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九 (6)
卷之九 (6)
1. 痰證門(二十一則)
人有腸胃之間,瀝瀝有聲,飲水更甚,吐痰如湧,人以為痰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虛乎。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無不入於胃中,遊溢精氣,上輸脾胃,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胃氣之旺而然也。倘胃氣一虛,僅能消穀,不能消水,由是水入胃中,不存於胃而下流於腸,故瀝瀝有聲也。
其症初猶不覺,久之水之精華,變為混濁,遂成痰飲,團聚於呼吸難到之處而上湧矣。然則痰之來也,由於胃氣之虛,痰之成也,由於水氣之盛。治痰必先消水,消水必先健胃,但徒補胃土,而胃氣不能自旺。蓋胃氣之衰,由心包之氣弱也,補胃土必須補心包之火耳。
白話文:
人體若腸胃間發出咕嚕咕嚕聲,喝水時聲音更甚,且吐出大量痰液,人們以為是痰飲之症,卻不知是胃氣虛弱所致。
胃乃水穀之海,所有飲食都進入胃中,在胃中轉化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胃,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遍布全身,五臟經絡皆受其益,這是胃氣旺盛的表現。
倘若胃氣虛弱,僅能消化食物,卻無法消化水分,水進入胃中後,無法停留而流入腸道,便會發出咕嚕咕嚕聲。
起初可能並不察覺,但久而久之,水份的精華變為混濁,就形成了痰飲,聚集在呼吸難以到達的地方,便向上湧出。所以,痰的產生源於胃氣虛弱,痰的形成則源於水氣過盛。
治療痰飲必須先消水,消水必須先健胃,但單純補胃土,胃氣卻無法自行旺盛。因為胃氣虛衰,是由於心包氣弱所致,所以補胃土必須同時補心包之火。
方用散痰湯:
白朮(三錢),茯苓(五錢),肉桂(五分),陳皮(五分),半夏(一錢),薏仁(五錢),山藥(五錢),人參(一錢)
水煎服。
此方即二陳湯之變也。二陳湯止助胃以消痰,未若此方助心包以健胃。用肉桂者,不特助心包之火,且能引茯苓、白朮入於膀胱,以分消其水濕之氣,薏仁、山藥又能燥脾,以泄其下流之水,水瀉而痰涎無黨,不化痰而化精矣,豈尚有痰飲之不愈哉。
白話文:
方用散痰湯:
白朮(三錢),茯苓(五錢),肉桂(五分),陳皮(五分),半夏(一錢),薏仁(五錢),山藥(五錢),人參(一錢)
水煎服。
此方即二陳湯之變也。二陳湯只助胃以消痰,卻不如此方助心包以健胃。使用肉桂,不只是助心包之火,更能引導茯苓、白朮進入膀胱,以分消其水濕之氣,薏仁、山藥又能燥脾,以泄其下流之水,水液排出,痰涎便無依附之處,不化痰而化精矣,豈尚有痰飲之不愈哉。
此症用運痰湯亦效。
人參,半夏(各三錢),茯苓(一兩),陳皮(三分),益智仁(五粒),肉桂(一錢)
水煎服。
人有水流脅下,咳唾引痛,吐痰甚多,不敢用力,人以為懸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怯乎。夫飲水宜入於腸,今入於脅,乃胃氣之逆也。第胃不怯,則胃之氣不逆,胃氣旺而水怯,胃氣怯而水旺。欲使水逆而歸於順,必使胃旺而後可導其水勢之下行,提其胃氣之上升,自然怯者不怯,逆者不逆也。
方用弱痰湯:
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荊芥(一錢),薏仁(一兩),陳皮(五錢),天花粉(三錢),枳殼(三分),白芥子(二錢)
白話文:
這種病症用運痰湯也有效果。
藥方:人參、半夏各三錢,茯苓一兩,陳皮三分,益智仁五粒,肉桂一錢。
用水煎服。
有些人感到水流到脅下,咳嗽或吐口水時會痛,吐很多痰,不敢用力,人們以為是懸飲的病,卻不知道其實是胃氣不足。水應該流入腸道,現在卻流入脅下,這是胃氣逆流造成的。如果胃氣不虛,胃氣就不會逆流,胃氣旺盛則水氣不足,胃氣虛弱則水氣旺盛。要讓水氣逆流變回順流,就必須讓胃氣旺盛起來,才能引導水氣向下流動,提升胃氣向上升,這樣原本虛弱的胃氣就會恢復,逆流的現象也會消失。
藥方: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荊芥一錢,薏仁一兩,陳皮五錢,天花粉三錢,枳殼三分,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
上能消膜膈之痰,下能逐腸胃之水,助氣則氣旺而水降矣。倘徒用消痰之藥,不補其胃氣之虛,則氣降而水升,氾濫之禍不止矣。
此症用加味四君湯亦效。
人參,白芍(各三錢),白朮,茯苓(各五錢),陳皮(五分),益智仁(一錢),甘草(三分)
水煎服。
人有痰涎流溢於四肢,汗不出而身重,吐痰靡已,人以為溢飲之病,誰知是胃氣之壅乎。夫天一生水,流灌無處不到,一有瘀蓄,則穢濁叢積,水道氾濫而橫流旁溢矣。凡水必入胃,胃通而水何能積。惟胃土有壅滯,水不走膀胱而順流,乃由胃而外滲於四肢,四肢無泄水之路,必化汗而出。
白話文:
煎藥服用。
上藥可以消除胸膈的痰,下藥可以排出腸胃的水,補氣則氣旺盛而水下降。如果只用消痰的藥,不補胃氣虛弱,氣就會下降而水上升,氾濫的禍害就無法阻止。
這種情況用加味四君湯也很有效。
人參、白芍(各三錢)、白朮、茯苓(各五錢)、陳皮(五分)、益智仁(一錢)、甘草(三分)
煎藥服用。
有些人痰液流溢於四肢,汗不出而身體沉重,吐痰不止,人們以為是溢飲的病,卻不知道是胃氣壅塞。天地生水,流灌無處不到,一旦有瘀積,穢濁就會叢積,水道氾濫而橫流旁溢。凡水必入胃,胃通暢則水如何能積聚?只有胃土有壅滯,水不走膀胱而順流,才會由胃外滲於四肢,四肢沒有泄水之路,必化汗而出。
然水能化汗,由於胃氣之行也。今胃既壅阻,胃氣不行,何能化汗,水又何從而出。身重者,正水濕之徵也。四肢水濕不能出,自然上湧而吐痰矣。治法必順其性,因勢利導之,庶幾氾濫之害可除。開胃土之壅,而膀胱小腸之水道自通。然土壅由於肝木之克,宣肝氣之郁,補胃氣之虛,胃壅可開矣。
方用啟閉湯:
白朮(三錢),茯苓(五錢),白芍(三錢),柴胡(五分),豬苓(一錢),厚朴(一錢),澤瀉(一錢),半夏(一錢)
白話文:
汗液的生成需要胃氣的運化,但現在胃氣不通,自然無法化汗,體內的水也無處排泄,才會感到身體沉重,這是水濕停滯的表現。水濕無法排出體外,便會向上涌導致痰多。治療方法要順應其特性,引導水濕排出,才能消除氾濫之患。要疏通脾胃,使膀胱和腸道的通道暢通。脾胃不通是由於肝氣鬱結,所以需要疏肝解鬱,補益脾胃,才能打開胃氣壅塞的狀態。
藥方使用啟閉湯:
白朮三錢,茯苓五錢,白芍三錢,柴胡五分,豬苓一錢,厚朴一錢,澤瀉一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痰消,再服四劑而身輕矣。
