風面腫。寸濡(左)心驚、盜汗,(右)氣乏體倦;關濡(左)目昏、易怒,(右)不食虛滿;尺濡傷精脫血、泄瀉、腰膝虛冷。

弱脈(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老得之順,少壯得之逆)

弱,沉細無力也,輕手不見,重手按之,怏怏不前,欲絕未絕,為血氣欲絕之候。主亡精、主虛汗、主痼冷、主神昏身重、主精氣不足、主元氣虛耗。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內經》)。寸弱(左)陽虛、心悸,(右)形寒、氣短;關弱(左)筋痿無力,(右)痞滿、倦怠;尺弱下焦冷,泄瀉便數。

白話文:

濡脈是指脈象浮細無力,輕按時可觸摸到,重按卻又消失,像一根線浮在水面上一樣,代表氣血俱衰。這種脈象常見於虛症、濕症、氣虛、血虛、骨蒸盜汗、痹積、下冷、產後客風面腫等病症。不同的部位出現濡脈,也代表不同的病症。

弱脈是指脈象沉細無力,輕按時難以觸摸到,重按時才能感受到,且脈象微弱,欲絕未絕,代表血氣將要衰竭。這種脈象常見於亡精、虛汗、痼冷、神昏身重、精氣不足、元氣虛耗等病症。不同的部位出現弱脈,也代表不同的病症。

革脈(《經》曰: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

革,浮而有力也,輕手舉之,洪大搏指,重手則空如按鼓皮曰革,為裡虛表實之候主實熱在外;主傷寒一二日表證,壯熱無汗,皮膚盡疼;又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寸革(左)頭痛、面赤,煩躁,(右)咳嗽、聲啞;關革(左)善怒、嘔血、(右)嘈雜善飢;尺革夢遺失精,二便澀滯。

牢脈(越人云:牢而長者肝也,牢者為實,宜寒涼攻利)

牢,沉而有力也,輕手不見,重手按之,實大搏指曰牢,為表虛里實之候。主實熱在內;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燥結;主骨間疼痛;主勞傷痿極。寸牢(左)煩渴、舌裂,(右)氣鬱引飲、乾咳;關牢(左)兩脅急痛,(右)不食䐜脹;尺牢小腹痛,二便閉,腰膝痛痹。

白話文:

革脈是指浮而有力的脈象,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脈搏的跳動,而且脈搏洪大有力,重按則感覺空虛,如同按鼓皮一般,表示體內氣虛而外實,屬於實熱外在的症狀。它主要表現為傷寒初期,發熱無汗,皮膚疼痛,以及男子失血、女子漏下等症狀。寸關尺各部位出現革脈,則分別对应著頭痛、咳嗽、夢遺等症狀。

牢脈是指沉而有力的脈象,輕輕觸摸感覺不到脈搏,重按則感覺堅實有力,表示體內虛表而裡實,屬於實熱內在的症狀。它主要表現為傷寒熱邪入侵內裡,大便乾燥,骨骼疼痛,勞傷痿弱等症狀。寸關尺各部位出現牢脈,則分別对应著煩渴、氣鬱、小腹痛等症狀。

示吉曰:,牢革:脈,俱在實脈中流出,革為實之浮,牢為實之沉,陰陽亢害,大抵與胃氣相遠。故先哲皆不取之,然有暴病而得是脈,病為之也。若久病而診得之,胃氣全無,鮮克免者。

微脈(《經》云: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不顯也,依稀輕渺,似有若無,模糊難見,為氣血俱虛之候。主少氣,主自汗,主泄瀉,主崩漏、脫精。微而數,主虛熱;微而遲,主虛寒;浮而微者,陽不足,主身惡寒;沉而微者,陰不足,主臟寒下利;微而弱者,主寒、少氣。寸微(左)憂惕善忘、不寐,(右)短氣不足以息;關微(左)脅肋虛滿、惡寒,(右)噁心不食、虛痞;尺微男傷精,女崩帶,脛膝無力。

白話文:

對吉說道:「牢脈和革脈」都屬於實脈範疇,但分別表現為實脈的浮動和沈穩。這兩種脈象表明體內的陰陽失調,與胃氣的正常狀態有著距離。因此,古代的賢哲們都不會採信這類脈象。然而,在突然發病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往往是由疾病導致的。若長期患病,卻診斷出這種脈象,則表示胃氣已經完全消失,很少有人能倖免於難。

「微脈」(《經》書中提到:微脈在秋季預示吉兆,冬季則代表生病)

