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3)
卷之首 (3)
1. 診法
黃帝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黃帝曰:平人何如?岐伯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脈經》曰:欲持其脈,令仰其掌,男先取左,女先取右,醫者覆手以中指切至高骨,定其關位,次下食指切至關前以定寸位,再下名指切至關後以定尺位。
叔和曰:下指之際,宜相病人長短肥瘦。人長臂亦長,指下宜疏;人短臂亦短,指下宜密;瘦人膚薄,持之勿重;肥人膚厚,持之勿輕。
《樞要》曰:持脈之道有三,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時,宜先輕手舉之以察其浮,如脈浮膚上,陽也,腑也,內應心肺;再重手按之以察其沉,如沉脈肉下,陰也,臟也,內應肝腎;又再不輕不重,中而取之以察其中,如脈行於血肉之間,中和之應也,內應脾胃。若浮中沉俱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三部皆然,則為陰陽伏匿之脈。
《經》曰: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診家當隨四時而察胃脈,慎勿持一。東垣云: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蓋言不論脈之數熱遲寒,脈來有力,即為有神,但清其熱溫其寒自已。若遲數無力,是為無神,根本不固,將何所恃耶?
秦越人云: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右得之病在右,左得之病在左,隨脈言之也。
《脈法》曰: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移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之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人覆手診之自見。《經》曰:凡陰之所在不應,不應者仰手而沉。覆手而沉也。是天地之氣使然,診家當先識運氣及南北二政之理,若不知而誤治之,反伐天和。
白話文:
[診斷方法]
黃帝問道:「該如何進行診斷?」岐伯回答:「通常在清晨進行診斷,此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開,人們還未進食,經脈未充盈,絡脈運行平穩,氣血也未混亂,因此可以診斷出異常的脈象。」
黃帝又問:「正常人的脈象如何?」岐伯說:「正常人一次呼吸,脈搏會跳動兩次,不管是吸還是呼。在一次完整的呼吸後,脈搏會跳動五次,偶爾會有深呼吸,我們稱這種脈象為正常脈象。正常脈象的人是健康的。醫生在治療疾病時,會以健康人的脈象作為調整的依據。」
《脈經》提到:「要診脈,首先讓患者手掌向上,男性先診左手,女性先診右手。醫生以中指輕按在患者的手腕骨處,確定關位,接著用食指下移到關位前,確定寸位,再用無名指下移到關位後,確定尺位。」
叔和指出:「在開始診脈時,需根據患者的身高、體型進行調整。個子高的人手臂也長,診脈時手指間隔應寬一些;個子矮的人手臂也短,診脈時手指間隔應密一些;瘦的人皮膚薄,按壓力度不宜過重;胖的人皮膚厚,按壓力度不宜過輕。」
