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痹證門(十一則)

人有兩足牽連作痛,腹又微溏,人不能寐,臥倒足縮而不能伸,伸則愈痛者,人以為寒濕之成痹也,誰知是風寒濕同結於大腸乎?夫風入大腸,日日大便,邪似易下,即有濕氣,亦可同散,何以固結於中,而痛形於兩足耶?不知寒邪入腹,而留於大腸,又得風濕相搏,每不肯遽散,因成為痹耳。治法必去此風寒濕三氣之邪,使不留於大腸,而痹病可愈。

然而徒治大腸之邪,而風寒濕轉難去也,又宜益大腸之氣,令氣旺於腸中,而轉輸倍速,則風寒濕亦易祛誒。方用逐痹丹:

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肉桂(三分),升麻(五分),甘草(一錢),薏仁(一兩),神麯(五分),白朮(五錢),水煎服。一劑而濕去,二劑而風寒亦散也。

白話文:

有人雙腳連著疼痛,肚子還微微拉肚子,睡不著覺,躺下時腳縮起來伸不直,伸直就更痛,大家都認為是寒濕引起的痹症。殊不知這是風寒濕三者一起凝結在大腸裡造成的。風邪侵入大腸,每天都拉肚子,邪氣似乎很容易排出,就算有濕氣,也能一起散掉,為什麼會固結在裡面,疼痛表現於雙腳呢?不知道寒邪進入腹部,留在腸子裡,又遇上風濕,彼此糾纏,就不容易散去,所以就形成痹症了。治療方法一定要把風寒濕三種邪氣趕走,不讓它們停留在腸子裡,痹症就能治好。

然而單純治療腸子裡的邪氣,風寒濕反而更難去除,還要補益腸子的元氣,讓腸子裡的氣旺盛起來,轉輸的能力加快,這樣風寒濕也能更容易散去。可以用逐痹丹:

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肉桂三分,升麻五分,甘草一錢,薏仁一兩,神麴五分,白朮五錢,水煎服。一劑就能祛除濕氣,兩劑就能散掉風寒。

此方治濕為多,而治風治寒反輕者,蓋水濕最難分消,治其難,而易者更易。況治濕之中,不傷元氣,則大腸自有傳化之妙力,能使風寒隨濕而同解也。

此症亦可用薏仁苓朮湯:

茯苓,白朮(各五錢),薏仁(一兩),肉桂(三分),炒荊芥(三錢)

水煎服。

人有嘔吐不寧,胸膈飽悶,吞酸作痛,因而兩足亦痛者,人以為胃口之寒也,誰知是風寒濕結於胃而成痹乎。夫胃喜熱而不喜寒,胃口一寒,邪氣因之相犯,風入於胃而不散,濕停於胃而不行,三者相合,而痹症乃成。治法祛三者之邪,而仍在調其胃氣,胃氣健而風寒濕不攻自解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白話文:

这个方子主要用来治疗湿气,而治疗风寒的效果相对较轻。这是因为水湿最难消除,治疗困难的部分,容易的部分就更容易。况且治疗湿气的时候,如果能不伤元气,大肠自然会有传化排泄的妙力,就能使风寒随着湿气一起解除。

这种病症也可以用薏仁苓朮汤:

茯苓、白朮各五钱,薏仁一两,肉桂三分,炒荆芥三钱。

水煎服。

有些人会呕吐不安,胸膈饱闷,吞酸作痛,两腿也痛,人们认为是胃寒,殊不知是风寒湿气结聚在胃部而形成痹症。胃喜热不喜寒,胃寒后,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风进入胃部而不散,湿气停留在胃部而不走,三者合在一起,痹症就形成了。治疗方法是祛除三者的邪气,同时还要调理胃气,胃气健壮,风寒湿气自然会消失。方子可以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生薑(五片),陳皮(五分),甘草(五分),肉桂(五分),荊芥(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更輕,連服十劑而飽悶痠痛之證盡去。

此方開胃而又善分消,加之生薑、荊芥,尤善祛散風寒,以離散黨羽,故奏功特神也。

此症亦可用溫胃消濕丹:

人參,黃耆,茯神,巴戟天(各三錢),遠志(一錢),肉桂(三分),肉豆蔻(一枚),益智仁,甘草防風(各五分)

白話文:

藥物:

  • 人參:三錢
  • 白朮:五錢
  • 生薑:五片
  • 陳皮:五分
  • 甘草:五分
  • 肉桂:五分
  • 荊芥:三錢
  • 茯苓:三錢
  • 半夏:一錢

用法: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後服用。一次服藥後,症狀輕微;二次服藥後,症狀更加減輕;三次服藥後,症狀進一步減輕。連續服用十劑後,飽悶和疼痛的症狀完全消失。

此方能開胃並有效分消症狀,加上生薑和荊芥,尤其擅長去除風寒,並能幫助疏散病邪,因此效果特別顯著。

如果出現類似的症狀,也可以使用溫胃消濕丹:

