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

1. 背癰門(七則)

人有背心間先發紅瘰,後漸漸紅腫,此發背之兆也,最為可畏。古人云:外大如豆,內大如拳;外大如拳,內大如盤。言其外小而內實大也。然而癰疽等毒,必須辨其陰陽:有先陰而變陽者,有先陽而變陰者;有前後俱陽者,有前後俱陰者。陽症雖重而實輕,陰症雖輕而實重;先陰而變陽者生,先陽而變陰者死。

病症既殊,將何以辨之?陽症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陽症之色純紅,陰症之色帶黑;陽症之初起必痛,陰症之初起必癢;陽症之潰爛,必多其膿;陰症之潰爛,必多其血;陽症之收口,身必輕爽;陰症之收口,身必沉重。至於變陰變陽,亦以此消息斷斷不差也。

白話文:

人如果背心之間先出現紅色的小疙瘩,然後逐漸紅腫,這就是發背的徵兆,非常可怕。古人說:「外邊像豆子一樣大,裡邊像拳頭一樣大;外邊像拳頭一樣大,裡邊像盤子一樣大。」意思是說,外觀雖然小,但內在卻很大。然而癰疽等毒症,必須辨別陰陽:有先陰轉陽的,有先陽轉陰的;有前後都是陽的,有前後都是陰的。陽症雖然表面看起來嚴重,實際上卻比較輕,陰症雖然表面看起來輕微,實際上卻比較嚴重;先陰轉陽的可以活,先陽轉陰的會死。

病症各不相同,要如何辨別呢?陽症的形狀,必定高聳腫起;陰症的形狀,必定低平凹陷;陽症的顏色是純紅色,陰症的顏色帶黑色;陽症剛開始必定疼痛,陰症剛開始必定發癢;陽症潰爛,必定膿多;陰症潰爛,必定血多;陽症癒合,身體必定輕鬆;陰症癒合,身體必定沉重。至於轉陰轉陽,也以此訊息判斷,絕對不會錯。

倘見紅腫而高突,乃陽症之癰也。乘其肉腫初發,毒猶未化,急以散毒之藥治之,可隨手愈也。發背而至橫決者,皆因循失治,以致破敗而不可救,陽變陰者多矣。救癰如救火,宜一時撲滅,切勿見為陽症無妨,而輕緩治之也。方用急消湯:

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三錢),貝母(二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消,不必四劑也。

白話文:

如果看到紅腫隆起,就是陽症的癰。趁著肉腫剛開始,毒素還沒化開,趕緊用散毒藥物治療,就能很快治癒。如果癰毒發展到橫向潰爛,都是因為拖延不治,導致破敗無法挽救,陽症轉變成陰症的情況很多。治療癰就像救火一樣,要立刻撲滅,千萬不要因為是陽症就掉以輕心,而延誤治療。可以用急消湯: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三錢、貝母二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一劑藥輕微,二劑更輕微,三劑藥就能完全消腫,不用服四劑。

此方消陽毒之初起極神。既無迅烈之虞,大有和解之妙。世人不知治法,謂陽毒易於祛除,孟浪用虎狼之藥,雖毒幸消散,而真氣耗損於無形,往往變成別病,乃醫者成之也。

人有背心發瘰,癢甚,已而背如山重,悠悠發紅暈,如盤之大,此陰癰初起之形象也,最為可畏,尤非前症陽癰可比。乃一生罪孽,鬼祟纏身,必然譫語胡言。如見此等症候,本不可救。然而人心善惡成於一念之遷悔,求生無術,亦見醫道無奇。蓋陽症有可救之術,陰症豈無可生之理,總在救之得法耳。

大約陰癰之症,雖成於鬼祟之纏身,然必正氣大虛,邪得而入之也。設正氣不虛,邪將安入。故救陰癰之症,必須大用補氣補血之藥,而佐之散郁散毒之品。則正旺而邪自散矣。方用變陽湯:

白話文:

