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首卷 (3)

回本書目錄

首卷 (3)

1. 內景圖解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穀同下,並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也。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喉管,遂嗆而咳矣。

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本之有源,無有窮也,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籥。

白話文:

人體的臟腑內部構造各有不同,咽喉兩個器官雖然同屬於一個區域,但功能卻大相逕庭。喉嚨位於前方,主要負責吐氣,而咽喉位於後方,主要負責吞嚥。喉嚨堅實空洞,與肺部相連,是氣息出入的通道,呼吸時會與心肝相通,並激發全身脈絡運行,是氣血流動的要道。咽喉柔軟空洞,與胃部相連,是飲食通過的通道,食物和水都會經過咽喉,進入胃中,是營養運輸的關卡。這兩個通道並行不悖,互不干擾。

飲食經過口腔時,會經過會厭軟骨,當食物要吞嚥時,會厭軟骨會向下垂,封住氣管入口,因此食物可以順利下咽,不會進入氣管。而說話和呼吸時,會厭軟骨則會打開,如果在進食時說話,食物就會順著氣流進入氣管,就會引起嗆咳。

喉嚨下方是肺部,兩片潔白如玉,稱為華蓋,覆蓋在其他臟器之上,空虛如蜂巢,底部沒有開口。所以吸氣時,肺部就會充滿空氣,呼氣時,肺部就會空虛。每一次呼吸,都有源頭,永不枯竭,是人體運轉的關鍵,負責吸納清氣,排出濁氣。

肺之下為心,心有系絡,上繫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其象尖長而圓,其色赤,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心之外有心包絡,即膻中也。凡脾胃肝腎各有一系透膈以通於心,其間有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即如霧者是也。如外邪干犯,則犯包絡,心不能犯,犯心即死矣。

此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圍相著,遮蔽濁氣,始不得以薰心肺。

膈膜之下有肝,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亦上絡於心絡,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竅。

肝短葉中有膽附焉。膽有汁,藏而不瀉。

此喉之一竅也,施氣運化,薰蒸流行,以成脈絡者。

白話文:

肺部之下為心,心有連接,上端連接著肺部,肺部接收清新的空氣,然後向下輸送。心的形狀尖長且圓潤,顏色紅色,其中的孔洞數量各不相同。心的上端與舌頭相通,下端沒有孔洞。心外部有心包絡,就是羶中。每一個脾、胃、肝、腎都有連接穿透膈膜,以便與心相通。在這些連接之間,有一種叫做宗氣的氣聚集在胸部,通過喉嚨,貫穿心脈進行呼吸,就像霧一樣。如果外部邪氣侵犯,就會侵犯心包絡,但心本身不會受到傷害,如果心受到侵犯,就會導致死亡。

這下方有膈膜,與脊骨和側腹部相連,隔絕了混濁的氣息,讓它們無法薰燒心肺。

膈膜之下是肝臟,有單葉的,也有兩三葉的。肝的連接也上通於心,它是血液的儲存地,上端通向眼睛,下端也沒有孔洞。

肝的短葉中附著著膽囊。膽囊裡有膽汁,它藏而不洩。

這是喉部的一個孔洞,通過調節氣息運行,薰蒸流通,形成脈絡。

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嚥下是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

胃之左有小腸,後附脊膂,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臍上,共盤十六曲。右有大腸,即迴腸,當臍左回周疊積而下,亦盤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疊積下闢,乃出滓穢之物路。

廣腸左側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精者化為血脈,以成骨髓;津液之餘,留入下部,得三焦之氣施化,小腸滲出,膀胱滲入,而溲便注泄矣。

白話文:

喉嚨到胃的距離是一尺六寸,這段通道稱為咽門。吞嚥後,食物會經過隔膜,隔膜下方是胃,負責容納和消化食物。胃的左側是脾臟,與胃相連並附著在胃的上面,顏色像馬肝,形狀像刀鐮,聽到聲音就會顫動,顫動就會磨胃,幫助食物消化。

