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4)

1. 血暈門(二則)

婦人甫產後,忽眼目昏暈,噁心欲吐,額上、鼻尖有微汗,鼻出冷氣,神魂外越,人以為惡血衝心之患也,誰知氣虛欲脫而血暈乎。蓋新產之後,血已盡傾,血舍空虛,止存微氣,倘其人陽氣素虛,則氣祛原不能生血,及胎破而心血隨胎而墮,則心無血養,所望者氣以固之也。今氣又虛脫,心君無護,所剩殘血非正血,不可歸經,內庭變亂,反成血暈之症矣。

治法必須大補氣血,不宜單治血暈也。補血以生新血,正活血以逐舊血也。然血乃有形之物,難以速生,氣乃無形之物,易於迅長。補氣以生血,不更易於補血以生血乎。方用解暈湯:

荊芥(三錢),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炮姜(一錢),黃耆(一兩),水煎服。一劑暈止,二劑心定,三劑氣旺,四劑血生,不再暈也。

此方實解血暈之聖方。凡產後能服此方,斷無退母之症,或人參力不能用,減去大半,或少用一、二錢,余如分兩,多服數劑,無不奏功也。

用參歸荊芥湯亦效甚。

人參(一兩),荊芥(三錢),當歸(一兩),水煎服。

婦人子方下地,即昏暈不語,此氣血雙脫也,本在不救。我受岐天師秘傳,以救萬世產亡之婦,當急用縫衣針刺其眉心之穴,得血出即出語矣。然後以獨參湯:人參一兩,急煎灌之,無不生者。倘貧家之婦,無力買參,用當歸補血湯:黃耆二兩,當歸一兩,煎湯一碗灌之亦生。

萬不可於二方之中輕加附子。蓋附子無經不達,反引氣血之藥走而不守,不能專注於胞胎,不若人參、歸、耆直救其氣血之絕,聚而不散也。蓋產婦昏暈,全是血舍空虛,無血養心,以致血暈。舌為心之苗,心既無主,舌又安能出聲。眉心者,上通於腦,而下通舌系,則連於心,刺眉心則腦與舌俱通,心中清氣上升,則瘀血自然下降。然後以參、耆、當歸補之,則氣血接續,何能死亡乎。

雖單用參、耆、當歸亦能生者,然終是刺眉心則萬無一失。瘀血衝心,所以昏暈不語,解其瘀血之沖,真所謂扼要爭奇也。世人但知灸眉之法,誰知刺勝於灸乎。蓋灸緩而刺急,緩則難以救絕,急則易於回生耳。

亦可用參附益母湯治之。

人參(一兩),附子(一錢),益母草(二錢),水煎。遇此等症,急用一人抱住產母,頭頂心解開,以艾火急灸之,必然出聲。然後以參附益母湯救之,多有生者。

婦人有產後三日,發熱惡露不行,敗血攻心,狂言呼叫,甚欲奔走,拿捉不定,人以為邪熱之在胃也,誰知血虛而心無以養乎。產後之血盡隨胎胞外越,則血室空虛,五臟皆無血養,當是之時,止心中之血尚存些微,以護心也。而各臟腑皆欲取給於心,心包為心君之相,攔絕各臟腑之氣,不許入心,故心安神定,是護心者,全藉心包也。然心包亦虛,倘不能障心,各臟腑之氣遂直入心中,以分取心血。

而心包情極,既不能顧心,又不能御眾,於是大聲疾呼,本欲召臟腑以救心,而跡反近於狂悖,有無可如何之象,故病似熱而非實熱也。治法大補其心中之血,使各臟腑分取之以自養,不必再求於心君,則心安而心包亦安。方用安心湯:

乾荷葉(一片),生地黃(五錢),丹皮(五錢),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生蒲黃(二錢),水煎調服。

一劑即定,而惡露亦下矣。

此方用歸、芎以補血,何又用生地、丹皮之涼血,似非產後所宜,不知惡血奔心,未免因虛熱而相犯,吾於補中涼之,則涼不為害,況益之乾荷葉,則七竅相通,能引邪外出,不內害於心,轉生蒲黃以分解惡露也。但此方止可暫用一劑以定狂,不可多用數劑以取勝,不可不慎也。