這方子治療陽毒初起非常有效,既沒有迅速惡化的風險,又能很好地解毒和緩解症状。世人不知治療方法,認為陽毒很容易去除,就莽撞地使用猛烈的藥物,雖然毒素可能消散了,但真氣卻無形地損耗,往往轉變成其他疾病,這是醫生的過失。

有些人背部生瘡,奇癢難忍,接著背部如同山一樣沉重,慢慢地發紅,像盤子那么大,這是陰癰初起的表現,最為可怕,絕非之前的陽癰可以相比。這是人生罪孽,鬼魅纏身,必然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如果見到這種症状,本不可救。但人心善惡只是一念之間的悔改,求生無路,也能看到醫術的奇妙。既然陽症有救治的方法,陰症又怎能沒有生機呢?關鍵在於用藥得法。

大致上來說,陰癰雖然是由鬼魅纏身引起的,但一定是正氣虛弱,邪氣才能入侵。如果正氣不虛,邪氣又怎能侵入呢?所以治療陰癰,必須大量使用補氣補血的藥物,再配合散郁散毒的藥品。這樣正氣旺盛,邪氣自然就會散去。方子用“變陽湯”:

人參(二兩),黃耆(二兩),金銀花(半斤,煎湯代水),附子(一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白芍(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井花水煎汁二碗服,渣再煎,服後陰必變陽而作痛。再一劑而痛亦消,再服一劑而全愈,竟消滅無形也。

然人不致皮破血出,斷不肯信,雖然先用此等之藥以治發背,毋論病人不肯服,即醫生亦不肯用,或醫生知用此治療,而病人之家亦不肯信。往往決裂潰爛,瘡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始悔參、耆之遲用矣。予既論此症,又多戒辭,勸人早服此方,萬不可觀望狐疑,喪人性命。

白話文:

人參、黃耆各二兩,金銀花半斤,煎湯代替水。附子一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白芍一兩,天花粉、生甘草各五錢,用井水煎成兩碗,分兩次喝下,藥渣再煎服用。服藥後,原本陰寒的病症會轉為陽熱而疼痛,再服用一劑疼痛就會消退,再服用一劑就能痊癒,病症完全消失。

然而,許多人因為沒有看到皮膚破裂出血,就堅決不信。所以即使醫生用這種藥物治療發背,病人往往不願意服用,醫生也害怕使用,即使醫生知道可以用這種藥物治療,病人家屬也不願意相信。往往等到病症發展到潰爛,傷口如同碗口般大才後悔當初沒有及時使用人參、黃耆。因此,我針對這種病症分析了原因,並反复叮囑人們早點服用此方,千萬不要猶豫觀望,以免喪失性命。

蓋陽毒可用攻毒之劑,而陰毒須用補正之味。用人參、黃耆以補氣,氣旺則幽陰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間。而金銀花性補,善解陰毒,得參、耆而其功益大,然非得附子則不能直入陰毒之中而又出於陰毒之外。毒深者害深,又益之生甘草以解其餘毒。然毒結於背者,氣血之壅也,壅極者郁之極也。

故加柴胡、荊芥、白芍、天花粉之類消痰通滯,開鬱引經,自然氣宣而血活,痰散而毒消矣。

人有背癰潰爛,洞見肺腑,瘡口黑陷,身不能臥,口渴思飲,人以為陽症之敗壞也,誰知是陰虛而不能變陽乎。夫背癰雖有陰陽之分,及至潰膿之後,宜補內不宜消外,則陰陽之症一也。潰爛而至肺腑皆見,此乃失補之故,使毒過於沿燒,將好肉盡化為瘀肉耳。肉瘀自必成腐肉,而腐自必洞見底裡。

白話文:

陽性毒素可以用攻毒的藥物治療,而陰性毒素則需要用補正的藥物。使用人參、黃耆補氣,氣旺盛了,陰邪之毒就不敢侵入心肺。金銀花具有補氣的特性,善於解陰毒,與人參、黃耆配合,功效更加顯著。但如果沒有附子,藥力就無法直接進入陰毒之中並將其排出。毒素深重,危害就大,因此再加入甘草來解毒。毒素積聚在背部,是因為氣血瘀阻,瘀阻到極點,就會造成氣鬱。

