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咳嗽門(八則)

水煎服。

此方大補肺、腎、肝、脾之四經,而尤能解肝氣之郁。肝經郁解,而肺經風邪亦不必祛而自散矣。人謂補腎、補肺、平肝足矣,何又兼補脾胃而用人參耶?不知三經之氣,非脾胃之氣不行,吾少加人參、茯苓以通之,則津液易生,而腎、肝、肺尤能相益也。

此症用渙邪湯亦效。

白芍,熟地,麥冬(各五錢),甘草,柴胡,香附(各一錢),陳皮(三分),白朮,玄參(各三錢),天花粉(五分),蘇子(一錢)

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久咳而不愈者,口吐白沫,氣帶血腥。人以為肺經之濕也,而不知實肺金之燥。苟肺氣不燥,則清肅之令下行,而周身四達,何處非露氣之下潤乎!不特腎水足以上升而交於心,亦且心火下降而交於腎,不傳於肺矣。心火既不傳於肺金,曾何傷燥之慮哉!惟其肺氣先已匱乏,高源之水無有留余之勢,而欲下澤之常盈,以上供於肺金之用,此必不得之數也,治法自宜專潤肺金之燥矣。然潤肺金之燥,而腎火上衝,則肺且救子之不暇,何能自潤?此肺腎必宜同治也。

方用子母兩富湯:

熟地(二兩),麥冬(二兩)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肺金之燥除,腎火之干亦解。

譬如滂沱大雨,高低原隰無不沾足,既鮮燥竭之虞,寧有咳嗽之患?倘失此不治,或治而不補益其肺腎,轉盼而毛瘁色弊,筋急爪枯,咳引胸背,吊疼兩脅,諸氣膹郁,諸痿喘嘔,嗌塞血泄,種種危候,相因俱見矣。又用何藥以救其焦枯哉!

此症用夜露飲亦妙。

熟地,麥冬,芡實(各一兩),山茱萸(五錢),貝母(五分)

水煎服。十劑全愈。

人有久病咳嗽,吐痰色紅,有似嘔血而實非血也,盜汗淋漓,腸鳴作泄,午後發熱。人以為腎經之邪火大盛,將欲腎邪傳心也,誰知是脾邪之將傳於腎乎?此症初因腎水乾枯,腎經受邪,腎乃傳心,故發熱而夜重,未幾心邪傳肺,故咳嗽而汗泄;未幾肺邪傳肝,故脅痛而氣壅;未幾肝邪傳脾,故腸鳴而作泄。今既盜汗淋漓,腸鳴作泄,乃肺邪不傳肝而傳脾也。

邪不入腎肝,尚有可生之機,亟宜平肝滋腎,使邪不再傳,則肝平而不與肺為仇,腎滋而不與心為亢;再益之健脾之品,使脾健而不與腎為耗,自然心火不刑肺而生脾,脾氣得養而肺氣更安矣。方用轉逆養肺湯:

白芍(五錢),麥冬(三錢),茯苓(三錢),玄參(二錢),熟地(五錢),山茱萸(五錢),北五味(二錢),車前子(二錢),地骨皮(三錢),丹皮(三錢),牛膝(一錢),破故紙(五分),貝母(一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而氣轉,再服十劑而痰變為白,再服十劑而泄止,腸亦不鳴也。

此方本非止瀉之藥。蓋泄成於陰虛,補其陰而泄自止,陰旺則火息不去爍金;金安則木平不去剋土,所以消痰而化其火炎之色,止泄而撤其金敗之聲,故腸鳴、盜汗盡除,而咳嗽亦愈矣。

白話文:

咳嗽門(八則)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能大補肺、腎、肝、脾這四條經脈,尤其擅長疏解肝氣的鬱結。肝經的鬱結解開後,肺經的風邪也不需要特別去除,自然就會消散。有人認為只要補腎、補肺、平肝就夠了,為何還要兼顧補脾胃而使用人參呢?要知道,三條經脈的氣,若沒有脾胃之氣就無法運行。我稍微加入人參、茯苓來疏通,就能容易產生津液,而腎、肝、肺也能互相助益。

