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1)
卷之首 (1)
1. 望色
《經》曰:望其五色,以知其病。故望色者,活人之首事也。《靈樞經》曰: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內經》云:五臟之氣,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內經》以一色之中而分平、病、死三等,至《靈樞》又分明臟腑部分及浮沉淺深夭澤散摶等法。蓋以其道之不容忽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觀察病人的面色,可以判斷病情。因此,望診是醫生診病的首要步驟。《靈樞經》記載,五色對應五臟:青色屬肝,赤色屬心,白色屬肺,黃色屬脾,黑色屬腎。《內經》提到,五臟的氣色,青如草色者將死,黃如枳實者將死,黑如炭者將死,赤如血者將死,白如枯骨者將死。而青如翠羽者將生,赤如雞冠者將生,黃如蟹腹者將生,白如豬油者將生,黑如烏羽者將生。
五臟的健康狀況也會反映在身體外在的顏色上:心氣盛則面色如紅色綢緞,肺氣盛則面色如紅色綢緞,肝氣盛則面色如紺色綢緞,脾氣盛則面色如栝樓果實色綢緞,腎氣盛則面色如紫色綢緞。
《內經》將面色分為三等:平、病、死。而《靈樞經》更進一步將面色與臟腑、浮沉淺深、夭澤散摶等因素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由此可見,望診方法十分重要,不可輕忽。
予略陳其要:夫五色有光明亮是也,五色有體潤澤是也。光者無形為陽,陽主氣;體者有象為陰,陰主血。氣血俱亡,其色沉晦枯槁,《經》所謂草茲、枳實、炲、衃血、枯骨五者是也。氣血尚存,其色光明潤澤,《經》所謂翠羽、雞冠、蟹腹、豕膏、烏羽五者是也。此五色雖為可生,終為一臟之色獨亢,亢則害病也,非平也。
蓋平人五臟既和,其一臟之色必待其旺而始榮於外。其榮於外也稟胃氣而出於皮毛之間,胃氣色黃,皮毛色白,故云如縞裹。如縞裹者,朦朧光澤,雖有形影,猶未燦然。內因氣血無乖,陰陽不爭,五臟無偏勝故也。
白話文:
讓我簡述其要點:五色有明亮的光彩,也有體質潤澤的特性。光亮代表的是陽性,主導著氣息;體質則代表陰性,主導著血液。當氣息和血液都消失時,顏色會變得深沈晦暗,枯萎無光,這就是《經》中所說的「草茲、枳實、炲、衃血、枯骨」等五種情況。當氣息和血液還存在時,顏色會顯得明亮潤澤,這就是《經》中所說的「翠羽、雞冠、蟹腹、豕膏、烏羽」等五種情況。這些顏色雖然可以預示生命的存在,但終究是某個臟器的特徵過度強大,過度強大的結果會導致疾病,而不是平穩狀態。
正常人五臟調和,其中一個臟器的顏色必須等到它強大後才會在外部表現出來。這種表現是由胃氣引發的,從皮膚和毛髮間釋出,胃氣顏色黃,皮膚和毛髮顏色白,所以我們稱之為「縞裹」。「縞裹」指的是模模糊糊的光澤,雖然有形有影,但還未鮮明。這是因為內部氣血沒有異常,陰陽相協調,五臟沒有偏勝造成的。
苟或不然,五臟衰敗,其見色也,昔之朦朧者一變而為獨亢,昔之光明者一變而為沉濁,昔之潤澤者一變而為枯槁,甚至沉濁枯槁合而為夭,是光體懼無,陰陽氣血俱絕,不死又何待哉?《六節藏象論》曰: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至於臟腑部分,容色上下淺深散摶等法,未能盡陳容於望色,全書中述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狀況不好,五臟衰敗,就會在臉色上顯現出來。過去面色朦朧的人,會變得面容憔悴;過去面色光亮的人,會變得黯淡無光;過去面色潤澤的人,會變得枯槁憔悴。甚至面色沉濁枯槁同時出現,最終導致夭折。這樣一來,光彩消失,陰陽氣血皆絕,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六節藏象論》中說:草木會長出五種顏色,五種顏色的變化多種多樣,目不暇接。至於臟腑的變化,則表現在面色深淺、上下、散聚等方面,這些望色診病的方法,本文無法一一列舉,詳細內容請參閱全書。
