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自序
自序
1. 自序
餘年十二,先母周夫人見背,先君子君輔公杜門讀書,道義自許,口不道阿堵字,以故家貧甚。嘗寄食子佩舅氏家,舅氏撫教有加焉。於時明發有懷,因思生戚,往往大病。每於誦讀之暇,間覽方書,先君子遂謂小子曰:「汝有意於此乎?古人不得為良相,每願為良醫,蓋良相良醫其功正相等耳。果能精之,則可以自療並可以療人,亦內典所謂自利利他之道也。
」予拜訓之下,深謝不敏長,而遭滄桑之變,寄跡於穹隆之陽。
人有疾者,按方加減與之,所投輒效,因而叩戶求方者殆無虛晷。竊思古人陳案,雖各臻其妙,然論多方雜,未易窺測,不免楊朱之嘆。故於晨窗夕幾,究心《靈》《素》,博涉群書,斟酌盡善,成《山居述》四卷,有論有方,有經有變,頗備苦心。但力綿不克就梓,久置庋閣。
白話文:
我十二歲那年,母親周夫人過世,父親君輔公閉門讀書,以道義自勉,從不談論金錢之事,因此家境十分貧困。我們曾寄住在舅父家中,舅父對我格外疼愛和教導。那時我年幼多愁善感,思念親人,經常生病。每當讀書之餘,我便翻閱醫書,父親便問我:「你有志於此嗎?古人若不能做良相,便願做良醫,因為良相和良醫的功績是一樣重要的。如果你能精通醫術,就能自救,也能救人,這也是內典中所說的自利利他之道。」
我拜謝父親的教誨,卻因遭遇人生巨變,流落到偏遠的鄉野。
有人生病,我便依方加減藥物治療,藥到病除,因此求醫的人絡繹不絕。我私下思考古人的醫案,雖然各有千秋,但論述繁雜,不易理解,不禁感嘆「楊朱之嘆」。因此我每天清晨和夜晚,都專心研讀《靈樞》、《素問》,博覽群書,反复推敲,力求精益求精,最終寫成《山居述》四卷,其中包含論述、藥方、經方和變方,傾注了我許多心血。只是由於力量不足,無法付梓出版,只能長久地珍藏在書櫃中。
今年春,偶公遜叔過齋頭,見而閱之,謂曰:「汝有此而不與人共之,不亦同於懷寶迷拜者乎?且汝先子之言具在,顧其忘諸?」予蓋唯唯謝不敏長。夏無事,因於《山居述》中簡其要者為主,方隨症加減,一症一方,以見其常,加減附論以通其變,編為俚句,名曰《說約》,庶幾學岐黃者得會歸之源,去煩苦之失耳。若曰從此活人,功與調元者等,則予豈敢?
康熙二年夏四月古吳自了漢蔣示吉仲芳氏識
白話文:
今年春天,偶遇公叔過訪齋舍,見我所著之書,便說道:「你擁有這樣的醫術卻不與人分享,豈不是與藏寶自迷一樣嗎?況且你父親的教誨都還記得吧?為何現在卻忘記了?」我只能連連稱謝,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夏天無事,便將《山居述》中精華部分整理出來,依據不同的病症加減用藥,一症一方,以顯其常規,並附上加減用藥的論述,以通變通法,編成淺顯易懂的韻文,名為《說約》,希望能讓學習醫術的人由此找到醫學的本源,避免走入繁瑣的泥潭。若有人說從此可以救活病人,功績等同於調元聖手,那我可不敢妄言。
康熙二年夏四月吳地自了漢蔣示吉仲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