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4)
卷之首 (4)
1. 七絕脈法
一曰雀啄,連連搏指,忽然止絕,少頃復來,如雀啄食,肝絕也。一曰魚翔,本不動而末強搖,似有似無,如魚之翔,心絕也。一曰屋漏,如屋殘漏下,半時一滴,胃絕也。一曰解索,指下散亂,乍數乍疏,如索之解,脾絕也。一曰蝦游,浮於指下,始則冉冉不動,少焉而去,久之忽然一躍,進退難尋,如蝦之遊,大腸絕也。一曰釜沸,浮於指下,有出無入,無復止數,如釜湯沸,肺絕也。
一曰彈石,沉於筋間,劈劈急硬,如指彈石,腎絕也。凡此七脈一見,皆主胃氣消亡,臟元已竭,死無時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學中的七種極度危險的脈象,我們稱為「七絕脈」。這些脈象的出現,象徵著相關臟器功能的衰竭,並預示著生命危在旦夕。
第一種脈象稱為「雀啄」,其特徵是脈搏斷斷續續,時而頻繁地跳動,時而又突然停止,短暫後又恢復,就像小鳥啄食一樣,這種脈象顯示肝臟功能已經衰竭。
第二種脈象名為「魚翔」,這種脈象原本穩定,但末端卻突然強烈地搖晃,脈象忽有忽無,就像魚兒在水中游弋,顯示心臟功能已近終結。
第三種脈象被稱為「屋漏」,其脈象就像老舊房屋漏水一樣,時隔很久纔有一滴,顯示胃部功能已經殆盡。
第四種脈象叫做「解索」,脈象散亂無章,時快時慢,就像繩索在緩慢解開,這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耗盡。
第五種脈象被命名為「蝦遊」,這種脈象在手指下輕柔流動,起初幾乎靜止不動,隨後漸漸移動,接著突然一躍,其進退難以捉摸,像極了蝦子在水中游動,代表大腸功能已經衰竭。
第六種脈象稱為「釜沸」,其脈象浮現於手指下,只出不進,毫無規律,就像鍋中沸騰的水,表示肺部功能已經衰弱至極。
最後一種脈象叫做「彈石」,這種脈象深深地埋藏在筋骨之間,脈搏急促且堅硬,就像手指彈擊石頭一般,顯示腎臟功能已經瀕臨終結。
當這七種脈象之一出現時,都意味著胃氣已消耗殆盡,臟腑元氣已經枯竭,隨時可能面臨死亡。
2. 藥性炮製歌
3. 草部一百三十九種
人參味甘,功專入肺,止渴生津,大補元氣,更能養血,肺熱乃忌(細皮光潤者佳,去蘆切片用。肺中實熱,右寸洪大有力勿用,反藜蘆)。
黃耆甘溫,力專補氣,收汗固表,內傷有濟,專托潰瘍,生肌大利(綿綿箭乾者佳,托瘡生用,補氣蜜炙,一用鹽水炒,表邪實而無汗者勿用。托裡得防風而效速)。
甘草甘平,健脾強胃,調和諸藥,解毒功最,蜜炙溫中,生用火退(梢去小便澀痛,節主癰疽腫痛,俱生用,身蜜炙溫補。若痞滿嘔吐者,勿用。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
當歸甘辛,補血歸經,扶虛益損,退熱滋陰(頭止血上行,身養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酒浸洗淨用,體肥痰盛薑汁妙,恐泥膈也。風邪初旺者,脾虛泄瀉者,濕痰浮腫者,勿用)。
川芎辛溫,生血調經,能止頭痛,開鬱上行(小者開鬱,不宜單服、久服,酒浸用)。