用參歸荊棗益母湯亦效。

人參,當歸,炒棗仁(各一兩),荊芥,益母草(各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產後女性突然出現眼睛視線模糊、感到噁心想吐、額頭和鼻尖微微出汗、鼻息冰冷、精神恍惚,一般會認為是惡血衝擊心臟造成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因為氣血過於虛弱導致的血暈現象。

產後女性血液大量流失,血庫空虛,僅存微弱的氣息。如果這位女性原本就陽氣不足,那麼她的身體就無法生成足夠的血液。等到胎兒出生,伴隨著胎兒流失的血液,使得心臟沒有血液滋養,只能期待氣息來鞏固。然而現在氣息也變得虛弱,心臟缺乏保護,剩餘的血液無法正常循環,導致內部混亂,進而形成血暈症狀。

治療方法應著重在大補氣血,而不是隻處理血暈。補充血液可以生成新的血液,同時幫助血液循環,排除舊血。然而血液是有形的物質,不容易快速生成;氣息則是無形的物質,比較容易快速增加。因此,補充氣息來生成血液,比單純補血更有效率。以下提供一個治療血暈的處方「解暈湯」:

使用荊芥(三錢)、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炮薑(一錢)、黃耆(一兩),用水煎煮服用。第一劑可以止暈,第二劑可以安定心神,第三劑可以使氣息旺盛,第四劑可以生成血液,之後就不會再有暈眩的問題。

這個處方是解決血暈的有效方法。產後女性若能服用此方,就不會有退乳的問題。若人參的用量不足,可以減少一半,或者僅使用一、二錢,其餘的藥材按比例調整,多服用幾劑,效果一定顯著。

使用「參歸荊芥湯」也有很好的效果:

人參(一兩)、荊芥(三錢)、當歸(一兩),用水煎煮服用。

女性剛生下孩子後,若立即出現暈眩、無法說話的狀況,這是氣血雙雙耗盡的現象,通常很難救治。但根據岐伯天師的密傳,可以使用縫衣針刺入眉心的穴位,一旦出血就可以恢復語言能力。接著馬上使用「獨參湯」:人參一兩,緊急煎煮服用,一定可以存活。若家境貧困的女性,沒有能力購買人參,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黃耆二兩、當歸一兩,煎煮一碗湯汁服用,也可以存活。

千萬不要在這兩個處方中加入附子。附子可以讓藥物到達全身各處,反而會讓補血補氣的藥物分散,無法專注在子宮部位。不如直接使用人參、當歸和黃耆,直接補充耗盡的氣血,並且集中力量不使其散失。產後女性的暈眩,主要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滋養心臟,導致血暈。舌頭是心臟的反應,心臟失去控制,舌頭當然無法發出聲音。眉心部位上通腦部,下通舌頭,與心臟相連。刺入眉心部位,可以讓腦部和舌頭都得到疏通,心臟中的清氣上升,淤血自然下降。之後再服用人參、黃耆和當歸,補充氣血,怎麼可能會死亡呢?

即使單獨使用人參、黃耆和當歸也能救命,但如果先刺入眉心部位,絕對不會失敗。淤血衝擊心臟,造成暈眩和無法說話,解除淤血的衝擊,就是掌握關鍵的治療方式。人們只知道灸眉的方法,卻不知道刺眉的效果更好。灸法緩慢,刺法迅速,緩慢難以挽救瀕死的患者,迅速則容易挽回生命。

另一種選擇是使用「參附益母湯」來治療。

人參(一兩)、附子(一錢)、益母草(二錢),用水煎煮。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立刻派人抱住產婦,將她頭頂的頭髮打開,用艾灸緊急治療,一定能恢復聲音。之後再服用「參附益母湯」,多數情況下都能存活。

有些產後女性在三天後開始發燒,惡露無法排出,壞血攻擊心臟,出現胡言亂語、尖叫、想要奔跑,手腳不停動的現象,人們會認為這是胃部有邪熱造成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因為血液不足,心臟缺乏滋養。產後血液大量流失,血庫空虛,五臟六腑都沒有血液滋養。在這個時候,只有心臟裡還存有一些血液,用來保護心臟。但是各個臟腑都想從心臟取得血液,心包作為心臟的保護者,會阻擋各臟腑的氣息,不讓它們進入心臟,因此心臟可以保持平靜,這是心包保護心臟的功能。然而,心包本身也很虛弱,如果無法保護心臟,各個臟腑的氣息就會直接進入心臟,分享心臟的血液。