胃的左側是小腸,後方緊貼著脊椎,左邊彎彎曲曲地盤旋疊積。小腸連接到迴腸,迴腸外側附著在肚臍上方,也盤旋了十六個彎曲。右側是大腸,也就是迴腸,在肚臍左側彎彎曲曲地盤旋疊積向下,同樣也盤旋了十六個彎曲。直腸附著在脊椎上,接收迴腸的內容物,左邊彎彎曲曲地疊積向下,排出糟粕。

直腸左側是膀胱,是津液的儲存器官。五味進入胃後,津液上升,精華部分轉化為血液,滋養骨髓;多餘的津液則流向下部,在三焦之氣的作用下,小腸滲出,膀胱滲入,最後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

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口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曰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小腸而滲入膀胱,滓穢之物則傳入大腸。

膀胱赤白瑩淨,上無所入之竅,止有下口,全假三焦之氣化施行,氣不能化,則閉格不通,而為病矣。

此咽之一竅,資生氣血,轉化糟粕而出入如此。

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主持諸氣,以象三才。故呼吸升降,水穀腐熟,皆待此通達。與包絡相為表裡,故其脈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腎有兩枚,精所舍也。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中命門穴,形如豇豆,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下通牴尾,上通腦髓,有上系通於心,下系則通精竅。根於兩腎之前,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即命門子宮,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兩腎俱屬水,但一邊屬陰,一邊屬陽,越人謂左為腎,右為命門。

白話文:

古人認為,食物在胃中被消化後,其中的精華會從胃的上部出口(賁門)進入肺部,然後肺部會將這些精華傳遞到全身的脈絡中。而食物中的殘渣則會從胃的下部出口(幽門)進入小腸,再從小腸的下部出口(闌門)流出,其中的清液會滲入膀胱,而殘渣則進入大腸。

膀胱是紅白光潔的器官,上面沒有入口,只有出口,它完全依賴三焦的氣化功能來運作,如果氣化功能受阻,就會導致堵塞不暢,引發疾病。

這個咽部的唯一入口,是生命氣血產生和轉化的地點,通過這裡進出著食物和氣血。

三焦是身體的一個重要部位,它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漿糊一樣,下焦像流水一樣,它們共同調節著身體的氣息,類似天地人的象徵。因此,呼吸和食物的消化都依靠三焦的通暢。三焦與心包相輔相成,它的脈絡延伸到心包,下達膈肌,連接三焦。

腎是一個重要的器官,有兩個,是精氣的棲息地。它位於脊椎骨的第十四節椎下兩側,約一寸五分遠處,有一個名為命門的穴位,形狀類似豆角,外麵包裹著黃色的脂肪,內外顏色相反,下面連接著脊髓,上面連接腦髓,上部與心相連,下部則與精道相通。根部位於兩腎之前,膀胱之後,出現在大腸之上左邊,小腸之下右邊,就是命門子宮,男性用來藏精,女性用來連接子宮。兩腎都屬水性,但一邊偏於陰性,一邊偏於陽性,越人認為左邊是腎,右邊是命門。

非也、命門,即兩腎之中,通腎之下係為相火,《易》所謂「一陽陷於二陰」,《道書》所謂「兩腎中間一點明是也」。命門寄相火,代君行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後天有形之火不同。故滑伯仁曰:「相火之相,譬如丞相之相也,輔佐周身,維持綱紀,交接元陽,為一身統領,使百脈舒和,三元有益,氣血無偏,治化宣和,則無虞矣。

」丹溪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以能視、聽、言、動,何莫非先天之火為哉?」

白話文:

不是的,命門指的是兩腎之間,與腎的下部相連,是為相火。《易經》中說「一陽陷於二陰」,道家典籍中說「兩腎中間一點明是也」。命門寄托著相火,替人體進行化生作用,這是先天無形的火,與後天有形的火不同。所以滑伯仁說:「相火就好比丞相,輔佐全身,維持秩序,與元陽相接,統率全身,使百脈舒暢,三元得到益處,氣血不偏,運化和諧,則無所憂慮。」丹溪則說:「天地若無此火便不能生生不息,人若無此火便不能生存,所以我們能夠看、聽、說、動,哪裡不是先天之火的作用呢?」

