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5)

1. 妊娠惡阻門(二則)

婦人懷妊之後,噁心嘔吐,思酸解渴,見食則憎,困倦欲臥,人以為妊娠之惡阻也,誰知肝血之太燥乎。夫腎一受精,則腎水生胎,不能分潤於他臟,肝為腎之子,日食腎母之氣,一旦無津液之養,則肝氣燥而益急,火動而氣乃逆也,於是噁心嘔吐之症生。雖嘔吐不至太甚,而傷氣則一也。

氣傷則肝血愈耗,世人以四物治產前諸症,正以其能生肝血也。然補肝以生血,未為不佳,但恐生血不能生氣,則脾胃衰微,不勝頻嘔。吾恐氣虛血不易生也,故治法平肝補血之中宜用健脾開胃之藥,以生陽氣,則氣能生血,尤益胎氣耳。然雖氣逆而用補氣之藥,氣旺不益助其逆耶。

不知懷妊惡阻,其逆不甚,且逆亦因虛而逆,非因邪而逆也。因邪而逆者,助其氣而逆增;因虛而逆者,補其氣而逆轉。況補氣於補血之中,則陰足以制陽,何患於逆乎。方用順肝益氣湯:

白芍(三錢),當歸(一錢),白朮(三錢),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熟地(五錢),蘇子(一錢),麥冬(三錢),砂仁(一粒),神麯(一錢),陳皮(三分)水煎服。一劑惡阻輕,再劑而平,三劑全愈。

此方肝、腎、脾、胃、肺五經同調之法,其意專主於肝腎,肝平則氣不逆,腎旺則血易生。凡胎不動而少帶惡阻者,俱以此方投之,無不安靜如故,有益於孕婦不淺,實勝於四物之湯也。蓋四物湯專治肝,此方不止治肝,所以奏功尤神耳。

用潤肝安娠湯亦佳。

人參,茯苓,扁豆,山藥(各三錢),半夏,熟地,白朮(各五錢),川芎,麥冬,丹皮,蘇子,神麯(各二錢),白豆蔻(一粒),陳皮(三分)水煎服。連服四劑,而惡阻止矣。

妊娠每至五月,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先兩足腫,漸至遍身,後及頭面俱腫,人以為犯濕而然也,誰知是脾肺之氣虛乎。夫妊娠雖有按月養胎之分,其實不可拘於月數,總以健脾補肺為主。蓋脾統血而肺通氣也,胎非血不蔭,兒非氣不生,脾健則血旺而蔭胎,肺清則氣壯而生子。

苟肺衰則氣餒,即不能運氣於皮膚矣。脾虛則血少,即不能運化於肢體矣。氣血兩衰,脾肺失令,飲食難消,精微不化,勢必氣血下陷,不能升舉。而濕邪即乘其所虛之處,聚濕而浮腫矣。治法當補其脾肺之虛,不必以去濕為事。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人參(五錢),白朮(五錢),當歸(三錢),黃耆(三錢),陳皮(三分),甘草(一分),柴胡(一錢),升麻(三分),茯苓(一兩)水煎服。一劑少脹,二劑即寬,三劑漸消,四劑即愈。十劑不再犯也。

補中益氣湯原是升提脾肺之藥,似益氣而不益血也。不知血非氣不生,況濕氣相犯,未便補血,故補氣而助之利濕之味,則氣升而水尤易散耳。然則少用利水之味可也,何重用茯苓至一兩,不幾以利水為君乎。夫重用茯苓於補氣之中,雖是利水,仍是健脾清肺。凡利水之藥,多耗氣血,茯苓與白朮補多於利,所以重用以分濕邪,即所以補氣血耳。

用土金雙培湯亦效甚。

人參,蘇子,茯苓,穀芽,巴戟天,菟絲子,白芍(各三錢),白朮,薏仁(各五錢),山藥(五錢),神麯(二錢),砂仁(一粒),甘草(二分),柴胡(五分)水煎服。四劑全消。

白話文:

在女性懷孕後,常會感到噁心嘔吐,渴望酸味食物,看到食物就反感,疲憊想睡,人們常認為這是孕期的正常反應,但實際上是因為肝臟的血液過於乾燥。當腎臟接受到精子後,腎臟產生的水分會用來滋養胎兒,無法再分潤到其他器官。肝臟為腎臟的「子臟」,平時靠著腎臟提供的氣息維持,但一旦缺少了這份滋養,肝氣就會變得乾燥且急躁,引發火氣使氣息逆流,從而產生噁心和嘔吐的症狀。即使嘔吐的程度不算嚴重,但對氣息的傷害卻是一樣的。