  • 人參:三錢
  • 黃耆:三錢
  • 茯神:三錢
  • 巴戟天:三錢
  • 近志:一錢
  • 肉桂:三分
  • 肉豆蔻:一枚
  • 益智仁:五分
  • 甘草:五分
  • 防風:五分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根據傳統中醫理論提供的,對於具體病情的治療,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水煎服。

人有心下畏寒作痛,惕惕善驚,懶於飲食,以手按之,如有水聲嘓嘓,人以為水停心下也,誰知是風寒濕結於心包絡乎!夫水邪犯心則痛;風邪乘心則痛;寒邪入心則痛,是邪無論風寒濕均能成病。重則未有不死者,今止畏寒作痛,而不致有死亡者,正心包以障心也。然心包既然障心,獨當其鋒,安得而不痛乎。

治法自當急祛風寒濕三者之邪,使之毋犯心包,而心君相安,何致心下之痛哉。雖然徒祛風寒濕之邪,而不補心包之氣,則心包太弱,而外援之師亦多相欺,反成覆亡之禍。故必補心包而兼治風寒濕也。方用散痹湯:

白話文:

水煎服。

有些人會感到心口畏寒疼痛,並且容易驚慌失措,食慾不振,用手按壓胸口時,能聽到咕嚕咕嚕的聲音,人們以為是水停留在心口位置。殊不知,這是因為風寒濕邪氣凝結在心包絡所導致的!水邪侵犯心臟會導致疼痛;風邪入侵心臟也會導致疼痛;寒邪入侵心臟同樣也會導致疼痛,這些邪氣無論是風、寒、濕,都能造成疾病。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危及生命,現在只是畏寒疼痛,還不至於死亡,這是因為心包在保護著心臟。然而,心包既然要保護心臟,獨自抵擋外邪,怎麼可能不疼痛呢?

治療方法就應該立即驅除風寒濕三種邪氣,讓它們不再侵犯心包,使心臟安然無恙,這樣心口疼痛自然就會消失。雖然驅除風寒濕邪氣很重要,但如果不能同時補益心包的元氣,那麼心包就會虛弱,外來的治療力量也會受到欺騙,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必須同時補益心包,並且治療風寒濕三種邪氣。藥方使用散痹湯:

巴戟天(五錢),白朮(五錢),菟絲子(三錢),炒棗仁(三錢),遠志(八分),山藥(五錢),蓮子(五錢),茯苓(三錢),甘草(三分),柴胡(一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驚止,二劑而胃氣開,三劑而水聲息,十劑而心下之痛安然也。

此方之藥,似乎單治心也,然而心包為心之相臣,治心正所以治心包耳。譬如君主清明,而相臣供職惟謹,自能安反側於頃刻也。

此症可用巴戟天湯:

人參,白朮,茯神,巴戟天,車前子(各三錢),山藥(一兩),半夏,肉桂(各一錢)

白話文:

配方包含:巴戟天(五錢)、白朮(五錢)、菟絲子(三錢)、炒棗仁(三錢)、遠志(八分)、山藥(五錢)、蓮子(五錢)、茯苓(三錢)、甘草(三分)、柴胡(一錢)、半夏(一錢)等成分,這些藥物需用水煎煮後服用。通常,一個劑量即可停止驚悸,兩個劑量可使胃部功能恢復,三個劑量後腹瀉現象會消失,十個劑量後心下部位的疼痛將得到緩解。

這份藥方看似專門針對心臟進行治療,但實際上心包是心臟的輔助器官,通過治療心臟,同時也在治療心包。就好比君主明確公正,相臣則恪盡職守,這樣就能在短時間內確保國家平穩運作。

對於這種病症,可以使用「巴戟天湯」來進行治療:

人參、白朮、茯神、巴戟天、車前子(每種各三錢)、山藥(一兩)、半夏、肉桂(每種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小便艱澀,道澀如淋,而下身生疼,時而升上有如疝氣,人以為疝,或以為淋,而不知非也。蓋風寒濕入於小腸之間,而成痹耳。夫小腸主泄水者也,水入小腸,何邪不去,乃縮住而不流,蓋寒與風作祟也。治法必須散小腸之風寒,而濕氣不難去也。然而治小腸,必宜治膀胱之為得,膀胱利而小腸無不利也。

雖膀胱亦有痹症,而與小腸之痹正無差別,故治小腸之痹,必當以治膀胱者治之耳(風寒濕入於小腸而成痹,亦無人能識)。方用攻痹散:

車前子(三錢),茯苓(三錢),薏仁(一兩),肉桂(五分),木通(二錢),白朮(五錢),王不留行(一錢)

白話文:

煮水飲用。

有人出現小便困難,排尿時感覺像是在淋浴,並且下身疼痛,時常有像疝氣的症狀,人們認為是疝氣或是淋病,但其實並非如此。這是由於風寒濕邪進入了小腸,導致了小腸痹症。小腸負責排出體內水分,如果水分進入小腸後沒有被排出,反而停留在那裡,這通常是因為風和寒邪在作祟。治療方法必須要散開小腸中的風寒,這樣濕邪就不難去除。然而,要治療小腸的問題,最好同時治療膀胱,因為膀胱功能正常,小腸自然也就順暢無阻。

