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5)
卷之首 (5)
1. 診法
黃帝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黃帝曰:平人何如?岐伯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脈經》曰:欲持其脈,令仰其掌,男先取左,女先取右,醫者覆手以中指切至高骨,定其關位,次下食指切至關前以定寸位,再下名指切至關後以定尺位。
叔和曰:下指之際,宜相病人長短肥瘦。人長臂亦長,指下宜疏;人短臂亦短,指下宜密;瘦人膚薄,持之勿重;肥人膚厚,持之勿輕。
《樞要》曰:持脈之道有三,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時,宜先輕手舉之以察其浮,如脈浮膚上,陽也,腑也,內應心肺;再重手按之以察其沉,如沉脈肉下,陰也,臟也,內應肝腎;又再不輕不重,中而取之以察其中,如脈行於血肉之間,中和之應也,內應脾胃。若浮中沉俱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三部皆然,則為陰陽伏匿之脈。
《經》曰: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診家當隨四時而察胃脈,慎勿持一。東垣云: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蓋言不論脈之數熱遲寒,脈來有力,即為有神,但清其熱溫其寒自已。若遲數無力,是為無神,根本不固,將何所恃耶?
秦越人云: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右得之病在右,左得之病在左,隨脈言之也。
《脈法》曰: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移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之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人覆手診之自見。《經》曰:凡陰之所在不應,不應者仰手而沉。覆手而沉也。是天地之氣使然,診家當先識運氣及南北二政之理,若不知而誤治之,反伐天和。
白話文:
[診斷方法]
黃帝問道:「該如何進行診斷?」岐伯回答:「通常在清晨進行診斷,此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開,人們還未進食,經脈未充盈,絡脈運行平穩,氣血也未混亂,因此可以診斷出異常的脈象。」
黃帝又問:「正常人的脈象如何?」岐伯說:「正常人一次呼吸,脈搏會跳動兩次,不管是吸還是呼。在一次完整的呼吸後,脈搏會跳動五次,偶爾會有深呼吸,我們稱這種脈象為正常脈象。正常脈象的人是健康的。醫生在治療疾病時,會以健康人的脈象作為調整的依據。」
《脈經》提到:「要診脈,首先讓患者手掌向上,男性先診左手,女性先診右手。醫生以中指輕按在患者的手腕骨處,確定關位,接著用食指下移到關位前,確定寸位,再用無名指下移到關位後,確定尺位。」
叔和指出:「在開始診脈時,需根據患者的身高、體型進行調整。個子高的人手臂也長,診脈時手指間隔應寬一些;個子矮的人手臂也短,診脈時手指間隔應密一些;瘦的人皮膚薄,按壓力度不宜過重;胖的人皮膚厚,按壓力度不宜過輕。」
《樞要》記載:「診脈的方法有三種,輕輕地按下去叫做『舉』,重重地按下去叫做『按』,既不輕也不重,仔細地摸索叫做『尋』。剛開始診脈時,應先輕輕地按下去,檢查是否出現浮脈,如脈搏浮在皮膚表面,這屬於陽性,與心肺相關;再重重地按下去,檢查是否出現沉脈,如脈搏藏在肌肉之下,這屬於陰性,與肝腎相關;再用中等力度去按,檢查是否出現中脈,如脈搏在肌肉和皮膚之間流動,這代表陰陽平衡,與脾胃相關。如果浮脈、中脈和沉脈都沒有出現,則需細心地尋找,脈搏若有若無,三部脈象均如此,則為陰陽潛藏的脈象。」
《經》提到:「春天的脈象稍微帶點弦狀是正常的,夏天的脈象稍微帶點鉤狀是正常的,長夏的脈象稍微帶點軟弱是正常的,秋天的脈象稍微帶點毛狀是正常的,冬天的脈象稍微帶點堅硬是正常的。診脈時應根據四季的變化來觀察脈象,不可一概而論。東垣先生認為:健康的脈象,不需要刻意追求神韻,因為神韻無處不在;有疾病的脈象,則應關注神韻是否存在。無論脈象是快是慢,只要有力,就是有神韻,只需清除熱氣或溫暖身體即可康復。如果脈象既慢又無力,則是無神韻,根基不穩,無法依賴其他因素。」
秦越人指出:「男性出生在寅時,寅屬木,是陽性;女性出生在申時,申屬金,是陰性。因此男性的脈象主要在關上,女性的脈象主要在關下。因此,男性的尺脈通常較弱,女性的尺脈通常較強,這是正常的現象。相反的情況,男性出現女性的脈象,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男性出現女性的脈象表示體內能量不足,疾病在內部;女性出現男性的脈象表示體內能量過剩,疾病在四肢。右手的脈象問題,疾病在右邊;左手的脈象問題,疾病在左邊,這是根據脈象判斷的。」