此方即四苓散之變也。加入柴、芍以舒肝,加入厚朴以行氣,加入半夏以消痰,自然氣行而水亦行,氣化而痰亦化矣。
此症用白花飲亦佳。
白朮(五錢),薏仁,茯苓(各一兩),甘草(五分),天花粉(三錢),柴胡(一錢),枳殼(五分)
水煎服。
人有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吐痰不已,胸膈飽悶,人以為支飲之症,誰知是胃氣之逆乎。夫胃為水穀之海,宜順不宜逆,順則水化為精,逆則水化為痰。然逆有深淺之不同,逆淺而痰入於胸,逆深而痰入於膈。然而胃氣之逆,致痰飲上行,竟入於胸膈之間,則其逆亦甚。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連服四劑後,痰就會消除;再服四劑,就會感到身體輕盈。
這個方子就是四苓散的變化。加入柴胡和芍藥來舒緩肝臟,加入厚朴來行氣,加入半夏來消痰。自然地,氣流通暢,水分也會跟著流通;氣體轉化,痰液也會轉化。
對於這種症狀,使用白花飲也很適合。
白朮(五錢),薏仁,茯苓(各一兩),甘草(五分),天花粉(三錢),柴胡(一錢),枳殼(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出現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的情況,他們的外觀看起來像是腫脹,不停地咳嗽吐痰,胸部和膈肌感到飽滿不適,人們認為這是支飲症狀,卻不知這是胃氣逆流的表現。胃是食物和飲料的海洋,應該順暢而不是逆流。順暢時,水分可以轉化為精華;逆流時,水分會轉化為痰液。然而,逆流的程度有所不同,逆流輕微時痰液進入胸部,逆流嚴重時痰液進入膈肌。然而,胃氣逆流導致痰飲上升,最終進入胸部和膈肌之間,這種逆流程度就很嚴重。
而逆何以至此也,胃為腎之關,腎虛而氣衝於胃,則胃失其啟闔之權,關門不閉,反隨腎氣而上衝,腎挾胃中之痰而入於肺,肺得水氣而侵,故現水腫之狀,咳逆倚息之病生。其症似乎氣之有餘,而實氣之不足,故短氣而不可以接續也。治法轉胃氣之逆,而痰可降,補腎氣之虛,而胃可順矣。
方用轉胃湯:
山藥(一兩),薏仁(一兩),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牛膝(三錢),附子(一分),陳皮(三分),蘇子(二錢),麥冬(一兩),白芥子(三錢)
白話文:
為何會出現這種逆氣的症狀呢?因為胃是腎臟的關口,腎虛導致氣逆衝到胃,胃失去開合的控制,關門不閉,反而跟著腎氣向上衝。腎臟帶著胃中的痰進入肺部,肺部受到水氣侵犯,因此出現水腫,並伴隨咳嗽逆氣、喘不過氣的病症。雖然看起來像是氣盛,其實是氣虛,所以才會呼吸短促,無法連續。治療方法是要轉化胃氣的逆流,使痰液下降,同時補腎氣的虛損,讓胃氣順暢。
藥方使用轉胃湯:山藥、薏仁、人參、白朮、牛膝、附子、陳皮、蘇子、麥冬、白芥子。
水煎服。一劑胃氣平,二劑胃氣轉,三劑咳逆短氣之症除,四劑全愈。
此方轉胃為名,而實所以轉腎氣之逆也。腎逆而後胃逆,然則腎轉正所以轉胃也。此等之病,非此大劑,則胃之氣必不能通於胃之中,而腎之氣必不能歸於腎之內,倘日日治痰,則耗損胃氣,而腎氣益逆,何日是降痰之時哉,勢不至於死不已也。
此症用加味參朮苓桂湯亦佳。
人參,茯苓,麥冬,山藥(各五錢),白朮(一兩),破故紙(一錢),蘇子,肉桂(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終日吐痰,少用茶水則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人以為水在於心,誰知火鬱於心乎。夫心屬火,最惡者水也,若心氣不虛,水之入胃,正足以養心,而水亦不敢直入以犯之。惟心氣之虛,火先畏水,而水即乘其畏以相攻,火欲出而不得出,自鬱於內而氣不得宣,故築動而短氣,非氣之真短也。火既與水相戰,則水正火之仇也,傷水惡水又何疑乎。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服用,一劑就能平息胃氣,兩劑就能讓胃氣轉變,三劑就能消除咳嗽、呼吸急促的症狀,四劑就能完全痊癒。
這個方子名為「轉胃」,實際上是轉換腎氣的逆流。腎氣逆流才會導致胃氣逆流,所以轉正腎氣就能轉正胃氣。這種病症,若不用這種猛烈的藥方,胃氣就無法通暢,腎氣也無法回到腎臟內,如果每天都用藥治痰,就會耗損胃氣,反而讓腎氣逆流更嚴重,何時才能降痰呢?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死亡。
這種情況用加味參朮苓桂湯效果也很好。
人參、茯苓、麥冬、山藥各五錢,白朮一兩,破故紙一錢,蘇子、肉桂各一錢。
水煎服用。
有些人整天吐痰,少喝水就覺得胸口堵塞,呼吸急促,想喝水又怕水,以為是水積在心臟,其實是心火鬱結。心臟屬火,最怕水,如果心氣不虛,水進入胃部,反而可以滋養心臟,水也不會直接入侵心臟。只有心氣虛弱,火先怕水,水就趁機攻擊心火,火想出來卻出不來,就鬱結在體內,氣血無法流通,所以胸口堵塞、呼吸急促,並不是真的氣虛。心火和水互相爭鬥,水是心火的仇敵,所以會怕水、排斥水也就不奇怪了。
治法不可徒利乎水也,利水必先消痰,而消痰必至損胃,胃氣損而心氣愈虛,水與痰終難去也。必須補心以生胃,散郁以利水,則火氣旺而水不能侵,自不至停於心下而變為濕痰也。
方用勝水湯:
茯苓(一兩),車前子(三錢),人參(三錢),遠志(一錢),甘草(三分),菖蒲(一錢),柴胡(一錢),白朮(一兩),陳皮(五分),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四劑全愈。
此方六君子之變也。補心散郁並而行之,心氣健而火氣自通,火氣通而胃之氣自旺,土旺自能制水,何畏於水之攻心哉。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不能單純地利水,利水必須先消痰,而消痰又容易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心氣也會更加虛弱,這樣水和痰就難以去除。必須補益心氣以生脾胃之氣,疏通郁結以利水,這樣火氣旺盛,水氣就無法侵襲,自然不會停留在心下而變成濕痰。
所以,可以使用[勝水湯]:
茯苓(一兩),車前子(三錢),人參(三錢),遠志(一錢),甘草(三分),菖蒲(一錢),柴胡(一錢),白朮(一兩),陳皮(五分),半夏(一錢)
用水煎服。一劑藥效輕微,二劑藥效更輕微,四劑即可痊癒。
此方是六君子湯的變方。補心散郁並行,心氣強健,火氣自然通暢,火氣通暢,脾胃之氣自然旺盛,脾胃旺盛就能制水,何懼水氣攻心呢?
