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2)
1. 耳痛門(附耳聾七則)
故補水必須補火,補火而水乃生,亦補火必須補水,補水而火乃盛,二者原兩相制而相成也。腎開竅於耳,腎之水虛,則腎之火亦虛矣。耳之癢痛,作於交感之後,正顯其腎中水火之虛也。治法必須補腎中之火,而火不可獨補,必須於水中補之。方用加減八味丸湯:
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丹皮(五錢),澤瀉(二錢),茯苓(三錢),山藥(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肉桂(二錢),水煎服。一劑而痛輕,再劑而痛止,三劑癢亦止,四劑而水不出也,十劑全愈。
此方補火而亦補水,而補水多於補火者,以火不可過旺也。水旺於火,而火有安寧之樂,火引於水之中,水資於火之內,則火不至易動而難息,又何致上騰於耳門,作痛作癢而出水哉。
此症用補陰制火湯亦妙。
熟地(二兩),山茱萸,芡實(各一兩),肉桂(一錢),水煎服。十劑全愈。
婦人有因怒發熱,經來之時,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乳房脹悶,寒熱往來,小便不利,臍下滿築,此是肝氣之逆,火盛血虧也。夫腎雖開竅於耳,耳病宜責之腎,然而肝為腎之子,腎氣既通於耳,則肝之氣,未嘗不可相通者,子隨母之象也。況肝藏血,怒則血不能藏矣。經來之時,宜血隨經而下行,不宜藏於經絡,而作痛滿脹悶也。
不知肝喜疏泄,怒則氣逆而上奔,氣既上逆,而血又何肯順行於下而為經乎,勢必散走於經絡,而不得泄,則火隨鬱勃之氣而上衝兩耳之間,乃化為膿水,而流出於腎母之竅矣。太陽者,膀胱之位也,腎與膀胱為表裡,肝走腎之竅,獨不可走膀胱之路乎。小便不利,正肝氣之乘膀胱也。
腎之氣通於腰臍,臍下滿築者,正肝氣之乘腎也。至於乳房脹悶,尤肝逆之明驗,以兩脅屬肝之部位,而乳房乃兩脅之際也。治法宜舒肝氣而使之順,不必治耳,而耳自愈也。方用加味逍遙散:
白芍(一兩),柴胡(二錢),當歸(一兩),甘草(一錢),陳皮(一錢),茯神(三錢),白朮(五錢),炒梔子(一錢),天花粉(二錢),枳殼(五分),丹皮(三錢),水煎服。二劑而諸症皆痊。
此方乃平肝之聖藥,亦解怒之神劑也。補血而又無阻滯之憂,退火而更鮮寒涼之懼,不必治腎而治腎已包於其中;不必通膀胱而通膀胱已統乎其內,變通之法,何往往棄之而不用耶。
此症用莫愁湯亦神。
白芍,生地(各五錢),當歸(一兩),炒梔子,天花粉,香附(各二錢),甘草,蒼朮(各一錢),炒荊芥(三錢),枳殼(五分),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白話文:
耳痛門(附耳聾七則)
所以說,補養腎水必須同時補養腎火,補養腎火才能使腎水產生;反過來說,補養腎火也必須同時補養腎水,補養腎水才能使腎火旺盛。這兩者本來就是互相制約又互相成就的。腎臟的精氣通過耳朵表現出來,腎中的水液不足,那麼腎中的火氣也會虛弱。耳朵出現發癢、疼痛,通常在性行為之後發生,這正顯示了腎中水火的虛弱。治療方法必須補養腎中的火,但火氣不能單獨補,必須在補水的同時補火。可以選用加減八味丸湯:
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丹皮(15克),澤瀉(6克),茯苓(9克),山藥(15克),麥冬(15克),北五味子(3克),肉桂(6克),用水煎服。服用一劑,疼痛就會減輕,服用兩劑,疼痛就會停止,服用三劑,發癢也會停止,服用四劑,耳朵也不會流出分泌物了,服用十劑就可以完全康復。
這個藥方既能補養腎火也能補養腎水,但補水的成分多於補火的成分,因為火氣不能過於旺盛。當水液旺盛時,火氣才會平和安寧;當火氣被引導到水液之中,而水液又滋養著火氣時,火氣就不會輕易妄動難以平息,又怎麼會上炎到耳門,引起疼痛、發癢或流出分泌物呢?
這個症狀用補陰制火湯治療也很有效。
熟地(60克),山茱萸、芡實(各30克),肉桂(3克),用水煎服。服用十劑就可以完全康復。
有些婦女會因為生氣而發熱,月經來的時候,兩隻耳朵會流膿,兩邊太陽穴疼痛,乳房脹悶,忽冷忽熱,小便不順暢,肚臍下方感覺脹滿,這是因為肝氣不順,導致火氣旺盛,血氣不足。雖然說腎臟的精氣通過耳朵表現出來,耳朵的疾病應該從腎臟方面來考慮,但是肝臟是腎臟的子臟,腎氣既然能通到耳朵,肝氣也必定可以相通,這就像兒子跟隨母親一樣。何況肝臟儲藏血液,生氣的時候血液就無法正常儲藏。月經來的時候,血液應該順著經脈向下流動,不應該儲存在經絡中,才會引起疼痛、脹悶。
要知道肝臟喜歡疏通暢達,生氣的時候氣就會逆行向上,氣既然向上逆行,血液又怎麼會順著經脈向下流動而成為月經呢?勢必會散走到經絡,無法疏泄,這樣火氣就會跟著鬱積的氣向上衝到兩耳之間,於是化為膿液,從腎臟的精氣出口流出。太陽穴是膀胱經的部位,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肝臟能走腎臟的通道,難道就不能走膀胱的路嗎?小便不順暢,正是肝氣侵犯膀胱的表現。
腎的精氣通到腰部和肚臍,肚臍下方感覺脹滿,正是肝氣侵犯腎臟的表現。至於乳房脹悶,更是肝氣逆行的明顯徵象,因為兩脅是肝臟的部位,而乳房正是兩脅之間。治療方法應該疏通肝氣,使其順暢,不必治療耳朵,耳朵自然會好。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
白芍(30克),柴胡(6克),當歸(30克),甘草(3克),陳皮(3克),茯神(9克),白朮(15克),炒梔子(3克),天花粉(6克),枳殼(1.5克),丹皮(9克),用水煎服。服用兩劑,所有的症狀都會痊癒。
這個藥方是平肝的良藥,也是解除怒氣的神方。它既能補血又沒有阻滯的憂慮,又能退火而不用擔心寒涼,不必治療腎臟,卻已經把腎臟包含在其中;不必疏通膀胱,卻已經把膀胱也統括在內,這種變通的方法,為什麼總是被人拋棄而不用呢?
這個症狀使用莫愁湯也很有效。
白芍、生地(各15克),當歸(30克),炒梔子、天花粉、香附(各6克),甘草、蒼朮(各3克),炒荊芥(9克),枳殼(1.5克),用水煎服。服用一劑,病情減輕,服用兩劑,就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