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四 (7)
卷之四 (7)
1. 咳嗽門(八則)
此症用止傳湯亦妙。
熟地(二兩),玄參,百合(各一兩),白芥子(二錢),荊芥(炒黑,一錢),茯苓(三錢),沙參(三錢),地骨皮(五錢),桑葉(十五片)
水煎服。十劑輕,三十劑愈。
人有春暖夏熱,則安然不嗽,一遇秋涼,即咳嗽不寧,甚至氣喘難臥,人以為肌表之疏泄也,誰知是鬱熱之難通乎?夫人身之氣血,流通於肌肉之內,則風邪不得而入。惟氣血閉塞不通,而邪轉來相侮,凝滯而變為熱矣。蓋春夏之間,皮膚疏泄,內熱易於外宣。秋冬之際,皮膚緻密,內熱難於外發,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也。
倘不治其鬱熱之本,而惟用發散之品,徒虛其外,愈不能當風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轉增其鬱熱之勢,均失其治之之法也。所貴攻補兼施,既舒其內郁之熱,而復疏其外入之寒,則本既不傷,而末亦易舉也。方用:
當歸(五錢),大黃(一錢),貝母(二錢),天花粉(三錢),薄荷(二錢),荊芥(二錢),甘草(一錢),白朮(三錢),陳皮(三分),神麯(五分),黃芩(二錢),桔梗(二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秋冬之時斷無咳嗽之症矣。
蓋大黃走而不守,用之於祛火消痰之中通郁最速,又得當歸之補而不滯,白朮之利而不攻,同隊逐群,解紛開結,內外兩益矣。
此症用鬱金丹亦甚效。
白芍,桔梗(各三錢),撫芎(二錢),白芥子,茯苓,生地(各三錢),甘草,款冬花(各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白話文:
這個咳嗽病症,使用止傳湯這個方子也很有效。
藥方組成:熟地(30克),玄參、百合(各15克),白芥子(7.5克),炒黑的荊芥(3.75克),茯苓(11克),沙參(11克),地骨皮(18.75克),桑葉(15片)。
用水煎煮服用。服用十劑病情會減輕,三十劑可痊癒。
有些人春天溫暖夏天炎熱時,就不會咳嗽,一旦到了秋天轉涼,就開始咳嗽不停,甚至氣喘到難以躺臥。人們以為這是因為身體表面的疏洩功能不好,但誰知道這是因為體內鬱積的熱氣難以疏通呢?人的氣血在肌肉內流動,這樣風邪就無法入侵。只有當氣血閉塞不通時,邪氣才會趁虛而入,凝滯而轉化為熱。通常在春夏兩季,皮膚的疏洩功能比較好,體內的熱容易散發出去。而秋冬季節,皮膚比較緻密,體內的熱難以向外散發,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容易咳嗽。
如果沒有從根本上治療鬱積的熱,只是用發散的藥物,只會讓體表更加虛弱,更不能抵禦風寒的侵襲,同時還會耗損體內的正氣,反而會加重鬱熱的情況,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正確的方法是攻補兼施,既要疏通體內鬱積的熱,又要疏散體外入侵的寒,這樣才能夠標本兼治,使身體迅速康復。可以使用以下這個方子:
藥方組成:當歸(18.75克),大黃(3.75克),貝母(7.5克),天花粉(11克),薄荷(7.5克),荊芥(7.5克),甘草(3.75克),白朮(11克),陳皮(1克),神麯(2克),黃芩(7.5克),桔梗(7.5克)。
用水煎煮服用。連續服用四劑,秋冬時節就不會再有咳嗽的症狀了。
因為大黃是走而不守的藥物,用於祛火消痰的時候,能最快地疏通鬱滯,再加上當歸的補益作用而不至於過於滯膩,白朮的利水作用而不至於過於攻伐,這樣就像一個團隊一樣共同作用,能夠解決體內的凝滯,內外兼顧。
這個咳嗽病症,使用鬱金丹也很有效果。
藥方組成:白芍、桔梗(各11克),撫芎(7.5克),白芥子、茯苓、生地(各11克),甘草、款冬花(各3.75克)。
用水煎煮服用。服用一劑病情會減輕,兩劑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