所以要加入柴胡、荊芥、白芍、天花粉等藥物,以消痰通滯、開郁引經,使氣血流通、痰濁消散,毒素自然就會消除了。

有些人背部生了癰疽,潰爛到露出肺腑,瘡口黑陷,身體無法平躺,口渴想喝水,人們以為是陽症敗壞,卻不知道是陰虛導致無法轉化為陽症。背癰雖然有陰陽之分,但一旦潰膿之後,就應該補益內臟,而不宜消散外邪,因為陰陽之症本質上是一樣的。潰爛到露出肺腑,這是因為沒有補益內臟,導致毒素蔓延燒灼,將好的肉都化成了瘀肉。瘀肉必然會腐爛,腐爛就會穿透到裡面。

見此等症候,亦九死一生之兆也。倘胃氣健而能食者,猶可救。倘見食則惡者,斷無生意。雖然,能用參、耆、歸、熟亦有可生,不可棄之竟不救也。方用轉敗湯救之。

人參(二兩),生黃耆(一兩),熟地(二兩),肉桂(二錢),白朮(四兩),當歸(一兩),金銀花(四兩),麥冬(二兩),山茱萸(一兩),遠志(三錢),北五味子(一錢),茯苓(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胃氣大開者,即可以轉敗為功也。倘飲之而稍能健飯,亦在可救。

白話文:

看到這些症狀,幾乎等同於九死一生。如果胃氣強健,还能吃东西,尚可救治。但如果看到食物就厌恶,那就毫无生机了。尽管如此,使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材,还是有可能救活,不可放弃,不要见死不救。可以用转败汤来治疗。

人参两两,生黄芪一两,熟地两两,肉桂二钱,白术四两,当归一两,金银花四两,麦冬两两,山茱萸一两,远志三钱,北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水煎服。如果服用一剂后胃气大开,就能转危为安。如果喝了之后稍微能吃点饭,也还有救。

惟恐飲之杳無應驗者,是胃氣日絕也,不必再治之矣。或飲之而飽悶,少頃而少安者,亦有生機。

此方補其氣血,而更補其肺腎之陰。蓋陰生則陽長,陰陽生長則有根,易於接續。而後以金銀花解其餘毒,則毒散而血生,血生而肉長,肉長而皮合,必至之勢也。倘日以解毒為事,絕不去補氣血之陰陽,則陰毒不能變陽,有死而已,可勝悲悼哉。

人有背癰將愈,而瘡口不收,百藥敷之絕無一驗,人以為餘毒之未盡也,孰知是陰虛而不能濟陽。夫癰疽,初起則毒盛,變膿則毒衰,膿盡則毒化矣。瘡口不收,乃陰氣之虛,而非毒氣之旺。世人不知治法,尚以敗毒之藥攻之,是已虛而益虛也,欲其肌肉之長,何可得乎。然亦有用補法而仍未效者,但用陽分之品以補其陽,而不用陰分之藥以補其陰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喝了藥卻完全沒有反應,代表胃氣已經衰竭,就不用再治療了。如果喝了藥後感到飽脹,過了一會兒稍微舒服一些,還有一線生機。

這個藥方不僅補氣血,還補肺腎陰虛。因為陰氣充足,陽氣才能旺盛,陰陽調和才能生根,疾病才能更容易痊癒。之後再用金銀花來解毒,毒素消散,血液就能生成,肉也會長出來,皮膚也會癒合,這是必然的趨勢。如果只解毒而不補氣血陰陽,陰毒無法轉化成陽氣,最終只會死亡,令人悲傷。

