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5)

1. 血症門(二十一則)

故大便出血,統小腸論之,以辨症則可,謂大便之血,以糞後屬小腸,則不可也。是治便血之症,宜單治大腸,然而大腸之所以出血,非大腸之故也。腎主大小便,腎水無濟於大腸,故火旺而致便血也。方用三地湯:

熟地(一兩),當歸(一兩),生地(一兩),地榆(三錢),木耳末(五錢),水煎調服。一劑即止血,二劑全愈。

精血雙補,則腸中自潤,既無乾燥之苦,自無滲漏之患,況地榆以涼之,木耳以塞之,有不取效之速者乎。

此症用薺苨熟地湯亦神。

熟地(三兩),地粟(三兩,搗汁,同熟地煎湯服。二劑即止血。)

人有小便溺血者,其症痛澀馬口,如刀割刺觸而難忍,人以為小腸之血也,而不知非也。小腸出血,則人立死,安得痛楚而猶生乎?因人不慎於酒色,欲泄不泄,受驚而成之者。精本欲泄,因驚而縮,入則精已離宮,不能仍反於腎中,而小腸又因受驚,不得直泄其水,則水積而火生,於是熱極而煎熬,將所留之精化血而出於小便之外,其實乃腎經之精,而非小便之血也。治法宜解其小腸之火,然而解火而不利其水,則水壅而火仍不得出,精血又何從而外泄哉。

方用水火兩通丹:

車前子(三錢),茯苓(五錢),木通(一錢),梔子(三錢),黃柏(一錢),當歸(五錢),白芍(一兩),萹蓄(一錢),生地(一兩),水煎服。一劑而澀痛除,二劑而溺血止,三劑全愈,不必用四劑也。

方中通利水火,而又加平肝補血之藥者,蓋血症最懼肝木克脾胃,則脾胃之氣不能升騰,而氣乃下陷,氣陷而血又何從而升散乎。今平其肝則肝氣舒,而脾胃之氣亦舒,小腸之水火兩通,敗精有不速去者乎。

此症用通溺飲亦神。

黃柏,車前(各三錢),茯苓,白朮(各五錢),王不留行(二錢),肉桂(三分),黃連(一錢),水煎服。二劑即止血。

人有皮毛中出血者,或標出如一線,或滲出如一絲,或出於頭上,或出於身中,或出於兩脛之間,皆肺腎兩經之虧,火乘隙而外越也。此等之症,舍補腎水,無第二法可救。然而補腎之功緩,必須急補其氣,氣旺則肺金自旺,而皮毛自固矣。方用肺腎兩益湯:

熟地(二兩),人參(一兩),麥冬(一兩),三七根末(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調服一月,不再發。

蓋熟地壯水,麥冬益金,金水相資,則肺腎之火自息,血自歸經,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況三七根原能止血乎。

此症用耆歸斂血湯亦神效。

黃耆,玄參(各一兩),當歸(五錢),麥冬(一兩),北五味(一錢),蘇子(二錢),三七根末(三錢),水煎調服。一劑即止血。

人有唾血不止者,然止唾一口而不多唾,人以為所唾者不多,其病似輕,而不知實重。蓋此血出於脾,而不出於胃也。夫脾胃相表裡者也,血犯胃已傷中州之土,先天已虧矣,況更犯脾陰之後天乎。胃主受而脾主消,脾氣一傷,不能為胃化其津液,雖糟粕已變,但能化粗而不能化精,以轉輸於五臟六腑之間,則臟腑皆困,是脾之唾血,更甚於胃之吐血矣。然而脾之所以唾血者,仍責之胃土之虛,不特胃土之虛,而尤責之腎水之衰也。

白話文:

大便出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應當從與小腸的關係來探討,這樣才能正確辨別病症。雖然說大便中的血,因為糞便已排出而歸屬小腸,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治療便血,應該主要針對大腸,但大腸出血的原因,並非是大腸本身的問題。腎主管大小便,如果腎水無法滋養大腸,就會導致火氣旺盛而引起便血。可以用三地湯來治療:

熟地(30克),當歸(30克),生地(30克),地榆(9克),木耳末(15克),用水煎服。通常一劑就能止血,兩劑就能痊癒。

滋養精血,腸道自然會潤滑,既不會有乾燥的痛苦,也不會有滲漏的風險。加上地榆的涼血作用,木耳的收斂效果,所以效果才會這麼快。

此病症使用薺苨熟地湯效果也很好。

熟地(90克),地粟(90克,搗爛取汁,與熟地一同煎服)。通常兩劑就能止血。

有人小便時尿血,症狀是尿道口疼痛、澀滯,像刀割或針刺一樣難以忍受。一般人認為這是小腸出血,但其實不是。小腸出血會立即致命,哪裡還會感到疼痛而存活呢?這是因為患者不注意酒色,想排洩卻無法排洩,或是受到驚嚇而造成的。精液本來要排洩,但因為驚嚇而收縮,精液離開精室後,無法回到腎臟。小腸也因為受到驚嚇,無法順利排泄水分,導致水分積聚而產生火氣。於是熱到極點而煎熬,將滯留的精液化成血從小便排出,其實這是腎經的精液,而不是小便的血。治療方法應該要解除小腸的火氣,但如果只解火而不利水,則水會壅塞,火氣仍然無法去除,精血又如何能夠排出呢?

可以使用水火兩通丹來治療:

車前子(9克),茯苓(15克),木通(3克),梔子(9克),黃柏(3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萹蓄(3克),生地(30克),用水煎服。通常一劑就能消除澀痛,兩劑就能止住尿血,三劑就能痊癒,不必用到四劑。

這個藥方既能疏通水道,又能清熱,還加入了平肝補血的藥材。因為血症最怕肝木剋制脾胃,導致脾胃之氣無法上升,反而下陷。氣下陷,血又如何能上升散發呢?現在平肝氣可以舒緩肝氣,脾胃之氣也跟著舒暢,小腸的水火都能暢通,敗精自然能快速排出。

此病症使用通溺飲效果也很好。

黃柏,車前子(各9克),茯苓,白朮(各15克),王不留行(6克),肉桂(1克),黃連(3克),用水煎服。通常兩劑就能止血。

有人皮膚毛孔中出血,有時像線一樣,有時像絲一樣滲出,可能出現在頭上,身上,或是在兩腿之間。這都是肺腎兩經虧虛,火氣趁虛外洩造成的。這種情況,除了補腎水,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療。但是補腎的效果較慢,必須先快速補氣,氣旺盛則肺金自然旺盛,皮膚毛孔也會跟著緊固。可以使用肺腎兩益湯來治療:

熟地(60克),人參(30克),麥冬(30克),三七根末(9克),用水煎服。通常一劑就能止血。之後再用六味地黃湯,加入麥冬、五味子調服一個月,就能避免復發。

因為熟地滋養腎水,麥冬滋養肺金,金水互相資助,肺腎的火氣自然就會平息,血也能回歸經脈,不會再從皮膚毛孔外洩。何況三七根本來就有止血的功效。

此病症使用耆歸斂血湯效果也很好。

黃耆,玄參(各30克),當歸(15克),麥冬(30克),北五味子(3克),蘇子(6克),三七根末(9克),用水煎服。通常一劑就能止血。

有人不停地咳血,但每次咳出的量不多。人們認為咳出的血不多,病情應該不重,卻不知道其實病情很嚴重。因為這種血是從脾臟出來的,而不是從胃出來的。脾和胃互為表裡,血已經侵犯了胃,這已經傷害了中焦的脾土,先天已經虧虛了,更何況還侵犯了脾陰這個後天之本呢?胃主管接受食物,脾主管消化。脾氣一旦受損,就無法將胃中的津液轉化,雖然糟粕可以轉化,但只能轉化粗糙的物質,而無法轉化成精微的物質,來供給五臟六腑。這樣臟腑都會困頓。所以,脾的咳血,比胃的吐血更為嚴重。然而,脾之所以會咳血,仍然要歸咎於胃土的虛弱。不僅是胃土的虛弱,更要歸咎於腎水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