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9)

1. 腸鳴門(三則)

人有腸中自鳴,終日不已,噯氣吞酸,無有休歇,人以為脾氣之虛也,誰知是肝氣之旺乎。夫肝木不郁,則脾氣得舒,腸亦安然輸挽,順流而下,何至動不平之鳴耶。惟肝木克脾土,則土氣不能伸,而腸乃鳴矣。蓋坤道主安寧者也,惟地中有風震動之,聲出如霆如雷,非明驗乎。

故治腸鳴之病,不必治腸,治脾土而已。亦不必專治脾土,治肝木而已。肝木之風靜,脾土之氣自靜也。方用安土湯

白芍(一兩),白朮(一兩),柴胡(一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蒼朮(二錢),神麯(二錢),炮姜(一錢)

水煎服。一劑少土,二劑全止,不必三劑。

此方脾肝同治之法。肝平而脾氣得養矣,脾安而腸氣得通矣。不必止鳴而鳴自止者,妙在行肝氣之郁居多,所以奏功特神耳。

此症用香梔平肝飲亦佳。

梔子(三錢),茯苓,白芍,白朮(各五錢),陳皮,甘草(各一錢),香附(二錢)水煎服。

人有飢餓之後,腹中腸鳴,手按之鳴少止者,人以為大腸之虛也,誰知胃氣之虛乎。蓋胃氣者,陽氣也。胃與大腸同合陽明之經,胃屬足陽明,大腸屬手陽明也。故陽明胃燥,大腸亦燥,陽明胃虛,大腸亦虛。大腸之糟粕,必由胃而入,大腸氣虛,必得胃氣來援。今胃氣既虛,僅可自顧,安能分布於大腸,此大腸匱乏,所以呼號,求濟於同經之胃而頻鳴也。治法必須助胃氣之弱。

方用實腸湯

黃耆(一兩),茯苓(五錢),山藥(五錢),白朮(一兩),甘草(一錢),神麯(二錢),五味子(一錢),肉果(一枚)水煎服。一劑而腸鳴止,連服四劑不再發。

此方大補胃中之氣,絕不去實大腸,治胃而腸鳴自止,故即謂之實腸湯。

此症用加味四君湯亦妙。

白朮(三錢),茯苓(二錢),人參穀芽(各一錢),甘草,神麯(各五分),砂仁(一粒)水煎服。

人有腸中作水聲者,如囊裹漿狀,亦腸鳴之病也,誰知是水蓄於大腸乎。夫大腸之能開能闔者,腎火操其權也,腎熱而大腸亦熱,腎寒而大腸亦寒。大腸寒而水乃注於中而不化,故作水聲也。雖然大腸能容糟粕,而不能容水,水入大腸,必隨糟粕而出,何以但作水聲,不隨糟粕而即出耶?蓋大腸之下為直腸,直腸之下為魄門,乃肺操其政,非腎操其政也。肺憐腎之弱,欲救之而無從,未常不惡邪水之入腸也。

肺居上游,不能禁邪水之不入於腸,實能斷邪水之不出於腸。況大腸與肺為表裡,肺氣不下行,大腸之氣亦因之而不泄。魄門正肺之門也,肺門謹鎖,大腸之水又何從而出乎?所以愈積於其中,作裹漿之聲也。治法補命門之火,兼利其水,則水從膀胱而化矣。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朮(五錢),茯苓(五錢),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三錢)一劑而膀胱之水若決江河而大出矣,二劑而腹中之水聲頓息。

蓋五苓散本是利水之聖藥,我多加肉桂,則腎氣溫和,直走膀胱,水有出路,豈尚流入大腸哉?故不必治大腸而自愈也。

此症用消漿飲亦效。

茯苓,山藥(各一兩),芡實(五錢),肉桂(一錢),車前子(二錢)水煎服。

2. 自笑門(附自哭三則)

人有無端大笑不止,或揹人處自笑,異於平素者,人以為心家有邪熱也,誰知心包之火盛乎。其狀絕似有祟憑之,孰知絕非祟也。倘祟憑其身,必有奇異之徵,不止一自笑而已。膻中為心之相,過熱則權門威赫,妄大自尊,縱欲窮奢,無所不至,隨地快心,逢人適意,及其後,有不必喜而亦喜,不可樂而亦樂,是豈相臣之素志,亦權大威傾,勢驅習移而然也。膻中火盛,發而自笑,正相彷彿耳。

治法惟瀉心包之火,笑自止矣。方用止笑丹:

生棗仁(三錢),黃連(二錢),犀角屑(五分),丹砂末(一錢),丹皮(三錢),生甘草(一錢),麥冬(三錢),茯神(三錢),丹參(二錢),天花粉(二錢),水煎服。一劑笑可止,二劑笑全止,三劑全愈。

此方瀉心包之火,仍是安心君之藥。蓋心中清明,包絡自不敢有背主私喜之事,故安心正所以安心包也。

此症用蒲柏飲亦效。

菖蒲(一錢),玄參,麥冬(各一兩),柏子仁(三錢),貝母(一錢)水煎服。四劑愈。

人有笑哭不常,忽而自哭,忽而自笑,人以為鬼祟也,誰知積痰類祟乎。夫心虛則不能自主,或哭或笑之病生。蓋心氣虛而不能生胃,而胃氣亦虛矣。胃氣既虛,水穀入胃,不化精而化痰,痰將何往?勢必仍留於胃中,胃苦痰濕之盪漾,必取心火之氣以相資,而心虛不能生土,痰即乘勢入於心宮,心惡痰之相犯,堅閉不納,又恐胃土之沉淪,故心痗而作痛也。痛至則哭,痛失則笑,何祟之有?治法以化痰之藥動其吐,痰出而哭與笑皆愈矣。

方用:

茯苓(五錢),白朮(五錢),甘草(三錢),陳皮(三錢),半夏(三錢),竹瀝(二合)水五碗,煎三碗,頓服之,以鵝翎掃其咽喉,必吐痰升許而愈。

蓋痰在上焦,非吐則痰不能出,非用大棗為吐藥,則舊疾雖出,新痰又積,笑哭正無止期。惟用二陳湯為吐藥,則新舊之病一治而永愈也。

此症用加味參茯飲亦效。

人參,茯苓(各五錢),半夏(三錢),天花粉(三錢),甘草(一錢),竹瀝(二合),附子(一片)水煎服。

人有無故自悲,涕泣不止,人以為魅憑之也,誰知為臟燥之故乎。夫臟燥者,肺燥也。《內經》曰:悲屬肺,肺之志為悲。又曰:精氣並於肺則悲。是悲泣者,肺主之也。肺經虛則肺氣乾燥,無所滋潤,衰傷欲哭之象生。自悲出涕者,明是肺氣之匱乏也。肺虛補肺,又何疑乎?然而肺乃嬌臟,補肺而肺不能遽受益也,必須補其肺金之母,土旺而金自旺矣。虛則補母,正善於補肺耳。

方用轉愉湯:

人參(三錢),甘草(二錢),小麥(五錢),大棗(十枚),白朮(五錢),茯神(三錢)水煎服。十劑全愈。

此方用參、朮、茯、甘補脾土也,土旺而肺金安有再弱之理。惟肺燥善悲,不潤肺解燥,反助土生火,不益增其燥乎?不知助土生火,正助金以生氣也,氣旺而肺之燥自解。大麥成於麥秋,有秋金之氣焉。入於參、朮、苓、甘之內,全無真火之氣,所以相濟而成功也。

此症用加味參朮湯妙。

人參,天花粉,生地(各五錢),白朮,麥冬(各一兩)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