《樞要》記載:「診脈的方法有三種,輕輕地按下去叫做『舉』,重重地按下去叫做『按』,既不輕也不重,仔細地摸索叫做『尋』。剛開始診脈時,應先輕輕地按下去,檢查是否出現浮脈,如脈搏浮在皮膚表面,這屬於陽性,與心肺相關;再重重地按下去,檢查是否出現沉脈,如脈搏藏在肌肉之下,這屬於陰性,與肝腎相關;再用中等力度去按,檢查是否出現中脈,如脈搏在肌肉和皮膚之間流動,這代表陰陽平衡,與脾胃相關。如果浮脈、中脈和沉脈都沒有出現,則需細心地尋找,脈搏若有若無,三部脈象均如此,則為陰陽潛藏的脈象。」
《經》提到:「春天的脈象稍微帶點弦狀是正常的,夏天的脈象稍微帶點鉤狀是正常的,長夏的脈象稍微帶點軟弱是正常的,秋天的脈象稍微帶點毛狀是正常的,冬天的脈象稍微帶點堅硬是正常的。診脈時應根據四季的變化來觀察脈象,不可一概而論。東垣先生認為:健康的脈象,不需要刻意追求神韻,因為神韻無處不在;有疾病的脈象,則應關注神韻是否存在。無論脈象是快是慢,只要有力,就是有神韻,只需清除熱氣或溫暖身體即可康復。如果脈象既慢又無力,則是無神韻,根基不穩,無法依賴其他因素。」
秦越人指出:「男性出生在寅時,寅屬木,是陽性;女性出生在申時,申屬金,是陰性。因此男性的脈象主要在關上,女性的脈象主要在關下。因此,男性的尺脈通常較弱,女性的尺脈通常較強,這是正常的現象。相反的情況,男性出現女性的脈象,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男性出現女性的脈象表示體內能量不足,疾病在內部;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表示體內能量過剩,疾病在四肢。右手的脈象問題,疾病在右邊;左手的脈象問題,疾病在左邊,這是根據脈象判斷的。」
《脈法》提到:「反關脈是指脈象不從寸口流動,而是通過列缺絡進入手臂,然後轉移到手陽明大腸經。由於脈象不順利地流經關上,所以被稱為反關脈。有的人只有一側手有反關脈,有的人兩側手都有反關脈,這種情況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並非疾病引起的脈象,讓人將手翻轉過來就可以看到。《經》提到:陰性部位的脈象若不應對,將手掌向上就會出現沉脈,將手掌向下也會出現沉脈。這是天地之氣的作用,診脈時應先了解運氣和南北兩政的理論,如果不懂這些理論而誤診,反而會傷害身體的和諧。」
2. 脈象辨
浮中沉伏,脈之上下也。浮者為上(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中者為中(脈行於肌肉之間),沉者為下(行於筋間,舉之不見),伏者又其下也(附於骨上,重按不見,推筋至骨始得)。
長短芤三脈,脈之盈虛也。長則過於本位,短則不及本位,中間有兩頭無曰短,兩頭有中間空曰芤。
平緩遲數四脈,脈之急慢也。一息四至五至曰平(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三至曰遲,較之平脈稍遲,比之遲脈稍速曰緩,一息六至曰數。
促結代澀四脈,脈動之有止者也。脈動數時一止即來曰促,脈動緩時一止即來曰結,動而中止不能即來,良久復動曰代,往來遲滯似止非止,三五不調曰澀。
大洪實長弦緊牢革動滑十脈,脈之有餘之類也。較之平脈稍大曰大(大與洪相似,但不十分浮而有力);浮大有力曰洪(洪與實相似,但洪則重按稍衰);洪而且長,浮中沉三部皆然曰實;長於本位曰長;長而端直如弓弦曰弦;弦而急彈如切繩曰緊(緊與弦相似,緊則長而端直切急而左右彈,弦則惟長而端直而已,古人弦取象於弓弦,緊取象於切緊繩可短矣);浮洪有力,重按則空曰革;沉實有力,舉之不見曰牢;狀如大豆,厥厥動搖曰動;中指充滿,往來流利曰滑。
小短濡弱微細澀七脈,脈之不足之類也。小於平脈曰小;短於本位曰短;浮小無力曰濡,重按不見;沉小無力曰弱,舉之乃空;細則僅存一線,猶有常位可審;微則似有若無可虞,血脈將亡;澀則三五不調,惟見往來遲滯。