2. 風寒感冒

傷寒自有專門,必究心仲景,方知病之百變,證之傳經,非淺學所能窺其微妙。今以六經表裡,撮其綱領,另為一門,附尋常感冒,以便按方療治。若真正傷寒,幸勿輕易,當於專門中求之可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說:「傷寒症有它自己的專業領域,必須深入研究張仲景的著作,才能瞭解疾病的各種變化和病症的轉移過程,這些都不是初學者能夠看出其中奧妙的地方。現在我們把六經(太陽、少陰等)分成表裡兩部分,概括出主要特徵,另外開設一個課程,附加在普通的感冒上,方便按照藥方治療疾病。如果遇到真正的傷寒病例,希望不要隨便處理,應該到專業的研究中去尋找答案。」

3. 六經表裡至要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足太陽膀胱經

症:頭項痛,腰脊強,身熱惡寒。脈:浮而緊。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風府分為四道,下絡項,故頭項痛也。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腰脊強也。身熱者,血陰類,寒亦陰類,以陰傷陰,皮毛閉塞,身中陽氣不得發越,故身發熱也。惡寒者,傷寒惡寒,傷風惡風,以類相從,以其表先有寒,故見寒即惡之也。

脈尺寸俱浮者,太陽為諸陽之首,其脈本浮,況以寒鼓之則愈浮。其緊者,榮氣為寒氣搏擊,安得脈不緊也。若初受寒,則熱與浮緊俱未見,移時見之。

白話文:

陽氣盛而陰氣虛弱,瀉下可以痊癒,出汗則會致命;陰氣盛而陽氣虛弱,出汗可以痊癒,瀉下則會致命。

足太陽膀胱經的症狀表現為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發熱怕冷。脈象則浮而緊。

足太陽經的經脈從眼內角起始,向上行經額頭,至頭頂交匯,進入風府穴後分為四路,向下連接頸部,因此會出現頭項疼痛。經脈沿著肩部內側,貼著脊柱到達腰部,所以會出現腰脊僵硬。發熱是因為陰血虧虛,寒邪也是陰性,陰氣損傷陰氣,導致皮毛閉塞,體內的陽氣無法散發,因此發熱。怕冷是因為受到寒邪的侵襲,寒邪與風邪相似,由於表層先被寒邪侵襲,因此見到寒冷就害怕。

脈象寸關尺皆浮,是因為太陽經是所有陽經之首,其脈象本來就浮,再加上寒邪的刺激,則更浮。脈象緊是因為陽氣被寒邪所攻擊,當然脈象會緊。如果剛開始受寒,則發熱、浮緊等症狀還沒有出現,過一段時間才會出現。

4. 表證

麻黃

麻黃(一兩),桂枝(六錢),甘草(三錢),杏仁(五十個)

春分以後勿輕用之。

麻黃、甘草開肌,桂枝、杏仁散寒下氣,但湯內用桂枝者,有散寒而兼實表之義,恐麻黃過於泄散故也。

小青龍湯

麻黃,芍藥,甘草,乾薑,桂枝,五味,半夏,細辛

白話文:

麻黃一兩,桂枝六錢,甘草三錢,杏仁五十個,春分過後不可輕易使用。麻黃和甘草能開肌,桂枝和杏仁能散寒下氣,但藥方中加入桂枝,有散寒兼顧實表的作用,恐怕麻黃過於泄散。

小青龍湯的藥材包括麻黃、芍藥、甘草、乾薑、桂枝、五味子、半夏和細辛。

太陽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噎,或喘者,宜服之。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大棗,生薑

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無汗,脈浮緊,煩躁者,宜服。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表證未解,患者心胸部位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有哽咽、或喘不過氣的症狀,可以服用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的藥材包括: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大棗、生薑。

對於傷寒初期,出現風寒襲表,感到寒冷無汗,脈象浮緊,煩躁不安的患者,也適合服用大青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