山藥甘溫,健脾補腎,補陰固精,瀉痢能定,消腫長肉,筋骨強盛(人乳拌蒸,喜麥門冬,惡甘遂,單食多食,亦能滯氣)。
白朮苦甘,健脾強胃,除濕利水,痰痞皆退(大者為云術,力大氣濁;小者為臺術,力小氣清。土炒微黃用之,入滋陰藥中再用酒拌蒸,佐黃芩則安胎,君枳實則消痞,傷寒動氣勿用)。
蒼朮甘辛,健脾平胃,燥濕寬中,鬱結開遂(米泔水浸一宿,去黑皮切片炒用,並能發汗定瘧祛瘴疫。土燥火炎,乾咳聲嘶,陰虛便結者,勿用)。
白芍酸寒,能收能補,平肝養血,腹痛自可,瀉痢崩漏,安胎不苦(伐肝生用,止痛炒用,和血補血酒炒,斂血止血醋炒,新產婦人勿用,恐酸寒伐生生氣也。反藜蘆)。
赤芍酸寒,除熱清目,破血通經,癰腫宜服(產後勿用)。
生地微寒,專治血熱,骨蒸煩勞,止吐衄血(忌見鐵器,酒淨用,畏萊菔及子,血虛寒者勿用,肥人多痰薑汁浸炒用)。
熟地微溫,滋腎補血,封填骨髓,勞傷易絕,烏須黑髮,耳目清徹(用生地酒浸蒸熟曬乾,再浸蒸,如此九次;一法用好酒在砂罐內煮一夜,其色如漆則熟矣。忌畏同生地,多痰薑汁拌炒)。
知母味苦,滋陰止渴,自汗骨蒸,煩熱可合(生用瀉胃火,鹽酒炒瀉腎火,忌鐵,去毛)。
貝母微寒,止渴消痰,清心潤肺,開鬱除煩(去心研末用。出四川、陝西者佳,性輕而治上焦之痰;出浙江者名土貝母,性重而燥,惟治皮裡膜外痰塊結腫瘰癧,一切瘡瘍之痰。然肺癰、肺痿及人面瘡,古人俱用者。反烏頭)。
黃芩苦寒,枯瀉肺火,消痰利氣,風熱皆可,條芩安胎,除下焦火,崩淋痛痢,濕熱除苦(除風熱生用,入血分酒炒,治瀉痢薑汁拌炒,治膽熱用豬膽汁拌,曬乾。細實而堅者名條芩)。
黃連苦寒,瀉心除痞,止痢厚腸,濕熱自已,清目除煩,瘡瘍不起(清熱酒炒,治瀉痢薑汁拌炒,開火鬱湯泡,吳茱萸拌炒去萸用,腸紅下血入豬大腸中煮熟用,癰腫疔瘡生用)。
大黃大寒,破血消瘀,快膈通腸,積聚盡驅(錦紋者佳,酒浸蒸熟曬乾,如此九次,能上達巔頂治頭風目疾及久積痼病,治瀉痢薑汁拌炒,治傷寒熱結生用,治瘡瘍熱結酒炒,血痢韭菜汁拌曬乾)。
桔梗味辛,療咽腫痛,載藥上升,痰嗽皆用,寬胸利膈,枳殼相共(去蘆生用,若用之治腸紅久痢、大腸氣鬱之疾,須炒黃色)。
天花粉寒,清熱止渴,消痰定嗽,癰腫可奪。
瓜蔞潤肺,消痰下氣,寬胸清熱,更醫乳閉(去殼打爛去油用,瀉者勿用)。
半夏味辛,燥濕化痰,止吐開鬱,健脾消涎(有毒,凡使用白礬、生薑、皂牙同煮,以半夏中無白星為度。煩渴及血證胎前勿用。反烏頭)。
紫蘇甘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安胎之實(夏月不敢用麻黃,以紫蘇葉代之)。
蘇子潤肺,開鬱下氣,定喘消痰,乾咳是利(微炒為末)。
白芷辛溫,陽明頭痛,散風祛寒,排膿可用,皮膚瘙癢,通經亦中。
防風甘溫,諸風通用,頭暈目疼,骨節痹痛(去蘆)。
獨活甘辛,頸項難舒,腰背痠疼,諸風皆除(入肺、腎)。
羌活溫平,身痛頭痛,祛風除濕,活骨舒筋(入膀胱、小腸)。
柴胡味苦,寒熱脅痛,和解瘧疾,升陽宜用(犯火無功,咳嗽氣急,痰喘嘔逆者勿用)。
前胡甘辛,消痰解熱,止嗽除痞,又開氣結(亦止夜啼兒)。