浮洪虛濡革散芤七脈,皆浮脈之類也。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曰浮;洪則兼有力而大;虛則兼無力而軟;濡兼微小,重按則無;革兼洪大,重手不見;散則類乎浮大,中手便無根蒂;芤則體原虛軟,重按旁在中空。
沉伏弱牢四脈,皆沉脈之類也。沉於筋間,重按不見曰沉;重按不見,推筋尋之始得曰伏;弱則兼無力而小,舉之不見;牢則兼有力而實,輕手則無。
白話文:
[脈象辨]這部分講述的是各種脈象的特徵和分類。
-
"浮中沉伏"是脈搏在身體深淺位置的區別。浮脈位於皮膚表面,輕輕一觸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反而會變得不明顯;中脈在肌肉層間跳動;沉脈在筋膜之下,需用力按才能感受到;伏脈則更為深沉,隱藏在骨頭上,需推開肌肉筋膜才能找到。
-
"長短芤"三種脈象反映的是脈搏強弱。長脈超出正常範圍,短脈則未達標準,兩端有脈,中間無脈稱為短脈;兩端和中間都有脈,但中間部分的脈搏力度較弱稱為芤脈。
-
"平緩遲數"四種脈象描述的是脈搏的快慢。每呼吸一次,脈搏出現4-5次為平脈;3次為遲脈;比平脈略慢,比遲脈略快的為緩脈;6次為數脈。
-
"促結代澀"四種脈象表示脈搏間歇。數脈中偶爾出現停頓後立即恢復的為促脈;緩脈中偶爾出現停頓後立即恢復的為結脈;脈搏中斷後一段時間才恢復的為代脈;脈搏往來遲緩,似斷非斷,節奏不規則的為澀脈。
-
"大洪實長弦緊牢革動滑"十種脈象屬於強烈型。比平脈略大的為大脈;浮起且有力的為洪脈;洪脈且長,從皮膚到肌肉再到筋膜都能感受到的為實脈;超過正常範圍的為長脈;像弓弦一樣直且硬的為弦脈;像繩子一樣緊繃的為緊脈;重按時脈搏消失的為革脈;深處有力的為牢脈;像小豆一樣,跳躍著的為動脈;中指能感受到飽滿且流暢的為滑脈。
-
"小短濡弱微細澀"七種脈象屬於弱小型。比平脈小的為小脈;短於正常範圍的為短脈;皮膚表面微弱無力的為濡脈,用力按壓就無法感受;筋膜下微弱無力的為弱脈,輕觸時脈搏不見;極細的脈象,僅能感受到一線脈搏;極微弱的脈象,似有若無,可能預示血液將盡;脈搏節奏不整,往來遲緩的為澀脈。
-
"浮洪虛濡革散芤"七種脈象都是浮脈的一種。皮膚表面能清楚感知的為浮脈;洪脈則結合了強大和浮脈的特性;虛脈則結合了無力和軟弱的特性;濡脈則結合了微小的特性,用力按壓則脈搏消失;革脈則結合了洪脈和大脈的特性,但用力按壓脈搏消失;散脈類似浮脈和大脈,但中等力度按壓就無法感知;芤脈的本質是虛弱軟弱,用力按壓中間部分則脈搏消失。
-
"沉伏弱牢"四種脈象都是沉脈的一種。在筋膜之下,需用力按壓才能感知的為沉脈;用力按壓無法感知,需推開肌肉筋膜才能找到的為伏脈;弱脈結合了無力和小脈的特性,輕觸時脈搏不見;牢脈結合了有力和實脈的特性,輕觸時脈搏不見。
3. 脈象主病二十九法
示吉曰:脈,氣血之神也。隱於膚中,視之不見,惟恃三指之巧而識,悔吝之機,誠非易事。故脈之理微,自古難之。然豈因其難也忽置之不問乎,上稽《靈》《素》,下考百家,凡脈應於指下者,數取形求,共得二十九種。其上下動止,盛衰虛實,往來跡象,雖極指下之幻,亦無遁情矣。
從此而察三部之中,見是脈即有是證,脈證相合,內外互參,為治之法自彰也。
然此二十九象散見諸經,起而集之者,代有其人,由來已久,但簡要者多所缺略,備全者不免繁多。岐黃之旨難測,高陽之《訣》,招辨眾議紛紛,脈道轉晦。故集先哲諸書,述其精要,補其未補,條附於後,聊為持脈者登高之自可也。
浮脈(宜汗宜補不宜下,春夏順,秋冬逆)