心包非常焦急,無法照顧心臟,又無法抵抗其他臟腑,於是會發出大聲尖叫,本意是想召集臟腑來拯救心臟,但表現出來的樣子卻像是瘋狂,看起來無計可施,因此疾病看似發熱,但實際上不是真正的發熱。治療方法應著重在補充心臟的血液,讓各個臟腑自行取得血液滋養,不必再向心臟索取,這樣心臟和心包都可以保持平靜。以下提供一個治療處方「安心湯」:

乾荷葉(一片)、生地黃(五錢)、丹皮(五錢)、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生蒲黃(二錢),用水煎煮服用。

第一劑就能平定病情,惡露也會排出。

這個處方使用當歸和川芎來補血,為什麼還會加入生地黃和丹皮這種涼血的成分,似乎不適合產後女性。但是,惡血衝擊心臟,可能因為虛熱而引起問題,我們在補血的過程中加入涼血成分,可以避免涼血帶來的副作用。而且加入乾荷葉,可以讓七竅相通,幫助排出邪氣,不讓邪氣影響心臟,轉化成生蒲黃來分解惡露。但這個處方只能短期使用一劑來穩定病情,不能長期使用多劑來取得優勢,一定要小心使用。

使用「參歸荊棗益母湯」也有很好的效果:

人參、當歸、炒棗仁(各一兩)、荊芥、益母草(各三錢),用水煎煮服用。

2. 胞衣不下門(三則)

婦人兒已生地,而胞衣尚留於腹,三日不下,心煩意躁,時欲暈去,人以為胞胎之蒂未斷也,誰知血少乾枯黏連於腹乎。世見胞衣不下,心懷疑懼,恐其上衝於心,有死亡之兆,然胎衣何能衝於心也。但胞衣未下,則瘀血未免難行,有血暈之虞耳。治法仍大補氣血,使生血以送胎衣,則胎衣自然潤滑,生氣以助生血,則血生迅速,尤易推墮也。方用送胎湯:

當歸(二兩),川芎(五錢),乳香末(一錢),益母草(一兩),沒藥末(一錢),麝香(半分,研),荊芥(三錢),水煎調服。立下。

此方以當歸、川芎補其氣血,以荊芥引氣血歸經,用益母草、乳香等藥逐瘀下胎。新血既長,舊血難存,氣旺上升,瘀濁自然迅降,無留滯之苦也。蓋胞衣留腹,有回顧其母胎之心,往往有六、七日不下,胞衣竟不腐爛,正以其有生氣也。可見胎衣在腹,不能殺人,補之自降也。

或謂胞衣既有生氣,補氣補血,則胞衣宜益堅牢,何補之反降?不知子未下,補則益於子,子已下,補則益於母,益子而胞衣之氣連,益母而胞衣之氣脫,實有不同。故此補氣、補血,乃補各經之氣血,以推送之,非補胞膽之氣血,是以補氣、補血,而胎衣反降也。

用加味佛手散殊效。

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益母草(五錢),乳香末(一錢),敗龜板(一具),水煎服。一劑即下也。

婦人子生五、六日,胞衣留於腹中,百計治之,竟不肯下,然又絕無煩躁昏暈之狀,人以為瘀血之黏連也,誰知氣虛不能推送乎。夫瘀血在腹,斷無不作祟之理,有則必然發暈,今安然無恙,是血已淨矣。血淨宜清氣升而濁氣降,今胞胎不下,是清氣下陷難升,遂至濁氣上浮難降。

然濁氣上升,必有煩躁之病,今反安然者,是清濁之氣兩不能升也。然則補其氣,不無濁氣之上升乎?不知清升而濁降者,一定之理也。苟能於補氣之中,仍分其清濁之氣,則升清正所以降濁矣。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錢),黃耆(一兩),當歸(五錢),升麻(三分),柴胡(三分),陳皮(二分),甘草(一分),白朮(五錢),加蘿蔔子(五分),水煎服。一劑胎衣自下。

夫補中益氣湯補氣之藥,即提氣之藥也。並非推送之劑,何能下胎衣如此之速?不知濁氣之下陷者,由於清氣之不升也。提其氣,則清氣升而濁氣自降,腹中所存之物無不盡降,正不必又去推送之也。況方中又加蘿蔔子數分,能分理清濁,不致兩相扞格,此奏功之所以神耳。