香附辛甘,疏氣開鬱,止痛調經,更消宿食(忌鐵器,搗去毛。發散消食生用,入血分酒炒,軟堅止痛鹽水炒,降虛火童便浸,開鬱醋炒,止血童便浸炒黑,溫經艾汁炒,消痰薑汁炒,又有鹽、酒、醋、童便四味合制)。
麻黃性溫,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盡散(去節根切斷用之。霜降後春分前,傷寒表實,無汗、頭痛如斧劈,身熱如火熾方用之;若夏秋雖頭痛、發熱,不可輕用也。快用則有亡陽、衄血、筋惕之弊。根止自汗)。
葛根甘平,陽明發表,解酒止渴,溫瘧可好(自汗者勿用)。
麥冬甘寒,清心潤肺,止咳滋陰,煩渴皆濟,更除勞熱,虛火大利(溫水洗去心用,不令心煩,惟傷寒科帶心用之)。
天冬甘寒,保肺清熱,消痰止嗽,喘渴能絕,肺癰肺痿,更治吐血(去心,虛寒者勿用)。
五味味五,止渴生津,氣散能收,滋腎強陰,暑熱自汗,乾咳功成(北產者佳。寒邪初起咳嗽者勿用,小兒尤忌。凡用打碎)。
升麻微寒,解毒散風,升提下陷,牙痛可攻,闢瘟止瀉,清胃有功(形輕堅實,色青綠者佳)。
藁本苦辛,巔頂頭痛,陰寒腫痛,風濕俱行。
細辛辛溫,少陰頭痛,破結通關,牙痛功成,風寒濕痹,驅散皆靈(反藜蘆,去土葉用,不可單服)。
連翹苦寒,瀉六經熱,解毒消癰,通淋水泄(去心打碎除肺火,只用心赤鼻良驗)。
澤瀉甘鹹,利水滲濕,通淋消腫,陰汗可入(炒黃色)。
延胡索溫,血結諸痛,破瘀調經,跌僕堪用(生用破血,炒用調血,酒炒行血,醋炒止血)。
地榆微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炒黑止血,虛寒下陷、血衰瀉痢者勿用)。
防己辛苦,風濕腳腫,手足攣急,散熱消癰(去皮酒浸洗)。
常山苦寒,專截瘧疾,最開結痰,水脹可食(有毒,令人吐。吐痰生用,截瘧醋炒或同烏梅用,同丁香截三陰瘧寒,老人、小兒及虛弱久病者勿用)。
龍膽苦寒,療眼清熱,下焦濕痛,疸痢皆絕(酒洗用,入肝腎)。
元參鹹寒,清無根火,目赤咽痛,心煩俱可,散腫解熱,腎虛能補(反藜蘆,勿犯銅器,堅黑者佳,入心、肺、腎)。
丹參味苦,定志養神,生新破瘀,崩帶調經,安胎清目,癰腫能平(酒浸去蘆用,反藜蘆)。
苦參苦寒,燥濕清熱,癰腫瘡疥,逐水散結,黃疸腸風,殺蟲妙絕(反藜蘆。以糯米泔浸一夜,去浮面腥氣,曬乾;一用酒拌炒)。
紅花辛溫,最消瘀血,多則通經,少則養血,兼治跌僕,瘡毒解截。
三稜苦平,行血行氣,消癖削堅,虛人當忌(麵裹煨,切片醋炒用,畏牙硝)。
蓬朮苦溫,破積消聚,止痛行血,通經最易,消食開胃,醋炒用例。
天麻辛平,風熱眩暈,驚悸風癇,癱瘓俱應(濕紙裹煨熟用)。
南星苦辛,能治風痰,破傷跌打,下氣開關,麻痹風疾,癰腫皆安(薑湯泡透切片,薑汁浸炒用,妊娠勿服。為末入臘月牯牛膽中陰乾,名膽南星)。
秦艽苦辛,去濕活筋,肢節風痛,腸風骨蒸(酒洗切片)。
遠志辛溫,益智寧心,清目利竅,壯陽補精(甘草湯泡,去心用)
破故紙溫,腰膝痠痛,興陽固精,鹽酒炒用(即補骨脂)。
胡蘆巴溫,暖補腎臟,膀胱諸疝,脹痛皆除(酒洗用)。
何首烏甘,填精種子,黑髮悅顏,長生不死(忌犯鐵器,九蒸九曬用之)。
骨碎補溫,骨碎折傷,固齒祛風,殺蟲最良(即猴姜)。
威靈仙溫,腰膝冷痛,積痰痃癢,風濕通用(酒洗)
