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瘧疾門(十則)
人有發瘧,先腰痛頭疼目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熱如火熾,熱止,汗出不能即干,遍身骨節無不痠痛,小便短赤,世俗皆稱脾寒,此乃太陽膀胱經之瘧也。夫風邪從太陽經而入,即瘧邪也。惟是冬月風邪入太陽而成傷寒。若夏秋風邪入太陽而成瘧耳。蓋冬月之風乃至寒之風,夏秋之風乃至熱之風也,風不同而病亦異。
總之,無食、無痰不能成瘧。夏秋之閒,明是熱風作祟,裹住痰食不化,行於陰而作寒,行於陽而作熱也。夫痰食之類,遇寒則停住,遇熱宜流通。何反裹痰食而不化,此乃寒熱酷烈,因脾胃之衰盛,以分勝負。邪旺之極,正不能敵邪,遂至狼狽,無津液以養身體,骨節所以痠痛也,正既不能敵邪,邪勢更張,反堵截其關津路口,小便不能遽出,而邪火入之,此所以短赤也。治法健脾胃之土,散太陽之邪,消痰化食,邪無所恃而自散矣。
白話文:
人若發瘧疾,會先出現腰痛、頭痛、眼睛沉重,感覺寒冷從背部升起,先寒後熱,熱得像火燒一樣,熱退後,流汗卻不容易乾,全身骨節都酸痛,小便量少且呈紅色。一般人會說這是脾寒,其實這是太陽膀胱經的瘧疾。風邪從太陽經入侵,就會變成瘧邪。只不過冬天風邪入侵太陽經會造成傷寒,而夏秋風邪入侵太陽經則會造成瘧疾。這是因為冬天的風是寒風,夏秋的風是熱風,風不同,疾病也會不同。
總而言之,沒有飲食積滯、沒有痰濕,就不會得瘧疾。夏秋之際,正是熱風盛行的季節,痰食積聚不化,在陰處則表現為寒,在陽處則表現為熱。痰食遇到寒就會停留,遇到熱就會流通,為什麼反而會裹住痰食不化呢?這是因為寒熱交替激烈,由於脾胃虛弱或強盛,而決定了勝負。邪氣過於旺盛,正氣無法抵抗邪氣,就會處於劣勢,沒有津液來滋養身體,所以骨節才會酸痛。正氣無法抵抗邪氣,邪氣更加猖獗,反而堵塞了關節的津液通道,小便無法順暢排出,邪火入侵,所以小便才會量少且呈紅色。治療方法是健脾胃之土,散太陽之邪,消痰化食,邪氣失去依附就會自行消散。
方用開邪散:
白朮(五錢),茯苓(五錢),前胡(一錢),柴胡(一錢),甘草(五分),豬苓(二錢),人參(一錢),青皮(一錢),枳殼(一錢),白豆蔻(三分),山楂(一錢),半夏(一錢)
白話文:
方用開邪散:
白朮(五錢),茯苓(五錢),前胡(一錢),柴胡(一錢),甘草(五分),豬苓(二錢),人參(一錢),青皮(一錢),枳殼(一錢),白豆蔻(三分),山楂(一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再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健脾胃之氣,則土旺敢與邪戰。健脾胃之中,用利水化濕之藥,引邪直走於膀胱太陽之經,邪從太陽而入,仍從太陽而出,在本經尤易分消耳。方中不專散太陽之邪,而兼表少陽之郁。蓋少陽乃太陽之去路,早斷其竄走之途,則邪不得不仍趨太陽原路而去。況消痰化食之品,無不用之得宜,則堂堂之陣,自然望旗幟而驚遁矣。
此症用加味四君湯亦甚效。
人參,甘草,桂枝(各一錢),白朮,茯苓(各五錢),半夏(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喝水煎的藥,第一次喝藥效輕微,第二次再喝藥效又減輕,三次喝完就會完全康復。這個方子能健脾胃,讓脾胃強壯,就能與邪氣抗衡。方子中用利水化濕的藥物,把邪氣引導到膀胱太陽經,讓邪氣從太陽經進入,再從太陽經出去,在這個經脈裡更容易消散。方子中不單單針對太陽經的邪氣,還兼顧少陽經的鬱結。因為少陽經是太陽經的去路,及早切斷邪氣竄走的路徑,邪氣就只能循著太陽經原路排出。而且方子中使用了消痰化食的藥物,使用得當,就能像佈陣一樣,讓邪氣望風而逃。