氣息受損會導致肝臟的血液更加消耗,通常人們會使用四物湯來治療孕期的各種症狀,因為它能夠滋養肝臟的血液。補充肝臟以增加血液供應並非不好,但單純增加血液可能無法同時增加氣息,這樣可能會讓脾胃功能下降,無法承受頻繁的嘔吐。我擔心的是,如果氣息虛弱,血液可能不易生成。因此,在治療上,我們應該在平肝補血的同時,加入健脾開胃的藥物,以增加陽氣,讓氣息能夠生成血液,對胎兒也有好處。然而,即便氣息逆流,使用補氣的藥物是否會使氣息過旺,進而助長逆流呢?

事實上,懷孕的噁心反應並不嚴重,且這種逆流是由虛弱引起的,並非外邪所致。如果是因外邪而逆流,那麼補氣會使逆流加重;但如果是因虛弱而逆流,補氣反而可以扭轉逆流。況且在補血的過程中補氣,陰性能量足以控制陽性能量,何須擔心逆流的問題呢?我開出的處方為順肝益氣湯:

白芍、當歸、白朮、人參、茯苓、熟地、蘇子、麥冬、砂仁、神麯、陳皮等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服用一次後噁心反應減輕,再次服用後症狀平穩,第三次服用即可痊癒。

這個處方是調節肝、腎、脾、胃、肺五個經絡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調理肝腎。肝臟平和,氣息就不會逆流;腎臟強壯,血液就容易生成。對於胎兒穩定但偶爾出現噁心反應的孕婦,都可以使用這個處方,通常都能恢復平靜,對孕婦的好處不小,效果甚至超越了四物湯。因為四物湯專門滋養肝臟,而這個處方不僅滋養肝臟,還能滋養其他臟器,所以效果更佳。

另一種選擇是使用潤肝安妊娠湯:

人參、茯苓、扁豆、山藥、半夏、熟地、白朮、川芎、麥冬、丹皮、蘇子、神麯、白豆蔻、陳皮等藥材,用水煎煮服用。連續服用四次後,噁心反應即可停止。

當懷孕進入第五個月時,孕婦常感到身體疲倦,食慾不佳,先是雙腳腫脹,然後擴大到全身,最後連頭部和臉部都腫脹起來。人們常認為這是因為濕氣所致,但實際上是脾肺的氣息虛弱。雖然懷孕期間每個月的胎兒養護方法不同,但實際上不能完全依照月份來調養,總的來說,應該以健脾補肺為主。因為脾臟負責管理血液,肺臟負責調節氣息,胎兒需要血液才能成長,孩子需要氣息才能出生。脾臟健康,血液旺盛,可以滋養胎兒;肺臟清澈,氣息壯大,可以幫助孩子出生。

如果肺臟衰弱,氣息就會萎靡,無法將氣息輸送到皮膚。脾臟虛弱,血液減少,無法在肢體中運行。氣息和血液同時衰弱,脾肺失去控制,食物難以消化,營養無法轉化,必然導致氣血下沉,無法上升。而濕氣就會趁虛而入,聚集在一起形成浮腫。治療方法是補充脾肺的虛弱,不必特別去除濕氣。我開出的處方為補中益氣湯,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人參、白朮、當歸、黃耆、陳皮、甘草、柴胡、升麻、茯苓等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服用一次後腫脹減輕,第二次服用後舒緩,第三次服用後逐漸消退,第四次服用後痊癒。連續服用十次後,就不會再發生同樣的問題。

補中益氣湯原本是提升脾肺氣息的藥物,似乎只補氣息而不補血液。但實際上,沒有氣息血液就無法生成,而且當濕氣侵擾時,不宜直接補充血液。因此,補氣息並輔以利尿藥物,可以讓氣息上升,水分更容易散去。然而,為什麼要大量使用茯苓,達到一兩的重量,這不是把利尿作為主要作用嗎?在補氣息的過程中大量使用茯苓,雖然有利尿作用,但實際上還是健脾清肺。大多數利尿藥物會消耗氣血,但茯苓和白朮的補益作用大於利尿作用,因此大量使用以分擔濕氣,同時補充氣血。

另一種選擇是使用土金雙培湯:

人參、蘇子、茯苓、穀芽、巴戟天、菟絲子、白芍、白朮、薏仁、山藥、神麯、砂仁、甘草、柴胡等藥材,用水煎煮服用。連續服用四次後,浮腫即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