即使膀胱也可能有痹症,但與小腸的痹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小腸的痹症,應該使用治療膀胱的方法。 (風寒濕邪進入小腸造成痹症,很少有人能夠辨認。)

藥方如下:

車前子(三錢),茯苓(三錢),薏仁(一兩),肉桂(五分),木通(二錢),白朮(五錢),王不留行(一錢)

水煎服。一連數劑。而似淋者不淋,似疝者不疝,再服數劑,而痛如失也。

此方利濕而又不耗氣,祛寒而風自散,所以為佳,何用逐風之品以損傷臟腑哉。

此症可用寄奴湯:

白朮(一兩),茯苓(三錢),肉桂(一錢),柴胡(一錢),劉寄奴(二錢)

水煎服。

人有一身上下盡行作痛,有時而止,痰氣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氣悶,胸膈飽脹,二便艱澀,人以為肺氣之不行也,誰知是風寒濕之犯於三焦乎。夫三焦主氣,而流通於上中下之間者,氣也。風寒濕感一邪,而氣即不能宣矣。況三邪搏結,安能自舒乎。毋怪清濁二道,舉皆閉塞,因而作痛也。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連服數劑,如果是像淋病的症狀不會再出現淋病,如果是像疝氣的症狀不會再出現疝氣,再服數劑後,疼痛會消失。

這個方子有利濕作用但不會耗損元氣,能祛除寒邪而風邪自然散去,因此效果很好,何必使用能損傷臟腑的逐風藥呢。

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寄奴湯:

白朮(一兩),茯苓(三錢),肉桂(一錢),柴胡(一錢),劉寄奴(二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一個人全身上下都在疼痛,時發時止,痰氣不清,想要咳嗽卻咳不出來,咽喉憋悶,胸部和腹部感到飽脹,大小便困難,一般人認為是肺氣不通,但其實這是因為風寒濕邪侵入三焦所引起的。三焦主管氣血運轉,上中下三焦的氣血流通,就是靠這股氣力。一旦受到風寒濕邪的影響,氣血就不能正常運轉了。再加上三種邪氣聚集在一起,怎麼可能自己恢復呢?因此,清氣和濁氣的通道都會阻塞,導致疼痛。

治法不急祛風寒濕三者之邪,則三焦何以流通哉。然三焦不可徑治也。治三焦必宜治腎,腎氣旺而下焦之氣始通;更宜治肺,肺氣肅而上焦之氣始降;尤宜治脾胃,脾胃健而中焦之氣始化。理肺、腎、脾胃之氣,而益之散邪之藥,則三焦得令,而風寒濕不難去也。方用理本湯:

人參(一錢),白朮(五錢),麥冬(三錢),山藥(五錢),芡實(五錢),巴戟天(三錢),肉桂(一錢),桔梗(五分),貝母(五分),白芥子(二錢),防己(三分),茯苓(三錢),豨薟草(一錢)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不能急著祛除風寒濕三種邪氣,否則三焦怎麼能暢通呢?然而,三焦不能直接治療。治療三焦,必須先調理腎臟,腎氣旺盛,下焦之氣才能通暢;更要調理肺臟,肺氣清肅,上焦之氣才能下降;尤其要調理脾胃,脾胃健壯,中焦之氣才能運化。調理好肺、腎、脾胃之氣,再加上散邪藥物,就能使三焦恢復正常運作,風寒濕三種邪氣也就不難去除。此處使用理本湯 來治療:

藥方

  • 人參(一錢)
  • 白朮(五錢)
  • 麥冬(三錢)
  • 山藥(五錢)
  • 芡實(五錢)
  • 巴戟天(三錢)
  • 肉桂(一錢)
  • 桔梗(五分)
  • 貝母(五分)
  • 白芥子(二錢)
  • 防己(三分)
  • 茯苓(三錢)
  • 豨薟草(一錢)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需請專業醫師診斷後,依個人體質調整藥方。
  • 錢、分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現代常用克來表示。

水煎服。四劑而上中下之氣乃通,一身之病盡解,再用四劑,諸症全愈。

此方全去扶肺、腎、脾胃之氣,而輕於祛風寒濕者,正所以理其本也,而攻標在其內矣。況原未嘗無蕩邪之藥乎,故能建功若是之神也。

此症亦可用防桂術苓散:

白朮,茯苓,防風(各五錢),巴戟天(三錢),肉桂(一錢),桂枝(八分),天花粉,黃耆(各二錢)

水煎服。

人有胸背、手足、腰脊牽連疼痛不定,或來或去,至頭重不可舉,痰唾稠黏,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人以為此痹症也,宜用控涎丹治之,而不知非也。夫痹雖合風寒濕三氣之邪以成,然而人之氣血不虛,則風寒濕何從而入?風寒濕之入,乃乘氣血之虛而侵之也。烏可徒治其邪而不補其正乎。

白話文:

第一段

將藥方用水煎服。服用四劑之後,上中下三焦之氣便會通暢,全身的病症都將消除。再服用四劑,所有症狀便會完全痊癒。

第二段

此方藥物完全著重於扶助肺、腎、脾胃之氣,而輕於祛除風寒濕邪,正是因為要調理其根本,而從內部攻克病症。況且此方原本就包含驅除邪氣的藥材,所以才能如此神效。

第三段

此病症也可以用防桂術苓散治療:

白朮、茯苓、防風各五錢,巴戟天三錢,肉桂一錢,桂枝八分,天花粉、黃耆各二錢。

用水煎服。

第四段

有些人會出現胸背、手足、腰脊牽連疼痛不定,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甚至頭重難抬,痰液稠黏,口角流涎,躺下時喉嚨有聲音,人們往往以為是痹症,而用控涎丹治療,殊不知這是錯誤的。雖然痹症是由風寒濕三氣邪氣入侵所致,但如果人體的氣血不虛,風寒濕又怎麼能入侵呢?風寒濕入侵正是趁著氣血虛弱之時而侵犯的。怎麼可以只治療邪氣而不補益正氣呢?

控涎丹用甘遂、大戟以祛邪,而無補氣補血之藥,往往用之以治痹而不能收功,反致敗績者坐此弊也。法宜補正而助以祛邪,則百戰而百勝矣。方名補正逐邪湯:

白朮(五錢),薏仁(五錢),人參(一錢),桂枝(三分),茯苓(一兩),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二劑輕,十劑愈。

白朮、薏仁、人參、茯苓皆健脾補氣之藥,又利水去濕之劑也。雖曰風寒濕合而成痹,其內最多者濕也。濕在經絡、腸胃之間,最難分化,逐其濕而風寒正不必治而自散,所以止佐桂枝數分而已足也。惟是既用參、朮、薏、苓以健土而利濕,尚何慮痰哉。然而風寒濕之邪,每藉痰為奧援,故治痹者必治痰。

白話文:

控涎丹與補正逐邪湯:中醫治痹之理

控涎丹使用甘遂和大戟來驅逐邪氣,卻沒有補氣補血的藥物。因此,常被用來治療痹症卻收效甚微,反而導致病情惡化,這正是其弊端所在。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補益正氣,再輔以驅邪,如此才能百戰百勝。

補正逐邪湯的方劑如下:

白朮(五錢),薏仁(五錢),人參(一錢),桂枝(三分),茯苓(一兩),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服用兩劑症狀減輕,十劑便可痊癒。

白朮、薏仁、人參、茯苓都是健脾補氣,並利水除濕的藥物。雖然痹症是由風寒濕三者合而成,但其中以濕氣最為重要。濕氣停滯於經絡和腸胃之間,最難以消散。驅散濕氣後,風寒自然而然消散,因此只需要加入少許桂枝便足夠了。

由於補正逐邪湯已使用人參、白朮、薏仁、茯苓來健脾利濕,所以不必擔心痰濁的問題。但風寒濕邪經常借助痰濁作為依托,因此治療痹症一定要治痰。

今用白芥子,膜膈之中痰且盡消,其餘各處之痰有不盡消者乎?痰消而風寒濕無可藏之藪,欲聚而作亂,已不可得,況正氣日旺哉。或曰痹成於氣血之虛,治法自宜氣血雙補矣,何以方中止用氣分之藥以益氣,絕不用血分之藥以益血也?不知氣旺自能生血,且血有形之物,補之艱於速生,且恐因循等待,有礙生氣之速,不若專補其氣,而去風去濕去寒之更捷也。

此症亦可用自適湯:

黃耆,白芍,當歸,茯苓(各五錢),陳皮(五分),半夏,羌活,甘草(各一錢),柴胡(二錢),桔梗(五分)

白話文:

現在使用白芥子,可以將膜膈之中的痰徹底消除,其他部位的痰還有沒有無法消除的呢?痰消除了,風寒濕就沒有可以藏匿的地方,想要聚集起來作亂,也已經不可能了,況且正氣一天比一天旺盛。

有人可能會說,痹症是由氣血虛弱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要同時補氣血,為什麼方子中只用補氣的藥物,而沒有用補血的藥物呢?不知道氣旺盛就能夠生血,而且血是有形之物,補血需要時間才能快速生長,而且擔心耽誤時間,會影響生氣的速度,不如專注補氣,同時去除風寒濕更為迅速有效。

這種症狀也可以用自適湯治療:

黃耆、白芍、當歸、茯苓(各五錢),陳皮(五分),半夏、羌活、甘草(各一錢),柴胡(二錢),桔梗(五分)。

水煎服。

人有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裂,久則縮入,遍身皮毛盡發紅黑,人以為熱痹也。夫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未聞三者之中更添入熱痹之謂。此乃熱極生風,似乎痹症,而實非痹症也。治法解其陽明之熱,而少散其風則得矣,不必更治其濕也。至於寒邪,尤不必顧。蓋寒則不熱,而熱則不寒耳。方用化炎湯:

玄參(一兩),甘菊花(五錢),麥冬(五錢),升麻(三錢),羚羊角(鎊,五分),生地(五錢),荊芥(炒,三錢)

白話文:

水煎服。

人若肌肉過於燥熱,感覺身體像老鼠在爬,嘴唇開裂甚至向內縮,久而久之全身毛髮都變得紅黑,有些人誤以為是熱痺。其實,風寒濕三者相合才會造成痺症,從未聽說過三者之中還會有「熱痺」這種病症。這是因為熱極生風,表現得像痺症,但實際上並非痺症。治療方法是消除陽明經的熱邪,稍微散散風氣即可,不需要再治療濕氣。至於寒邪,更不必理會。因為寒則不熱,而熱則不寒。

方劑使用化炎湯:

玄參(一兩),甘菊花(五錢),麥冬(五錢),升麻(三錢),羚羊角(鎊,五分),生地(五錢),荊芥(炒,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熱少解,再服四劑而諸症盡愈矣。

方中用玄參、菊花、生地、麥冬解其陽明之火,而更退其肺金之炎者,以肺主皮毛也。然而僅治其胃與肺,恐止散其在內之熱,而不能散其在外之熱也。故又多用升麻、荊芥導之出外,而不使其內留以亂心君之神明。外既清涼而內有不快然者乎。至於羚羊角者,雖取其散火之毒,亦藉其上引而入於唇口之間,使縮者不縮,而裂者不裂也。

或謂既是陽明火毒,何不用石膏、知母寒涼之藥以瀉之?不知火熱而外現於皮毛、唇口、肌肉之處,一用大寒大涼之藥,則直攻其火,必從下泄,不能隨升麻、荊芥之類而外泄矣。故不用石膏、知母,而用玄參、菊花於補中表火之為得也。

白話文:

用法:

水煎服。連續服用兩劑,熱症就會減輕,再服用四劑,所有症狀就會全部痊癒。

藥物解析:

方中使用玄參、菊花、生地、麥冬來清解陽明經的火熱,同時更能退去肺金的炎症,因為肺主皮毛。但是僅僅治療胃和肺,恐怕只能消散內部的熱,而無法散去外部的熱。因此,又加入了升麻、荊芥,將熱引導至體表排出,不讓它停留在體內擾亂心神。這樣一來,外在清涼,內在也就不會感到不適了。至於羚羊角,雖然能散去火熱毒素,也能借助其上引之力,使其作用於唇口部位,避免嘴唇縮小或破裂。

疑問與解答: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是陽明火毒,為什麼不用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物來瀉火?這是因為火熱外現於皮毛、唇口、肌肉等部位,如果使用大寒大涼的藥物,就會直接攻伐火熱,必然從下泄出,無法隨著升麻、荊芥等藥物一起向外排出。所以不用石膏、知母,而用玄參、菊花來補中表火,才是正確的選擇。

此症用涼肢散亦效。

茯苓,薏仁,玄參(各五錢),甘草,升麻(各一錢),炒荊芥(一錢),甘菊(三錢),麥冬(三錢),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

人有腳膝疼痛,行步艱難,自按其皮肉直涼至骨,人以為是冷痹也。夫痹而曰冷,正合風寒濕三者之旨也。此等之病,雖三邪相合,而寒為甚。蓋挾北方寒水之勢,侵入骨髓,乃至陰之寒,非至陽之熱不能勝之也。然而至陽之熱,又慮過於暴虐,恐至寒之邪未及祛,而至陰之水先已熬干。

真水涸而邪水必然氾濫,邪水盛而寒風助之,何以愈痹哉。方用真火湯治之。

白話文:

這個症狀用涼肢散也能有效治療。

藥方:茯苓、薏仁、玄參各五錢,甘草、升麻各一錢,炒荊芥一錢,甘菊三錢,麥冬三錢,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

有些人會感到膝蓋疼痛,行走困難,摸起來皮膚和肉都冰冷到骨頭,人們會以為這是冷痹。其實痹症說冷,正是風寒濕三者結合的表現。這種病雖然三邪相合,但寒氣最重。因為它帶著北方寒水的勢力,侵入骨髓,造成陰寒,必須用至陽的熱氣才能克服。然而至陽的熱氣又怕過於猛烈,可能還沒祛除寒邪,就把陰水先熬乾了。

真水耗盡,邪水就會泛濫,邪水盛行,寒風助長,怎麼能治好痹症呢?所以要用真火湯治療。

白朮(五錢),巴戟天(一兩),附子(一錢),防風(一錢),牛膝(三錢),石斛(三錢),萆薢(二錢),茯苓(三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皮肉溫矣,又服四劑而骨髓熱矣,再服四劑腳膝之痛去,更服四劑而步履無艱難之態矣。

方中用巴戟天為君,補火仍是補水之藥,而輔佐之味,又彼此得宜,不用肉桂、當歸之品溫其血分,實有意義。蓋補氣則生精最速,生精既速,則溫髓亦速矣。若一入血分之藥,則沾濡遲滯,欲速而不達矣。萆薢原忌防風,使之相畏而相使,更復相宜,所以同群而共濟也。