這個病症使用渙邪湯也有效果。

白芍、熟地、麥冬(各15克),甘草、柴胡、香附(各3克),陳皮(1克),白朮、玄參(各9克),天花粉(1.5克),蘇子(3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服用四帖就會痊癒。

有的人長期咳嗽不好,口中吐出白色泡沫,氣息帶有血腥味。人們以為這是肺經的濕氣,卻不知道其實是肺金的乾燥所致。如果肺氣不乾燥,那麼清肅的功能就會正常下行,周身各處都會得到滋潤,又怎麼會不順暢呢?不僅腎水能向上升騰而與心火相交,心火也能下降與腎水相交,而不會傳到肺部。心火既然不傳到肺金,又怎麼會有肺燥的擔憂呢?之所以會有肺燥,是因為肺氣已經虧虛,高處的水源沒有餘力往下流,而想要下面的水能夠充足,來供應肺金的需要,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治療方法自然應該專門滋潤肺金的乾燥。然而,如果滋潤肺金的乾燥,反而導致腎火上衝,肺部恐怕連救自己都來不及,又怎麼能滋潤呢?所以肺腎必須一同治療。

藥方使用子母兩富湯:

熟地(60克),麥冬(60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連續服用四帖,肺金的乾燥就能解除,腎火的乾燥也能緩解。

就像大雨滂沱,無論高地或低窪之處都能充分滋潤,既然不會有乾旱枯竭的擔憂,又哪裡會有咳嗽的病症呢?如果錯失治療時機,或治療時不補益肺腎,很快就會毛髮枯槁,面色憔悴,筋脈抽緊,指甲乾枯,咳嗽會牽引胸背疼痛,兩脅也感到吊疼,各種氣機壅塞,出現虛弱、喘氣、嘔吐、喉嚨阻塞、出血等各種危險症狀,相繼出現。到了那時,又要用什麼藥來挽救這枯竭的身體呢?

這個病症使用夜露飲效果也很好。

熟地、麥冬、芡實(各30克),山茱萸(15克),貝母(1.5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服用十帖就能完全痊癒。

有的人長期咳嗽,吐出的痰是紅色的,看起來像嘔血但其實不是,同時還會盜汗淋漓,腸鳴腹瀉,午後發熱。人們以為是腎經的邪火過於旺盛,將要傳到心經,卻不知道這是脾邪將要傳到腎經。這個病症一開始是因為腎水乾枯,腎經受到邪氣侵擾,腎經於是傳給心經,所以會發熱且夜晚加重。不久之後,心經的邪氣傳到肺經,所以會咳嗽並盜汗。再過不久,肺經的邪氣傳到肝經,所以會脅痛且氣機阻塞。再過不久,肝經的邪氣傳到脾經,所以會腸鳴腹瀉。如今既然出現盜汗淋漓、腸鳴腹瀉,就是肺邪沒有傳給肝經,反而傳給脾經了。

邪氣沒有進入腎經和肝經,還有恢復的機會,應該趕緊平肝滋腎,使邪氣不再傳遞,這樣肝氣就能平和而不與肺氣為敵,腎氣得到滋養而不會使心火過旺。再配合健脾的藥物,使脾氣強健而不至於耗損腎氣,自然心火就不會克制肺金,反而能生養脾土,脾氣得到滋養,肺氣也就能更加安定了。藥方使用轉逆養肺湯:

白芍(15克),麥冬(9克),茯苓(9克),玄參(6克),熟地(15克),山茱萸(15克),北五味子(6克),車前子(6克),地骨皮(9克),丹皮(9克),牛膝(3克),破故紙(1.5克),貝母(3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連續服用十帖,氣機就能轉好,再服用十帖,痰就會變成白色,再服用十帖,腹瀉就能停止,腸鳴也會消失。

這個藥方本來並非止瀉藥。腹瀉的產生是因為陰虛,補足陰氣後腹瀉自然會停止。陰氣旺盛則火氣平息,不再克制肺金。肺金安穩則肝木平和,不會克制脾土。所以能消除痰液,使痰中的紅色轉為正常,停止腹瀉,消除腸鳴,因此腸鳴、盜汗等症狀都會消失,咳嗽也就能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