此症用加減運痰湯亦效。
人參(三錢),茯神(一兩),益智仁(一錢),菖蒲(一錢),澤瀉(五錢),肉桂(五分)
水煎服。
人有口吐涎沫,渴欲飲水,然飲水又不能多,仍化為痰而吐出,人以為水之在肺也,誰知是肺氣之熱乎。夫肺主氣,行營衛,布津液,周流於一身,不可停住者也。惟水邪入之,塞其氣道,氣凝不通,液聚不達,遂變為涎沫。而清肅之令失,肺乃生火以自焚,故引外水以救內火,然內火終非外水可息,外水亦非內火易消,故不化精津,仍變為痰涎而上吐也。治法清肺金之熱,不取給於外水,則水不入肺,而涎沫可解。
白話文:
這種症狀可以用加減運痰湯治療,藥方如下:人參三錢,茯神一兩,益智仁一錢,菖蒲一錢,澤瀉五錢,肉桂五分,水煎服。
口吐涎沫、口渴但喝不了太多水,喝下去又會變成痰吐出來,很多人以為是水在肺里,其實是肺氣熱。肺主氣,運行營衛,布散津液,在全身流通,不能停留。水邪侵入肺部,阻塞氣道,氣機凝滯不通,津液聚積不能到達各處,就會變成涎沫。肺氣清肅的功能失調,肺部就會生火自焚,因此會引進外水來救內火,但內火終究不是外水可以熄滅,外水也無法輕易消滅內火,所以無法化為精津,仍然會變成痰涎吐出來。治療方法是清肺金之熱,不從外水補充,這樣水就不會進入肺部,涎沫就能消解。
然肺金失清肅之令,不止水邪之故。蓋水邪之入肺,因心火之克肺也。肺因火邪相侵,原思水以相濟,水乃乘其渴而入之,故欲解肺金之熱,必須清心火之炎。
方用解炎湯:
黃連(五分),天花粉(二錢),黃芩(一錢),麥冬(一兩),茯苓(五錢),桔梗(一錢),甘草(三分),陳皮(三分),神麯(五分)
水煎服。一劑渴解,二劑痰消,不必三劑。
此方清心肺之熱,而痰氣過升,亦非所宜。加入茯苓下行於膀胱,則火隨水走,其勢自順,既能消痰,又能降火,何至肺氣之壅塞乎。且此方雖消痰降火,不耗損肺金之氣,此痰之所以易消,火之所以易降也。
白話文:
然而,肺金失了清肅的職責,不只是因為水邪的緣故。因為水邪侵入肺臟,是因心火剋制肺金所致。肺臟因火邪入侵,本想以水來相濟,水就趁著肺臟渴求而入侵。所以要解除肺金的熱,必須先清心火的炎熱。
治療方劑使用「解炎湯」:
黃連(五分),天花粉(二錢),黃芩(一錢),麥冬(一兩),茯苓(五錢),桔梗(一錢),甘草(三分),陳皮(三分),神麯(五分)。
水煎服用。一劑即可解渴,二劑即可化痰,不需服用三劑。
這個方子雖然能清心肺之熱,但若痰氣過度上升,也不適合。加入茯苓下行於膀胱,則火隨水走,其勢自然順暢,既能化痰,又能降火,何至於肺氣阻塞呢?而且這個方子雖然化痰降火,卻不損耗肺金的元氣,這就是痰容易化解,火容易下降的原因。
此症用息沸飲亦佳。
麥冬(二錢),款冬花(一錢),茯神(二錢),甘草(一錢),桔梗(三錢),黃芩(二錢),天花粉(二錢),竹葉(三十片)
水煎服。
人有少氣身重,日吐清水、清痰,人以為水在脾也,誰知是脾氣之寒乎。夫脾為濕土,所惡者水,喜者火也。火衰則水旺,水旺則火衰,必然之理也。蓋無火則土為寒土,水不能燥,而且有凝凍之憂,即有微火,僅可化水,而不能化津,但能變痰,而不能變液。且火既衰微,止可化上焦之水,不能解下焦之凍。
白話文:
這個病症可以用息沸飲治療,藥方如下:麥冬兩錢、款冬花一錢、茯神兩錢、甘草一錢、桔梗三錢、黃芩兩錢、天花粉兩錢、竹葉三十片,水煎服。
有些人容易氣短、身體沉重,每天吐清水和清痰,很多人以為是脾胃積水,其實是脾氣虛寒。脾屬濕土,最怕水,喜歡火。火衰弱則水氣旺盛,水旺盛則火氣衰弱,這是自然規律。如果沒有火,土就會變成寒土,水氣無法蒸發,甚至會凝結成冰。即使有微弱的火,也只能化解上焦的水,不能化解下焦的寒氣,只能把水變成痰,不能變成津液。而且火氣衰微,只能化解上焦的水,不能化解下焦的寒氣。
此清痰、清水所以上吐而不下行也。濕流於四體,身安得不重乎。治法必須利水清痰,以燥脾土之氣。然而脾中無火,雖脾土之衰,由於腎火之弱也。不補腎中之火,則釜下無薪,土如冰炭,安能大地陽回,變濕汙之地為膏壤之區乎。故必須補腎火之旺,而土自燥,土燥而濕自除耳。
方用燥土湯:
白朮(一兩),茯苓(一兩),肉桂(二錢),人參(三錢),破故紙(一錢),山藥(五錢),芡實(五錢),砂仁(三粒),益智仁(一錢),半夏(二錢)
白話文:
因為痰濕上涌,所以才會往上吐,而不會往下排泄。濕氣流注全身,身體自然會沉重。治療方法必須利水化痰,以乾燥脾土之氣。然而脾中沒有火,脾土衰弱是因為腎火不足。如果不補腎中之火,就如同鍋底下沒有柴火,土就像冰炭一樣,如何能讓陽氣回升,將濕濁之地變成肥沃的田地呢?所以必須補腎火,使土自然乾燥,土乾燥了,濕氣自然也就消除了。
藥方用「燥土湯」:
白朮一兩,茯苓一兩,肉桂二錢,人參三錢,破故紙一錢,山藥五錢,芡實五錢,砂仁三粒,益智仁一錢,半夏二錢。
水煎服。
此方燥脾者居其七,燥腎者居其三,似乎仍重在補脾,而輕在補腎。不知脾喜燥,而腎惡燥,使燥腎之藥太多,則腎先受損,何以益脾乎。此用藥之妙於權衡也。
此症亦可用加減運痰湯:
人參,茯神(各三錢),白朮(五錢),肉桂(一錢),白豆蔻(一枚),陳皮(五分),神麯(一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
人有痰氣流行,脅下肢滿,發嚏而痛,輕聲吐痰,不敢重咯,此非水氣在肝,乃鬱氣在肝也。夫肝藏血而不藏水,宜水之所不到。然而肝氣鬱則血不藏矣,血不藏而水乘隙而入肝而肝終不藏水,水乃留伏於肝之外而不散,肝氣本郁以招水,又因水而愈郁,肝氣之逆可知矣。脅下正肝之部位,肝氣已郁,即無水邪相犯,尚有脹急之症,水停脅下,安得不支滿乎。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方藥物中,有七成是用來燥濕健脾的,只有三成是用來補腎的,看似重點在於補脾而非補腎。但實際上,脾喜歡燥熱,腎卻不耐受燥熱。如果燥熱的藥物使用過多,腎臟可能會先受到傷害,如何能補益脾臟呢?這就是運用藥物時微妙的平衡之道。
這個症狀也可以使用加減運痰湯來治療:
人參、茯神(各三錢)、白朮(五錢)、肉桂(一錢)、白豆蔻(一枚)、陳皮(五分)、神麯(一錢)、半夏(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些人會出現痰氣流通,脅下及四肢有脹滿感,打噴嚏時感到疼痛,輕微地咳出痰液,不敢用力咳嗽,這不是因為水氣在肝臟,而是因為肝內積聚了鬱滯的氣體。肝臟主要負責儲存血液而非水分,所以應該避免水氣侵入。然而,當肝氣鬱滯時,血液就不能得到妥善儲存。血液不能正常儲存,水氣便會趁虛而入進入肝臟,導致肝臟最終也不能妥善儲存水分。水氣會停留在肝臟之外而無法散去。肝氣原本就已經鬱滯,引來水氣,水氣進一步加重了肝氣的鬱滯,肝氣逆流的現象可想而知。脅下的位置正是肝臟所在,即使沒有水邪的侵犯,也會有脹滿的症狀。水氣停留在脅下,怎可能不會引起脹滿呢?
發嚏而痛者,以火鬱未宣,得嚏則火欲出而不得出,因吊動作痛也。治法必須達肝氣之郁,少佐以消痰分水之藥,則隨手奏功矣。
方用開痰飲:
柴胡(一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炒梔子(一錢),陳皮(一錢),薄荷(一錢),枳殼(三分),蒼朮(二錢),茯苓(五錢)
水煎服。二劑肝氣之郁舒,四劑脅滿之痛去,不必五劑。
此方專解肝鬱,郁舒火散,自不下克脾胃之土,上引痰涎之閉矣。寧尚有水停脅下,以增痛滿者哉。
白話文:
打噴嚏時感到疼痛,是因為體內火氣鬱結未散,打噴嚏時火氣想出來卻出不來,因此牽動身體導致疼痛。治療方法必須疏解肝氣鬱結,輔以化痰利水藥物,就能立刻見效。
方劑為開痰飲:柴胡、半夏、甘草、炒梔子、陳皮、薄荷、枳殼、蒼朮、茯苓。水煎服。服用兩劑即可舒解肝氣鬱結,四劑即可消除脅肋疼痛,不必服用五劑。
此方專門疏解肝氣鬱結,鬱結消除火氣散去,自然不會損傷脾胃,並能引導痰涎排出。哪裡還會有水停留在脅肋部位,導致疼痛和脹滿呢?