白話文:

藥材包括:白朮(五錢)、巴戟天(一兩)、附子(一錢)、防風(一錢)、牛膝(三錢)、石斛(三錢)、萆薢(二錢)、茯苓(三錢)。

這些藥材需用水煎煮後服用。連續服用四劑後,皮膚和肌肉會感到溫暖;再服四劑後,骨髓會感到熱度。接著,連續再服四劑,腳和膝蓋的疼痛會減輕。最後,再服用四劑後,行走將不再感到困難。

配方中以巴戟天作為主藥,它雖然有補火的作用,但實際上是補水的藥物,並且與其他調味料配合使用,達到良好的效果。這裡並未使用肉桂、當歸等溫熱血液的藥物,這有其深意。補充氣血可以迅速生成精華,生成精華越快,溫暖骨髓的速度也會越快。如果使用進入血液的藥物,可能會導致黏滯不順,想要快速但無法實現。

萆薢原本與防風相忌,但通過讓它們相互畏懼同時互相配合,進一步達到相宜的效果,因此它們可以共同工作,互相幫助。

人有肝氣常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飲食不思,吞酸作嘔,筋脈攣急,人以為此肝痹之症也。夫肝痹是矣,而肝之所以成痹者,人知之乎?雖風寒濕三者成之,然亦氣血之不足而成之也。肝之血不足而濕邪乘之,肝之氣不足而風邪乘之,肝之氣血不足而寒邪乘之。有此三邪,直入於肝經,而後肝之血益虧,肝之氣益耗,於是肝之魂不能藏於肝之中,乃越出而作驚也。肝經既病,何能生心,心無血養,安能生胃氣哉。

胃氣不生,自難消化飲食,不能消化飲食,而強飲強食焉,必至吞酸作嘔矣。夫飲食所以養臟腑者也,飲食既不消化,不能變精以分布於筋脈,則筋脈無所養,安得而不拘攣哉。然則治法,烏可徒治風寒濕三者之邪,而不顧肝經之氣血耶。方用肝痹散:

白話文:

人體若有肝氣逆上,常出現胸膈疼痛、睡眠多驚、食慾不振、吞酸作嘔、筋脈緊繃等症狀,人們往往以為這是肝痹的病症。的確,肝痹是病因之一,但大家是否了解,肝臟為何會產生痹症呢?

雖然風寒濕三者都能導致肝痹,但更重要的是氣血不足也會引發此病。當肝臟血氣不足時,濕邪容易入侵;肝氣不足時,風邪容易乘虛而入;肝氣血不足時,寒邪也容易侵入。這三種邪氣一旦直入肝經,就會導致肝血更加虧損,肝氣更加耗竭。

於是,肝臟的魂魄無法安藏在肝中,就會溢出而導致驚恐不安。肝經患病後,心臟便難以得到滋養,心臟無血養護,又如何能產生胃氣呢?

胃氣不足,自然難以消化食物。強行飲食,必然導致吞酸作嘔。飲食本是滋養臟腑的根本,若飲食無法消化,精華無法轉化並輸送到筋脈,筋脈便無所依靠,又如何能不拘攣緊繃呢?

因此,治療肝痹,不可只單純祛除風寒濕三邪,更要注重肝經的氣血虧虛。方用「肝痹散」:

... (以下省略藥方內容,因為內容只提到藥方名稱,沒有列出藥方成分)

人參(三錢),當歸(一兩),川芎(五錢),代赭石末(二錢),羌活(五分),肉桂(一錢),茯苓(五錢),酸棗仁(一錢),丹砂末(五分)

水煎,調丹砂、代赭石末同服。一劑而驚止,二劑而胸膈不痛,肝氣不逆矣,再服四劑而吞酸嘔吐之病痊,筋脈亦不攣急矣。

方中用當歸、川芎以生血,加入人參益氣以開血,引代赭石去通肝氣,以佐川、歸之不逮,氣開血通,而後邪可引而出矣。又加肉桂以闢寒,加茯苓以利濕,加羌活以除風,則邪自難留,而魂自不亂矣,所以益之棗仁、丹砂收驚特速也。

白話文:

藥方

人參(三錢),當歸(一兩),川芎(五錢),代赭石末(二錢),羌活(五分),肉桂(一錢),茯苓(五錢),酸棗仁(一錢),丹砂末(五分)

用法

將藥材用水煎煮,然後將丹砂末和代赭石末調入藥湯中服用。

療效

服用一劑藥後,驚悸便可停止;服用兩劑藥後,胸膈不再疼痛,肝氣不再逆亂;再服用四劑藥後,吞酸嘔吐的病症痊癒,筋脈也不再攣急。

藥理分析

此方中使用當歸、川芎來生血,加入人參益氣以開血,引導代赭石去通肝氣,輔助川芎、當歸的作用,氣血暢通後,邪氣便可引導排出。又加入肉桂以驅寒,茯苓以利濕,羌活以除風,使邪氣無處可留,魂魄自然安寧。因此,再用酸棗仁和丹砂來收驚,效果特別迅速。

