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首卷 (4)
首卷 (4)
1. 經論總抄
六極者,盡力謀慮,勞傷乎肝,應乎筋極。曲運神機,勞傷乎心,應乎脈極。意外過思,勞傷乎脾,應乎肉極。預事而憂,勞傷乎肺,應乎氣極。矜持志節,勞傷乎腎,應乎骨極。此五勞應乎五極者也。精極者,五臟六腑之氣衰,形體皆極,眼視無明,齒焦發落,體重耳聾,行履不止,邪氣逆於六腑,厥於五臟,故成精極。
五臟受病者,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坐濕入水則傷腎。
五損者,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也。
四時發病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凡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裡者,下而奪之;高者,因而越之;慓悍者,按而收之;臟寒虛脫者,治以灸焫;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注,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然又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化而裁之存乎變,神而明之存乎人。此先聖作之於前,諸賢述之於後,誠入門之階梯,乃醫家之總領也。
白話文:
經論總抄
所謂「六極」,是指:過度用盡心思謀劃,會勞損肝臟,對應到身體的筋會產生極限的損耗。過度靈活運用精神和機巧,會勞損心臟,對應到身體的脈搏會產生極限的損耗。意料之外的過度思慮,會勞損脾臟,對應到身體的肌肉會產生極限的損耗。對於未來的事情過度擔憂,會勞損肺臟,對應到身體的氣會產生極限的損耗。過於堅持自己的志向和節操,會勞損腎臟,對應到身體的骨骼會產生極限的損耗。以上這五種勞損對應到身體的五種極限。至於「精極」,是指五臟六腑的氣衰弱,導致整個身體都極度虛弱,出現眼睛看不清楚、牙齒焦黃、頭髮脫落、身體沉重、耳朵失聰、走路不穩等症狀,邪氣會逆流到六腑,進而導致五臟功能衰竭,這就是「精極」。
五臟生病的原因,像是過度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身體受寒飲用冰冷的飲料會傷害肺臟,憤怒導致氣逆會傷害肝臟,飲食不當或過度勞累會傷害脾臟,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或泡水會傷害腎臟。
所謂「五損」,是指:第一種損害是損害到皮膚和毛髮,導致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第二種損害是損害到血脈,導致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第三種損害是損害到肌肉,導致肌肉消瘦,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肉;第四種損害是損害到筋,導致筋鬆弛無力,無法自我收縮;第五種損害是損害到骨骼,導致骨骼痿弱,無法從床上起身。如果病症從下往上發展,導致骨骼痿弱無法起身,預示著死亡;如果病症從上往下發展,導致皮膚鬆弛毛髮脫落,也預示著死亡。如果損害到肺臟,要補益氣;損害到心臟,要調養營衛之氣;損害到脾臟,要調養飲食,適應寒暖變化;損害到肝臟,要使其放鬆緩和;損害到腎臟,要補益腎精。
四時發生的疾病,像是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夏天容易出現腹瀉;夏天受到暑邪侵襲,秋天容易出現瘧疾;秋天受到濕邪侵襲,冬天容易出現咳嗽;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春天容易發生溫病。
凡是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可以通過針刺治療;當病情嚴重的時候,可以等待病情自然減弱。因此,對於輕微的病症要疏散它,對於嚴重的病症要減輕它。身體氣不足的,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氣;精不足的,要用滋補的食物來補養精。病在表面的,要用發汗的方法來疏散;病在內部的,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排除;病在上面的,要用引導的方法來使其發散;病勢強盛的,要用按壓的方法來使其收斂。臟腑虛寒脫落的,要用艾灸來治療;脈絡拘攣麻痺的,要用針刺來治療;血瘀積聚腫脹發熱的,要用砭石來治療;氣機鬱滯導致痿軟厥逆寒熱的,要用導引來治療;經絡不通,導致身體麻木不仁的,要用醪醴來治療;血氣凝結,導致筋脈不適的,要用溫熨藥物來治療。但無論如何,都必須先考慮到季節的氣候變化,不可違背自然規律。
如果能夠將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診合參,就可以達到萬無一失的境界。醫術的運用在於靈活變化,精髓在於醫者的明智判斷。這些是古代聖賢總結出來的經驗,後世的醫學家們加以闡述,是醫學入門的階梯,也是醫學的總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