此症可用疏痰湯:
白芍,茯神(各五錢),甘草,神麯,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水泛為痰,涎如清水,入水即化,人亦不知為腎中之痰,豈知腎寒而精變為痰乎。夫各經之痰,皆外水入而化痰,惟腎中之痰乃內水所成,故心肝脾肺之痰,可以用攻,而獨治腎中之痰,必須用純補之藥,不可少間攻痰之味。蓋腎中之痰,乃純陰之水也,陰火非陽火不能攝。
陽火者,水中之火也。陰水泛而火微,陽水旺而火伏,大補其水中之火,不必降痰而痰自降矣。
方用八味地黃湯:
白話文:
此症可用[疏痰湯]:
白芍、茯神(各五錢)、甘草、神麴、半夏(各一錢)
水煎服。
有些人會出現水泛為痰,痰液像清水一樣,放入水中即化,患者自身也未必知道這是腎臟裡的痰。殊不知,這是因為腎臟寒涼,導致精氣轉化成痰液。
一般來說,各經脈的痰都是外來的水液進入體內轉化而成的,唯獨腎臟裡的痰是由內部的水液所化生。因此,針對心、肝、脾、肺的痰,可以用攻伐之法治療,但唯有治療腎臟裡的痰,必須使用純粹補益的藥物,不可掺杂攻伐痰液的味道。
因為腎臟裡的痰,是純粹陰性的水液,只有陰火才能被陽火所攝制。
陽火,就是水中之火。陰水泛濫而火勢微弱,陽水旺盛而火氣潛伏,只要大力補益水中之火,不必特意降痰,痰液自然會下降。
因此,可以用[八味地黃湯]來治療。
熟地(一兩),山藥(五錢),山茱萸(五錢),澤瀉(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一兩),肉桂(二錢),附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水泛為痰者立時即消。
天下治痰之捷效,未有勝於此方者也。然亦止可治腎寒而痰泛者,不可執此方以概治痰也。蓋痰非腎泛,則痰為外邪,何可以治內痰者移而治外痰乎。惟真正是腎水上泛者,用此方實效應如響,然亦必須多用茯苓與熟地之分兩相同,則腎水歸源,而上、中、下三焦之濕氣盡行消化,始無伏留之弊。萬勿執定仲景夫子原方,謂茯苓不可多用,故又表而出之。
白話文:
熟地一兩、山藥五錢、山茱萸五錢、澤瀉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一兩、肉桂二錢、附子一錢,用水煎服。如果一劑藥下去,痰馬上就消了,說明藥效很顯著。天下治療痰症的方子,沒有比這個更有效的了。不過,這個方子只能治療腎寒導致的痰症,不能用於其他原因引起的痰症。因為,除了腎寒導致的痰症,其他痰症都是外邪入侵造成的,不能用治療內痰的方子去治療外痰。只有真正是腎水上泛導致的痰症,用這個方子才有效。不過,一定要注意茯苓和熟地的用量要相同,這樣才能讓腎水回到原本的位置,三焦的濕氣都消散,不會再積累。千萬不要死板地按照仲景的原方,認為茯苓不能多用,而擅自更改方子。
此症用復陰丹亦妙。
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芡實,山藥(各一兩),肉桂(一錢)
水煎服。
人有吐痰純是白沫,咳嗽不已,日輕夜重,人以為肺火之痰也,誰知腎熱而火沸為痰乎。此等之痰,乃陰虛火動,大約成癆瘵者居多,即古之所謂吐白血也。其痰一似蟹涎,吐之不已,必色變如綠涕之色,即癆瘵之已成,而不可救療者也。然而癆瘵而吐白沫,是腎絕之痰也。
亦有未成癆瘵,與陰虛之火初動,而即成此痰,與癆瘵已成者尚有分別,何可置之不救。世人一味治痰,絕不識治腎中之陰,不變成癆瘵而不止。夫火沸為痰者,成於腎火之太旺,由於水衰之極也。腎可補不可瀉,補腎水之衰,即所以瀉腎火之旺,故用補陰之藥以制陽,不可用瀉陽之品以救陰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服用復陰丹效果也很好。
配方: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芡實一兩、山藥一兩、肉桂一錢。
水煎服。
有些人吐的痰全是白沫,咳嗽不止,白天輕晚上重,人們以為是肺火引起的痰,卻不知道是腎熱導致火氣沸騰而形成痰。這種痰是陰虛火動造成的,大多是快要發展成癆瘵的人,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吐白血。這種痰就像螃蟹的口水一樣,不停地吐,顏色會變成綠色的痰,就是癆瘵已經發展到不可救治的程度了。然而,癆瘵患者吐白沫,是腎氣衰竭導致的痰。
也有一些還沒發展成癆瘵,只是陰虛之火剛開始動,就出現這種痰,這和已經發展成癆瘵的患者還是有區別的,怎麼能置之不理呢?世人只知道治痰,卻不懂得滋補腎陰,這樣就無法阻止癆瘵的發展。火氣沸騰形成痰,是腎火太旺,腎陰衰竭導致的。腎臟可以補不能瀉,滋補腎陰的衰竭,就是瀉去腎火的旺盛,所以要用補陰的藥物來抑制陽氣,不能用瀉陽的藥物來救陰。
倘見其腎火之旺,而輕用黃柏、知母,毋論火不可以驟息,痰不可以遽消,且擊動其火,以變為癆瘵者比比也。治法但補水以逐痰,則痰消於烏有矣。
方用定沸湯:
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麥冬(一兩),北五味(二錢),茯苓(一兩),山藥(一兩),玄參(一兩),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火沸之痰不知其何以去也。此方宜連服十劑,不可見二劑之效,便撤飲不服。
白話文:
如果遇到患者腎火旺盛,卻輕率地使用黃柏、知母,不論是火氣難以立刻消除,痰液也無法迅速消散,而且還會刺激火氣,導致轉變成肺癆的患者比比皆是。治療方法應該以補水的方式來化解痰液,這樣痰液自然消失無蹤。
方劑使用定沸湯:
熟地黃(二兩),山茱萸(一兩),麥冬(一兩),北五味子(二錢),茯苓(一兩),山藥(一兩),玄參(一兩),白芥子(三錢)
用水煎服。連續服用兩劑,火氣旺盛引起的痰液就會不知不覺地消失。此方宜連續服用十劑,不可僅憑兩劑效果顯著就停止服用。
蓋火沸之痰,實本於陰虛,而陰虛之火,非多服補陰之藥,則陰不能大長,火不能急散也。病者以此方為續命之湯,醫者以此方為奪命之劑,幸勿輕棄之也。
此症用歸沫湯亦大妙。
熟地(二兩),山萸肉,玄參(各一兩),天冬,女貞子,生地,百合(各三錢),款冬花(一錢)
水煎服。
人有偶感風邪,鼻塞咳嗽,吐痰黃濁,人以為痰塞胸膈也,法宜吐,誰知風邪塞於肺經乎。夫邪在肺,古人亦有用吐而效者,以肺氣閉塞,謂吐中有發散之義也。然必大滿大實之症始可用吐,如瓜蒂散湧出其痰是也。若鼻塞咳嗽,吐痰黃濁,非大滿大實可比,何必用吐法哉。
白話文:
其實,火熱引起的痰症,根本在於陰虛,而陰虛的火,不是單靠多吃滋陰藥就能讓陰氣大增,火氣也無法立刻散去。對於病人來說,這方子是續命的湯藥,但對於醫生來說,這方子卻可能是奪命的藥劑,千萬別輕易放棄。
這種情況用歸沫湯也很有效。
熟地(二兩),山萸肉,玄參(各一兩),天冬,女貞子,生地,百合(各三錢),款冬花(一錢)
用水煎服。
有些人偶爾感受風寒,鼻塞咳嗽,吐出黃色粘稠的痰,以為是痰堵塞了胸膈,就想用吐的方法,殊不知這是風邪阻塞了肺經。過去也有人用吐的方法治療肺經風邪,因為肺氣閉塞,吐法也具有發散的作用。但是,必須是身體充盈、積痰很多的情況才可以用吐法,就像瓜蒂散可以將痰液湧出一樣。如果只是鼻塞咳嗽,吐出黃色粘稠的痰,並不像積痰很多的情況,就沒有必要用吐法了。
