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2)
卷之首 (2)
1. 相形
頭者,諸陽之會也。頭重視身,名天柱骨倒,元氣敗矣。因於濕,首如裹。蓋至卑之邪,而犯至高之位,其象有物以裹其首也。又有頭搖、頭眩、頭暈者,《經》所謂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也。蓋為如有物以蒙其首,招搖尤甚,又兼瞑聾,是下實上虛之故(有痰有火,有虛有風)。
額,南方也。《經》曰:心熱病者,額先赤。若青黑色現,主有暴疾。
目,肝之竅也。《經》曰:肝病者,眥青。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氣脫者目不明。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欲愈之病目眥黃。目赤主熱,白睛黃主黃疸,眼胞腫主風主濕。開目見人病屬陽,閉目不見人病屬陰。凡病目明,能識見者,可治。若睛昏不認人,或目上視,或眼小目瞪直視,或目斜視,或目睛正圓,或戴眼反折,或眼胞陷下,皆死症也。若病人目睛微定,暫時稍動者,屬痰,宜吐。
白話文:
頭部是各條陽脈匯聚的地方。頭部沈重,就像全身都受到影響,稱為「天柱骨倒」,這表示元氣已經衰敗。如果受到濕氣侵擾,就會感到頭部像被包裹著一樣沈重。這是因為低級的邪氣侵犯了頂端的部位,就像有東西包裹住頭部一樣。同時也可能出現頭部震顫、頭暈、視覺模糊等症狀,這些在經典中被稱為「徇蒙招尤」,意思是視力模糊,眼睛看不清楚。
額部對應南方,經典提到心熱病的人額頭會先紅。如果額部出現青黑色,可能預示著有突然的疾病。
眼睛是肝臟的功能所表現出來的,經典提到肝病的人眼眶周圍會顯現青色。如果失去陽氣,可能會看到鬼魂;如果失去陰氣,則眼睛會失明。氣體流失會導致視力不清。當陽氣耗盡,陰氣佔優勢,眼睛就可能出現夜盲症。想要治療的眼睛如果呈現黃色,那麼可能是熱病;眼睛變黃可能是黃疸的徵兆;眼瞼腫脹可能與風氣或濕氣有關。張開眼睛時可以看到人,表明病情屬陽;閉上眼睛看不到人,則表明病情屬陰。一般來說,如果眼睛明亮,能夠識別事物,那麼病情可以得到治療。如果眼睛模糊,不認人,或者眼睛上翻,或者眼睛緊閉直視,或者眼睛斜視,或者眼睛直視,或者眼球上翻,或者眼瞼下垂,這些都是死亡的症狀。如果病人的眼睛微微安定,只是暫時動一下,可能是因為痰液阻塞,需要進行排痰治療。
若目中不了了,大便不通者,宜下。
鼻者,肺之官也。肺病喘息鼻張。《經》曰:脾熱病者,鼻先赤。凡鼻色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氣,黃者小便難,白者為氣虛,鮮紅有留飲,鼻孔乾燥者必衄血,鼻燥如煙煤屬陽毒熱極,鼻孔冷滑而黑屬陰毒冷極,鼻燥息如鼾睡屬風溫,鼻塞濁涕者屬風熱,鼻流清涕者屬肺寒,鼻孔痔脹者屬肺熱有風。
《經》曰:心病者,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黃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主卒死。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耳者,腎之竅也。《經》曰: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精脫者,耳聾。耳間青脈起者,掣痛。足少陽經絡亦繞耳而入耳,故暴病耳聾耳腫耳痛耳旁紅,皆屬少陽風熱。
白話文:
如果眼睛看不清楚,而且大便不通暢,就應該要服用瀉藥。鼻子是肺的器官,肺部生病就會喘不過氣、鼻子張開。經典著作中說:脾臟有熱病的人,鼻子會先變紅。鼻子顏色發青的人,肚子會痛;鼻子微微發黑的人,體內有水氣;鼻子發黃的人,小便困難;鼻子發白的人,氣虛;鼻子鮮紅色的人,體內有留飲;鼻孔乾燥的人,一定會流鼻血;鼻孔乾燥得像煤灰一樣,屬於陽毒熱氣過盛;鼻孔冰冷濕滑又發黑,屬於陰毒寒氣過盛;鼻孔乾燥呼吸像打鼾一樣,屬於風溫;鼻子塞住流出濁涕,屬於風熱;鼻子流出清涕,屬於肺寒;鼻孔有痔瘡腫脹,屬於肺熱有風。