2. 聞聲
《經》曰:聞而知之謂之聖。如辨音者,聽其聲,即可以知其物。雖非玄述,誠非淺易,蓋不由音律之道造,必於靜定中得也。予姑以經書中要者言之。《經》曰: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口出無倫,譫語也(有虛有實)。
無稽怒叫,狂言也(實證)。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也。語立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也。語不接續,鄭聲也。無人始言,獨語也(三證屬虛)。鼻塞聲重,傷風也。聲啞唇瘡,狐惑也。卒口噤,背反張,痓證也。鼻鼾語塞,風溫也。錯語呢喃,出言不正,熱證也。心下汩汩有聲,先渴後嘔,停水也。
白話文:
《經》說:聽了就能明白,叫做聖人。就像辨別聲音的人,聽聲音就能知道是什麼東西。雖然不是玄妙的論述,但也並非淺顯易懂,因為不能單靠音律的知識來理解,必須在靜定之中才能領悟。我現在只說說經書中重要的部分。《經》說:肝在音律中屬於角音,在聲音上表現為呼喊;心在音律中屬於徵音,在聲音上表現為笑;脾在音律中屬於宮音,在聲音上表現為唱歌;肺在音律中屬於商音,在聲音上表現為哭;腎在音律中屬於羽音,在聲音上表現為呻吟。
說話顛三倒四,胡言亂語,屬於譫語(有虛有實)。無緣無故地怒吼,說胡話,屬於狂言(實證)。說話雄壯有力,先輕後重,屬於外感。說話懶散怯弱,先重後輕,屬於內傷。說話斷斷續續,屬於鄭聲。沒有人開始說話,自己一個人說話,屬於獨語(這三種症狀都屬於虛證)。鼻子堵塞聲音沉重,屬於傷風。聲音嘶啞嘴唇生瘡,屬於狐惑。突然口噤,背部反張,屬於痓證。鼻鼾聲重,說話不通,屬於風溫。說話顛三倒四,言語不正,屬於熱證。心下咕嚕咕嚕有聲音,先渴後嘔,屬於停水。
喉中轆轆有聲,痰也。腸若雷鳴,氣不和,濕也。小兒驚風,口不能言,心熱也。無還聲,為鴉聲,死症也。雜病發喘,癆瘵聲啞,危病也。以上種種,若能細察,實能活人。至於聞其五音,以知其所苦,是神聖之道存乎司命者之方寸耳。
白話文:
喉嚨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這是痰症。腸子像打雷一樣,氣不順暢,這是濕症。小孩子驚風,說不出話,這是心火旺盛。沒有迴聲,只有像烏鴉一樣的聲音,這是死症。各種雜病導致喘不過氣,或者像肺癆一樣聲音嘶啞,都是危險的病症。
以上這些症狀,如果能仔細觀察,就能救人。至於能聽聲音就判斷出病症,這屬於神聖的醫道,只有掌握生命命脈的醫生才能做到。
3. 問症
示吉曰:望聞問切,察病之四法也。望色聞聲切脈,古人反復言之。至於問而知之之謂工,先哲尚未發明,不無有疑焉,何以故?如至病家,問其瀉痢,以知其瀉痢;問其寒熱,以知其寒熱則淺矣,必非古人之意也。即至病家,問其病起於何日(日少為新病,實證居多,日多為久病,虛證居多)?曾食何物(食水而痢,藥用水煎。
如傷肉食,用草果、山楂之類,詳傷食本條)?曾有怒、勞、房欲等事(怒則傷肝,勞則內傷元氣,房勞則傷腎)?及問初起何症(如初起頭痛、發熱、惡寒屬外感;如初起心腹疼痛及瀉痢等病,俱屬內傷)?後變何病(如痢變瀉變瘧為輕,瘧瀉變痢為重,先喘後脹病在肺,先脹後喘病在脾,先渴後嘔為停水之類)?今口渴思飲否(口不渴,內無熱也;口渴欲飲為熱。老人口乾,不思飲主津液少。
白話文:
示吉曰:
望聞問切,是觀察疾病的四種方法。望色聞聲切脈,古人一再強調其重要性。然而,至於通過問診來了解病情的「問而知之」,古人並沒有詳細闡述,這點令人疑惑。為什麼呢?