且不宜吐而吐,必有損傷胃氣之憂,胃氣傷而肺氣亦傷。肺胃兩傷,舊疾雖去,而新痰復生,一吐不已而再,再吐不已而三,必變為不可治之症矣。故毋論虛人不可吐,即實人亦不可輕吐,以吐後必須守戒,五臟反復而氣未易復,一犯戒而變症蜂起也。況肺邪閉塞之痰,亦易於表散。
蓋肺氣閉塞於風邪。非閉塞於痰也。散其邪而肺氣自通,肺氣通而痰自化,王道原自平平,尚吐者霸道也。霸道可間用,不可常用,慎勿謂吐法神於表散,而盡用吐也。
方用散痰湯:
桔梗(三錢),紫蘇(二錢),黃芩(一錢),麥冬(五錢),半夏(二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不應該隨便吐痰,因為吐痰會傷胃氣,傷胃氣也會傷肺氣。肺胃兩傷,舊病雖然好了,但新的痰液又會產生,如果一直吐,吐到第三次,就會變成無法治療的病症。所以不論虛弱的人還是強壯的人,都不能輕易吐痰,因為吐痰後必須嚴格忌口,五臟恢復需要時間,氣血也難以馬上恢復,只要犯了忌口,就會出現新的病症。而且肺部因風寒引起的痰,也容易透過表散的方式排出。
其實肺部是因為風寒而導致氣不通,而不是因為痰而阻塞。只要散掉風寒,肺氣自然就通暢,肺氣通暢,痰就會自然消散,這是最根本的治療方法,就像王道一樣平平穩穩。而吐痰只是權宜之計,就像霸道一樣,可以偶爾使用,不能經常使用,不要以為吐痰對表散有效就一直用。
這個方子叫做散痰湯:
桔梗(三錢),紫蘇(二錢),黃芩(一錢),麥冬(五錢),半夏(二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
水煎服一劑鼻塞通,二劑咳嗽止,三劑痰濁化,四劑全愈。
此方名為散痰,其實散肺之邪也。
此症用二紫湯亦效。
紫蘇葉,紫菀(各一錢),桔梗(二錢),甘草,枳殼,黃芩(各一錢),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
人有寒氣入胃,結成寒痰,日日嘔吐,人以為寒痰在胃,誰知是胃氣之虛,而寒結為痰乎。凡人胃氣旺,則水穀入而化精,原不生痰。惟胃氣虛,僅能消穀,不能消水,則水積而為痰矣。然而胃虛者,火氣之衰也。火旺則土旺,火衰則土衰,土衰不能制水,故不變精而變痰也。
白話文:
喝一碗可以通鼻塞,喝兩碗咳嗽就停止,喝三碗濃痰就化解,四碗後全部痊癒。
這個方法叫做散痰,實際上是散除肺部的邪氣。
對於這種病症,使用「二紫湯」也能夠達到療效。
配方包括:紫蘇葉、紫菀(各一錢)、桔梗(二錢)、甘草、枳殼、黃芩(各一錢)、天花粉(三錢)。
將藥材加水煮沸後服用。
人體若受到寒氣影響進入胃部,會形成寒痰,天天嘔吐,人們通常認為胃裡的痰是寒痰,但他們不知道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而寒氣凝結成痰。一般來說,當人的胃氣旺盛時,食物和飲料就能被轉化為精華,原本不會產生痰。但當胃氣不足時,只能消化食物,卻無法消化水分,導致水分積聚成為痰。然而,胃氣不足的原因是火氣的衰退。火氣旺盛則土氣旺盛,火氣衰退則土氣衰退,土氣衰退無法控制水分,因此不轉化為精華反而轉化為痰。
夫胃土自寒,尚且水變為痰,況外寒又侵胃乎。內外之寒合,自然痰涎日多,下不能化,必至上湧而吐矣。祛寒其可緩乎,惟是祛胃土之寒,必須補心火之旺,火旺土堅,何痰不化哉。
方用六君子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三分),半夏(一錢),肉桂(二錢)
水煎服。
六君子湯原是補脾胃之聖藥。胃病而治脾者,脾胃為表裡,脾健而胃更健也。肉桂上補心火,而下尤補腎火也,心火旺而胃溫,腎火旺而脾熱,脾胃兩熱,寒痰有不立消者哉。
白話文:
胃本來就容易寒涼,水都可能變成痰,更何況外寒入侵胃呢?內外寒氣結合,自然會讓痰液越來越多,無法消化,就只能向上湧出而吐出來了。想要去除寒氣,必須要溫暖胃部,而溫暖胃部就要靠補強心火。心火旺盛,胃土就堅固,痰又怎麼會化不掉呢?
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味來治療。
處方: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三分,半夏一錢,肉桂二錢。
水煎服。
六君子湯原本就是補脾胃的聖藥。胃病卻要治療脾臟,這是因為脾胃是表裡關係,脾臟強健,胃自然也會更強健。肉桂可以上補心火,下補腎火,心火旺盛則胃溫暖,腎火旺盛則脾臟溫熱,脾胃都溫熱起來,寒痰怎麼可能不消散呢?
此症用加味參朮苓附湯亦甚效。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附子(二分),神麯(一錢),麥芽(一錢),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
人有熱氣入胃,火鬱成痰,痰色黃穢,敗濁不堪,人以為熱痰作祟,誰知是胃火之未消乎。夫胃本屬土,胃火之盛,由於胃土之衰也。胃土衰而外熱犯之,似與胃相宜,何以反化為痰乎。蓋胃土既虛,則水穀之入不能生津以潤土,而土氣太乾,必索外水以相救,水多火勝,而不相化,胃土抑鬱而不伸,胃火亦搏結而不發,痰何能消,必變為黃穢敗濁之色矣。然則治法不必治痰,補胃氣之虛,少加散火抒郁之味,則胃土復強,消痰更易。
白話文:
這種病症可以用加味參朮苓附湯治療,效果很好。藥方包括人參一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附子二分、神麴一錢、麥芽一錢、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有些人體內熱氣入侵胃部,導致火氣鬱結成痰,痰液呈現黃色污穢,腐敗難聞。人們誤以為是熱痰作祟,卻不知道其實是胃火未消。胃本屬土,胃火旺盛的原因是胃土虛弱。胃土虛弱,外熱入侵,看似與胃相宜,但實際上卻會轉化成痰。因為胃土虛弱,水谷進入後無法生津潤土,導致土氣乾燥,必須尋求外水來救助。水多火盛,無法相化,胃土鬱結不舒展,胃火也積聚不發散,痰液無法消散,就變成黃色污穢腐敗的顏色。因此,治療方法不需要直接針對痰,而是要補益胃氣虛弱,稍微添加散火舒鬱的藥味,就能使胃土恢復強壯,更容易消散痰液。
方用疏土湯:
白朮(三錢),茯苓(五錢),乾葛(五分),人參(一錢),甘草(三分),陳皮(五分),天花粉(三錢),竹葉(三十片),甘菊(二錢),柴胡(五分)
水煎服。一劑胃郁解,二劑胃火散,三劑胃痰消,四劑全愈。
此方補胃重而瀉火輕,以鬱火之痰原未常大旺也。故補胃而火可散,散火而鬱自解,況方中原有葛根、柴胡以解其鬱乎,郁開痰豁,必至之勢也。
此症亦可用玄石花粉散: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用疏土湯:白朮三錢、茯苓五錢、乾葛五分、人參一錢、甘草三分、陳皮五分、天花粉三錢、竹葉三十片、甘菊二錢、柴胡五分,用水煎服。一劑藥可以解除胃氣鬱結,二劑藥可以散去胃火,三劑藥可以消除胃痰,四劑藥可以痊癒。
這個方子以補胃為主,瀉火為輔,因為胃鬱之痰本質上並不旺盛,所以補胃就能散火,散火就能解鬱,更何況方子中還有葛根和柴胡可以解鬱,鬱氣消散,痰火自消,必然能治癒。
這個病症也可以使用玄石花粉散來治療。
石膏(二錢),白朮(三錢),茯苓(五錢),天花粉,玄參(各三錢)
水煎服。