浮脈在上而不沉也。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曰浮,陽也(扁鵲曰:浮,陽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也)。主風(浮而大者中風,頭痛鼻塞),主脹(腹脹浮大者順),主痞,在外主表病(岐伯曰: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主外熱(《經》曰: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主氣喘。
浮疾為宿氣,浮滑為風痰,浮緩主皮膚不仁(叔和曰:風寒入於肌肉也),浮短主肺傷咳嗽(《脈經》云: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小,不過一年死),浮緊有力為傷寒(外症頭痛,發熱,無汗,方合太陽經脈),浮緩無力為傷風(外症頭痛,發熱,鼻塞,自汗),浮大而虛主內傷元氣(因勞役過度,傷飢失飽以致中氣陷下而發熱),浮大而短主陽明旺(立春後春分前,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寸浮風在上,主頭目不利;關浮風在中,主胸滿脅痛;尺浮風在下,主腰痛便結,腳膝疼痛
沉脈(宜下宜溫不宜汗,旺於冬,心脈及春夏忌見)
沉脈在下而不浮也。沉於肉下,重手按之乃得,舉之不見曰沉,陰也(《,難經》曰:沉,陰也,肝腎俱沉,牢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主寒主氣(《金匱》云:下手脈沉知是氣),主水(《經》云:肝腎脈並沉為石水),主六郁(兼滑痰鬱,兼數火鬱,兼細濕鬱,兼澀血鬱,沉而無力氣鬱,左手平和,氣口沉緊食鬱),主停飲(叔和云:沉而弦者,懸飲內痛),主裡病,主癥瘕(岐伯曰: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主厥逆(沉遲為寒極,故手足厥冷),主洞泄。
沉數有力為實熱(外症燥渴,便閉腹痛宜下),沉遲無力為虛寒(外症手足厥冷,自利蜷臥宜溫補),沉實主內熱,沉細主骨痛(《經云: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沉滑主痰飲(滑氏作宿食,戴氏作痰鬱),沉伏主霍亂,沉緊主急痛(《經》曰:寸口脈沉而緊,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滑氏作心腹冷痛),沉喘主寒熱,沉短而敦主闕陰旺(立冬前後得甲子,闕陰之至沉短而敦,沉細懸絕主冬,故以夜半死。寸沉主陽虛,心氣鬱,肺氣寒;關沉胸脅疼痛;尺沉主下元虛冷泄瀉。
數脈(宜寒涼,忌溫熱,無熱不渴,手足冷而脈數者死)
數脈動太速也,呼吸定息,脈來六至,過於平脈一至曰數,為陽盛陰虧之候。主熱(越人云:數者,腑也,數則為熱),主煩(《經》云:數則為煩),主吐(《脈經》曰:寸口數即吐),主暴驚(黃帝曰: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主三消(寸數上消,關數中消,尺數下消),主適得病(扁鵲云:數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數而浮,主表熱,手背熱(為外感);數而沉,主內熱,手心熱(為邪熱入里);數細無力,主陰虛發熱(血虛之證,盜汗骨蒸,日輕夜重,乾咳,皮毛枯槁);數大無力,主內傷元氣(為虛熱,宜辛甘發散);,數大有力,主實熱(外症口渴,煩躁,面赤,內外皆熱,或云便秘);脈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寸數(左)主面赤舌燥,(右)乾咳聲嘶;關數(左)口苦脅痛,(右)嘈雜善飢口臭;尺數(左)溺赤五淋,(右)大便閉腸紅。
遲脈(宜溫熱補,忌寒涼克伐。《經》曰:察九候,獨遲者病)
