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十三 (6)
卷之十三 (6)
1. 臂癰門(一則)
人有兩臂之間忽然生瘡而變成癰疽者,亦陰癰也。雖較頭面、對口、肩背上少輕,然治不得法,亦能殺人。故須辯陰陽之治,大約痛者陽症,癰者陰症,不難於治也。如陽症用三星湯,一、二劑便可立消。若陰症,三星湯又不可用,必須大補氣血,而佐之消痰化毒之劑,始能奏功。
不可謂手足非心腹之疾,不須補虛也。夫陰主靜,而兩手則至動者也,至動而生陰癰,則動變為靜矣,反常之道也,可不畏乎。況動變為靜,又趨陰之道也。陽趨於陰,非生近於死乎,欲陽返於陰則易,欲陰返於陽則難,誰謂兩手之癰而可小視之哉。治法仍宜慎重,方用消癰還陽丹:
人參(三錢),白朮(一兩),生甘草(三錢),天花粉(三錢),生黃耆(一兩),金銀花(二兩),肉桂(一錢),當歸(五錢),乳香末(一錢),水煎服。一劑而癢變為痛矣,二劑而痛如失,三劑而全消,不必四劑也。
此方與七聖湯相同,而意氣各異,七聖治已潰者也,此方治未潰者也。已潰者以生肉為先,未潰者以護肌為主,所以七聖湯內無乳香、天花粉者,正以二味之中有擁衛之功耳。
白話文:
有人在兩臂間突然長出瘡,最後轉變成膿腫,這也是屬於陰癰的一種。雖然比頭部、面部、肩背上的病狀稍微輕微些,但如果治療方法不正確,還是會危及生命。因此,判斷是陰癥還是陽癥,並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一般來說,疼痛的是陽癥,沒有痛感的則是陰癥,這並不是什麼難以處理的情況。如果是陽癥,服用三星湯,一到兩次就可以快速消退。但如果是陰癥,就不能再使用三星湯,必須大量補充氣血,同時輔以消除痰毒的藥物,這樣纔能有效治療。
不能因為手腳的疾病不在心臟或腹部,就認為不需要補充身體虛弱。陰癥本該靜態,但雙手卻是活動最頻繁的部位,活動的部分出現陰癰,就是由動轉靜了,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豈能不讓人害怕。況且,由動轉靜,這是在走向陰癥的道路。陽轉向陰,這不是等同於從生走向死嗎?讓陽回歸陰容易,但讓陰回歸陽就困難了,誰能說雙手的膿腫可以輕視呢?治療時仍需謹慎,可以使用消癰還陽丹。
藥方如下:人參三錢,白朮一兩,生甘草三錢,天花粉三錢,生黃耆一兩,金銀花二兩,肉桂一錢,當歸五錢,乳香末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服用一次後,癢感會轉變為痛感;服用兩次後,痛感會消失;三次後,病情就會完全好轉,不需要再服用第四次。
這個藥方和七聖湯相似,但意圖和功效各有不同。七聖湯適用於已經潰爛的情況,而這個藥方適用於尚未潰爛的情況。對於已經潰爛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肉體再生;對於未潰爛的,則主要保護肌肉。因此,七聖湯裡不包含乳香和天花粉,正是因為這兩種成分具有保護和增強防禦的作用。
2. 乳癰門(四則)
人有乳上生腫,先痛後腫,尋常發熱,變成瘍癰。此症男婦皆有,而婦人居多。蓋婦人生子,兒食乳時後偶爾貪睡,兒以口氣吹之,使乳內之氣閉塞不通,遂至生痛。此時即以解散之藥治之,隨手而愈。倘因循失治,而乳癰之症成矣。若男子則不然,乃陽明胃火熾盛,不上騰於口舌而中擁於乳房,乃生此病。
故乳癰之症,陽病也,不比他癰有陰有陽,所以無容分陰陽為治法,但當別先後為虛實耳。蓋乳癰初起多實邪,久經潰爛為正虛也。雖然邪之有餘,仍是正之不足,於補中散邪,亦萬全之道,正不必分先宜攻而後宜補也。方用和乳湯:
貝母(三錢),天花粉(三錢),當歸(一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二錢),穿山甲(土炒,一片,為末)
水煎服。一劑而乳房通,腫亦消矣,不必二劑。