人有感雨露之濕,或牆垣土房之濕,以致濕變為痰,成為痰飲。肢節痠痛,背心作疼,臍下有悸,人以為濕痰成病,誰知是脾氣之濕,濕以助濕乎。夫脾最惡濕,必得腎火以燥之,則汗泥之土,始成膏壤,水入脾中,散精而無留伏之害,惟腎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脾土愈濕,土濕自易成痰,又加天地之水氣,兩相感召,則濕以添濕,痰更添痰矣。治法補腎火以生土,補火之藥,仍於補脾之中用之,則火無亢炎之禍,土有健順之宜。
白話文:
將石膏兩錢、白朮三錢、茯苓五錢、天花粉、玄參各三錢,用水煎服。有些人因受雨露或牆壁泥土的濕氣影響,導致濕氣轉化為痰,形成痰飲。他們會出現肢體酸痛、背部疼痛、臍下悸動等症狀,以為是濕痰引起的疾病。其實,這是脾氣的濕氣過盛,濕氣助長了濕氣。脾臟最怕濕氣,必須依靠腎火來乾燥它,才能將濕氣凝結成土,水分進入脾臟後,能夠散精而不留滯。但如果腎火衰微,無法滋生脾土,脾土就會越來越濕,濕土容易形成痰。再加上天地間的水氣,兩者互相感應,濕氣加重,痰也更加嚴重。治療方法是補腎火以生脾土,補火的藥物要在補脾的藥物中使用,這樣火就不會過於旺盛,土也能夠健壯順暢。
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朮(一兩),豬苓(三錢),澤瀉(二錢),茯苓(一兩),肉桂(二錢),半夏(三錢)
水煎服。一劑臍下之悸除,二劑肢節、背心之疼痛止,三劑痰飲盡消,四劑全愈。
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劑也。肉桂溫命門之火,更能引濕痰化水,盡趨於膀胱而出。尚恐舊痰已化,而新痰又生,故加入半夏以消之,助苓、術之醒脾,尤能奏健土之功也。土生火中,火旺土內,一方而火土兩安,脾腎兼補,此五苓散之功也。
此症用制涎湯亦效。
茯苓,薏仁,白朮,山藥(各五錢),肉桂(一錢),半夏(二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五苓散,用來治療水腫。裡面包含白朮、豬苓、澤瀉、茯苓、肉桂、半夏等藥材,水煎服用。一劑就能消除腹部悸動,兩劑能止住四肢和背部的疼痛,三劑就能消除痰飲,四劑就能完全治癒。五苓散是利水的神藥,肉桂溫暖命門之火,更能引導濕痰化水,最終排出體外。但擔心舊痰化了又生新痰,所以加入半夏來消痰,並且輔助茯苓和白朮醒脾,更有助於健脾。土生火,火旺土,這個方子既能安火又能安土,既能補脾又能補腎,這就是五苓散的功效。除了五苓散,用制涎湯也能治療這種病症。制涎湯包含茯苓、薏仁、白朮、山藥、肉桂、半夏。
水煎服。
人有陰虛枯槁,肺氣困乏,嗌塞喉干,咯痰動嗽,此肺氣之燥也。夫肺之燥,必非一日,夏傷於熱,秋必病燥。肺屬金,而金最畏火,夏火炎炎,肺金不能敵火氣之克耳。但金既畏火克,即宜發燥,何待火退金旺之時反現燥象。不知金畏火刑,而金尚出其肺中之液,猶可以敵火氣之炎,迨火令既過,金無所畏,不足之氣形焉,轉難濟肺氣之乏,勢必求外水以止渴。
然而外水止可入胃,終不可以入肺,且肺氣既燥,肺難自顧,何能下生腎水,乃腎中取給又不免,則燥且益燥,咳嗽吐痰之症生矣。治法似宜補脾胃,以生肺金矣。然健脾助胃之藥,性多燥烈,以燥投燥,則肺中之津液未能遽生,反足以添其火炎。必須於潤肺之中而大補其腎水,腎水足而肺金得養,子富而母自不貧也。
白話文:
水煎服。
人若有陰虛枯槁,肺氣不足,喉嚨發乾,咳痰咳嗽,這是肺氣乾燥所致。
肺的乾燥,絕非一日造成。夏季過度受熱,秋季就容易出現乾燥症狀。肺屬金,而金最怕火。夏天炎熱,肺金抵擋不住火氣的克制。
但金既然怕火克制,就應該立刻出現乾燥的現象,為何要等到火氣退卻,金氣旺盛的時候才出現乾燥症狀呢?這是因為金雖然怕火克制,但尚且可以從肺中分泌津液來抵抗火氣的炎熱。等到火氣消退後,金氣沒有了畏懼,體內就出現不足的現象,導致肺氣不足,勢必要求外界的清水來止渴。
然而外界的清水只能進入胃,無法直接進入肺部。而且肺氣已經乾燥,自身難以照顧自己,又如何能滋養腎水?只能從腎中取水,但這樣一來,乾燥會更加嚴重,咳嗽吐痰的症狀就會出現。
治療方法看似應該補脾胃,以滋養肺金。但健脾助胃的藥物,性多燥烈,以燥治燥,肺中的津液無法很快生成,反而會加重火氣。必須在滋潤肺部的同時,大力補益腎水,腎水充足,肺金才能得到滋養,就像孩子富裕,母親自然不會貧窮一樣。
且肺金之氣,夜藏於腎,向因腎涸,力難迎肺金,以歸藏於腎之內,肺乃取給於腎,而腎之水不足以供肺之用。肺乃半途而返,不忍入於腎子之宮,腎見肺金之燥,出其涸竭之水以濟之。涸竭之水,水中有火也,肺不敢受,於是不變津而變痰。此痰也,肺未常欲其上升,無如上焦火旺,肺液乾枯,不得不取資於痰,以暫救其嗌燥,故咯而升痰。迨痰既上升,而上焦之火,彼此相鬥,嗽又生矣。
方用潤燥飲:
麥冬(一兩),熟地(一兩),蘇子(一錢),白芥子(二錢),甘草(一錢),桔梗(三錢),天門冬(三錢),山茱萸(五錢),北五味(五分),人參(一錢)
白話文:
肺部的氣息在夜晚儲藏於腎臟,但由於腎臟虧虛,力量不足以迎接肺金,因此肺金只能暫時停留在腎臟內。肺部需要從腎臟汲取水分,但腎臟的水分不足以供應肺部的需求。肺部只能半途而返,不願意進入腎臟,而腎臟看到肺部乾燥,就用自己剩下的水分去滋潤肺部。這些水分因為腎臟虧虛而帶有燥熱,肺部不敢接受,因此無法轉化為津液,而變成痰液。肺部原本不想讓痰液上升,但因為上焦的火氣旺盛,肺部乾燥,不得已只能依靠痰液來暫時緩解咽喉乾燥,因此咳嗽並咳出痰液。當痰液上升之後,上焦的火氣與痰液互相交戰,於是又開始咳嗽。
治療方法是使用潤燥飲:麥冬、熟地各一兩,蘇子一錢,白芥子二錢,甘草一錢,桔梗三錢,天門冬三錢,山茱萸五錢,北五味五分,人參一錢。
水煎服。二劑肺潤,四劑腎潤,十劑全愈。
此方用二冬以潤肺,用熟地、茱萸以補腎,肺腎相通,加人參、五味以益氣,氣旺而津液尤易生也。又恐過於補腎,而不上走益肺,故加升提之味,使益肺多於益腎。尚慮用參以助燥,更入蘇子、甘草使之調和於上焦之間,同白芥子以消膜膈之痰,又不動火以增燥,亦何致有痰嗽之患哉。
此症亦可用潤稿湯治之。
熟地,麥冬,葳蕤(各一兩),甘草(五分),百合(五錢),貝母(一錢)
水煎服。
小兒痰氣壅阻,竅隧不開,手足逆冷,有如風症,人以為慢脾風也,誰知是脾虛而痰盛乎。夫小兒以脾健為主,脾土不旺,則所食之水穀,盡變為痰。痰氣既盛,則經絡之間無非痰結,竅隧閉塞,氣即不能展舒矣。脾主四肢,手足者,脾之所屬也,脾氣既不能展舒,何能運動夫手足乎,此逆冷之所以成,而非外風之中也。風性甚動而且急,使真有風入,則疾風暴雨,勢不可當,安有迂緩舒徐者乎。
白話文:
將二冬、熟地、茱萸、人參、五味、蘇子、甘草、白芥子等藥材水煎服用。喝兩劑能潤肺,喝四劑能補腎,喝十劑就能痊癒。這方子用二冬滋潤肺部,用熟地、茱萸補腎,因為肺和腎相互聯通,再加上人參、五味來增強體力,體力強盛,津液更容易生成。又擔心過度補腎而不能上行滋養肺部,所以加入升提藥物,讓益肺效果超過補腎效果。也擔心人參助燥,所以加入蘇子、甘草調和上焦,再用白芥子來消除膜膈的痰,又不使用容易助燥的藥材,因此不會出現痰咳的症狀。
這個病症也可以用潤稿湯治療。
將熟地、麥冬、葳蕤各一兩,甘草五分,百合五錢,貝母一錢,水煎服用。
小兒痰氣阻塞,身體竅穴不暢通,手腳冰冷,像是風症,大人以為是慢脾風,其實是脾虛痰盛。小孩以脾臟健旺為主,脾土虛弱,吃下的食物就會全部變成痰。痰氣很盛,經絡之間全是痰結,竅穴阻塞,氣體就無法舒展。脾臟主四肢,手腳屬於脾臟,脾氣無法舒展,怎麼能活動手腳呢?這就是手腳冰冷的原因,並不是外風侵襲。風性很活躍,而且急躁,如果真的有風侵入,就像狂風暴雨一樣,勢不可擋,怎麼會有緩慢舒緩的現象呢?