此症用二術救痹飲亦效。

白朮,白芍,茯神(各五錢),陳皮,肉桂,柴胡(各一錢),枳殼(五分),遠志,白芥子,蒼朮(各三錢)

水煎服。

人有咳嗽不寧,心膈窒塞,吐痰不已,上氣滿脹,不能下通,人以為肺痹也。肺痹之成於氣虛,盡人而不知也。夫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統轄一身之氣,無經不達,無臟不轉,是氣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肺病則氣病,而氣病則肺亦病。然則肺痹即氣痹也,肺痹既為氣痹,治肺痹者烏可舍氣而不治乎?但肺雖主氣,而補氣之藥,不能直入於肺也,必須補脾胃之氣以生肺氣。然而生肺氣者,止有脾胃之土。

白話文:

此症用二術救痹飲亦效。

這症狀可以用「二術救痹飲」來治療,效果也很好。

白朮,白芍,茯神(各五錢),陳皮,肉桂,柴胡(各一錢),枳殼(五分),遠志,白芥子,蒼朮(各三錢)

藥材包括:白朮、白芍、茯神各五錢,陳皮、肉桂、柴胡各一錢,枳殼五分,遠志、白芥子、蒼朮各三錢。

水煎服。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人有咳嗽不寧,心膈窒塞,吐痰不已,上氣滿脹,不能下通,人以為肺痹也。肺痹之成於氣虛,盡人而不知也。

有些人會不停地咳嗽,胸口感覺堵塞,不停地吐痰,呼吸困難,胸口發脹,氣喘不上不下去,大家都以為是肺部阻塞了。但其實,肺部阻塞是因為氣虛造成的,這點卻鮮為人知。

夫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統轄一身之氣,無經不達,無臟不轉,是氣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肺病則氣病,而氣病則肺亦病。然則肺痹即氣痹也,肺痹既為氣痹,治肺痹者烏可舍氣而不治乎?

肺是輔助心臟的器官,主宰著人體的氣機運作,氣血運行於全身經脈,沒有任何經脈不流通,沒有任何臟腑不受其影響。所以氣是肺的本源,而肺是氣的主人。肺部有病,氣機就會受到影響,氣機出了問題,肺也會受到影響。既然肺部阻塞就是氣虛導致的,那麼治療肺部阻塞的人,怎麼可以不調治氣機呢?

但肺雖主氣,而補氣之藥,不能直入於肺也,必須補脾胃之氣以生肺氣。然而生肺氣者,止有脾胃之土。

雖然肺是主氣的器官,但補氣的藥物無法直接進入肺部,必須先補益脾胃之氣,才能滋養肺氣。而能夠滋養肺氣的,只有脾胃的精氣。

而克肺者有心焉;仇肺者有肝焉;耗肺者有腎焉。一臟腑之生,不敵眾臟腑之克,此氣之所以易衰,而邪之所以易入也。且脾胃之土,又能暗傷肺金。蓋飲食入胃,必由脾胃之氣以轉入於肺,今脾胃既受風寒濕之邪,則邪亦隨脾胃之氣,而輸之於肺,而肺乃受傷矣。況多怒而肝之氣逆於肺,多欲而腎之氣逆於肺,肺氣受傷,而風寒濕之邪遂填塞肺竅而成痹矣。方用肺痹湯治之。

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白芍(五錢),蘇葉(二錢),半夏(一錢),陳皮(一錢),枳殼(三分),黃連(三分),肉桂(三分),神麯(五分)

白話文:

肺容易受到心、肝、腎的影響,心克肺,肝仇肺,腎耗肺。單一臟腑的力量抵擋不住其他臟腑的剋制,因此肺氣容易衰弱,外邪也容易侵入。而且脾胃就像土一樣,可以暗中損傷肺金。飲食進入胃,需要依靠脾胃之氣轉運到肺,如果脾胃受到風寒濕邪的侵犯,邪氣也會隨著脾胃之氣輸送到肺,導致肺受傷。再加上容易生氣,肝氣逆上侵犯肺;縱欲過度,腎氣逆上侵犯肺,肺氣受傷後,風寒濕邪就會填塞肺竅,形成肺痹。可以用肺痹湯來治療,藥方包括人參、茯苓、白朮、白芍、蘇葉、半夏、陳皮、枳殼、黃連、肉桂、神麴。

水煎服。連用二劑而咳嗽安,再用二劑而窒塞開矣,用十劑而諸症盡愈。

或謂人參助氣是矣,但多用恐助邪氣,何以用之咸宜乎?不知肺氣之虛以成痹,非肺氣之實以成痹也。人參畏實不畏虛,況又有蘇葉以治風,半夏以消濕,肉桂以祛寒,則邪何能作祟哉。而且白朮、茯苓以健脾開胃,白芍以平肝,黃連、肉桂以交心腎,則肺氣自寧,自然下降,正不必陳皮之助矣。

此症可用助氣散痹湯:

甘草,半夏,乾薑(各一錢),桔梗,茯神(各三錢),人參(二錢),陳皮,紫菀(各五分),花椒,黃芩(各三分)

白話文:

藥方使用方法

將藥材用水煎煮服用。連續服用兩劑後,咳嗽就會停止;再服用兩劑,呼吸阻塞就會打開。服用十劑後,所有病症就會完全痊癒。

有人可能會問

人參有助於補充氣血,但如果過量使用,恐助長邪氣,為何能普遍使用呢?這是因為肺氣虛弱才會導致痹症,而不是肺氣充盈導致的。人參畏懼實證,不怕虛證,而且藥方中還有蘇葉治風,半夏消濕,肉桂祛寒,邪氣又怎麼能作祟呢?