這個病症用加味四君湯也很有效。
藥方:人參、甘草、桂枝(各一錢),白朮、茯苓(各五錢),半夏(二錢)。水煎服。
人有發瘧之時,身先發熱,頭疼鼻乾,渴欲飲水,目眴眴不得眠,甚則煩躁,畏火光,厭聽人聲喧譁,人謂熱病,誰知是陽明胃經之瘧乎。夫陽明胃土也,邪入陽明,其勢自大。蓋陽明多氣多血之經,其容水穀亦至盛,宜足以容邪,何邪入反能作祟,蓋水穀之氣盛,正足資盜賊之糧也。譬如賊居深山,勢不甚張,及至入於城市,則妄行流毒,恣其擄掠無有止足也。
陽明胃經之邪,亦復如是。若胃中水穀未足充其飢渴,必索水以救其內炎。渴甚多飲,則水停於心胃之中,心氣為水所遏,不得下交於腎,則心腎兩開,何能寐乎。心不能下交於腎,則腎畏火炎,何敢上交於心,以滋心中之液。自然心無所養而煩躁生,火邪更熾,傷火畏火,喜靜而不喜動,人聲喧譁安得不惡。
白話文:
當人發燒時,會先感到身體發熱,頭疼鼻乾,口渴想喝水,眼睛昏花睡不著,嚴重時還會煩躁不安,怕光怕吵,人們都以為這是熱病,卻不知道這是陽明胃經的瘧疾。陽明胃經屬胃土,邪氣進入陽明,其勢力就會很大。因為陽明經氣血充盈,容納水穀的能力也很強,理應足以容納邪氣,為何邪氣侵入反而能作祟?因為水穀之氣旺盛,正好為邪氣提供滋養。就像賊人躲在深山,勢力並不大,一旦進入城市,就會橫行霸道,肆意搶掠,無所顧忌。
陽明胃經的邪氣也一樣。如果胃中水穀不足,無法滿足其飢渴,就會拼命喝水來解內熱。喝太多水,水就會停留在心胃之中,心氣被水阻礙,無法下行至腎,導致心腎分離,自然無法入睡。心氣無法下行至腎,腎臟就會畏懼火熱,不敢上行至心,滋養心液。於是心臟無所滋養,便會煩躁不安,火邪更加旺盛,受傷於火而畏懼火,喜歡安靜而不喜活動,人聲喧嘩自然就會厭惡。
總皆陽明熱邪作祟也。治法可不急瀉其陽明之熱邪乎。然而火邪居於胃中,爍干津液,胃氣必虛,但瀉其邪,不補其正,則正氣消亡,邪益跳梁,是終無痊可之日也。故必須補中以瀉其火熱之邪,則正不傷,而邪亦易解也。
方用平陽湯:
乾葛(二錢),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貝母(三錢),橘紅(一錢),石膏(三錢),麥冬,(五錢),柴胡(一錢),茯苓(五錢)
水煎服。一劑輕,再劑又輕,四劑全愈。
此方以人參、白朮助脾胃之氣,乾葛、石膏瀉陽明之火邪,貝母、橘紅消陽明之痰食,麥冬滋肺經之炎,柴胡舒膽經之郁,茯苓瀉太陽之滯,既攻補兼施,復彼此相制,邪安得不退避哉。
白話文:
這一切都是因為陽明經的熱邪作祟。治療方法難道不應該趕快瀉去陽明經的熱邪嗎?然而火邪停留於胃中,燒乾津液,胃氣必然虛弱。如果只瀉去邪氣,不補益正氣,就會導致正氣消亡,邪氣更加猖獗,最終無法痊癒。因此,必須補益中氣,同時瀉去火熱之邪,這樣正氣就不會受損,邪氣也容易消除。
藥方使用「平陽湯」:
乾葛(二錢),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貝母(三錢),橘紅(一錢),石膏(三錢),麥冬(五錢),柴胡(一錢),茯苓(五錢)
水煎服。一劑藥效輕微,第二劑藥效更輕,到第四劑就完全痊癒。
這個藥方以人參、白朮補益脾胃之氣,乾葛、石膏瀉去陽明經的火邪,貝母、橘紅消解陽明經的痰食,麥冬滋潤肺經的炎症,柴胡舒緩膽經的鬱結,茯苓瀉去太陽經的阻塞。既攻邪又補正,而且互相制衡,邪氣怎麼能不退卻呢?