微脈,指的是氣血雙虛的現象,脈象細小,模稜兩可,若有若無,難以辨認。它通常表現在氣血衰弱的症狀上,如精神疲憊,自汗,腹瀉,崩漏,以及精液流失。微脈伴隨著快速跳動,則可能代表虛熱;微脈伴隨著緩慢跳動,則可能代表虛寒;浮現微脈,則表示陽氣不足,常見身體畏寒;沈現微脈,則表示陰氣不足,常見腹部寒冷,伴有腹瀉;微脈伴隨著力量減弱,則代表寒氣侵襲,或者氣血不足。在脈象中,左側寸部微脈,可能表現為憂慮,容易健忘,不易入眠;右側寸部微脈,則可能表現為呼吸困難,不足以支持呼吸。左側關部微脈,可能表現為肝膽部位虛弱,伴有畏寒;右側關部微脈,可能表現為噁心,食慾不振,腹部痞滿。左側尺部微脈,男性可能表現為傷精,女性則可能表現為崩漏或帶下病,小腿膝蓋部位無力。

細脈(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細,不粗也,往來指下,極其小渺,僅存一線,如蛛絲相似,為氣冷血虛不足以充之候。主傷濕,主痛在內,主元氣不足、乏力無精,主內外俱冷、痿弱洞泄,主勞傷過度、神昏體倦。寸細(左)心無血養驚悸,(右)氣少倦怠;關細(左)目暗筋痿,(右)少食虛滿;尺細精冷下虛、泄瀉,女子經事過期。

促脈(示吉曰:促,無胃脈也,傷寒熱極及暴怒、痰厥、急驚尚為可生,久病及雜症見之者死)

促,陽之極也,一息脈來六七至,時一止復來曰促,為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之候。主熱極、主暴怒、主氣壅、主傷寒陽毒、主瘀血發狂。寸口脈促上擊者,肩背痛(《內經》)。寸促(左)狂言,風痰於心,(右)痰熱咳嗽;關促(左)吐血、善怒、熱極,(右)脾熱口臭、引飲;尺促腎水涸,二便澀滯。

白話文:

脈搏細小,如同蛛絲,表示氣血不足,容易感到虛弱無力,四肢冰冷,消化不良,甚至出現神志不清,昏昏欲睡的狀況。如果左寸脈細,代表心臟血氣不足,容易心悸、失眠;右寸脈細,代表氣虛乏力,容易疲倦。左關脈細,代表肝氣不足,容易眼花、筋骨無力;右關脈細,代表脾胃虛弱,容易食慾不振,腹脹。左尺脈細,代表腎氣虛弱,容易腰膝痠軟,性功能減退;右尺脈細,代表腎氣虛弱,容易小便頻密,大便稀軟。

脈搏跳動快速而有力,表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容易出現發熱、暴怒、氣喘、神志不清等症狀。如果左寸脈促,代表心火旺盛,容易狂言妄語,心神不安;右寸脈促,代表肺熱痰多,容易咳嗽痰多。左關脈促,代表肝火旺盛,容易吐血,性情急躁;右關脈促,代表脾胃濕熱,容易口臭,口渴。左尺脈促,代表腎陽虛衰,容易小便不利,大便乾燥;右尺脈促,代表腎陽虛衰,容易小便不利,大便乾燥。

結脈

結,陰之極也,一息脈來三四至,時一止復來曰結,為陰獨盛而陽不能相入之候。主氣鬱、主血壅、主飲食痰飲留滯經絡。浮結主外有痼疾,沉結主內有積聚。寸結(左)驚悸、痰飲,(右)肺寒痰嗽;關結(左)脅肋痞痛,(右)食積、痰飲留滯;尺結小腹冷痛硬滿。

示吉曰:脈因熱而數,因數為促;因寒而緩,因緩為結。蓋促結者,寒熱之變也。滑氏曰:有氣、血、痰、飲、食五者,若有一留滯其間,脈亦為之間斷,非必死脈也,故張長沙亦作病脈。予近診血氣素虛之人,及有年者,脈來不數不緩,但數動一止,或五六動一止,後亦無妨。

白話文:

脈象中的「結」,代表陰氣過盛,一次呼吸脈搏跳動三到四次後就會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無法進入的徵兆。這種脈象主要反映氣鬱、血瘀、飲食痰飲停滯經絡等問題。浮在表面的「結脈」代表外有痼疾,沉在裡面的「結脈」則代表內有積聚。寸關尺三部脈象中的「結脈」分別對應不同的病症:左寸「結」代表心悸、痰飲;右寸「結」代表肺寒痰咳;左關「結」代表脅肋痞痛;右關「結」代表食積、痰飲停滯;尺「結」代表小腹冷痛、硬滿。

