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6)

1. 頭痛門(六則)

況加之肉桂,以助命門之火,同氣相合,故能同群共濟,使宿疾老邪盡行祛散。而腎中水火,又復既濟,何至有再衝上焦之患乎。十劑之後,不再用川芎者,頭痛既痊,不可再用以耗真氣。故改用白芍、當歸,腎肝同治,使木氣無乾燥之憂,而龍雷之火,且永藏於腎宅,尤善後之妙法。倘倦服藥湯,改湯為丸,未為不可也。

此症用五德飲亦佳。

熟地(二兩),麥冬,玄參(各一兩),川芎(五錢),肉桂(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火降,二劑而痛止,連服一月,永不再發。

人有患半邊頭風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約痛於左者為多,百藥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鬱氣不宣,又加風邪襲之於少陽之經,遂致半邊頭痛也。其病有時重有時輕,大約遇順境則痛輕,遇逆境則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風寒之天,則大痛而不能出戶。痛至歲久,則眼必縮小,十年之後,必至壞目,而不可救藥矣。

治法急宜解其肝膽之鬱氣。雖風入於少陽之膽,似乎解鬱宜解其膽,然而膽與肝為表裡,治膽者必須治肝。況鬱氣先傷肝而後傷膽,肝舒而膽亦舒也。方用散偏湯:

白芍(五錢),川芎(一兩),郁李仁(一錢),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香附(二錢),甘草(一錢),白芷(五分)

水煎服。毋論左右頭疼,一劑即止痛,不必多服。

夫川芎止頭痛者也,然而川芎不單止頭痛,同白芍用之,尤能平肝之氣,以生肝之血。肝之血生,而膽汁亦生,無乾燥之苦,而後郁李仁、白芷用之,自能上助川芎,以散頭風矣。況又益之柴胡、香附以開鬱,白芥子以消痰,甘草以調和其滯氣,則肝膽盡舒而風於何藏?故頭痛頓除也。惟是一二劑之後,不可多用者,頭痛既久,不獨肝膽血虛,而五臟六腑之陰陽盡虛也。

若單治膽肝以舒郁,未免銷鑠真陰,風雖出於骨髓之外,未必不因勞因感而風又入於骨髓之中。故以前方奏功之後,必須改用補氣補血之劑,如八珍湯者治之,以為善後之策也。

此症亦可用半解湯:

白芍(一兩),柴胡(二錢),當歸(三錢),川芎(五錢),甘草(一錢),蔓荊子(一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

人有遇春而頭痛者,晝夜不得休息,昏悶之極,惡風惡寒,不喜飲食,人以為中傷寒風之故,而不知非也。《內經》云:春氣者,病在頭。氣弱之人,陽氣不能隨春氣而上升於頭,故頭痛而昏悶也。凡有邪在頭者,發汗以散表邪,則頭痛可愈。今因氣微而不能上升,是無表邪也,無邪而發汗,則虛其虛矣,而清陽之氣益難上升,氣既不升,則陽虛而勢難外衛,故惡風寒。氣弱而力難中消,故憎飲食耳。

治法補其陽氣,則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內無所怯,而外亦自固也。方用升清固外湯:

白話文:

頭痛門(六則)

如果再加上肉桂,可以幫助命門的火氣,與身體的氣息相合,這樣就能夠一起發揮作用,使長久以來的疾病和老舊的邪氣都完全消散。而且腎中的水火也能夠恢復平衡,又怎麼會再有火氣衝到上焦的問題呢?服用十劑之後,不再使用川芎的原因是,頭痛已經痊癒,不應該再用它來消耗身體的真氣。因此改用白芍、當歸,同時調理腎和肝,讓肝木不會過於乾燥,而像龍一樣的火氣,也能永遠藏在腎的居所,這是很好的善後方法。如果覺得服用湯藥很麻煩,改用藥丸也是可以的。

這種情況用五德飲也很好。

藥方:熟地(八錢),麥冬,玄參(各四錢),川芎(二錢),肉桂(少許)

用水煎服。一劑就能讓火氣下降,兩劑就能止痛,連續服用一個月,就能夠永遠不再發作。

有人患有偏頭痛,有時候痛在右邊,有時候痛在左邊,大部分都是痛在左邊,用很多藥都沒效,人們不知道原因。這種病是因為體內氣機鬱結不通暢,又加上風邪侵襲了少陽經,才導致偏頭痛。這個病有時候嚴重,有時候輕微,大概在心情順利的時候疼痛就輕,遇到不順利的事情疼痛就加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又加上寒冷的天氣,就會疼痛得非常嚴重,甚至無法出門。痛到時間久了,眼睛一定會縮小,十年之後,一定會導致眼睛損壞,無法醫治。

治療方法應該要趕快疏解肝膽的鬱氣。雖然風邪侵入的是少陽膽經,看起來應該疏解膽,但是膽和肝互為表裡,要治療膽就必須治療肝。何況是鬱氣先傷肝然後才傷膽,肝氣疏暢了,膽氣自然也會舒暢。藥方使用散偏湯:

藥方:白芍(二錢),川芎(四錢),郁李仁(少許),柴胡(少許),白芥子(少許),香附(少許),甘草(少許),白芷(少許)

用水煎服。無論是左邊或右邊的頭痛,一劑就能止痛,不必多服。

川芎是止頭痛的藥,但是川芎不只是止頭痛,和白芍一起使用,更能平肝氣,促進肝血的生成。肝血產生,膽汁也會產生,沒有乾燥的困擾,之後再用郁李仁、白芷,自然能幫助川芎,來驅散頭風。況且又加入柴胡、香附來疏解鬱結,白芥子來化痰,甘草來調和滯氣,這樣肝膽都舒暢了,風邪又在哪裡藏身呢?所以頭痛馬上就消失了。但是吃了一兩劑之後,就不可以再多吃,因為頭痛時間久了,不僅是肝膽血虛,而是五臟六腑的陰陽都虛弱了。

如果單獨治療肝膽來疏解鬱結,難免會損耗真陰,風邪雖然從骨髓外跑出來,也未必不會因為勞累或外感風寒而再次侵入骨髓。因此在前方的藥方見效之後,必須要改用補氣補血的藥方,例如八珍湯來治療,作為善後的對策。

這個症狀也可以用半解湯:

藥方:白芍(四錢),柴胡(少許),當歸(一錢),川芎(二錢),甘草(少許),蔓荊子(少許),半夏(少許)

用水煎服。

有人遇到春天就會頭痛,白天晚上都無法休息,頭昏腦脹,非常難受,怕風怕冷,不喜歡吃東西,人們以為是中傷寒,但是不知道不是這樣。《內經》說:春天的病,病在頭。氣弱的人,陽氣不能夠隨著春天的氣息上升到頭部,所以會頭痛和頭昏腦脹。凡是有邪氣在頭部,透過發汗來驅散表邪,頭痛就可以痊癒。現在是因為氣虛而無法上升,是沒有表邪的,沒有邪氣卻發汗,就會讓虛弱的身體更虛弱,而清陽之氣就更難上升,氣既然不上升,陽氣虛弱就難以抵禦外邪,所以才會怕風怕冷。氣虛而沒有力氣消化食物,所以才會不喜歡吃東西。

治療方法是補足陽氣,清氣就會上升,濁氣就會下降,身體內部沒有虛怯,外面自然也會穩固。藥方使用升清固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