遲脈動太慢也,呼吸定息僅三至,減於平人一至曰遲,為陰盛陽虧之候。主寒(扁鵲云:遲者也,遲則為寒),主不足(寸見為氣不足,尺見為血不足)。遲而浮主寒在表;遲而沉主寒在裡;遲而沉細無力,主中寒,厥冷蜷臥,指甲青,舌卷囊縮;遲而滑者脹;遲而澀者有癥結。
寸遲(左)心虛神怯,(右)冷痰風短;關遲(左)面青脅痛,(右)中滿吐瀉;尺遲(左)精冷小便餘瀝,(右)火衰不育泄瀉。
大脈(巳午月脈宜洪大,察九候,獨大者病,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大,較之平脈稍大也,浮中沉皆然。大之極為洪,為實,為陽有餘陰不足之候(《內經》)。主熱,主脹(《經》云:寸口脈大,堅以澀者脹),主實,為病進(《經》曰:大則病進),主寒熱(《經》曰:脈大者,寒熱在中),主癲病(岐伯曰:大堅疾者癲病),主不得偃臥(《經》曰:肺氣盛脈大,脈大主不得偃臥)。數大有力,主外感風寒,邪氣有餘;豁大無力,主內傷元氣,正氣不足。
寸大(左)舌乾、消渴、善驚,(右)咳嗽喘急;關大(左)口苦善怒,(右)痞脹不食;尺大男子為逆,主二便不利,女子為順,尺獨大搏手,主有孕。
小脈(察九候,獨小者病,人身大而脈往來小者死)
小,較之平脈稍小也,中外皆然。小之極名微名細,為正氣不足之候。主寒,主氣血皆少(《靈樞經》曰:小者,血氣皆少),主病在內(《經》云:脈小實而堅者,主病在內),主胃反(《經》云:小弱而澀胃反),主泄,少氣(《靈樞》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小而數,主陰虛發熱;小而遲,主虛寒痼冷;傷寒汗吐下後,脈小為病退;若乳子病熱,脈小為順(產後傷寒脈小,非陽病見陰脈也。《經》曰:乳子病熱,脈懸小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寸小(左)神昏、善忘、驚悸,(右)懶言、氣怯;關小(左)目昏、易怒,(右)少食、痞滿;尺小下元虛冷,腰膝軟疼。
滑脈(人身澀而脈往來滑者死,滑而盛病日進)
滑脈,行動不澀也,往來流利,如珠之盤,輾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轆轆如欲脫)曰滑,為陰氣有餘之候(《經》云:滑者,陰氣有餘也,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伯仁曰:滑為血實氣壅之候,血不勝於氣也。二論雖異,實可互為闡明)。主痰飲,主宿食,主吐逆(《脈法》曰:關上滑而大小不勻,必吐逆),主癲疾(《經》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滑數,心中結熱;滑疾,胃中有寒(叔和);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滑浮而疾,謂之新病(《內經》);女子二尺滑而和者,主有子;滑而有斷絕者,主經閉(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者,主經閉為病)。寸滑(左)心悸,痰滯心包,(右)咳嗽、痰喘;關滑(左)寒熱、口苦,(右)宿食、嘔吐;尺滑小便淋,相火妄動,腎濁。
澀脈(申酉月脈浮短而澀,病在外脈澀堅難治)
澀脈之行,動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極難,三五不調,無復次第,如雨沾沙,如刀刮竹曰澀(岐伯曰:澀者,陽氣有餘也,為身熱無汗。滑氏曰:澀為氣多血少之候),為陽氣有餘之候。主少血,主心痛,主血痹(《經》曰:澀則心痛,澀則少血,脈澀曰痹),主亡汗、主傷精。澀而堅,內留惡血。