例如,到了病人住所,詢問他腹瀉或痢疾,就知道他腹瀉或痢疾;詢問他寒熱,就知道他寒熱,這就太膚淺了,絕非古人所指的「問而知之」。
真正到了病人住所,應該詢問以下幾個問題:
- 病起於何日?(病程短者為新病,多為實證;病程長者為久病,多為虛證。)
- 曾食何物?(若因飲食不潔而腹瀉,可以用藥物煎水服用;若因食用肉類而腹瀉,可以用草果、山楂之類的藥物,詳細內容請參照傷食條目。)
- 曾有怒、勞、房欲等事?(怒傷肝,勞傷元氣,房事過度傷腎。)
- 初起何症?(如初起頭痛、發熱、惡寒屬外感;如初起心腹疼痛及腹瀉等病,俱屬內傷。)
- 後變何病?(如痢疾轉化為腹瀉或瘧疾,病症較輕;瘧疾或腹瀉轉化為痢疾,病症較重;先喘後脹病在肺,先脹後喘病在脾,先渴後嘔為停水之類。)
- 今口渴思飲否?(口不渴,說明內無熱;口渴想喝水說明有熱。老年人口乾,卻不想喝水,說明津液不足。)
通過這些詳細的詢問,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病情,並做出準確的診斷。
若漱水不欲咽,主蓄血、主陰極發燥)?喜熱喜冷否(喜熱內寒,喜冷內熱)?口中淡苦否(苦熱鹹寒,虛淡甘,脾熱成疳,傷食口酸)?思食否(傷食不思食,雜症思食為有胃氣則生,否則無胃氣則死)?胸中寬否(不寬傷食,候積氣滯之證?腹中有無痛處否(無痛病不在內主虛,有痛處主食積痰血之類,有痛處手按則減者為虛)?大小便如常否(小便秘結,黃赤為熱,清白為寒,濁如米泔為濕熱下陷。
大便秘為實為熱,自利為虛,暴瀉暴痢為實,久瀉久痢為虛,下黃赤為熱,下清白為寒)?足冷暖否(足暖陽證,足冷陰證。乍冷乍溫便結屬陽,大便如常屬虛)?及平日勞逸喜怒憂思並喜食何物(勞則氣散,逸則氣滯,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喜食厚味則生痰,醇酒則發熱)?種種問法,實為活人之捷徑。
白話文:
醫生會詢問你許多問題,例如漱口時是否不想吞口水,因為這可能代表你體內蓄積了血液,或陰氣過盛導致乾燥;你是否喜歡熱或冷的食物,因為喜歡熱的食物代表你體內寒氣重,喜歡冷的食物代表你體內熱氣重;你嘴巴的味道是淡還是苦,因為苦味代表體內熱氣重,淡味代表虛弱,甜味代表脾胃虛弱,酸味代表傷食;你是否想吃東西,因為不想吃東西代表傷食,但如果其他症狀想吃東西,則代表你還有胃氣,反之則代表沒有胃氣;你的胸口是否感覺舒服,因為不舒適可能代表傷食或積氣滯留;你的腹部是否有疼痛,因為沒有疼痛可能代表身體虛弱,有疼痛可能代表積食、痰血等,如果按壓疼痛處後減輕,則代表虛弱;你的大小便是否正常,因為小便如果便秘、顏色黃赤代表體內熱氣重,清白代表體內寒氣重,濁如米泔代表濕熱下陷;大便如果便秘代表實證或熱證,腹瀉代表虛證,突然腹瀉或痢疾代表實證,久瀉或久痢代表虛證,大便顏色黃赤代表熱證,清白代表寒證;你的腳是否溫暖,因為腳溫暖代表陽氣充足,腳冰冷代表陰氣過盛,突然冷熱交替且便秘代表陽氣不足,大便正常代表虛證;你平常的生活作息、喜怒哀樂、思慮以及喜歡吃什麼食物,因為勞累會消耗體力,休息會導致氣滯,喜悅會傷心,生氣會傷肝,憂愁會傷肺,思慮會傷脾,恐懼會傷腎,喜歡吃油膩的食物會生痰,喜歡喝酒會導致發熱。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能幫助醫生迅速診斷病情,是救治病人的捷徑。
然以此而盡古人問而知之之義,尤未也。
予於靜定之中,若有所悟。蓋今人之病,如咳嗽、發熱、瀉痢、諸痛,俱病之總名也。一症之中各有火有寒,有痰有氣,有虛有實,致症之原不同。如治咳嗽問得有火證,即作火治,有痰有氣證,即作痰氣治。因此一問,舍病名而治病原,庶合古人之心也。昔丹溪翁名擅千古,亦不過每症分出寒熱虛實痰火血氣等件,隨證調治。
此豈有異人之目,洞見臟腑者乎?亦惟問其症以知之也。予何人?斯敢參未議!但願學岐黃者,見痰即攻痰,見火即治火,見食即消食,莫為病之總名所拘也。
白話文:
然而,僅憑此就能完全理解古人「問而知之」的真義,卻還不夠。
我於靜心沉思中,有所領悟。如今人們所患的疾病,如咳嗽、發熱、瀉痢、各種疼痛,都是疾病的總稱。同一種病症中,又分有火、有寒、有痰、有氣,有虛、有實,導致病症的根本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治療咳嗽時,如果問診得知是火證,就以治火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痰氣證,就以治痰氣的方法治療。因此,在問診時,要捨棄疾病名稱,直指病因,這才是符合古人醫學思想的精髓。昔日丹溪翁醫術名揚千古,也不過是針對每種病症,細分出寒熱虛實、痰火血氣等因素,根據具體的證狀進行治療。
這難道是因為他有異於常人的眼光,能夠洞察臟腑嗎?其實,他也是通過詢問病症來了解病情的。我不過是平庸之人,不敢妄加評論!只希望學習岐黃之術的人,看到痰就針對痰治療,看到火就針對火治療,看到食積就針對食積消食,不要被疾病的總稱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