另外,白朮、茯苓健脾開胃,白芍平肝,黃連、肉桂調和心腎,這樣肺氣自然平靜,自然下降,根本不需要陳皮的幫助。

此病症可以用「助氣散痹湯」來治療

藥材:

甘草、半夏、乾薑(各一錢),桔梗、茯神(各三錢),人參(二錢),陳皮、紫菀(各五分),花椒、黃芩(各三分)

水煎服。

人有下元虛寒,復感寒濕,腰腎重痛,兩足無力,人以為此腎痹也。而腎痹之成,非盡由於風寒濕也。夫腎雖寒臟,而其中原自有火,有火則水不寒,而風寒濕無從而入。無奈人過於作強,將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隨流而去,使生氣之原,竟成為藏冰之窟,火不能敵寒,而寒邪侵之矣。寒氣直入於腎宮,以邪招邪,而風濕又相因而至,則痹症生矣。

法不必去邪,惟在補正。補正者,補腎中之火也。然而火非水不長,補火必須補水,但補水恐增其濕,濕旺而風寒有黨,未必能遽去,為憂。孰知腎水者,火中之水也,此乃真水而非邪水也。真水衰而邪水始盛;真水盛而邪水自衰,故補真水而實足以制邪水也。況水中有火,何濕不去乎。

白話文:

煮水後服用。

有人下元虛弱,又受到寒濕侵襲,導致腰腎部位沈重疼痛,雙腳乏力,人們認為這是腎病。但腎病的形成並非完全由風寒濕引起。腎是陰冷的臟器,但其中自然存在火氣,有了火氣,水就不會太冷,風寒濕也就無法入侵。只是人類過度勞累,不斷消耗先天的水分,水減少時火氣也隨之消散,讓生命的原始能量成為冰庫,火氣無法抵抗寒冷,因此被寒邪所侵。寒氣直接進入腎宮,邪氣引來更多的邪氣,加上風濕的影響,就形成了腎病。

治療方法不必專門去除邪氣,重點在於補正氣。補正氣,就是補充腎中的火氣。然而,火需要水來滋養,補火必須同時補水,但補水又擔心增加濕氣,濕氣旺盛,風寒就可能聯合起來,未必能迅速消除,讓人擔心。其實,腎中的水是火氣的一部分,這是真正的水,而非邪惡的水。真正的水減少了,邪惡的水就會增多;真正的水增多,邪惡的水自然減少,所以補充真正的水就能夠有效地抑制邪惡的水。再者,水中本身就含有火氣,哪有濕氣不去除的道理。

夫最難治者,水邪也,水邪既去,風寒不治而自散矣。方用腎痹湯:

白朮(一兩),山茱萸(五錢),茯苓(五錢),薏仁(五錢),杜仲(三錢),肉桂(一錢),附子(五分),防己(五分),石斛(二錢),地骨皮(五錢)

水煎服。二劑而腰輕,四劑而痛止,十劑而兩足有力,再十劑而全愈。

方中補水之藥少,而去濕之藥多,然而又無非補水也。於水中補火,則火無太炎之患;於水中祛濕,則濕無太息之憂。寒濕既去,而風安得獨留哉。方中又有防己之祛邪,故風寒濕盡去也。

白話文:

最难治疗的病症就是水邪,水邪一去,风寒自然会消散。治疗方法是用肾痹汤:白术一两,山茱萸五钱,茯苓五钱,薏仁五钱,杜仲三钱,肉桂一钱,附子五分,防己五分,石斛二钱,地骨皮五钱,水煎服。服用两剂腰部就会轻松,四剂疼痛就会止住,十剂双脚就会有力,再服十剂就能完全康复。方子中补水的药少,去湿的药多,但实际上也是在补水。在水中补火,火就不会太旺;在水中祛湿,湿气就不会太重。寒湿一去,风又怎么会单独留下来呢?方子中还有防己可以祛邪,所以风寒湿都会消失。

此症用利氣丹亦效。

白朮,人參,山藥(各一兩),附子(三錢),山茱萸(四錢),薏仁(五錢),破故紙(二錢),防己(三分)

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可以用利氣丹治療,效果很好。

藥方如下:

  • 白朮、人參、山藥各一兩
  • 附子三錢
  • 山茱萸四錢
  • 薏仁五錢
  • 破故紙二錢
  • 防己三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