《脈法》提到:「反關脈是指脈象不從寸口流動,而是通過列缺絡進入手臂,然後轉移到手陽明大腸經。由於脈象不順利地流經關上,所以被稱為反關脈。有的人只有一側手有反關脈,有的人兩側手都有反關脈,這種情況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並非疾病引起的脈象,讓人將手翻轉過來就可以看到。《經》提到:陰性部位的脈象若不應對,將手掌向上就會出現沉脈,將手掌向下也會出現沉脈。這是天地之氣的作用,診脈時應先了解運氣和南北兩政的理論,如果不懂這些理論而誤診,反而會傷害身體的和諧。」
2. 脈象辨
浮中沉伏,脈之上下也。浮者為上(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中者為中(脈行於肌肉之間),沉者為下(行於筋間,舉之不見),伏者又其下也(附於骨上,重按不見,推筋至骨始得)。
長短芤三脈,脈之盈虛也。長則過於本位,短則不及本位,中間有兩頭無曰短,兩頭有中間空曰芤。
平緩遲數四脈,脈之急慢也。一息四至五至曰平(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三至曰遲,較之平脈稍遲,比之遲脈稍速曰緩,一息六至曰數。
促結代澀四脈,脈動之有止者也。脈動數時一止即來曰促,脈動緩時一止即來曰結,動而中止不能即來,良久復動曰代,往來遲滯似止非止,三五不調曰澀。
大洪實長弦緊牢革動滑十脈,脈之有餘之類也。較之平脈稍大曰大(大與洪相似,但不十分浮而有力);浮大有力曰洪(洪與實相似,但洪則重按稍衰);洪而且長,浮中沉三部皆然曰實;長於本位曰長;長而端直如弓弦曰弦;弦而急彈如切繩曰緊(緊與弦相似,緊則長而端直切急而左右彈,弦則惟長而端直而已,古人弦取象於弓弦,緊取象於切緊繩可短矣);浮洪有力,重按則空曰革;沉實有力,舉之不見曰牢;狀如大豆,厥厥動搖曰動;中指充滿,往來流利曰滑。
小短濡弱微細澀七脈,脈之不足之類也。小於平脈曰小;短於本位曰短;浮小無力曰濡,重按不見;沉小無力曰弱,舉之乃空;細則僅存一線,猶有常位可審;微則似有若無可虞,血脈將亡;澀則三五不調,惟見往來遲滯。
浮洪虛濡革散芤七脈,皆浮脈之類也。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曰浮;洪則兼有力而大;虛則兼無力而軟;濡兼微小,重按則無;革兼洪大,重手不見;散則類乎浮大,中手便無根蒂;芤則體原虛軟,重按旁在中空。
沉伏弱牢四脈,皆沉脈之類也。沉於筋間,重按不見曰沉;重按不見,推筋尋之始得曰伏;弱則兼無力而小,舉之不見;牢則兼有力而實,輕手則無。
白話文:
[脈象辨]這部分講述的是各種脈象的特徵和分類。
-
"浮中沉伏"是脈搏在身體深淺位置的區別。浮脈位於皮膚表面,輕輕一觸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反而會變得不明顯;中脈在肌肉層間跳動;沉脈在筋膜之下,需用力按才能感受到;伏脈則更為深沉,隱藏在骨頭上,需推開肌肉筋膜才能找到。
-
"長短芤"三種脈象反映的是脈搏強弱。長脈超出正常範圍,短脈則未達標準,兩端有脈,中間無脈稱為短脈;兩端和中間都有脈,但中間部分的脈搏力度較弱稱為芤脈。
-
"平緩遲數"四種脈象描述的是脈搏的快慢。每呼吸一次,脈搏出現4-5次為平脈;3次為遲脈;比平脈略慢,比遲脈略快的為緩脈;6次為數脈。
-
"促結代澀"四種脈象表示脈搏間歇。數脈中偶爾出現停頓後立即恢復的為促脈;緩脈中偶爾出現停頓後立即恢復的為結脈;脈搏中斷後一段時間才恢復的為代脈;脈搏往來遲緩,似斷非斷,節奏不規則的為澀脈。
-
"大洪實長弦緊牢革動滑"十種脈象屬於強烈型。比平脈略大的為大脈;浮起且有力的為洪脈;洪脈且長,從皮膚到肌肉再到筋膜都能感受到的為實脈;超過正常範圍的為長脈;像弓弦一樣直且硬的為弦脈;像繩子一樣緊繃的為緊脈;重按時脈搏消失的為革脈;深處有力的為牢脈;像小豆一樣,跳躍著的為動脈;中指能感受到飽滿且流暢的為滑脈。
-
"小短濡弱微細澀"七種脈象屬於弱小型。比平脈小的為小脈;短於正常範圍的為短脈;皮膚表面微弱無力的為濡脈,用力按壓就無法感受;筋膜下微弱無力的為弱脈,輕觸時脈搏不見;極細的脈象,僅能感受到一線脈搏;極微弱的脈象,似有若無,可能預示血液將盡;脈搏節奏不整,往來遲緩的為澀脈。
-
"浮洪虛濡革散芤"七種脈象都是浮脈的一種。皮膚表面能清楚感知的為浮脈;洪脈則結合了強大和浮脈的特性;虛脈則結合了無力和軟弱的特性;濡脈則結合了微小的特性,用力按壓則脈搏消失;革脈則結合了洪脈和大脈的特性,但用力按壓脈搏消失;散脈類似浮脈和大脈,但中等力度按壓就無法感知;芤脈的本質是虛弱軟弱,用力按壓中間部分則脈搏消失。
-
"沉伏弱牢"四種脈象都是沉脈的一種。在筋膜之下,需用力按壓才能感知的為沉脈;用力按壓無法感知,需推開肌肉筋膜才能找到的為伏脈;弱脈結合了無力和小脈的特性,輕觸時脈搏不見;牢脈結合了有力和實脈的特性,輕觸時脈搏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