有些人背上長了癰疽,快要好了,但瘡口卻無法癒合,各種藥物都無效,人們以為是餘毒未清,卻不知道是陰虛無法滋養陽氣。癰疽初期毒氣盛,化膿後毒氣就衰弱,膿消後毒氣就化解了。瘡口不癒合是因為陰氣虛弱,而不是毒氣旺盛。世人不知道正確的治療方法,反而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攻擊它,這就更虛弱了,想要讓肌肉長出來怎麼可能呢?也有些用補法卻無效的,那是因為只用補陽的藥物,而沒有用補陰的藥物。

獨陰不長,而獨陽亦不生。癰疽至膿血已盡,則陰必大虛,止補其陽,則陽旺陰虛,陰不能交於陽矣。陽有濟陰之心,陰無濟陽之力,所以愈補陽而陰愈虛,而瘡口愈難合也。治法必須大補其陰,使陰精盛滿,自能灌注於瘡口之中,不用生肌外敷之藥而瘡口之肉內生矣。方用生膚散:

麥冬(一兩),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人參(五錢),肉桂(一錢),當歸(一兩),忍冬藤(一兩),白朮(五分),水煎服。二劑而肉自長,又二劑外口自平,又二劑全愈。

此方補陰之藥多於補陽,使陰勝陽也。然補陽仍是補陰之助,以其能入陰之中,交於陽之內也。忍冬藤非特解餘剩之毒,取其能領諸藥至於瘡口之間也。

白話文:

人體陰陽互補,缺一不可。傷口化膿後,陰氣大傷,單補陽氣會導致陰陽失衡,傷口難以癒合。正確做法是滋補陰氣,使陰精充足,才能滋養傷口,自然長出新肉。這個藥方以滋陰藥為主,輔以少量補陽藥,使陰氣充足,並能有效地將藥力送到傷口處,加速癒合。

人有背瘡長肉,瘡口已平,忽然開裂流血,人以為瘡口之肉未堅也,誰知是色欲惱怒之不謹耳。大凡瘡癰之症,最忌色欲,次忌惱怒。犯惱怒新肉有開裂之虞,犯色欲新肉有流血之害;犯惱怒者不過疾病,犯色欲者多致死亡。其瘡口開裂之處,必然色變紫黑,而流水之處,必然肉變敗壞矣。

此時必須急補氣血,萬不可仍治其毒。蓋前毒未盡,斷難收口,復至腐爛,新肉不堅,而自湧決裂也。況發背新愈之後,其精神氣血盡為空虛,若交合泄精,遂至變害非常,舍補氣血,又安求再活乎?即補氣血以些小之劑,欲收危亂之功,大廈傾頹,豈一木能支哉。故又須大劑救之,而後可方用寒變回生湯:

白話文:

有人背上長瘡後,傷口已經平整了,突然破裂出血,人們以爲是因爲傷口上的肌肉沒有結實導致的,但誰知道這是因爲慾望和憤怒的情緒控制不當所造成的呢!一般來說,患有膿腫病症的人應該避免過度性行爲以及情緒激動。如果違反這些原則,則可能導致新的肌肉組織開裂或出現血液流失的情況。對於那些由於情緒波動而導致病情加重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生病,而對於那些因過度性生活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人來說,甚至可能因此喪命。 當傷口處開始變紫色並流出液體時,這表明該部位的新鮮肌肉已經開始腐敗壞死。此時必須立即補充氣血,並且不能再治療毒素。這是因爲之前的毒素還沒有完全清除乾淨,所以很難讓傷口閉合起來,而且新鮮的肌肉也會變得不穩定並且自行湧出、決裂開來。此外,在背部發炎痊癒之後,病人的精力、氣力和血液都處於極度虛弱的狀態下,如果進行性行爲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除了補益氣血之外,還能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重新恢復健康嗎? 即使使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劑量藥物來試圖輓救危險混亂的局面,但是大廈傾頹的時候,難道只靠一根木材就能支撐得住嗎? 因此還需要大量地採取措施才能解決問題,然後纔可以用寒變湯來進行治療。

人參(四兩),黃耆(三兩),當歸(二兩),北五味子(二錢),麥冬(二兩),肉桂(三錢),白朮(二兩),山茱萸(五錢),忍冬藤(二兩),茯苓(一兩),水煎服。一劑而肉不腐,二劑而肉自生,三劑而皮仍合,四劑瘡口平復。切戒再犯,再犯無不死者,即再服此方無益也,可不慎乎!