經典著作中說:心臟有病的人,顴骨會發紅;腎臟有病的人,顴骨和臉色會發黑。黃赤色的東西出現在兩頰,大小像拇指一樣,會導致突然死亡。肝臟有熱病的人,左邊臉頰會先發紅;肺臟有熱病的人,右邊臉頰會先發紅。
耳朵是腎的竅穴。經典著作中說:耳朵乾枯、沾滿灰塵,病在骨頭;精氣耗損的人,會耳聾;耳朵之間出現青色的血管,會抽痛。足少陽經脈也繞過耳朵進入耳內,所以突然生病導致耳聾、耳朵腫脹、耳朵疼痛、耳朵旁邊發紅,都屬於少陽風熱。
《經》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甲篤乙死。
《經》曰:足少陰氣絕,則骨肉不相親,而肉軟卻齒長而垢,發無潤澤,戊篤己死。足厥陰氣絕,唇青舌卷囊縮,庚篤辛死。凡病人舌乾口焦,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腫赤者是熱極,青黑者是寒極。
口苦者是膽熱,口甜者是脾熱,口燥咽乾者腎熱,舌乾口燥者是心熱,口噤咬牙者是風痓,唇口生瘡聲啞者是狐惑,齒燥無津液是陽明熱極,前板齒燥脈虛者是中暑,唇口舌苔斷紋者難治,唇色白者主失血主虛,唇口燥裂是脾熱,齒如熟齒者難治。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口張直氣,口如魚口,顫搖不止,氣出不返者,死。
白話文:
《經》曰:脣舌是肌肉的基礎。如果脈絡沒有得到充足的養分,肌肉就會軟弱,肌肉軟弱會導致舌頭萎縮,人中部位腫脹,人中腫脹則脣部會反常,脣部反常暗示著生命危急。
《經》又說:如果腳上的少陰脈氣消失,那麼身體的骨骼和肌肉就無法相互親密接觸,肌肉軟弱,牙齒長大且表面有污垢,頭髮失去光澤,這暗示著生命危急。如果腳上的厥陰脈氣消失,脣部會呈現青色,舌頭捲曲,腹部收縮,生命危急程度更甚。
凡是在病人的舌頭乾燥、口脣焦枯的情況下,通常是因為脾臟的熱度過高。如果舌頭乾燥,口脣焦枯,舌頭中央有紅色斑點,這是好兆頭;但如果是黑色的,則是不好的預兆。如果口脣全都是紅色的,這是熱度極高的表現;如果口脣呈現青黑色,則是寒冷到極點的表現。
如果口裡有苦味,是膽熱的表現;如果有甜味,是脾熱的表現;口乾舌燥,是腎熱的表現;舌頭乾燥,口脣乾燥,是心熱的表現;口緊閉,牙齒咬合,是風症的表現;脣部和口內出現潰瘍,聲音嘶啞,是狐惑病的表現;牙齒乾燥,沒有唾液,是陽明熱度極高的表現;前額的牙齒乾燥,脈搏虛弱,是中暑的表現;脣部、口部和舌頭表面有斷裂的紋路,是難以治療的表現;脣部白色,代表失血或虛弱;脣部和口脣乾裂,是脾熱的表現;牙齒像熟透的牙齒,是難以治療的表現。
如果脣部和舌頭都呈現青色,脣部反常呈青色,口周圍呈黧黑,口張開直線狀呼吸,口部像魚嘴一樣,不停地顫動搖晃,氣息出不去,這些情況暗示著生命危急,隨時可能死亡。
頦為北方腎水象也。《經》曰:腎熱病者,頦先赤。色赤又主腎與膀胱氣滯熱結而小便不通。
舌,心之苗也。《經》曰:心病者,舌短卷,顴赤。少陰氣厥逆走上,則齧舌。凡見舌乾、舌碎、舌裂,主心火甚旺。總之舌鮮紅濕滑者吉,燥澀者凶。舌上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熱,故苔白而滑,未入乎腑,邪在半表半裡間,法當和解。舌上黃苔者,必燥渴,胃腑有邪,法當下之。
舌上黑苔,燥生芒刺者,必燥渴,皆極則難治也,法當急下。若不燥渴,身不熱,舌上黑苔而滑者,屬陰寒,法當急溫。若舌卷焦黑而燥者,陰毒熱極,亦當下之。若舌青而苔滑,無熱不渴者,陰毒寒極,亦當溫之。凡舌色鮮紅者吉,青黑者凶。而紫者為陰寒,赤而紫者為陽熱也。
白話文:
頦部代表的是北方的腎水象。經書中提到,如果腎部有熱病,頦部會先出現紅色。紅色通常表示腎和膀胱的氣流阻塞,導致尿液不通暢。