表熱脈澀,主中霧露。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為病。寸澀(左)心神虛耗,驚悸怔忡,(右)短氣、冷痞;關澀(左)目昏、脅痛,(右)心疼、痞滿;尺澀下元不足,男子傷精,女子崩漏。
緊脈(夏至後得甲子太陰旺,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緊者,勁急而不和緩也,按之搏指長,而左右彈如切繩、絞索之狀曰緊(滑氏為邪風搏擊,伏於榮衛之間)。主寒,主痛,主積聚,主吐逆,(叔和曰:緊則為寒,緊而滑者吐逆,駛而緊積聚有擊痛)。盛而緊曰脹(《內經》),緊而急者遁屍(《脈經》),緊牢者為實(扁鵲),浮緊主傷寒表證,沉緊主寒客腹中(名內傷寒),氣口右關緊盛,左手平和者主傷食。
寸緊(左)頭熱、目痛,(右)鼻塞、咳嗽;關緊(左)風癇、脅脹、指甲青,(右)噁心脹滿;尺緊疝瘕,腰腳臍下痛,二便不利。
緩脈(乳子中風緩則生,急則死,腎病及二尺忌見)
緩脈,動舒緩而緊急也,往來徐徐,呼吸不及四至,較遲脈稍速,為榮衛向衰之候,主虛,主濕,主解㑊(《經》曰:尺脈緩澀,謂之解㑊)。緩而滑為熱中,浮而緩主風(表虛),沉而緩主內虛、主冷,緩而澀為痹,上見之為項強,下見之為腳弱。寸緩(左)怔忡、多忘,(右)氣短、頭重;關緩(左)風虛眩暈,(右)善嘔、不思食;尺緩腳膝無力,下元虛冷。
示吉曰:緩,中州脾脈也。緩而無神,方可言病。若四至調勻,緩而有神,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輕不重,意思欣欣,如春風楊柳之狀,平和之應也,倘認為病脈則誤矣。古人論脈,大人以五至為平,小兒以六七至為平,今若此又覺偏於熱矣,豈古今時勢異耶?抑今人元氣薄也。
弦脈(《經》曰春胃微弦,如持長竿末梢曰平,脾病及右關及四季之末忌見)
弦,長而端直,如按絲絃,舉之應手,按之不移,為陰遏陽郁之候。主瘧、主痛、主飲、主疝、主寒熱往來、主傷風、主宿食(《經》曰:脈弦上寸口者,宿食)、主驚(《經》云:肝腎並小弦欲驚)、,主氣結、主勞倦、主經絡間為寒所阻。弦數為勞瘧,為傷寒熱邪傳少陽,寒熱口苦,脅痛耳聾。
雙弦脅急痛,弦長為積。寸弦(左)頭痛、心惕,(右)咳嗽、噁心,;關弦(左)脅痛、寒熱,(右)宿食、痞滿;尺弦小腹痛,下焦停水。
芤脈
芤,浮大而軟,中空旁實,旁有中無,若捻蔥葉,為血不能統氣之候(伯仁曰:氣有餘血不足,血不能統氣,故脈來虛而大,若芤之狀)。主失血。芤而數,主火盛而血妄行;芤而遲,主木土二臟虛寒,不能藏血失血。寸芤(左)心虛易驚,痰現紅星,(右)咳血血絲;關芤(左)脅痛、吐血,(右)嘈雜、嘔血;尺芤便血腸紅,女子崩漏。
洪脈(立夏後得甲子太陽旺,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右寸及冬忌見,宜寒涼)
洪,較大更盛也,浮大有力,騰上滿指,來至大而去,且長有類乎實,,惟重按稍衰為異,為氣血燔灼之候。主煩、主咽乾、主表裡皆熱、主二便澀、主傷寒陽明經病。寸洪(左)煩熱、舌乾裂,(右)乾咳唾黏、上消;關洪(左)眼赤、善怒,(右)火嘈、易飢、脹滿;尺洪(左)小便赤澀,(右)大便難,火旺遺精
虛脈
虛,中下皆空也,浮大而軟,舉按無力,豁然不能自固(《訣》曰:浮而無力為虛),為榮衛俱虛之候,主暑傷元氣,主虛煩多汗,主恍惚多驚,主小兒驚風。病在中,脈虛難治,肝腎脈並虛為死。陰虛陽搏謂之崩(《內經》)。寸虛(左)恍惚多忘,(右)內傷元氣、懶言;關虛(左)目昏、少寐,(右)不思食、虛痞;尺虛(左)腰膝痠軟、遺溺,(右)下元虛冷
實脈
