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自序
自序
1. 自序
餘年十二,先母周夫人見背,先君子君輔公杜門讀書,道義自許,口不道阿堵字,以故家貧甚。嘗寄食子佩舅氏家,舅氏撫教有加焉。於時明發有懷,因思生戚,往往大病。每於誦讀之暇,間覽方書,先君子遂謂小子曰:「汝有意於此乎?古人不得為良相,每願為良醫,蓋良相良醫其功正相等耳。果能精之,則可以自療並可以療人,亦內典所謂自利利他之道也。
」予拜訓之下,深謝不敏長,而遭滄桑之變,寄跡於穹隆之陽。
人有疾者,按方加減與之,所投輒效,因而叩戶求方者殆無虛晷。竊思古人陳案,雖各臻其妙,然論多方雜,未易窺測,不免楊朱之嘆。故於晨窗夕幾,究心《靈》《素》,博涉群書,斟酌盡善,成《山居述》四卷,有論有方,有經有變,頗備苦心。但力綿不克就梓,久置庋閣。
今年春,偶公遜叔過齋頭,見而閱之,謂曰:「汝有此而不與人共之,不亦同於懷寶迷拜者乎?且汝先子之言具在,顧其忘諸?」予蓋唯唯謝不敏長。夏無事,因於《山居述》中簡其要者為主,方隨症加減,一症一方,以見其常,加減附論以通其變,編為俚句,名曰《說約》,庶幾學岐黃者得會歸之源,去煩苦之失耳。若曰從此活人,功與調元者等,則予豈敢?
康熙二年夏四月古吳自了漢蔣示吉仲芳氏識
白話文:
[自序]
我在十二歲那年,母親周夫人離世,父親君輔公閉門專心讀書,他追求道義,從不談論金錢之事,因此家裡非常貧窮。曾經寄住在舅舅子佩家,舅舅對我的照顧和教育更加倍用心。當時,我常常在清晨時分懷念家人,因此經常生病。在唸書的閒暇之餘,我偶爾會閱讀醫書,父親看到後便對我說:「你對醫學感興趣嗎?古人無法成為優秀的宰相,往往希望成為一位好醫生,因為好相和好醫生的貢獻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能深入研究,不僅可以治療自己,也能幫助他人,這正是佛經中提到的自利利他的精神。」
我恭敬地聆聽父親的教導,但隨後經歷了社會變遷,只能暫時居住在穹窿山南面。
當有人生病時,我根據他們的病情調整藥方,效果往往很好,因此前來尋求藥方的人絡繹不絕。我思考著古人的經驗,雖然各自有獨到之處,但是理論和方法混雜,不易理解,不禁讓人感到困惑。因此,在晨昏時刻,我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廣泛閱讀各種醫書,力求完善,最終完成了《山居述》四卷,包括理論、方劑、經典和變化,付出了很多心血。然而,由於個人能力有限,一直未能將其出版,只得長期放置在書櫃中。
今年春天,偶然間,公遜叔來到我的書房,看到了這本書,他說:「你有這樣的作品卻不與人分享,這不是和藏著寶藏卻不懂得利用的人一樣嗎?況且,你父親的話還在,你難道忘記了嗎?」我連忙表示歉意,承認自己的不足。
夏季無事時,我從《山居述》中挑選了核心內容,針對不同症狀進行調整,每種症狀都有一個基本方劑,以展示其常態,同時附加討論調整方法以應對變化,編寫成通俗易懂的句子,命名為《說約》,希望能讓學習醫學的人找到歸宿,避免煩惱和痛苦。如果有人認為我從此能救人一命,其功勞等同於治理國家,我豈敢妄想?
康熙二年夏四月古吳自了漢蔣示吉仲芳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