舌頭是心臟的象徵。經書中寫道,如果心臟有病,舌頭會變短或捲曲,頦部會發紅。陰虛火旺時,舌頭可能會咬傷。總體來說,鮮紅濕潤的舌頭表示運氣好,乾燥粗糙的則表示運氣差。舌頭上如果有白色苔狀物,表示胸部有寒氣,丹田有熱,所以苔狀物既白又滑,還未深入到大腸,表明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應當使用調和解毒的方法。如果舌頭上有黃色苔狀物,則表示口乾口渴,胃部有邪氣,應該使用排泄的方法來治療。
舌頭上如果有黑色苔狀物,並伴有乾燥和長出芒刺的現象,這表示口乾口渴,且情況嚴重,難以治療。應該盡快使用排泄的方法。如果舌頭乾燥但沒有口渴,身體不發熱,舌頭上有黑色苔狀物但又滑溜,這表示陰寒,應該盡快使用溫暖的方法。如果舌頭捲曲,乾燥而且舌頭表面有芒刺,這表示陰毒熱度極高,應該使用排泄的方法。如果舌頭呈青色,且表面滑溜,沒有熱感,這表示陰毒寒度極高,應該使用溫暖的方法。總的來說,鮮紅的舌頭表示運氣好,青色或黑色的則表示運氣差。而紫色則表示陰寒,紅色伴隨著紫色則表示陽熱。
但見舌硬、舌卷、舌腫、舌短、舌強囊縮者,難治也。
《經》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胸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病人身輕自能轉動者,易治;身重不能轉動者,難醫。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四肢倦怠者,主中氣不足。手足牽引,口噤難言者,名曰風證。四肢強直,口噤頭搖者,名曰痓證。叉手冒心,多因過汗。尋衣摸床,名曰撮空。腳手難移,身重而痛,小便短赤,名曰風溫。若身熱口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脈來有力,陽也、熱也、實也。
白話文:
觀察到舌頭僵硬、卷縮、腫脹、短小、強硬無法活動的人,病情難以治療。
經典上說:頭部是精明的所在,如果頭部傾斜,眼睛深陷,那麼精神狀態可能就要衰弱了。背部是胸腔的所在,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胸部可能就要崩潰了。腰部是腎臟的所在,如果腰部不能自由旋轉,那麼腎臟的功能可能就疲憊了。膝蓋是筋脈的所在,如果膝蓋不能彎曲和伸展,走路時彎腰曲背,那麼筋脈可能就會疲憊。骨骼是骨髓的所在,如果不能長時間站立,走路時搖晃不穩,那麼骨骼可能就會疲憊。病人如果身體輕盈且能夠自由活動,那麼病情較易治療;反之,如果身體沈重,不能自由活動,那麼病情較難治療。
手掌發熱,表示腹部也發熱;手掌寒冷,表示腹部也寒冷。四肢疲倦乏力,主因為中氣不足。手腳拉扯,口緊閉難以說話,稱為風證。四肢僵硬,口緊閉頭部顫抖,稱為痓證。雙手交叉放在胸口,多是因為過度出汗。抓衣服摸牀,稱為撮空。腳手難以移動,身體沈重疼痛,小便短少赤色,稱為風溫。如果身體發熱,口渴,掀開衣被,揮手踢腳,脈搏強大有力,是陽性、熱性、實性的表現。
無熱不渴,欲得衣蓋,或身重足冷,倦臥惡寒,或好向壁臥,閉目不欲見光明,懶與人言,陰也、寒也、虛也。總之,身輕,手足和暖,開目欲言者吉;若身汗如油,喘而不休,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脈浮而洪者死。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形如枯骨,脈脫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者死。
若看小兒,更有八候之說:兩手伸縮曰搐,十指開合曰搦,勢如僕曰掣,頭偏側曰顫,身仰後曰反,臂如開弓曰引,目直似怒曰竄,露睛不活曰視。凡此者,風痰驚熱所為,大人亦常犯之。
白話文:
沒有熱症就不會口渴,想要穿上衣服保暖,或者身體沈重腳冷,疲倦想睡覺,畏寒,或者喜歡靠牆睡覺,閉著眼睛不想看到光明,懶得說話,這都是陰寒和虛弱的表現。總而言之,如果身體輕盈,手腳暖和,睜開眼睛想要說話,則是吉利的徵兆;但如果全身出汗像油,喘息不停,四肢麻木,時而安靜時而混亂,脈象浮洪,則是凶兆。皮膚潤滑的人會康復,皮膚乾燥的人則會死亡。外觀如枯骨,脈搏散失的人也會死亡;大骨乾枯,大塊肌肉下陷的人也難逃一死。
對於小孩,還有八種特殊的診斷標準:雙手抽動是抽搐,十指開合是搦,動作如倒下是掣,頭部傾斜是顫,身體向後仰是反,手臂像開弓是引,眼睛直視像怒是竄,露眼珠不活是視。這些現象,是風、痰、驚、熱等病因所致,成人也會有這樣的病症。
2. 《內經》分配三部臟腑脈法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季脅,穴名,尺內,尺澤之內;兩旁,尺之外側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腎有二枚,二尺候之。候腹中者,所以候大腸、小腸、膀胱之疾)。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附上,尺之上關位也。肝主賁,賁,膈也。
不及膽者,寄於肝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上附上,關之上寸位也。胸中,氣管也)。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氣海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示吉按:《經》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古之神聖尚以虛靜是戒,今之學者,非古誰遵?而臟腑三部不能一定於胸中,寧言虛靜乎?舊《訣》以經絡相為表裡,大腸小腸列於二寸,蔡西山、戴同父、滑伯仁復以二腸之病候於尺中,至先師李士材非之尤甚,及考丹溪《脈訣》二法並載。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中提到,尺澤穴內側兩旁是季脅的位置。尺澤穴外側可以觀察腎臟,內側可以觀察腹部。兩個腎臟分別位於兩尺部位,觀察腹部主要是判斷大腸、小腸和膀胱的疾病。尺澤穴上方外側可以觀察肝臟,內側可以觀察隔膜,右側外側可以觀察胃部,內側可以觀察脾臟。尺澤穴上方再向上,右側外側可以觀察肺部,內側可以觀察胸腔,左側外側可以觀察心臟,內側可以觀察膻中。脈象的前部反映身體前部的狀況,後部反映身體後部的狀況。尺澤穴向上端反映胸喉部位的狀況,向下端反映小腹、腰部、大腿、膝蓋、小腿的狀況。
古代醫書強調診脈需要心平氣和,保持虛靜狀態才能準確判斷。然而,臟腑三部的位置並不能完全確定,更需要虛靜的心態才能理解。古人認為經絡相互表裡,大腸和小腸的疾病反映在寸關尺三寸部位,但也有醫家認為二腸的病變應該反映在尺澤穴。李士材批評了這種觀點,而丹溪則認為兩種說法都可以參考。
予以為信,招辨之《訣》奚不遵岐黃之典?上從胸喉,下至膝脛,三焦有序,內外無乖,由此而再加虛靜之功,豈復有指下難明之誚耶?
寸關尺者,從魚際至高骨卻有一寸,故名寸;從尺澤至高骨卻有一尺,故名尺;,寸陽尺陰,高骨為陰陽之關界,故名關。從關至魚際,《經》云上竟上也;從關至尺澤,《經》云下竟下也。膽寄於肝,大小腸膀胱統於腹中,故《經》文不及之。
白話文:
你既然相信我,為何不遵照《內經》的典籍?從胸喉到膝脛,三焦有序,內外一致,再加上虛靜的功夫,哪裡會有指下難明之處呢?
寸關尺指的是從魚際到高骨有一寸,所以叫寸;從尺澤到高骨有一尺,所以叫尺;寸陽尺陰,高骨是陰陽的關界,所以叫關。從關到魚際,《經》書上說上竟上也;從關到尺澤,《經》書上說下竟下也。膽依附於肝,大小腸膀胱都在腹部,所以《經》文中沒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