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2)

1. 問症

示吉曰:望聞問切,察病之四法也。望色聞聲切脈,古人反復言之。至於問而知之之謂工,先哲尚未發明,不無有疑焉,何以故?如至病家,問其瀉痢,以知其瀉痢;問其寒熱,以知其寒熱則淺矣,必非古人之意也。即至病家,問其病起於何日(日少為新病,實證居多,日多為久病,虛證居多)?曾食何物(食水而痢,藥用水煎。

如傷肉食,用草果、山楂之類,詳傷食本條)?曾有怒、勞、房欲等事(怒則傷肝,勞則內傷元氣,房勞則傷腎)?及問初起何症(如初起頭痛、發熱、惡寒屬外感;如初起心腹疼痛及瀉痢等病,俱屬內傷)?後變何病(如痢變瀉變瘧為輕,瘧瀉變痢為重,先喘後脹病在肺,先脹後喘病在脾,先渴後嘔為停水之類)?今口渴思飲否(口不渴,內無熱也;口渴欲飲為熱。老人口乾,不思飲主津液少。

若漱水不欲咽,主蓄血、主陰極發燥)?喜熱喜冷否(喜熱內寒,喜冷內熱)?口中淡苦否(苦熱鹹寒,虛淡甘,脾熱成疳,傷食口酸)?思食否(傷食不思食,雜症思食為有胃氣則生,否則無胃氣則死)?胸中寬否(不寬傷食,候積氣滯之證?腹中有無痛處否(無痛病不在內主虛,有痛處主食積痰血之類,有痛處手按則減者為虛)?大小便如常否(小便秘結,黃赤為熱,清白為寒,濁如米泔為濕熱下陷。

大便秘為實為熱,自利為虛,暴瀉暴痢為實,久瀉久痢為虛,下黃赤為熱,下清白為寒)?足冷暖否(足暖陽證,足冷陰證。乍冷乍溫便結屬陽,大便如常屬虛)?及平日勞逸喜怒憂思並喜食何物(勞則氣散,逸則氣滯,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喜食厚味則生痰,醇酒則發熱)?種種問法,實為活人之捷徑。

然以此而盡古人問而知之之義,尤未也。

予於靜定之中,若有所悟。蓋今人之病,如咳嗽、發熱、瀉痢、諸痛,俱病之總名也。一症之中各有火有寒,有痰有氣,有虛有實,致症之原不同。如治咳嗽問得有火證,即作火治,有痰有氣證,即作痰氣治。因此一問,舍病名而治病原,庶合古人之心也。昔丹溪翁名擅千古,亦不過每症分出寒熱虛實痰火血氣等件,隨證調治。

此豈有異人之目,洞見臟腑者乎?亦惟問其症以知之也。予何人?斯敢參未議!但願學岐黃者,見痰即攻痰,見火即治火,見食即消食,莫為病之總名所拘也。

白話文:

[問診]

示吉說:望、聞、問、切是診斷疾病的四大方法。古人多次提及望面色、聽聲音和切脈搏,但對於「問」而瞭解病情的高明醫生,先賢們尚未深入解析,這讓我有些疑惑,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到患者家中,詢問他們是否有拉肚子或發燒,當然可以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有這些症狀,但這太表面了,肯定不是古人的原意。真正應該問的是疾病從何時開始(新病多為實證,舊病多為虛證)?患者之前吃了什麼東西(飲食引發的疾病,需用相應的食物來治療)?是否有過生氣、勞累或性生活過度的情況(生氣傷肝,過度勞累損耗元氣,過度性生活傷腎)?

還應該問最初出現的症狀是什麼(如頭痛、發燒、畏寒是外感;如心腹疼痛、拉肚子等是內傷)?後期轉變為何種疾病(如痢疾轉為普通腹瀉或瘧疾是輕症,反之是重症)?現在是否口渴想喝水(不渴表示體內無熱;口渴想喝表示體內有熱。老人口乾不想喝水錶示體內津液不足)?喜歡熱飲還是冷飲(喜歡熱飲表示體內寒冷,喜歡冷飲表示體內有熱)?

嘴巴裡的滋味如何(苦味表示熱,鹹味表示寒,淡而無味表示虛,甜味表示脾熱,傷食會口酸)?有沒有食慾(傷食會沒食慾,一般疾病有食慾表示胃氣好,無食慾表示胃氣差)?胸部是否舒適(胸部不舒適可能是食積或氣滯)?腹部有無疼痛的地方(無痛表示虛,有痛表示食積或痰血,按壓能緩解表示虛)?

大小便是否正常(小便黃赤表示熱,清白表示寒,像米漿表示濕熱下陷。大便乾硬表示實熱,頻繁拉肚子表示虛,突然拉肚子表示實,長期拉肚子表示虛,大便黃赤表示熱,清白表示寒)?腳部是否暖和(腳暖表示陽證,腳冷表示陰證。忽冷忽熱且便祕表示陽證,大便正常表示虛)?

平日的生活習慣,包括勞動、休息、情緒起伏以及偏好食物(勞動會讓氣散,休息會讓氣滯,喜悅傷心,生氣傷肝,憂鬱傷肺,思慮傷脾,恐懼傷腎。偏好濃厚口味易生痰,嗜酒易發熱),這些都是重要的問診內容。

然而,僅僅這樣就完全理解古人「問」而知病的真諦,顯然還不夠。

我在沉思中有所領悟。當代的疾病,如咳嗽、發燒、拉肚子、各種疼痛,都是疾病的統稱。在一個症狀中,可能同時存在火、寒、痰、氣、虛、實等不同因素,導致疾病的根源各不相同。例如治療咳嗽,如果問診得知有火證,就以火證來治療;如果得知有痰、氣證,就以痰、氣來治療。這樣的問診,拋開疾病的名稱,專注於疾病的根源,才能更貼近古人的精神。

丹溪翁的名聲流傳千古,他也是根據每個症狀區分寒、熱、虛、實、痰、火、血、氣等因素,對症下藥。

這難道是因為他有超凡入聖的能力,能直視患者的內臟嗎?當然不是,他只是通過問診來瞭解病情。我雖不敢妄自菲薄,但希望學習醫術的人,在看到痰就去化痰,看到火就去滅火,看到食積就去消食,不要被疾病的名稱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