此方用貝母、天花粉者,消胃中之壅痰也。痰壅而乳房之氣不通,化其痰則胃火失其勢。而後以蒲公英、穿山甲解其熱毒,利其關竅,自然不攻而自散矣。又恐前藥過於迅逐,加入當歸、甘草補正和解,正既無傷而邪又退舍矣,此決不致火毒不行而變為乳岩之病也哉。
人有先生乳癰,雖已收口,後因不慎房事,以致復行潰爛,變成乳岩,現成無數小瘡口,如管非管,如漏非漏,竟成蜂窩之狀,肉向外生,終年累月而不愈。服敗毒之藥,身愈狼狽,而瘡口更加腐爛,人以為毒深結於乳房也,誰知氣血之大虧乎。凡人乳房內肉外長,而筋束於乳頭,故傷乳即傷筋也。
此處生癰,原須急散,遲則有筋弛難長之虞。況又加泄精以損傷元氣,安得不變非常乎。當時失精之後,即大用補精填髓之藥,尚不至於如此之橫。今既因虛而成岩,復見岩而敗毒,不已虛而益虛乎。毋怪其愈敗愈壞也。治法必須大補其氣血,以生其精,不必再泄其毒,以其病原無毒之可泄耳。
方用化岩湯:
人參(一兩),白朮(二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忍冬藤(一兩),茜根(二錢),白芥子(二錢),茯苓(三錢),水煎服。連服二劑,而生肉紅潤。再服二劑,膿盡痛止。又二劑,漏管重長。又二劑全愈。再二劑永不再發。
此方全去補氣血,不去消毒,實為有見。雖忍冬藤乃消毒之藥,其性亦補,況同入於補藥中,彼亦純於補矣。惟是失精變岩,似宜補精,乃不補精,而止補氣血何也?蓋精不可以速生,補精之功甚緩,不若補其氣血,轉易生精。且乳房屬陽明之經,既生乳癰,未必陽明之經能多氣多血矣。
補其氣血,則陽明之經旺,自然生液生精以灌注於乳房,又何必復補其精,以牽掣參、耆之功乎,此方中所以不用生精之味耳。
人有左乳內忽大如桃,復又不痛,色亦不赤,身體發熱,形漸瘦損,人以為痰氣之鬱結,孰知肝氣之不舒。夫乳屬陽明,乳腫宜責之陽明胃經,而謂之肝病者,蓋陽明胃土最畏肝木之克,肝氣不舒,而胃氣亦不舒矣。蓋胃見肝木之郁,惟恐肝旺來克,於是胃亦畏首畏尾,伏而不揚。
況乳又近於兩脅,而兩脅正肝之部位也,與肝相遠尚退縮而不敢舒,與肝為憐亦何敢恣肆而吐氣哉。氣不舒而腫滿之形成,氣不敢舒而畏懼之色現,不痛不赤,正顯其畏懼也。治法不必治陽明之胃,但治肝而腫自消矣。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
柴胡(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二錢),陳皮(五錢),甘草(一錢),白朮(三錢),茯神(三錢),人參(一錢),川芎(一錢),栝蔞(三錢),半夏(三錢),水煎服。十劑而內消矣。去栝蔞,再服十劑,不再發。
逍遙最解肝氣之滯,肝氣一解,而胃氣自舒。況益之栝蔞、半夏,專能治胸中之積痰,痰去而腫尤易消也。
婦人產後,細小兩乳又下垂過小腹,痛甚,以為乳癰,孰知胃血之燥也。夫胃為水穀之海,血之腑也。產後亡血過多,則胃中空虛,而飲食又不能遽進,即進飲食,而各臟腑取給於胃甚急,則胃氣困矣。胃氣困而胃血益燥矣,胃血益燥,無以解各臟腑之紛爭。而子又索母之乳,內外取資,胃無以應。
乳房者,胃之外廓也。乳頭者,胃之門戶也。胃苦內之紛爭,欲避出於外而不可得,而外又不免於兒口之吮咂,細小下垂以至於腹,有逃遁難藏,入地無門之狀,此倒懸切膚之痛,至危之病也。治法急救其胃氣而益之補血之味,則胃氣生而胃不燥,內足以分給於臟腑,又何至外痛而倒懸哉。方用解懸湯治之。
人參(二兩),當歸(四兩),川芎(二兩),荊芥(三錢),益母草(三兩),麥冬(一兩),炮姜(一錢),水煎服。四劑而乳頭收,再四劑全愈。
此方人參生胃氣於無何有之鄉。用當歸、川芎於乘危至急之地。用荊芥、益母草分解各臟腑以歸其經絡。用麥冬、炮姜者,因陽明胃火之燥,未免火動而炎燒,產後不便大用寒涼,故用麥冬、微涼之品,少解其火勢之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