此救瘡瘍壞症仙丹,不止療發背愈後犯色之敗腐也。人疑泄精以致決裂,宜用熟地以大補之,何故反置而不用?以熟地補陰最緩,而症犯甚急,所以舍熟地之不可用。此方服數劑之後,各宜減半,惟多加熟地,留為善後之計耳。

人有夏月生背癰,瘡口不起,脈大而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用參、耆大補之劑,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實,喘促嘔吐,人以為火毒太盛也,誰知是元氣大虛,補不足以濟之。夫癰分陰陽,瘡口不起,乃陰症而非陽症也。脈大似乎陽症,大而無力,非陰而何。發熱作渴,此水不足以濟火,故陡渴陡汗也。

白話文:

人參四兩、黃耆三兩、當歸二兩、北五味子二錢、麥冬二兩、肉桂三錢、白朮二兩、山茱萸五錢、忍冬藤二兩、茯苓一兩,加水煎服。一劑就能防止肉體腐爛,兩劑就能讓腐肉再生,三劑就能讓傷口癒合,四劑就能讓傷口平復。切記不要再犯,再犯就必死無疑,即使再服用此方也無效,不可不慎啊!

這個治療瘡瘍壞症的仙丹,不僅可以治療背部潰爛,也可以治療其他部位的潰爛。有些人疑心是泄精導致潰爛,想要用熟地補腎,但為什麼方子里没有熟地?因為熟地补阴最慢,而這個病症非常紧急,所以不能用熟地。服用幾劑之後,藥量可以減半,但要多加熟地,留着作為善後之計。

有些人夏天患背癰,傷口一直不愈合,脈象洪大無力,發熱口渴,自汗盜汗,用人參、黃芪大补之剂,反而会加重手足冰冷、大便不实、喘促呕吐的症状,人们以为是火毒太盛,殊不知是元氣虚弱,補不足以濟之。背癰分陰陽,傷口不癒合屬於陰症,而非陽症。脈象洪大看似陽症,但洪大無力,分明是陰症。發熱口渴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无法滋養火氣,所以才会口渴出汗。

既陰症似陽,用參、耆陽藥以助陽,正氣足以祛陰而返陽矣,何以愈補而反逆冷嘔吐?此陰寒之氣正甚,而微陽之品力不能勝耳。非加附子辛熱之品,又何能斬關入陣以祛蕩其陰邪哉。方用助陽消毒湯:

人參(半斤),黃耆(一兩),當歸(四兩),白朮(四兩),陳皮(一兩),附子(五錢),水煎膏,作二次服,諸症退。連服數劑,瘡起而潰,乃減半。又用數劑而愈。

此非治癰之法也,然治癰之法而輕治此等之症,鮮不立亡。可見治癰不可執也。大約陽癰可以消毒化痰之藥治之,陰癰之病萬不可用消毒化痰之味。此實治癰之變法,醫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病人雖然表現出陽症,但實際上是陰症,用人參、黃耆等補陽藥物,可以增強正氣驅散陰寒,恢復陽氣。為何補益之後反而出現逆冷嘔吐?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過於嚴重,微弱的陽氣藥物不足以抵禦。必須加入附子等辛熱藥物,才能強勢驅散陰邪。因此,可以用助陽消毒湯,以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附子等藥材煎成膏,分兩次服用,症狀就會減輕。連續服用幾劑後,瘡瘍會出現並潰爛,就可以減半用藥。再服用幾劑就痊癒了。

這種方法雖然不是治療癰的專用方法,但治療癰的方法卻可以輕易治療這種疾病,若不謹慎,很容易導致病人死亡。由此可見,治療癰不能一成不變。一般來說,陽性癰可以用消毒化痰的藥物治療,陰性癰則絕對不能使用消毒化痰的藥物。這就是治療癰的變通方法,醫生必須要了解。