用加味補血湯亦神效。

黃耆(二兩),當歸(一兩),升麻(五分),益母草(三錢),水煎服。一劑即下。

白話文:

標題:[產後胎盤滯留處理方式(三種方法)]

內容:當產婦順利分娩後,胎盤卻滯留在子宮內,超過三天未能自行排出,導致產婦心煩意亂,偶有眩暈感。一般人會認為是胎盤與子宮間的連結未斷,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血液過少,胎盤乾燥而黏附在子宮壁上。胎盤滯留讓人擔心會向上推至心臟,造成生命危險,然而胎盤怎麼可能衝到心臟呢?真正要擔心的是胎盤未排出,可能會引起失血性休克。治療方法應著重在補充氣血,以促進新生血液生成,幫助胎盤順利排出。一旦新血生成,舊血自然無法留存,氣血旺盛有助於胎盤快速下降,不會有滯留問題。使用「送胎湯」如下:

當歸(60克)、川芎(15克)、乳香粉(3克)、益母草(30克)、沒藥粉(3克)、麝香(0.2克,研磨)、荊芥(9克),用水煎煮後服用。胎盤很快就會排出。

這個處方中,當歸和川芎補充氣血,荊芥引導氣血歸經,益母草和乳香等藥材幫助清除瘀血,促使胎盤排出。新生血液產生後,舊血自然消失,氣血旺盛有助於胎盤快速下降,不會有滯留問題。胎盤滯留子宮內,有時甚至六、七天都不腐爛,正因為它仍有生命力。由此可知,胎盤在腹中並不會危及生命,只要補充氣血,胎盤就會自然排出。

有人認為,既然胎盤有生命力,補充氣血應該會讓胎盤更加牢固,為什麼反而會幫助胎盤排出呢?事實上,若胎兒尚未娩出,補充氣血對胎兒有益;若胎兒已經娩出,補充氣血對母親有益。對胎兒有益時,胎盤與胎兒的連結會更緊密;對母親有益時,胎盤與子宮的連結就會鬆動,這兩者情況不同。因此,補充氣血是針對全身經絡,以幫助胎盤排出,而非單純補充胎盤的氣血,因此補充氣血反而有助於胎盤排出。

另一種有效處方為「加味佛手散」。

當歸(60克)、川芎(30克)、益母草(15克)、乳香粉(3克)、龜甲(一個),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後胎盤即可排出。

產婦分娩後五、六天,胎盤仍然滯留在子宮內,儘管想盡辦法,胎盤就是不肯排出,但產婦並無任何煩躁或眩暈的症狀。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瘀血黏附在子宮壁上,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氣血不足,無法將胎盤推出。瘀血在子宮內,通常會引起不適,若沒有任何症狀,表示子宮內的血液已經清潔。血液清潔的情況下,氣血應該上升,污濁之氣應該下降,但胎盤未排出,表示清氣下陷無法上升,污濁之氣上浮無法下降。

污濁之氣上浮通常會引發煩躁,但產婦卻安然無恙,這表示清氣和污濁之氣都無法上升。那補充氣血是否會導致污濁之氣上升呢?其實清氣上升,污濁之氣下降,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在補充氣血的同時,能夠區分清氣和污濁之氣,那麼提升清氣正好可以幫助污濁之氣下降。使用「補中益氣湯」如下:

人參(9克)、黃耆(30克)、當歸(15克)、升麻(1克)、柴胡(1克)、陳皮(0.6克)、甘草(0.3克)、白朮(15克)、加入蘿蔔子(1.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後胎盤自然排出。

補中益氣湯中的補氣藥物,同時也是提氣藥物。這並不是一種直接推動胎盤的藥方,為什麼卻能如此迅速地幫助胎盤排出呢?其實污濁之氣下陷,是因為清氣無法上升。提升氣血,清氣上升,污濁之氣自然下降,子宮內的物質也會隨之下降,不需要再特別推動。此外,處方中還加入了蘿蔔子,能幫助區分清氣和污濁之氣,避免兩者互相抵觸,這就是此處方效果神奇的原因。

另一種有效處方為「加味補血湯」。

黃耆(60克)、當歸(30克)、升麻(1.5克)、益母草(9克),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後胎盤即可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