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說約》~ 卷之首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首 (6)

1. 脈象主病二十九法

示吉曰:脈,氣血之神也。隱於膚中,視之不見,惟恃三指之巧而識,悔吝之機,誠非易事。故脈之理微,自古難之。然豈因其難也忽置之不問乎,上稽《靈》《素》,下考百家,凡脈應於指下者,數取形求,共得二十九種。其上下動止,盛衰虛實,往來跡象,雖極指下之幻,亦無遁情矣。

從此而察三部之中,見是脈即有是證,脈證相合,內外互參,為治之法自彰也。

然此二十九象散見諸經,起而集之者,代有其人,由來已久,但簡要者多所缺略,備全者不免繁多。岐黃之旨難測,高陽之《訣》,招辨眾議紛紛,脈道轉晦。故集先哲諸書,述其精要,補其未補,條附於後,聊為持脈者登高之自可也。

浮脈(宜汗宜補不宜下,春夏順,秋冬逆)

浮脈在上而不沉也。浮於膚上,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曰浮,陽也(扁鵲曰:浮,陽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也)。主風(浮而大者中風,頭痛鼻塞),主脹(腹脹浮大者順),主痞,在外主表病(岐伯曰: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主外熱(《經》曰: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主氣喘。

浮疾為宿氣,浮滑為風痰,浮緩主皮膚不仁(叔和曰:風寒入於肌肉也),浮短主肺傷咳嗽(《脈經》云: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小,不過一年死),浮緊有力為傷寒(外症頭痛,發熱,無汗,方合太陽經脈),浮緩無力為傷風(外症頭痛,發熱,鼻塞,自汗),浮大而虛主內傷元氣(因勞役過度,傷飢失飽以致中氣陷下而發熱),浮大而短主陽明旺(立春後春分前,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寸浮風在上,主頭目不利;關浮風在中,主胸滿脅痛;尺浮風在下,主腰痛便結,腳膝疼痛

沉脈(宜下宜溫不宜汗,旺於冬,心脈及春夏忌見)

沉脈在下而不浮也。沉於肉下,重手按之乃得,舉之不見曰沉,陰也(《,難經》曰:沉,陰也,肝腎俱沉,牢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主寒主氣(《金匱》云:下手脈沉知是氣),主水(《經》云:肝腎脈並沉為石水),主六郁(兼滑痰鬱,兼數火鬱,兼細濕鬱,兼澀血鬱,沉而無力氣鬱,左手平和,氣口沉緊食鬱),主停飲(叔和云:沉而弦者,懸飲內痛),主裡病,主癥瘕(岐伯曰: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主厥逆(沉遲為寒極,故手足厥冷),主洞泄。

沉數有力為實熱(外症燥渴,便閉腹痛宜下),沉遲無力為虛寒(外症手足厥冷,自利蜷臥宜溫補),沉實主內熱,沉細主骨痛(《經云: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沉滑主痰飲(滑氏作宿食,戴氏作痰鬱),沉伏主霍亂,沉緊主急痛(《經》曰:寸口脈沉而緊,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白話文:

脈象主病二十九法

脈象是氣血的表現,隱藏在皮膚之下,看不見摸不着,只能依靠三指的靈巧去辨別,其中奧妙,並非易事。因此,脈象的道理微妙,自古以來就讓人感到困難。但難道因為它難,就可以不去探究嗎?我們追溯《靈樞》、《素問》,考證諸家醫書,凡是能從脈搏上反應出來的徵象,都根據其形狀、數量、變化等,總結出二十九種脈象。這些脈象的上下浮沉、盛衰虛實、往來軌跡,雖然細微難辨,但都能反映出疾病的真相。

從此可以觀察三部脈象(寸、關、尺),見到某種脈象就代表某種病證,脈象與病證相符,內外互相參照,治療方法也就自然明瞭了。

然而,這二十九種脈象散見於各家醫書,將它們收集整理成冊的人,歷代都有,時間久遠,但簡潔的版本多有遺漏,詳盡的版本又過於繁雜。岐黃的精髓難以捉摸,《高陽訣》等醫書也眾說紛紜,使脈學更加晦澀難懂。因此,我參考歷代先賢的著作,闡述其精要,補充其不足之處,條列於後,希望能給學習脈診的人提供一些幫助。

浮脈(宜汗宜補不宜瀉,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浮脈是指脈象在體表,不沉入肌膚之中。浮於皮膚表面,輕按即可感覺,重按則感覺不到,稱為浮脈,屬陽。扁鵲說:浮脈屬陽。心肺之脈皆浮,浮而大散者為心,浮而短澀者為肺。主治風證(浮脈而大者為中風,頭痛鼻塞),主治脹滿(腹脹浮大者宜順氣),主治痞塊,外感表證(岐伯說: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主治外感熱證(《經》說:諸浮脈而不躁者,皆在陽位則為熱證),主治氣喘。

浮而疾者為宿氣,浮而滑者為風痰,浮而緩者主皮膚麻木不仁(叔和說:風寒入侵肌肉),浮而短者主肺傷咳嗽(《脈經》說:浮脈而短者,肺受損傷,氣息微弱,一年內可能死亡),浮而緊有力者為傷寒(外症表現為頭痛、發熱、無汗,治療應以太陽經脈之方),浮而緩無力者為傷風(外症表現為頭痛、發熱、鼻塞、自汗),浮大而虛者主內傷元氣(因勞累過度,饑飽失調導致中氣下陷而發熱),浮大而短者主陽明旺盛(立春後春分前,陽明經氣旺盛,脈象浮大而短)。寸脈浮者風邪在上,主頭目不適;關脈浮者風邪在中,主胸悶脅痛;尺脈浮者風邪在下,主腰痛便秘,腳膝疼痛。

沉脈(宜瀉宜溫不宜汗,冬季旺盛,心脈及春夏忌見)

沉脈是指脈象在體內深處,不浮於體表。沉入肌肉深處,重按才能感覺到,輕按則感覺不到,稱為沉脈,屬陰。《難經》說:沉脈屬陰。肝腎之脈皆沉,脈象牢長者為肝,按之濡而舉指後有實感者為腎。主治寒證,主治氣虛(《金匱》說:脈沉則知是氣虛),主治水腫(《經》說:肝腎脈皆沉者為水腫),主治六鬱(兼見滑脈者為痰鬱,兼見數脈者為火鬱,兼見細脈者為濕鬱,兼見澀脈者為血鬱,沉而無力者為氣鬱,左手脈象平和而氣口沉緊者為食鬱),主治停飲(叔和說:沉而弦者,為飲停滯於內,引起腹痛),主治裡證,主治癥瘕(岐伯說: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裡),主治厥逆(沉而遲者為寒邪極盛,導致手足厥冷),主治泄瀉。

沉而數有力者為實熱(外症表現為口渴、便秘、腹痛,宜瀉下),沉而遲無力者為虛寒(外症表現為手足厥冷、腹瀉、蜷臥,宜溫補),沉而實者主裡熱,沉而細者主骨痛(《經》說:諸細而沉者皆在陰位,則為骨痛),沉而滑者主痰飲(滑伯仁認為是宿食,戴原禮認為是痰鬱),沉而伏者主霍亂,沉而緊者主急痛(《經》說:寸口脈沉而緊,心下有寒,時時作痛,有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