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首卷 (4)
首卷 (4)
1. 傷風證
風,陽氣也。衛氣,亦陽氣也。以陽傷陽,故皮毛開而濈然有汗,宜桂枝。有汗惡風,脈浮而緩。春分後勿用,或用九味羌活湯去地黃、細辛。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辛甘發散為陽,故用桂枝以散風邪;以甘緩之,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然桂枝雖能祛風,風去則表實,況芍藥以酸收之,則是湯也雖有發散之義,而兼有實表之功。此仲景先生之微意耳。
桂枝湯加知母石膏湯
春分後並夏至用之,熱病亦可用。
白話文:
風是陽氣,衛氣也是陽氣。用陽氣來傷害陽氣,就會導致皮膚和毛髮疏鬆,出汗不止,應該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怕風,脈象浮而緩,春分之後就不要再用桂枝湯了,可以改用九味羌活湯,去掉地黃和細辛。
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組成。辛甘發散屬於陽,因此用桂枝來散寒風;用甘草緩和,用芍藥收斂,所以桂枝是主藥,芍藥、甘草是輔藥。雖然桂枝能祛風,但風去之後表層就會變得堅實,再加上芍藥的收斂作用,所以桂枝湯雖然有發散的作用,但也兼具收斂表層的功效。這是張仲景先生的微妙用意。
春分之後到夏至,以及熱病時,可以用桂枝湯加上知母石膏湯。
2. 里證
太陽有標、有本。此太陽之入本也,則小便不利,而腹脹滿。
五苓散
澤瀉,白朮,赤茯,豬苓,肉桂
春澤湯,五苓散加人參,虛者用之。
足陽明胃經
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無汗,不惡寒反惡熱。脈:尺寸俱長。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挾鼻絡目,故鼻乾而目痛也。陽明之邪上干於目,故不得臥。陽明主肌肉,雖是傷寒,然是太陽傳經而來,則寒變為熱,故身熱不惡寒而惡熱也。肌表密,故無汗。脈長者,陽明多血多氣之經,其脈本長,今以寒鼓之,則益長矣。
白話文:
太陽經有病症的表現,也有病根所在。當太陽經的病邪侵入病根時,就會出現小便不暢,腹脹滿的症狀。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五苓散的藥方是澤瀉、白朮、赤茯、豬苓、肉桂。如果患者體虛,可以服用春澤湯,春澤湯就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人參。
足陽明胃經的病症表現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乾燥、睡不着覺、不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脈象表現為寸脈和尺脈都長。
足陽明胃經的經脈起於鼻部,沿鼻部上行連接到眼睛,所以會出現鼻乾燥和眼睛疼痛的症狀。陽明經的邪氣上犯眼睛,所以患者睡不着覺。陽明經主肌肉,雖然是傷寒病,但它是太陽經傳來的,寒邪轉化為熱邪,所以身體發熱、不畏寒反而怕熱。皮膚表面緊閉,所以不出汗。脈象長的緣故是陽明經本來血氣就多,脈象就長,現在被寒邪刺激,脈象就更長了。
升麻葛根湯
升麻,芍藥,葛根,甘草
升麻、葛根升散陽明之邪,芍藥和血斂肌,甘草甘緩和表,皆佐使也。
葛根蔥白湯
葛根,芍藥,知母,川芎,生薑,蔥白
已汗、未汗,頭痛用之。
葛根加黃連湯,兼內熱者加之。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
- 升麻:清透陽明之邪氣。
- 葛根:升散清熱,解表。
- 芍藥:和血止痛,收斂肌膚。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表症。
【葛根蔥白湯】
- 葛根:清熱解表。
- 芍藥:和血止痛。
- 知母:清熱潤燥。
- 川芎:活血行氣。
- 生薑:發汗解表。
- 蔥白:散寒解表。
【葛根加黃連湯】
- 葛根:清熱解表。
- 黃連:清熱燥濕,適用於內有熱毒者,可加入此方以增強清熱效果。
白虎湯,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口渴,以此湯解利之。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傷風證,有汗脈長而帶緩。
桂枝加葛根升麻湯
白話文:
白虎汤,患者不畏寒反而畏热,大便不通,口渴,用此汤来解热利尿。药方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伤风症,患者可能有汗,脉象长而缓。桂枝加葛根升麻汤也可用。
陽明有標、有本,此陽明之入本也。大便秘結,小便利,不惡寒反惡熱,或日晡潮熱,或譫語,手足濈然汗出,或狂亂不知人,此胃家實也,宜下之。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治三焦。
少陽陽明小承氣湯
大黃,厚朴,枳實,不犯下焦。
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不犯上焦。
白話文:
陽明經有表象也有根本,這說明陽明經的病邪已經深入內部。如果出現便秘、小便量少、不畏寒反而怕熱、下午潮熱、神志不清、手腳冒汗、甚至神志恍惚不認識人,這些都是胃腸積熱的表現,需要用瀉藥來治療。