實,表裡俱實也,弦大而長,舉按有力,浮中沉三取皆然曰實,為邪氣益盛之候(《經》曰:實以堅謂之邪氣甚盛。《訣》云:三焦氣滿)。主熱、主痛、主痢、主氣塞、主食積、主伏陽在內。寸實(左)口舌瘡、咽喉痛,(右)煩熱、嗽痰喘急;關實(左)脅痛、善怒、目赤,(右)中滿、痰飲、䐜脹、食積;尺實(左)便赤、少腹痛,(右)大便難或痢。
散脈(老人忌見此脈)
散,到手便無根蒂,三五不調類乎澀,又兼浮大,有陽無陰似乎虛,中指便空,來去不明,根由難覓,如散葉隨風,不常其狀,為氣血耗散,臟腑欲絕之候。主寒熱無時,主陽虛不斂,主心氣不足,主暴病而榮衛虧損。寸散(左)神虛驚悸,(右)氣散久喘;關散(左)筋痿、不寐,(右)飲食不化,瘦弱無力;尺散精耗耳鳴,腰膝無力。
長脈(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
長,指下有餘,如持長竿,過於本位,為陽氣有餘之候,陽也(越人)。主壯熱、主三焦煩郁、主陽毒內蘊(《脈經》)、主氣治(《經》)曰:長則氣治、主遺尿(《經》云:脈長過寸入魚際者遺尿)、主足脛痛(寸口脈中手長者,足脛痛),主逆氣喘急(《經》云:脈長出魚際,主逆氣喘急)。
寸長(左)心經實熱,舌乾咽痛,(右)上焦氣壅;關長(左),壯熱、脅痛,(右)中滿不食;尺長溺黃莖痛,大便實,陽事頻舉。
短脈(人長脈短,是大損三十歲)
短,指下不足,中有旁無,不及本位,為陰中伏陽之候(滑氏云:氣不足以前導其血則脈短)。主氣病、主頭痛(《經》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主酒病(《脈法》曰:短疾而滑酒病)、主三焦氣滯、主宿食不消。短而數,主心煩、心痛。寸短(左)心氣鬱、頭痛,(右)氣怯內傷;關短(左)胸痛引脅,面青白,(右)噁心,四肢怠惰;尺短二便不利,元精消弱。
濡脈(凡病初起見濡難治,若久病後、產後見之為順,宜補)
濡,浮細無力也,輕手乍見,重手卻去,如線之浮水中,為氣血俱衰之候。主虛、主濕、主少氣、主無血、主骨蒸盜汗、主痹積、主下冷、主婦人產後客風面腫。寸濡(左)心驚、盜汗,(右)氣乏體倦;關濡(左)目昏、易怒,(右)不食虛滿;尺濡傷精脫血、泄瀉、腰膝虛冷。
弱脈(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老得之順,少壯得之逆)
弱,沉細無力也,輕手不見,重手按之,怏怏不前,欲絕未絕,為血氣欲絕之候。主亡精、主虛汗、主痼冷、主神昏身重、主精氣不足、主元氣虛耗。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內經》)。寸弱(左)陽虛、心悸,(右)形寒、氣短;關弱(左)筋痿無力,(右)痞滿、倦怠;尺弱下焦冷,泄瀉便數。
革脈(《經》曰: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
革,浮而有力也,輕手舉之,洪大搏指,重手則空如按鼓皮曰革,為裡虛表實之候主實熱在外;主傷寒一二日表證,壯熱無汗,皮膚盡疼;又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寸革(左)頭痛、面赤,煩躁,(右)咳嗽、聲啞;關革(左)善怒、嘔血、(右)嘈雜善飢;尺革夢遺失精,二便澀滯。
牢脈(越人云:牢而長者肝也,牢者為實,宜寒涼攻利)
牢,沉而有力也,輕手不見,重手按之,實大搏指曰牢,為表虛里實之候。主實熱在內;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燥結;主骨間疼痛;主勞傷痿極。寸牢(左)煩渴、舌裂,(右)氣鬱引飲、乾咳;關牢(左)兩脅急痛,(右)不食䐜脹;尺牢小腹痛,二便閉,腰膝痛痹。
示吉曰:,牢革:脈,俱在實脈中流出,革為實之浮,牢為實之沉,陰陽亢害,大抵與胃氣相遠。故先哲皆不取之,然有暴病而得是脈,病為之也。若久病而診得之,胃氣全無,鮮克免者。
