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1)

1. 卷之首

2. 望色

《經》曰:望其五色,以知其病。故望色者,活人之首事也。《靈樞經》曰: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內經》云:五臟之氣,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內經》以一色之中而分平、病、死三等,至《靈樞》又分明臟腑部分及浮沉淺深夭澤散摶等法。蓋以其道之不容忽也。

予略陳其要:夫五色有光明亮是也,五色有體潤澤是也。光者無形為陽,陽主氣;體者有象為陰,陰主血。氣血俱亡,其色沉晦枯槁,《經》所謂草茲、枳實、炲、衃血、枯骨五者是也。氣血尚存,其色光明潤澤,《經》所謂翠羽、雞冠、蟹腹、豕膏、烏羽五者是也。此五色雖為可生,終為一臟之色獨亢,亢則害病也,非平也。

蓋平人五臟既和,其一臟之色必待其旺而始榮於外。其榮於外也稟胃氣而出於皮毛之間,胃氣色黃,皮毛色白,故云如縞裹。如縞裹者,朦朧光澤,雖有形影,猶未燦然。內因氣血無乖,陰陽不爭,五臟無偏勝故也。

苟或不然,五臟衰敗,其見色也,昔之朦朧者一變而為獨亢,昔之光明者一變而為沉濁,昔之潤澤者一變而為枯槁,甚至沉濁枯槁合而為夭,是光體懼無,陰陽氣血俱絕,不死又何待哉?《六節藏象論》曰: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至於臟腑部分,容色上下淺深散摶等法,未能盡陳容於望色,全書中述之。

白話文:

【觀面色】

古籍《經》記載:通過觀察人的五種顏色,可以瞭解他的健康狀況。因此,觀色是判斷人生死的第一要務。《靈樞經》指出:五色與五臟相對應,青色代表肝,紅色代表心,白色代表肺,黃色代表脾,黑色代表腎。

《內經》說:五臟之氣,如果臉色呈現青如草葉、黃如枳實、黑如煤灰、紅如凝固的血液、白如枯骨,這五種顏色是死亡的徵兆。反之,如果臉色呈現青如翠綠的羽毛、紅如雞冠、黃如蟹肉、白如豬油、黑如烏鴉的羽毛,這是生存的跡象。

心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裏包著紅朱,肺部健康的面色像白布裏包著紅色,肝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裏包著深藍色,脾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裏包著栝樓果實,腎臟健康的面色像白布裏包著紫色,這是五臟健康時在臉上呈現的光彩。

《內經》將一種顏色分為正常、疾病、死亡三個等級,《靈樞》進一步明確了臟腑部位、顏色的深淺、乾燥與濕潤、分散與集中等規律。因為這些規則不容忽視。

我簡單陳述其中的重點:五色中有明亮的光澤,這代表的是健康。五色中有飽滿的濕潤,這代表的是健康。明亮無形,屬於陽,代表氣;飽滿有形,屬於陰,代表血。如果氣血都喪失,面色會變得暗淡無光,枯萎無力,就像草葉、枳實、煤灰、凝固的血液、枯骨一樣。如果氣血還存在,面色就會呈現明亮濕潤的狀態,就像翠綠的羽毛、雞冠、蟹肉、豬油、烏鴉的羽毛一樣。這五種顏色雖然表示生命,但如果某個臟器的顏色過於突出,那將會導致疾病,而不是健康。

當人體五臟平衡,一個臟器的顏色必須等到它旺盛的時候才會在臉上呈現。這種顏色是由胃氣產生,從皮膚和毛髮間散發出來。胃氣的顏色是黃色,皮膚和毛髮的顏色是白色,所以說像是白布裏包著東西。像白布裏包著東西,是指顏色朦朧有光澤,雖然有形狀,但並不明顯。這是因為體內氣血沒有異常,陰陽沒有衝突,五臟沒有過度強盛的緣故。

然而,如果五臟衰弱,臉上的顏色就會發生變化。原本朦朧的顏色會變得過於突出,原本明亮的顏色會變得暗淡,原本濕潤的顏色會變得枯萎,甚至暗淡和枯萎會結合在一起,使得顏色失去光澤和濕潤,這是陰陽和氣血完全喪失的跡象,這樣的人如果不死,還能等待什麼呢?

《六節藏象論》提到:草木生長出五種顏色,五色的變化無法盡收眼底。至於臟腑部位、顏色的上下深淺、分散與集中等法則,在整個書中都有詳細的描述。

3. 聞聲

《經》曰:聞而知之謂之聖。如辨音者,聽其聲,即可以知其物。雖非玄述,誠非淺易,蓋不由音律之道造,必於靜定中得也。予姑以經書中要者言之。《經》曰: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口出無倫,譫語也(有虛有實)。

無稽怒叫,狂言也(實證)。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也。語立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也。語不接續,鄭聲也。無人始言,獨語也(三證屬虛)。鼻塞聲重,傷風也。聲啞唇瘡,狐惑也。卒口噤,背反張,痓證也。鼻鼾語塞,風溫也。錯語呢喃,出言不正,熱證也。心下汩汩有聲,先渴後嘔,停水也。

喉中轆轆有聲,痰也。腸若雷鳴,氣不和,濕也。小兒驚風,口不能言,心熱也。無還聲,為鴉聲,死症也。雜病發喘,癆瘵聲啞,危病也。以上種種,若能細察,實能活人。至於聞其五音,以知其所苦,是神聖之道存乎司命者之方寸耳。

白話文:

【聽聲辨病】

《經典》中曾提到:能從聲音中辨識病情的人,堪稱為醫學上的聖者。就像辨別音樂的人,只要聽到聲音,就能知道是什麼樂器所發出的。雖然這不是什麼深奧難懂的理論,但確實不是淺顯易懂的技巧,必須對聲音與音樂有深入的理解,並在寧靜平和的心境中才能掌握。

我暫且以《經典》中的重要內容來說明。《經典》指出:肝臟相關的疾病,會影響到角音的發聲,病人可能會呼喊;心臟問題,會影響徵音的發聲,病人可能會笑;脾臟的疾病,會影響宮音的發聲,病人可能會唱歌;肺部的問題,會影響商音的發聲,病人可能會哭泣;腎臟的疾病,會影響羽音的發聲,病人可能會呻吟。如果口齒不清,講話毫無邏輯,這可能是譫妄的症狀,可能由虛或實引起。

無故的怒吼,這是精神失常的表現,通常是由實證引起。說話時聲音強烈,先輕後重,這通常是外感疾病的表現。說話時聲音疲憊,先重後輕,這通常是由內傷引起。說話斷斷續續,這可能是語言障礙。無人在場時開始自言自語,這可能是虛證的表現。

鼻塞,聲音沉重,這可能是感冒的症狀。聲音嘶啞,嘴脣生瘡,這可能是狐惑病的表現。突然口不能言,背部反弓,這可能是破傷風的症狀。打鼾,說話困難,這可能是風溫的症狀。胡言亂語,說話不清,這可能是熱病的表現。胃部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先口渴後嘔吐,這可能是水分停留的症狀。

喉嚨有轆轆的聲音,這可能是痰多的表現。腸道像雷鳴一樣,這可能是氣血不調,濕氣過重的表現。小孩受驚,口不能言,這可能是心火旺盛的表現。無法發聲,聲音像烏鴉,這可能是絕症的預兆。各種疾病引起的喘息,結核病導致的聲音嘶啞,這可能是危險的病症。以上各種情況,如果能細心觀察,確實能夠救人一命。至於通過聽五音來瞭解病人的痛苦,這就是醫生的神聖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