人有背生癰疽,潰膿之後,或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流清水,自汗盜汗,膿成而不潰,口爛而不收,人以為毒氣之未盡也,誰知五臟虧損,血氣大虛之故。凡人氣血壯盛,陰陽和平,何能生毒?惟其臟腑內損,而後毒氣得以內藏,久之外泄,及至癰疽發出,其毒自不留內。然臟腑原虛,又加流膿流血,則已虛益虛。

觀其外,瘡口未斂,似乎有餘;審其內,氣血未生,實為不足。法當全補,不宜偏補夫一臟,致有偏勝之虞也。方用十全大補湯最妙,以其合氣血而兩補之耳。然而用之往往不效者,非方之不佳,乃用方之不得其法耳。夫背癰何等之症,豈用尋常細小之劑所能補之?必須多加分兩,大劑煎飲,庶幾有濟。

白話文:

人如果背上長了癰疽,膿瘡潰爛之後,可能會發燒、發冷、疼痛、膿多、流出清水、自汗盜汗,甚至膿瘡形成卻不潰爛,嘴巴潰爛卻無法癒合,人們以為是毒氣尚未消散。殊不知,這是因為五臟虧損、氣血虛弱所致。

一般來說,人體氣血充盈、陰陽調和,怎麼可能會生毒呢?只有當臟腑內部受損時,毒氣才會潛藏在體內,久而久之才會外泄,最終導致癰疽發作,毒氣自然不會留在體內。然而,臟腑本就虛弱,再加上流膿流血,就會更加虛弱。

觀察表面,瘡口尚未癒合,看似還有餘力;實際上,氣血尚未恢復,實則不足。治療方法應該全面補益,不應該只補益單一臟腑,以免導致偏盛。使用十全大補湯最為合適,因為它可以同時補益氣血。然而,使用十全大補湯卻不見效的情況,並不是方子不好,而是使用方法不當。背癰這種嚴重的疾病,怎麼可能用普通的藥劑就能補益呢?必須加大藥量,多煎煮一些藥汁服用,才能有所幫助。

予因酌定一方,以請正於同人也。用:

人參(一兩),黃耆(二兩),白芍(五錢),肉桂(二錢),川芎(三錢),熟地(二兩),當歸(一兩),白朮(五錢),茯苓(五錢),生甘草(三錢),水煎服。服一劑有一劑之效。

世疑此方絕不敗毒,如何化毒而生肉。不知癰疽未潰之前以化毒為先,已潰之後補正為急,縱有餘毒未盡,不必敗毒。蓋敗毒之藥,非寒涼之品,即消耗之味也。消耗則損人真氣,寒涼則傷人胃氣。真氣損則邪氣反盛,胃氣傷則穀氣全無,又何能生長肌肉哉。惟十全大補湯專助真氣以益胃氣,故能全效耳。且此方不特治背癰之已潰,即瘡瘍已潰者皆宜用之。

白話文:

我因擬定了一個方子,特地請教同行來評估。方子如下:

人參(一兩),黃耆(二兩),白芍(五錢),肉桂(二錢),川芎(三錢),熟地(二兩),當歸(一兩),白朮(五錢),茯苓(五錢),生甘草(三錢),水煎服。服用一劑便有效果。

有些人質疑此方無法解毒,如何化解毒素再生肌肉。他們不知道癰疽未潰之前以化解毒素為先,已潰之後補正氣為急,即使有餘毒未盡,也不必刻意解毒。因為解毒藥物,不是寒涼之品,就是耗損精氣之味。耗損精氣會損傷人體真氣,寒涼會傷人胃氣。真氣受損則邪氣反倒更盛,胃氣受傷則飲食無用,又如何能生長肌肉呢?唯有十全大補湯專門幫助真氣,增益胃氣,才能達到完全的效果。而且此方不只是治療背癰已潰的患者,對於瘡瘍已潰的患者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