微脈(《經》云: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不顯也,依稀輕渺,似有若無,模糊難見,為氣血俱虛之候。主少氣,主自汗,主泄瀉,主崩漏、脫精。微而數,主虛熱;微而遲,主虛寒;浮而微者,陽不足,主身惡寒;沉而微者,陰不足,主臟寒下利;微而弱者,主寒、少氣。寸微(左)憂惕善忘、不寐,(右)短氣不足以息;關微(左)脅肋虛滿、惡寒,(右)噁心不食、虛痞;尺微男傷精,女崩帶,脛膝無力。
細脈(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細,不粗也,往來指下,極其小渺,僅存一線,如蛛絲相似,為氣冷血虛不足以充之候。主傷濕,主痛在內,主元氣不足、乏力無精,主內外俱冷、痿弱洞泄,主勞傷過度、神昏體倦。寸細(左)心無血養驚悸,(右)氣少倦怠;關細(左)目暗筋痿,(右)少食虛滿;尺細精冷下虛、泄瀉,女子經事過期。
促脈(示吉曰:促,無胃脈也,傷寒熱極及暴怒、痰厥、急驚尚為可生,久病及雜症見之者死)
促,陽之極也,一息脈來六七至,時一止復來曰促,為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之候。主熱極、主暴怒、主氣壅、主傷寒陽毒、主瘀血發狂。寸口脈促上擊者,肩背痛(《內經》)。寸促(左)狂言,風痰於心,(右)痰熱咳嗽;關促(左)吐血、善怒、熱極,(右)脾熱口臭、引飲;尺促腎水涸,二便澀滯。
結脈
結,陰之極也,一息脈來三四至,時一止復來曰結,為陰獨盛而陽不能相入之候。主氣鬱、主血壅、主飲食痰飲留滯經絡。浮結主外有痼疾,沉結主內有積聚。寸結(左)驚悸、痰飲,(右)肺寒痰嗽;關結(左)脅肋痞痛,(右)食積、痰飲留滯;尺結小腹冷痛硬滿。
示吉曰:脈因熱而數,因數為促;因寒而緩,因緩為結。蓋促結者,寒熱之變也。滑氏曰:有氣、血、痰、飲、食五者,若有一留滯其間,脈亦為之間斷,非必死脈也,故張長沙亦作病脈。予近診血氣素虛之人,及有年者,脈來不數不緩,但數動一止,或五六動一止,後亦無妨。
蓋其榮衛固不足以充前導,而氣血飲食痰易於留滯也,若兼數兼緩則病上更病,退則生,加則死矣。蓋可忽哉?!
代脈(長夏脈,但代無胃曰死,曰代為戊己惡脈,右關忌見)
代,更代也,動而中止,良久復動,動而又止,如前復起曰代,為一臟無氣,而他臟為之代至也,六脈皆然,主呼吸危云之候,然亦有暴病而致是脈者。主霍亂吐瀉,主心腹急痛,主便膿血,主心中驚悸,主積痰、停水,主中風卒僕、主瘀血、飲食停滯,以致元氣不續。寸代(左)怔忡、言語謇塞,(右)氣塞痰壅;關代(左)胸脅急痛,(右)暴痛、吐瀉;尺代亡陽失血,陰疝上衝。
伏脈(《經》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伏、浮中沉皆不見也,附於骨上,重手推筋取之乃得,為陰陽潛伏,關隔閉塞之候。主寒、主痛、主水、主霍亂、主疝瘕、主飲食不消、主榮衛氣閉而厥逆。伏結為積聚。寸伏(左)沉憂失志,(右)氣滯痰積;關伏(左)血冷脅腰痛,(右)吐瀉暴作,中脘積塊;尺伏腎寒火虛,疝瘕痼冷。
動脈
動,狀如大豆,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為陰陽相搏之候(《正理論》)。主痛、主驚、主崩脫、主泄痢、主虛勞體痛。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婦人手少陰脈動者,妊子也(《內經》)寸動(左)心驚汗出,(右)自汗、痰喘;關動(左)寒熱、口苦,(右)食積停滯;尺動骨蒸、虛脫、崩帶、溺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