無奈前人巧立名色,謂是慢驚之風,創造牛黃、犀角、蛇、蠍等藥以療之,遂至殺小兒如草菅,深可痛惜。使早用健脾之劑,少佐之以祛痰之藥,則無兒不可活也。
方用健土開涎散:
人參(五分),茯苓(二錢),陳皮(二分),薏仁(二錢),乾薑(二分),砂仁(一粒),白朮(二錢),天花粉(五分)
水煎服。一劑風定,二劑痰消,三劑全愈。
此方健土以消痰,與六君子湯不相上下。然六君子用半夏以消痰,未免有耗氣之失,不若此方專利脾中之濕,又能通氣溫中,更勝於六君子也。倘執此方,概治小兒之痰,庶幾全治者眾矣。
白話文:
實在令人無奈,古人為了取巧立名,將此病症稱為「慢驚之風」,並以牛黃、犀角、蛇、蠍等藥物來治療,結果導致許多幼兒被當成草芥一樣輕視性命,令人痛心不已。
如果能及早使用健脾的藥物,並輔以少量化痰的藥,幾乎所有孩子都能活下來。
以下提供一個有效的方劑,名為「健土開涎散」:
- 人參(五分)
- 茯苓(二錢)
- 陳皮(二分)
- 薏仁(二錢)
- 乾薑(二分)
- 砂仁(一粒)
- 白朮(二錢)
- 天花粉(五分)
用水煎服。一劑藥下去,風症就會消失,兩劑藥後痰就會消,三劑藥就能徹底痊癒。
這個方劑通過健脾來化痰,功效與六君子湯不相上下。然而六君子湯使用半夏來化痰,容易消耗人體的氣,不如此方專注於健脾祛濕,又能通氣溫中,更勝於六君子湯。
如果堅持使用這個方劑,廣泛治療兒童的痰症,相信能救治更多孩子。
此症用健運湯亦佳。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甘草,枳殼,蘇葉,半夏(各三分),益智仁(三粒),白豆蔻(一粒)
水煎服。
人有老痰結成黏塊,凝滯喉嚨之間,欲咽不下,欲吐不能,人以為氣不清,誰知是肝氣之甚郁乎。此等之痰,必成黃穢之色。蓋留於膜膈之上也,老人虛人最多。此痰非舒發肝木之氣斷然難消,然徒舒肝木之氣,不大補肝中之血,則脅間之燥不能除,膜膈之痰亦不能化。然而肝中之血,腎水之所滋也,補肝必須補腎,而兼消痰。
方用潤燥破痰湯:
白話文:
這個症狀使用健運湯也很好。
藥方: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甘草,枳殼,蘇葉,半夏(各三分),益智仁(三粒),白豆蔻(一粒)。
用法:水煎服。
有些人體內有老痰結成粘塊,停留在喉嚨之間,想吞咽卻吞不下去,想吐卻吐不出來,以為是氣息不順暢,其實是肝氣鬱結得太厲害了。這種痰通常呈現黃色污穢的顏色,因為它停留在胸膜和隔膜上面,老年人虛弱的人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要消除這種痰,就必須舒解肝氣,但僅僅舒解肝氣,而不補肝血,就會導致肋骨之間乾燥,胸膜和隔膜上的痰也無法化解。然而,肝血是由腎水滋養的,所以補肝必須同時補腎,並兼顧化痰。
方劑:潤燥破痰湯。
白芍(一兩),香附(一錢),青黛(五分),天花粉(二錢),白芥子(二錢),玄參(五錢),茯苓(三錢),山藥(三錢)
水煎服。一劑痰易吐,二劑痰易咽矣。連服四劑而痰塊開矣,再服四劑而老痰盡消。
此方肝腎兩治,肝氣宣而肝血養,則肝火不搏聚於胸中,自然老痰不凝滯於脅內。惟是老痰最難速化,此方必須多用,但不可責其近功耳。
此症用寬膜湯亦效。
白芍(三錢),枳殼(三分),甘草(五分),神麯(三錢),白芥子(三錢),炒梔子(一錢),白朮(二錢),鬱金(一錢)
白話文:
白芍一兩,香附一錢,青黛五分,天花粉二錢,白芥子二錢,玄參五錢,茯苓三錢,山藥三錢,水煎服。服用一劑就能輕鬆吐痰,兩劑痰就能順利咽下。連續服用四劑痰塊就會化開,再服用四劑就能徹底清除陳年老痰。
這個方子同時調理肝腎,疏解肝氣並滋養肝血,這樣肝火就不會積聚在胸腔,自然老痰也不會停留在脅肋處。只是老痰非常難以快速化解,這個方子必須多服用,不要急於求成。
這種情況,用寬膜湯也能見效。
白芍三錢,枳殼三分,甘草五分,神麯三錢,白芥子三錢,炒梔子一錢,白朮二錢,鬱金一錢。
水煎服。
人有痰在膈上,大滿大實,氣塞不能伸,藥祛而不得下,人以為邪在上也,誰知是邪在下乎。夫上病宜療下,何以古人用上治吐法而能愈乎。此亦一時權宜之法,非可常用之道。世人遵張子和之教,一見滿實之症,便用吐藥,誰知儘可不吐哉。凡見滿實之症,下之自愈。但下不同耳。
下之者,乃祛入胃中,非祛入腸中也。痰涎上壅於膈,原是胃氣之盛,而本於胃火之盛也。瀉胃火之有餘,自然現胃氣之不足,胃氣無滿實之象,膈中滿實,安能重滿重實耶。勢必痰氣頓消,盡落於胃中矣。何必湧痰上吐,損傷胃氣,使五臟之盡反復哉。
方用降痰舒膈湯:
白話文:
水煎服。
人若有痰滯留在膈膜上,感到胸悶氣短,飽脹難受,呼吸不暢,服藥後痰卻無法排出,人們便以為是邪氣在上,卻不知是邪氣在下。其實,上病應該治療下焦,為何古人使用上治吐法也能治癒呢?這也只是一時權宜之計,並非常規之法。世人遵循張子和的教誨,一遇到滿實之症就用吐藥,卻不知是否所有情況都適合吐法。凡是遇到滿實之症,瀉下便能自愈,只是瀉下的方法不同而已。
瀉下,指的是將痰飲排出胃中,而不是排出腸中。痰涎上壅於膈膜,本就是胃氣過盛,而根源在於胃火過旺。瀉去胃火之餘,自然就會出現胃氣不足的現象,胃氣不再滿實,膈膜中的滿實感自然也會消退。痰氣必然會消散,完全落入胃中。何必用吐法將痰往上嘔吐,損傷胃氣,使五臟功能反覆失調呢?
