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4)

1. 相形

舌上黑苔,燥生芒刺者,必燥渴,皆極則難治也,法當急下。若不燥渴,身不熱,舌上黑苔而滑者,屬陰寒,法當急溫。若舌卷焦黑而燥者,陰毒熱極,亦當下之。若舌青而苔滑,無熱不渴者,陰毒寒極,亦當溫之。凡舌色鮮紅者吉,青黑者凶。而紫者為陰寒,赤而紫者為陽熱也。

但見舌硬、舌卷、舌腫、舌短、舌強囊縮者,難治也。

《經》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胸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病人身輕自能轉動者,易治;身重不能轉動者,難醫。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四肢倦怠者,主中氣不足。手足牽引,口噤難言者,名曰風證。四肢強直,口噤頭搖者,名曰痓證。叉手冒心,多因過汗。尋衣摸床,名曰撮空。腳手難移,身重而痛,小便短赤,名曰風溫。若身熱口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脈來有力,陽也、熱也、實也。

無熱不渴,欲得衣蓋,或身重足冷,倦臥惡寒,或好向壁臥,閉目不欲見光明,懶與人言,陰也、寒也、虛也。總之,身輕,手足和暖,開目欲言者吉;若身汗如油,喘而不休,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脈浮而洪者死。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形如枯骨,脈脫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者死。

若看小兒,更有八候之說:兩手伸縮曰搐,十指開合曰搦,勢如僕曰掣,頭偏側曰顫,身仰後曰反,臂如開弓曰引,目直似怒曰竄,露睛不活曰視。凡此者,風痰驚熱所為,大人亦常犯之。

白話文:

舌頭上出現黑色苔,而且乾燥生出像刺一樣的東西,這一定是因為極度乾燥而口渴,這種情況已經非常嚴重難以治療,應該立即用瀉下的方法處理。如果沒有口渴,身體也不發熱,舌頭上出現黑色苔但卻很滑潤,這是屬於陰寒的症狀,應該立即用溫熱的方法處理。如果舌頭捲曲焦黑而且乾燥,表示陰毒熱到極點,也應該用瀉下的方法處理。如果舌頭呈現青色而且苔滑,沒有發熱也不口渴,這是陰毒寒到極點,也應該用溫熱的方法處理。一般來說,舌頭顏色鮮紅表示身體狀況良好,青黑色表示身體狀況不佳。舌頭呈現紫色表示身體偏向陰寒,如果舌頭呈現紅色中帶紫色,表示身體偏向陽熱。

如果看到舌頭僵硬、捲曲、腫大、短縮、強硬,以及陰囊收縮,都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

《黃帝內經》說:頭是精氣匯聚的地方,頭部傾斜,眼神呆滯,表示精神快要耗竭了。背部是胸腔的屏障,背部彎曲,肩膀也跟著下垂,表示胸部快要衰敗了。腰部是腎臟的屏障,腰部轉動困難,表示腎臟快要疲憊了。膝蓋是筋的屏障,膝蓋彎曲伸展困難,走路時彎腰駝背,表示筋快要疲憊了。骨頭是骨髓的屏障,無法長時間站立,走路時身體搖晃,表示骨頭快要疲憊了。病人身體輕便且能自由轉動的,容易治療;身體沉重無法轉動的,難以醫治。

手掌發熱,表示腹部發熱;手掌發冷,表示腹部發冷。四肢疲倦無力,表示中氣不足。手腳抽搐,嘴巴緊閉難以說話,稱為風證。四肢僵硬,嘴巴緊閉頭部搖晃,稱為痓證。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多半是因為出汗過多。到處摸索衣服或床鋪,稱為「撮空」。腳步移動困難,身體沉重疼痛,小便短少顏色發紅,稱為風溫。如果身體發熱口渴,喜歡把衣服被子掀開,揮舞手腳,脈搏強勁有力,屬於陽證、熱證、實證。

如果沒有發熱也不口渴,反而想要蓋上被子,或者身體沉重腳冰冷,疲倦臥床並且怕冷,或者喜歡面壁而臥,閉上眼睛不想要見到光亮,懶得跟人說話,屬於陰證、寒證、虛證。總而言之,身體輕便,手腳溫暖,睜開眼睛想要說話,表示身體狀況良好;如果全身汗如油,喘氣不停,身體麻木,時而安靜時而躁動,脈搏浮大而有力,表示將要死亡。皮膚潤澤表示能活,皮膚乾燥表示將要死亡。身體瘦得像枯骨,脈搏微弱表示將要死亡;大骨頭枯槁,大塊肌肉凹陷表示將要死亡。