牛膝味苦,除濕痹痿,腰膝痠疼,益陰補髓(去蘆,酒洗用)。
黃精味甘,能安臟腑,五勞七傷,此藥大補(洗淨,九蒸九曬用之。鉤吻略同,切勿誤用)。
蒲黃味甘,逐瘀止崩,止血炒黑,破血宜生。
續斷味辛,接骨續筋,跌僕折損,且固遺精(酒浸洗用)。
益母草甘,調經所宜,產後胎前,生新去瘀(忌犯鐵器)。
蓯蓉甘溫,峻補精血,若驟用之,反動便滑(忌犯鐵器,酒洗去浮用)。
鎖陽性溫,補陰固精,大便燥結,酥炙用行(大便不實者勿服)。
車前性寒,溺澀眼赤,利水止瀉,帶濁有益(炒,細研用)。
紫菀苦辛,血痰上氣,補虛定喘,寒熱並濟(酒洗)。
百部微寒,肺熱咳逆,傳屍骨蒸,殺蟲有力(酒洗用)。
百合味甘,安心定膽,止嗽消浮,癰疽可啖。
款花甘溫,理肺消痰,肺癰喘咳,定悸除煩。
兜鈴苦寒,肺熱久嗽,定喘消痰,能熏痔漏(根名青木香,下氣甚速,兼治小腸氣)。
青黛性寒,開鬱清火,驚癇疳痢,發斑俱可。
甘菊味甘,除熱祛風,頭眩目赤,收淚有功(酒洗曬乾用)。
薏苡味甘,專除濕痹,筋節拘攣,肺癰肺痿(去殼,淨炒用)。
丹皮苦寒,止血通經,和傷清熱,無汗骨蒸(酒洗用)。
菟絲甘平,夢遺滑精,腰疼膝冷,補髓益陰(水淘淨用,白酒、糯米泔同入砂罐內煮爛,成餅曬乾,入諸藥用)。
茴香性溫,能除疝氣,腎臟虛寒,調中暖胃(鹽湯浸炒)。
砂仁性溫,養胃進食,止吐安胎,通經破滯(炒為末)。
白蔻辛溫,能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開胃(去殼,炒為末用)
肉蔻苦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麵裹煨熟,研碎用)。
草蔻辛熱,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遂(搗末用)。
草果味溫,消肉除脹,截瘧逐痰,解瘟闢瘴(搗末用)。
菖蒲辛溫,開心通竅,去痹除濕,清聲至妙。
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逆,回陽功有(厥冷回陽用生;引諸藥行經用麵裹火煨,去皮臍切四片,用童便浸透燒乾;若入補益丸中,切六片,先用甘草、防風同煮三四滾,去皮臍,甘、防再用,童便煮一日,曬乾方無毒也)。
天雄大熱,壯陽補火,陰寒止痛,面風亦可(制同附子)。
烏頭性熱,溫經去風,手足拘攣,回陽兼用(制同附子)。
射干味苦,咽喉腫痛,咳逆上氣,消痰有中。
旋覆鹹甘,祛風開結,脅滿稠痰,水濕能絕。
大戟苦寒,消水利便,腫脹癥堅,其功瞑眩(反甘草)。
商陸酸寒,赤白各異,赤者消腫,白利水氣。
葶藶性寒,利水消腫,痰咳癥瘕,治喘肺癰(隔紙炒用)。
牽牛性寒,利水消腫,蟲脹痃癖,散滯除壅(妊娠忌服,黑者屬水力速,白者屬金效遲,研爛取頭末用)。
萆薢甘苦,風寒濕痹,腰背冷疼,添精益氣。
木通辛甘,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乳閉難產,淋濁皆治。
通草味甘,善治膀胱,消癰散腫,能通乳房。
燈草味淡,清心定驚,除熱利水,夜啼如神。
石斛味甘,卻驚定志,壯骨補虛,冷閉可恃(去根酒洗,一法蜜炙)。