方用[降痰舒膈湯]:
… (省略藥方內容)
石膏(三錢),天花粉(三錢),厚朴(一錢),枳殼(一錢),半夏(一錢),茯苓(五錢),益智仁(五分)
水煎服。一劑滿實平,二劑滿實盡除,痰亦盡下。
此方瀉胃火而降痰,實有奇功。雖其性亦迅烈不平,然勝於吐法實多也。世人慾用吐法者,先用此方,不效後再用吐藥,有益於生命無窮,幸勿哂醫學平庸,謂用藥之膽怯也。
此症亦可用伸膈湯治之。
栝蔞(三錢),半夏(三錢),枳殼(一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人有遍身俱長大小之塊,累累不一,人以為痰塊也,誰知是氣之不行,而痰因結之而不散乎。夫怪病多生於痰,身中長塊,亦怪病之一也。然而痰生塊結,必有其故。蓋痰之生本於濕,塊之結成於火,故無濕不能生痰,而無痰不能成塊。第痰之生也。
白話文:
石膏、天花粉各三錢,厚朴、枳殼、半夏各一錢,茯苓五錢,益智仁五分,加水煎服。一劑就能讓病情明顯好轉,兩劑就能徹底治愈,痰也會全部排出。
這個方子可以瀉胃火降痰,效果非常顯著。雖然藥性較烈,但比用吐法要好很多。想要用吐法的人,可以先試用這個方子,如果沒有效果再用吐藥,這樣更有利於保命。希望大家不要嘲笑醫學平庸,認為這是用藥膽怯。
這種病也可以用伸膈湯治療。
栝蔞、半夏各三錢,枳殼、甘草各一錢,加水煎服。
有些人身上長了大小不一的塊狀物,很多人以為是痰塊,其實是氣血運行不暢,痰滯留在這些地方無法消散。怪病大多是由痰引起的,身體長塊也是一種怪病。不過痰形成塊狀物,必然有原因。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濕氣,塊狀物的形成則是由於火氣。所以沒有濕氣就不會生痰,沒有痰就不能形成塊狀物。但痰的產生還有其他原因。
雖生於濕,塊之成也,雖成於火,苟氣旺而濕又何留,濕苟不留,火又何從而起,是消塊不必去火,惟在於消痰,亦不必全消夫痰,又在亟補其氣,蓋氣旺則痰消,痰消則塊亦消也。
方用二陳湯加味治之。
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陳皮(二錢),半夏(三錢),白芥子(三錢),姜炒黃連(五分)
水煎服。十劑消半,三十劑全消。
此方本消痰之聖藥,亦消塊之神劑,塊成於痰,消痰即所以消塊也。
此症亦可用礬石消壘散。
澤瀉,半夏(各三錢),茯神,白朮(各五錢),薏仁(一兩),附子(二分),人參(二錢),甘草(五分),白礬(一錢),黃連(三分)
白話文:
雖然腫塊形成於濕氣,但只要氣旺盛,濕氣就不會停留;濕氣不留,火氣也無法產生。所以消腫塊不需要滅火,只需要消痰。也不需要完全消掉痰,重點在於快速補氣,因為氣旺則痰消,痰消則腫塊也會消。
處方用二陳湯加味治療。
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陳皮(二錢),半夏(三錢),白芥子(三錢),姜炒黃連(五分)
水煎服。十劑消半,三十劑全消。
這個方子是消痰的聖藥,也是消腫塊的神方,因為腫塊形成於痰,消痰就是消腫塊的方法。
這種病症也可以用礬石消壘散治療。
澤瀉,半夏(各三錢),茯神,白朮(各五錢),薏仁(一兩),附子(二分),人參(二錢),甘草(五分),白礬(一錢),黃連(三分)
水煎服。十劑自消。
人有性喜食酸,因多食青梅,得痰飲之病。日間胸膈中如刀之刺,至晚而胸膈痛止,膝䯊大痛,人以為胃中之寒,誰知痰飲隨氣升降而作痛乎。夫痰在上宜吐,痰在中宜消,在下宜降。今痰飲在胸膈之間,是痰在上焦也。不可用消痰,降痰之法,必當用吐藥吐之。惟是吐痰必傷其氣,毋論大吐之後,使臟腑反復,多傷胃氣。
而多食酸味之人,則肝木必旺,而恣肆其橫逆之勢,以傷中州之土矣。土傷則胃氣更損,雖久積之痰頓失,新長之痰安保其不再聚乎。治法於吐中而仍行其補胃、平肝之法,使痰去而正又不虧之為得也。(症傷於酸,必用吐法以開之也,乃吐不傷經,尤善用吐也。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服用十劑即可自行痊癒。有些人天生喜歡吃酸,常吃青梅,容易導致痰飲病症。白天胸膈像刀刺一樣疼痛,到了晚上疼痛才停止,膝蓋也很痛,人們以為是胃寒,殊不知痰飲隨著氣的升降而引發疼痛。痰在上焦宜用吐法,在中焦宜用消法,在下焦宜用降法。現在痰飲在胸膈之間,屬於上焦,不能用消痰、降痰的方法,必須用吐藥將它吐出來。但吐痰會傷氣,無論是大量吐痰後,還是臟腑反覆,都會損傷胃氣。
而經常吃酸的人,肝氣必然旺盛,橫逆之氣肆虐,損傷脾胃之土。脾土受損,胃氣就更加虛弱,即使長期積聚的痰飲一下子消失,新生的痰飲又怎麼能保證不再積聚呢?治療方法應在吐痰的同時,還要補胃、平肝,這樣才能既祛痰又不會損傷正氣。因為病症是由於吃酸引起的,所以必須用吐法來治療,而且要採用不傷經絡的吐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方用:
參蘆(一兩),瓜蒂(七枚),白芍(一兩),白芥子(一兩),竹瀝(二合)
水煎服。一劑必大吐,盡去其痰,其痛如失。然後用二陳湯調理,不再痛。
前方名為倒痰湯,用參蘆以扶胃土,用白芍以平肝木,用白芥子、竹瀝共入於瓜蒂之中,吐痰即用消痰之藥,使余痰盡化,舊痰去而新痰不生,得治痰之益,又絕其傷氣之憂也。
此症用蔞蘇飲亦佳。
栝蔞(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三錢),蘇葉(三錢),竹瀝(一合),陳皮(一錢)
白話文:
方用:
人參、蘆根(各一兩),瓜蒂(七枚),白芍藥(一兩),白芥子(一兩),竹瀝(二合)。
水煎服。一劑服用後必能大量嘔吐,將痰液完全排出,疼痛感便會消失。之後再用二陳湯調養,便不會再痛了。
此方名為倒痰湯,使用人參、蘆根來扶助胃土,用白芍藥來平息肝木,白芥子和竹瀝與瓜蒂一同入藥,以吐痰的方式消解痰液,使殘餘的痰液完全化解,舊痰清除後新痰也不再產生,達到治療痰症的效果,同時避免傷害氣血。
此症使用蔞蘇飲亦有療效。
栝蔞(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三錢),蘇葉(三錢),竹瀝(一合),陳皮(一錢)。
水煎服。
人有偶食難化之物,忽然動驚,因而飲食減少,形體憔悴,面色黃瘦,顛寒作熱,數載不愈,人以為勞瘵之症也,誰知痰裹其食而不化乎。夫傷食之病,未有手按之而不痛者,況痰裹其食,其痛尤甚,何以經歲、經年而人未知也。且食至歲月之久,宜當消化,何久留在腹乎。
不知食因驚而留於腹者,食存於兩脅之旁,外有肋骨護之,手按痛處不能及也。食因痰裹,痰既不消,食亦不化,故有留中數載,仍為舊物,人所未知也。兩脅之地,乃肝木之位,痰食積於中,自生如瘧之症,發寒發熱,狀似勞瘵,以勞瘵治之,則驚氣不解,而痰食如故,病何能愈哉。治法開其驚,降其痰食,數載之病一朝可去。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偶爾食用了難以消化的食物,突然受到驚嚇,導致飲食減少,體態消瘦,面色黃白,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這種情況持續多年沒有好轉,人們可能誤認為是肺癆的症狀。然而,實際上可能是食物被痰液包裹,無法消化所致。傷食病的一個特徵就是按壓腹部時會感到疼痛,更不用說是被痰液包裹的食物,疼痛會更加劇烈。為什麼這種狀況能持續多年而被人們忽略呢?
不為人知的是,食物因為驚嚇而停留在腹部,實際上它停留在兩側肋骨旁邊,外面有肋骨保護,所以用手按壓疼痛的地方無法觸及。食物被痰液包裹,痰液沒有消散,食物也無法消化,因此有長期停留於體內,成為舊病,這點不為人知。在兩側肋骨的位置,正是肝臟的所在,痰液和食物積聚在此,會引起類似瘧疾的症狀,出現發寒發熱的情況,看起來像是肺癆,如果按照肺癆來治療,只是驚嚇得不到緩解,而痰液和食物依然存在,病情怎麼會好轉呢?
治療方法應該先解除驚嚇,再降伏痰液和食物,多年的病痛在一朝之間就能得到根治。
方用釋驚湯治之。
白芍(一兩),當歸(五錢),青木香(三錢),大黃(三錢),枳實(一錢),白芥子(三錢),茯苓(三錢),枳殼(一錢),甘草(五分),麥芽(一錢),山楂(十粒)
水煎服。一劑而痰食盡下,不必再劑。
此方消痰降食,專走於兩脅之間,開其驚氣,故奏功如神耳。
此症用易消散亦效。
山楂(三錢),麥芽(三錢),白朮(一兩),鱉甲(一兩),茯苓(三錢),半夏(三錢),附子(一片)
水煎服。
白話文:
方用釋驚湯治之。
藥方:
- 白芍(一兩)
- 當歸(五錢)
- 青木香(三錢)
- 大黃(三錢)
- 枳實(一錢)
- 白芥子(三錢)
- 茯苓(三錢)
- 枳殼(一錢)
- 甘草(五分)
- 麥芽(一錢)
- 山楂(十粒)
用法: 水煎服。
療效: 一劑即可將痰食盡下,不必再服。
方解: 此方消痰降食,專走於兩脅之間,開其驚氣,故奏效如神。
另方: 此症用易消散亦有效。
藥方:
- 山楂(三錢)
- 麥芽(三錢)
- 白朮(一兩)
- 鱉甲(一兩)
- 茯苓(三錢)
- 半夏(三錢)
- 附子(一片)
用法: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