如果是觀察小孩的病情,還有八種徵兆:兩手不停伸屈叫做「搐」,十個手指不停開合叫做「搦」,身體向後倒像仆倒一樣叫做「掣」,頭部偏向一側叫做「顫」,身體向後仰叫做「反」,手臂像張弓一樣叫做「引」,眼睛直視像發怒一樣叫做「竄」,眼珠外露且無神叫做「視」。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風、痰、驚、熱所導致,大人也常常會出現這些症狀。

2. 《內經》分配三部臟腑脈法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季脅,穴名,尺內,尺澤之內;兩旁,尺之外側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腎有二枚,二尺候之。候腹中者,所以候大腸、小腸、膀胱之疾)。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附上,尺之上關位也。肝主賁,賁,膈也。

不及膽者,寄於肝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上附上,關之上寸位也。胸中,氣管也)。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氣海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示吉按:《經》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古之神聖尚以虛靜是戒,今之學者,非古誰遵?而臟腑三部不能一定於胸中,寧言虛靜乎?舊《訣》以經絡相為表裡,大腸小腸列於二寸,蔡西山、戴同父、滑伯仁復以二腸之病候於尺中,至先師李士材非之尤甚,及考丹溪《脈訣》二法並載。

予以為信,招辨之《訣》奚不遵岐黃之典?上從胸喉,下至膝脛,三焦有序,內外無乖,由此而再加虛靜之功,豈復有指下難明之誚耶?

寸關尺者,從魚際至高骨卻有一寸,故名寸;從尺澤至高骨卻有一尺,故名尺;,寸陽尺陰,高骨為陰陽之關界,故名關。從關至魚際,《經》云上竟上也;從關至尺澤,《經》云下竟下也。膽寄於肝,大小腸膀胱統於腹中,故《經》文不及之。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提到:手腕內側的兩邊部位對應的是季脅穴(季脅,是一個穴位名稱,手腕內側指的是尺澤穴的內側;兩旁,指的是手腕的外側)。手腕外側的脈象用來觀察腎臟的狀況,手腕內側的脈象則用來觀察腹部的情況(腎臟有兩個,由兩個手腕位置的脈象反映。腹部的情況,主要用來判斷大腸、小腸、膀胱的疾病)。在關位上,左手外側的脈象用來觀察肝臟,內側的脈象用來觀察橫膈膜,右手外側的脈象用來觀察胃部,內側的脈象用來觀察脾臟(關位,指的是手腕上的尺骨上方的位置。肝臟主管賁門,賁門,就是橫膈膜。膽臟因為與肝臟緊密相關,所以歸類在肝臟的範疇)。在關位上方,右手外側的脈象用來觀察肺部,內側的脈象用來觀察胸部(關位上方,指的是手腕關節上方的位置。胸部,指的是氣管)。左手外側的脈象用來觀察心臟,內側的脈象用來觀察膻中(膻中,指的是氣海,即胸腔中央的位置)。前面的脈象用來觀察前面的器官,後面的脈象用來觀察後面的器官。上部的脈象,反映的是胸部和喉嚨的問題;下部的脈象,反映的是小腹、腰部、大腿、小腿的問題。

《內經》指出,診脈有其方法,虛靜是保持診脈準確性的關鍵。古時的神聖醫者都以此為戒,今日的學習者,不遵從古訓,又該遵從何人呢?若無法確定臟腑三部在身體中的具體位置,又如何談得上虛靜呢?舊有的口訣以經絡相為表裡,將大腸小腸列在手腕的寸位,蔡西山、戴同父、滑伯仁等人又將二腸的疾病反映在手腕的尺位,這一點遭到先師李士材的強烈反對,並且在考察了丹溪的《脈訣》後,發現兩種說法都被記載其中。

我認為,遵循岐黃的典籍是最為正確的,既然如此,為何不遵循《訣》中的講解呢?從胸部到喉嚨,再到膝蓋和小腿,三焦有條不紊,內外相應,再配合虛靜的功夫,還有什麼難以明白的呢?

寸、關、尺三個位置,從魚際穴到高骨有一寸的距離,因此被稱為寸;從尺澤穴到高骨有一尺的距離,因此被稱為尺。寸位屬陽,尺位屬陰,高骨是陰陽的分界線,因此被稱為關。從關位到魚際穴,《內經》中稱之為上竟上;從關位到尺澤穴,《內經》中稱之為下竟下。膽臟的狀況反映在肝臟的脈象中,大腸、小腸、膀胱等腹部器官的狀況統一反映在腹部的脈象中,因此《內經》中並未單獨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