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傷寒門(四十三則)
冬月傷寒,發熱頭痛,汗出口渴,人以為太陽之症也,誰知太陽已趨入陽明乎。若徒用乾葛湯以治陽明,則頭痛之症不能除;若徒用麻黃湯以治太陽,則汗出不能止,口渴不能解,勢必變症多端,輕變為重。法宜正治陽明而兼治少陽也。何則?邪入陽明留於太陽者,不過零星之餘邪,治太陽反傷太陽矣。
故太陽不必治,宜正治陽明。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邪入其中,正足大恣其凶橫,而挾其腑之氣血,為炎氛烈焰者,往往然也,故必須用大劑涼藥,始可祛除其橫暴也。方用:
石膏(一兩),知母(二錢),麥冬(二兩),竹葉(二百片),茯苓(三錢),甘草(一錢),人參(三錢),柴胡(一錢),梔子(一錢)水煎服。一劑而頭痛除,二劑而身熱退,汗止而口亦不渴矣。
此即白虎湯變方,用石膏、知母以瀉其陽明之火邪;用柴胡、梔子以斷其少陽之路徑;用麥冬以清補其肺金之氣,使火邪不能上逼;用茯苓引火下趨於膀胱,從小便而出,而太陽餘邪盡隨之而外泄也。至於人參、甘草、竹葉不過取其調和臟腑,所謂攻補兼施也。
或懼前方太重,則清肅湯亦可用也,並載之以備選用。
石膏(五錢),知母(一錢),麥冬(一兩),甘草,人參,柴胡,梔子(各一錢),獨活,半夏(各五分),水煎服。
冬月傷寒,發熱口苦,頭痛,飢不欲飲食,腹中時痛,人以為太陽之症也,誰知少陽之病乎。夫傷寒未有不從太陽入者。由太陽而入陽明,由陽明而入少陽者,傳經之次第也。何以邪入太陽,即越陽明而入於少陽耶?人以為隔經之傳也,而孰知不然。蓋少陽乃膽經也,膽屬木,木最惡金,肺屬金而主皮毛,風邪之來,肺金先受,肺欺膽木之虛,即移其邪於少陽,故太陽之症,往往多兼少陽同病者。然則,此症乃二經同感,而非傳經之症也。
治法似亦宜二經同治矣,而又不然,單治少陽而太陽之病自愈。方用:
柴胡(二錢),白芍(五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黃芩(一錢),神麯(一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熱止,二劑而腹不痛,頭不疼,而口亦不苦矣。
此方即逍遙散之變方也。蓋病在半表半裡之間,逍遙散既解散表裡之邪,而太陽膀胱之邪何能獨留,況方中原有茯苓、白朮,以利腰臍而通膀胱之氣乎。余所以止加神麯、黃芩,少解其胃中之火,以和其脾氣,而諸症盡除也。
此病用舒經湯亦佳。
薄荷(二錢),白芍(五錢),甘草(八分),黃芩(二分),白朮(二錢),茯苓(五錢),桂枝(三分),水煎服。
冬月傷寒,發熱口渴,譫語,時而發厥,人以為熱深而厥亦深也,疑是厥陰之症,誰知為太陰之症乎。夫太陰脾土也,脾與陽明胃經為表裡,表熱而里亦熱,此乃胃邪移入於脾經也。此症最危最急,蓋人以脾胃為主,脾胃盡為火邪所爍,而腎水有不立時熬乾者乎。治法宜急救脾胃矣。
白話文:
傷寒門(四十三則)
冬天傷風感冒,發熱頭痛,出汗口渴,一般認為是太陽經的病症,但其實太陽經的病氣已經轉移到陽明經了。如果只用乾葛湯治療陽明經,頭痛就治不好;如果只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經,汗出不止,口渴不消,病情必定會加重,輕症變重症。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治療陽明經,同時兼顧少陽經。為什麼呢?因為邪氣侵入陽明經後,留在太陽經的只是少部分餘邪,治療太陽經反而會傷害太陽經。
所以不需要治療太陽經,應該重點治療陽明經。陽明經是氣血充盈的地方,邪氣侵入其中,正氣充足反而助長邪氣的囂張氣焰,往往造成熱盛的現象,所以必須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才能去除它的囂張氣焰。處方是:
石膏(一兩)、知母(二錢)、麥冬(二兩)、竹葉(二百片)、茯苓(三錢)、甘草(一錢)、人參(三錢)、柴胡(一錢)、梔子(一錢),水煎服。一劑藥下去頭痛就能消除,兩劑藥下去發熱就退了,汗止口也不渴了。
這是白虎湯的加減方,用石膏、知母瀉掉陽明經的火邪;用柴胡、梔子阻斷少陽經的邪氣傳播途徑;用麥冬滋陰清肺,防止火邪上攻;用茯苓引導火邪下行至膀胱,從小便排出,太陽經的餘邪也隨之排出。至於人參、甘草、竹葉,只是為了調和臟腑,所謂攻補兼施。
如果擔心上方藥力過猛,也可以用清肅湯,這裡也一併記載備用。
石膏(五錢)、知母(一錢)、麥冬(一兩)、甘草、人參、柴胡、梔子(各一錢)、獨活、半夏(各五分),水煎服。
冬天傷風感冒,發熱口苦,頭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肚子時而疼痛,一般認為是太陽經的病症,但其實是少陽經的病症。傷寒必定是由太陽經開始的。由太陽經而入陽明經,由陽明經而入少陽經,這是經脈傳變的順序。為什麼邪氣入侵太陽經,卻能越過陽明經而直接進入少陽經呢?有人認為是經脈隔離傳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少陽經是膽經,膽屬木,木最怕金,肺屬金且主皮毛,風邪入侵時,肺金先受傷害,肺金的虛弱導致邪氣轉移到少陽經,所以太陽經的病症,往往會同時伴有少陽經的病症。因此,這是一種兩種經脈同時受邪侵犯,而非經脈傳變的病症。
治療方法似乎也應該同時治療兩種經脈,但事實並非如此,單獨治療少陽經,太陽經的病症自然就好了。處方是:
柴胡(二錢)、白芍(五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黃芩(一錢)、神麴(一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水煎服。一劑藥下去發熱就停止了,兩劑藥下去肚子不痛了,頭也不疼了,口也不苦了。
這是逍遙散的加減方。因為病情在半表半裡之間,逍遙散能疏解表裡邪氣,太陽經和膀胱經的邪氣又怎麼能獨留呢?況且方中本來就有茯苓、白朮,能利通腰臍膀胱之氣。我之所以再加神麴、黃芩,是為了稍微減輕胃中火邪,以和胃理脾,這樣各種症狀都能消除。
治療此病,用舒經湯也很好。
薄荷(二錢)、白芍(五錢)、甘草(八分)、黃芩(二分)、白朮(二錢)、茯苓(五錢)、桂枝(三分),水煎服。
冬天傷風感冒,發熱口渴,神志不清,有時發作厥逆,一般認為是熱邪深入,厥逆也深重,懷疑是厥陰經的病症,但其實是太陰經的病症。太陰經是脾經,脾與陽明經(胃經)互為表裡,表熱里也熱,這是胃邪轉移到脾經。這種病症最危急,因為人以脾胃為本,脾胃都被火邪灼傷,腎水很快就會被耗竭。治療方法應該緊急搶救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