石韋苦甘,清熱利水,癃閉五淋,癰疽可委(拭去毛,羊脂炒焦黃用)。
白蒺藜苦,療瘡瘙癢,白癜頭瘡,翳除目朗(搗,去刺用)。
青葙苦寒,治風熱濕,明目堅筋,殺蟲有力。
木賊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經,積聚更奇。
茅根甘寒,止血治淋,利水和傷,除熱通經(搗汁用)。
仙茅辛溫,腰足攣痹,壯陽補血,勞傷莫離(烏豆湯中浸一夜,酒拌蒸用)。
鬱金苦溫,破血生肌,吐衄溺血,鬱結功奇(小者為鬱金)。
薑黃味辛,消癰破血,心腹疼痛,下氣最捷(大者為薑黃)。
牛蒡辛溫,能消瘡毒,癮疹風熱,咽疼可逐(一名鼠黏子,打末用)。
紫草苦寒,心腹邪氣,利竅通水,癰腫大利(酒洗用)。
白薇苦鹹,利水益陰,中風帶下,寒熱痠疼(酒洗用)。
白附辛溫,治面百病,血痹風瘡,中風諸症。
白鮮皮寒,黃疸頭風,咳逆濕痹,疥癬功同。
蘆薈性寒,殺蟲消疳,癲癇驚搐,服之立安。
胡黃連苦,治勞骨蒸,小兒疳痢,盜汗虛驚(並治痔漏)。
澤蘭甘苦,癰腫能消,打僕傷損,月事可調(用葉,調經酒洗用)
青蒿苦寒,骨蒸勞熱,虛煩盜汗,殺蟲功烈(童便浸,曬乾用)
巴戟天溫,助腎添精,疏風辟邪,酒浸方靈(去骨酒洗)。
蘭葉甘辛,散久鬱氣,膽癉消渴,劫痰癖利(用草蘭葉)。
決明子甘,能除肝熱,目疼收淚,仍止鼻血(炒為末)。
蓖麻子辛,利水腫脹,無名腫毒,其功莫量(塗足心下胞胎,塗巔頂收生腸,去殼搗用)。
蘆根甘寒,客熱消渴,噎膈吐逆,利水皆活(搗汁用)。
蛇床苦辛,風寒濕痹,諸惡瘡癬,陰痛能醫(炒)。
金銀花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山豆根苦,療咽腫痛,敷蛇蟲傷,可救急用(俗名金鎖匙,用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腫痛)。
艾葉溫平,驅邪逐鬼,漏血安胎,心痛必委。(搗作絨,灸百病)。
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
豨薟味苦,祛風除濕,明目補元,烏須強骨(酒蒸用)。
蒲公英寒,消瘡結核,化食散滯,乳癰可食。
夏枯草寒,瘰癧癭瘤,散血破癥,目痛須求。
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功大。
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毒(止血炒黑用,祛風生用)。
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蒼耳甘溫,風寒濕痹,頭骨腦漏,疥癬功奇(炒搗用)。
茵陳味苦,退濕除疸,明目發汗,清熱所攬。
使君子溫,消疳清濁,瀉痢諸蟲,驅除為樂(去殼取肉,殺蟲半生半蒸用)。
良薑性熱,下氣溫中,轉筋腹痛,宿食能攻。
石蓮苦寒,噤口痢疾,解熱開胃,白濁淋瀝(去殼)。
劉寄奴溫,破瘀通經,金瘡出血,下氣除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