太陽和陽明經病症可用大承氣湯治療,藥方包括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可以清熱瀉下,作用於三焦。
少陽和陽明經病症可用小承氣湯治療,藥方包括大黃、厚朴、枳實,不傷下焦。
正陽和陽明經病症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藥方包括大黃、芒硝、甘草,不傷上焦。
大柴胡湯,治日晡潮熱,大便閉。
柴胡,黃芩,芍藥,半夏,大黃,枳實,生薑
陽明有三證: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在表者均宜解散,在裡者均宜下之。當審證而用方,不可混一而差謬也。
三陽合病必下利,仲景另有方法。
足少陽膽經
症:耳聾,胸脅痛,往來寒熱,口苦,多嘔。脈:尺寸俱弦。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外眥,絡於耳,故耳聾也。下缺盆,循胸脅,故胸脅痛也。是經主經:其流氣三部,在半表半裡,進退無常,故往來寒熱也。脈弦者,少陽本弦也。
白話文: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下午發燒、便秘的症狀。藥方包括柴胡、黃芩、芍藥、半夏、大黃、枳實、生薑。
陽明證分為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無論表證還是裡證,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解散或下之的治療方法。不可混淆使用,以免造成誤診。
三陽合病,必會出現腹瀉,張仲景另有專門的治療方法。
足少陽膽經的症狀包括耳聾、胸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嘔吐。脈象為寸脈和尺脈皆弦。
足少陽經脈起於眼外角,連接耳朵,所以會出現耳聾。經脈向下經過鎖骨,沿著胸脅,所以會出現胸脅痛。足少陽膽經屬於半表半裡的經脈,氣血流動不穩定,所以會出現寒熱往來。脈弦是少陽經脈的正常脈象。
3. 表證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凡耳不聾、里不虛,用小柴胡去人參,以其恐增熱故也。
傷風證,身有汗,脈弦而帶緩,此傷風證也。
小柴胡加桂枝
柴胡,黃芩,桂枝,人參,半夏,芍藥,甘草,生薑
白話文: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組成,但若病人耳朵不聾、身體不虛弱,則可以將人參去除,因為人參可能加重體熱。如果病人有傷風症狀,身體出汗,脈象弦緊但略帶緩慢,這就是傷風證,可以服用小柴胡加桂枝湯,藥物包括柴胡、黃芩、桂枝、人參、半夏、芍藥、甘草、生薑。
4. 里證
少陽之證亦有標本,在膽則入本也。耳聾、口苦、咽乾而嘔,脈弦而沉。
《黃帝針經》曰:「膽脹者,脅下痛,口中苦,善太息。」此不在經而在裡,膽中之受邪也明矣。又口中苦,膽汁溢於口而然,此亦可以驗熱之在膽矣。宜以,黃連清膽湯,主之。
黃連,陳皮,半夏,竹茹,枳殼,甘草,生薑,枳實
白話文:
少陽證的標本和治療
少陽證也有標本之分,膽經受邪就屬於本證。患者會出現耳聾、口苦、咽乾嘔吐的症狀,脈象呈現弦而沉。
《黃帝針經》記載:「膽脹的患者,會感到脅下疼痛,口中苦,經常嘆氣。」這些症狀不在經絡表層,而是深入臟腑內部的表現,說明膽囊已經受到邪氣的侵襲。
此外,口中苦也說明膽汁溢出,這也是膽熱的徵兆。
因此,應該使用清膽湯來治療,清膽湯的組成藥物包括:
- 黃連:清熱瀉火,燥濕解毒。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竹茹:清熱化痰,和胃降逆。
- 枳殼:理氣寬中,消食導滯。
- 甘草:調和諸藥。
- 生薑:溫中止嘔。
- 枳實:消食化積,理氣寬中。
足太陰脾經
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咽乾,手足溫。脈:沉而細。
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胃中,邪氣壅而為腹滿。上不得降者,嘔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寒在內者,則為常痛,此陽邪干里,故不常痛而時痛也。絡於咽,故咽乾也;手足溫者,三陰手足必微冷,若手足溫者屬太陰也,以脾主四肢,脾受邪熱,故四肢溫也。脈沉細者,病至三陰俱沉,而脾為陰中之太陰,故沉而細。
如有浮,即在表,桂枝湯主之。《經》云:「三陰脈沉,為欲愈。」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部脹滿、吃不下東西、拉肚子、偶爾腹部疼痛、口乾、手腳溫熱,而且脈象沉細,可能是脾經受了邪氣侵襲。脾經是三陰經的首經,經過胃部,邪氣阻滯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邪氣上不去,就會導致嘔吐和食不下;邪氣下不來,就會導致拉肚子;寒邪在內,就會導致常痛,但因為陽氣不足,所以不是一直痛而是偶爾痛。脾經還連接到咽喉,所以才會口乾;手腳溫熱是因為脾經主四肢,脾經受熱邪影響,才會導致四肢溫熱。脈象沉細是因為病邪侵犯三陰經,而脾經是陰中之陰,所以脈象沉細。如果脈象浮,就說明病邪在表,可以用桂枝湯治療。古書上說:「三陰脈沉,為欲愈」,意思是說三陰經脈沉,預示著病情將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