需要注意的是,脈象雖然有「結」的現象,但並非一定就是死脈。因為氣、血、痰、飲、食五種東西,只要有一種停滯在經絡中,就會導致脈象出現間斷,因此張仲景將這種脈象稱為「病脈」。現代醫學也發現,血氣虛弱的人和上了年紀的人,脈象可能出現不快不慢,但跳動幾次就會停頓一下的情況,這種情況不一定代表病症。

蓋其榮衛固不足以充前導,而氣血飲食痰易於留滯也,若兼數兼緩則病上更病,退則生,加則死矣。蓋可忽哉?!

代脈(長夏脈,但代無胃曰死,曰代為戊己惡脈,右關忌見)

代,更代也,動而中止,良久復動,動而又止,如前復起曰代,為一臟無氣,而他臟為之代至也,六脈皆然,主呼吸危云之候,然亦有暴病而致是脈者。主霍亂吐瀉,主心腹急痛,主便膿血,主心中驚悸,主積痰、停水,主中風卒僕、主瘀血、飲食停滯,以致元氣不續。寸代(左)怔忡、言語謇塞,(右)氣塞痰壅;關代(左)胸脅急痛,(右)暴痛、吐瀉;尺代亡陽失血,陰疝上衝。

白話文:

因為身體的正氣不足,導致氣血、飲食和痰液容易停滯,如果病情反覆無常,時好時壞,就會更加嚴重,退一步可能好轉,加重則可能致命,不可輕忽大意!

所謂代脈,指的是脈搏跳動時忽停忽起,就像有人代替它跳動一樣。它代表著某個臟器氣虛,其他臟器代為運作。這種脈象常見於呼吸危重症,但也有可能是因突然發病導致。主要表現為霍亂、腹瀉、心腹疼痛、便血、心悸、痰多、水腫、中風、瘀血、飲食積滯,導致元氣不足。

具體來說,寸脈代代表心氣不足,左邊出現怔忡、言語不清,右邊出現氣塞、痰多;關脈代代表肝氣不暢,左邊出現胸脅疼痛,右邊出現腹痛、嘔吐、腹瀉;尺脈代代表腎氣不足,代表著身體陽氣不足、失血、陰虛上衝。

伏脈(《經》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伏、浮中沉皆不見也,附於骨上,重手推筋取之乃得,為陰陽潛伏,關隔閉塞之候。主寒、主痛、主水、主霍亂、主疝瘕、主飲食不消、主榮衛氣閉而厥逆。伏結為積聚。寸伏(左)沉憂失志,(右)氣滯痰積;關伏(左)血冷脅腰痛,(右)吐瀉暴作,中脘積塊;尺伏腎寒火虛,疝瘕痼冷。

動脈

動,狀如大豆,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為陰陽相搏之候(《正理論》)。主痛、主驚、主崩脫、主泄痢、主虛勞體痛。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婦人手少陰脈動者,妊子也(《內經》)寸動(左)心驚汗出,(右)自汗、痰喘;關動(左)寒熱、口苦,(右)食積停滯;尺動骨蒸、虛脫、崩帶、溺赤。

白話文:

伏脈摸不到,感覺不到,好像附著在骨頭上,要用力按壓筋骨才能感覺到。這是陰陽氣血潛藏,關節經絡阻塞的表現。它主要反映寒症、疼痛、水腫、霍亂、疝氣、飲食消化不良、氣血流通不暢導致的昏厥。伏脈長期阻塞就容易形成積聚。寸口脈伏,左手代表憂慮、失志,右手代表氣滯痰積。關脈伏,左手代表血寒導致脅肋腰部疼痛,右手代表嘔吐腹瀉頻繁,胃脘部有積塊。尺脈伏,代表腎陽虛寒,疝氣和積聚等問題。

動脈摸起來像顆大豆,微微顫動,雖然能摸到,但一碰就消失,不往來流動,只停留在一個位置。這是陰陽氣血相互搏擊的表現。它主要反映疼痛、驚悸、崩漏、泄瀉、虛勞體痛。陽氣動則出汗,陰氣動則發熱。女性手少陰脈動,代表懷孕。寸口脈動,左手代表心驚、出汗,右手代表自汗、痰喘。關脈動,左手代表寒熱、口苦,右手代表食積停滯。尺脈動,代表骨蒸潮熱、虛脫、崩漏、小便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