此症用伐邪湯亦效。
石膏,人參(各三錢),半夏,柴胡(各二錢),麥冬(五錢),茯苓(一兩),甘草,厚朴,枳殼(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瘧病初發之時,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脹悶作痛,或嘔或不嘔,人以為火熱之瘧也,誰知是少陽膽經之瘧乎。夫風邪入於人身,不敢遽入於臟,每伏於半表半里之間,乘人虛弱而後深入,進退於表裡,而寒熱生焉。故進與陰相爭則寒,出與陽相爭則熱。半表半裡者,少陽之地也。
瘧發之時,必有寒熱之兆,寒熱之往來,適在少陽所主之位。口苦者,膽汁外泄也。耳聾者,膽氣不舒也。胸脅脹悶作痛者,膽血有滯也。或嘔或不嘔者,膽邪挾痰食而上衝也。治瘧之法甚多,烏可舍少陽而別治。然治少陽之瘧,有偏陰偏陽之分,偏陰則多寒,偏陽則多熱。
白話文:
這個病症可以用伐邪湯治療,效果很好。
配方:石膏、人參各三錢,半夏、柴胡各二錢,麥冬五錢,茯苓一兩,甘草、厚朴、枳殼各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些人得了瘧疾初期,會出現發冷發熱交替,口苦耳聾,胸脅脹悶疼痛,甚至嘔吐或不嘔吐的症狀。很多人以為是火熱引起的瘧疾,卻不知道這是少陽膽經的瘧疾。風邪入侵人體後,不敢直接進入臟腑,通常會停留在半表半裡的部位,等到人體虛弱時才會深入。它在表裡之間進進退退,就會引起寒熱交替。半表半裡是少陽經的部位。
瘧疾發作時,一定會有寒熱交替的現象,寒熱交替的部位正好是少陽經所主管的部位。口苦是膽汁外泄的表現。耳聾是膽氣不舒的表現。胸脅脹悶疼痛是膽血瘀滯的表現。嘔吐或不嘔吐是膽邪挾帶痰食上衝的表現。治療瘧疾的方法有很多,怎麼能捨棄少陽經,而用其他方法治療呢?但是治療少陽經的瘧疾,要區分偏陰偏陽的類型,偏陰就比較寒,偏陽就比較熱。
有純熱無寒,有純寒無熱之時,補偏救敝,總不可離少陽而求協其和平也。
方用和瘧湯:
柴胡(三錢),當歸(一兩),白朮(五錢),茯苓(五錢),半夏(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五錢),白芍(五錢),山楂(一錢),青皮(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無一味不入少陽之經絡,又無一味不入脾胃之臟腑,祛邪復能輔正,解表隨可固里,真和解之仙丹,非特祛瘧之神劑也。
此瘧用首攻湯亦效。
白話文:
有些時候病症只有熱症,沒有寒症;有些時候只有寒症,沒有熱症。治療時要根據偏性,補其不足,但總不能離開少陽經,才能使身體恢復平衡。
可以服用和瘧湯:柴胡三錢,當歸一兩,白朮五錢,茯苓五錢,半夏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五錢,白芍五錢,山楂一錢,青皮一錢。水煎服。一劑症狀減輕,二劑症狀更輕,三劑即可痊癒。
此方藥材都走少陽經,也都能入脾胃,既能祛除邪氣又能扶正,既能解表又能固護內里,是真正的和解聖藥,不僅僅是治療瘧疾的神奇藥方。
用首攻湯治療瘧疾也會有效果。
白芍(五錢),當歸(二錢),茯苓(五錢),半夏(二錢),香附(三錢),羌活(五分),甘草,神麯(各一錢)
水煎服。
人有發瘧之時,先寒作顫,寒後變熱,面色蒼白,善起太息之聲,甚者狀如欲死,或頭疼而渴,人以為寒熱相間之瘧,誰知是厥陰肝經之瘧乎。夫肝經之瘧,由少陽膽經而入。若肝木自旺,則少陽之邪何敢深入,今因肝木之虛,邪遂乘機突入矣。肝氣本急,邪入肝中,宜有兩脅脹滿之兆。
茲安然不見有此等之病,是肝之大虛也。蓋肝旺必怒,不怒而起太息之聲者,是肝弱之極,不敢怒而又不能制其邪,故反生太息也。甚如欲死者,因氣逆不能發聲也。氣逆則火升於上,而不易下降,咽喉自存火氣而作渴矣。治法自宜急補肝以祛邪,不可縱邪以伐肝也。
白話文:
藥方包括:白芍(五錢)、當歸(二錢)、茯苓(五錢)、半夏(二錢)、香附(三錢)、羌活(五分)、甘草、神麲(各一錢)。
請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在發燒時,會先感到寒冷顫抖,然後轉為發熱,面色蒼白,常嘆息不已,嚴重時似乎要死去,或者頭痛口渴,人們以為這是寒熱交替的瘧疾,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厥陰肝經的瘧疾。肝經的瘧疾源自少陽膽經。如果肝木旺盛,那麼少陽的邪氣就不敢深入,現在我們看到肝木虛弱,邪氣就趁機侵入。肝氣原本就急躁,邪氣進入肝臟,通常會出現兩側脅肋脹滿的症狀。
現在沒有出現這種症狀,表明肝已經大虛了。因為肝木旺盛時會表現出怒氣,如果沒有表現出怒氣卻嘆息不止,這表示肝氣極弱,無法表現出怒氣,又無法控制邪氣,因此才會有嘆息的情況。嚴重到像要死去一樣,是因為氣逆,無法發出聲音。氣逆使火氣上升,難以下降,喉嚨自然會產生火氣而感到口渴。治療方法應該迅速補肝以驅邪,不可以放任邪氣損害肝臟。
方用補肝祛瘧湯:
白芍(一兩),當歸(一兩),何首烏(生用,一兩),鱉甲(三錢),茯苓(五錢),青皮(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二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愈。
此方全不祛邪,純補肝氣,肝氣旺而邪氣難留。得柴胡引出於少陽之分,則邪有出路,自然易解矣。
此症用護肝湯亦效。
熟地,鱉甲(各五錢),山茱萸(二錢),何首烏(三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一兩),柴胡(一錢五分)
白話文:
使用【補肝祛瘧湯】配方: 白芍(一兩),當歸(一兩),何首烏(生用,一兩),鱉甲(三錢),茯苓(五錢),青皮(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二錢),甘草(一錢) 用水煮後服用。喝一次會有所好轉,第二次就完全康復了。 此處方不是去除病邪,而是純粹滋養肝氣,讓肝氣旺盛使病邪不易停留。藉由柴胡引導到少陽經絡,使得病邪有出口,自然容易解除。 這個病症也可以使用【護肝湯】有效果。 熟地、鱉甲(每個五錢),山茱萸(二錢),何首烏(三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一兩),柴胡(一錢五分)
水煎服。
人有發瘧之時,先寒後熱,寒從腹起,善嘔,嘔已乃衰,熱過汗出乃已,人以為感邪作瘧,誰知邪盛於太陰之脾經乎。夫脾乃濕土,原易生痰,食即難化,又得風邪合之,自易成瘧。夫各經之瘧,俱宜兼顧脾土,豈脾土自病,反置脾於不補乎。惟是脾乃濕土,其性原濕,單補脾土,則土不能遽健,痰濕之氣不能驟消,嘔吐之逆未易安也。
必須兼補命門之火,則土得溫和之氣,而痰濕自化,風邪無黨難於作威,欲久踞脾而不可得矣。故治法不治脾不可,單治脾亦不可也。
方用溫脾祛瘧湯:
白朮(一兩),茯苓(五錢),山藥(五錢),芡實(五錢),人參(三錢),肉桂(一錢),炮姜(一錢),橘皮(一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白豆蔻(三粒)
白話文:
溫脾祛瘧湯 方解
用法: 水煎服。
病症: 患者發瘧時,先感到寒冷,之後發熱,寒氣從腹部開始,容易嘔吐,嘔吐完後就衰弱,發熱後出汗則病症消失。人們以為是感受外邪導致瘧疾,卻不知邪氣盛行於太陰脾經。
病因分析: 脾主濕土,原本就容易生痰,飲食不易消化,再加上外感風邪,便容易形成瘧疾。各種經絡的瘧疾,都應該兼顧脾土。脾土本身生病,卻不補脾,這是不合理的。
治療難點: 脾是濕土,其性本來就濕,單純補脾土,土氣不能迅速健壯,痰濕之氣無法快速消除,嘔吐的逆氣也不易安寧。
治療方法: 必須兼顧補益命門之火,使脾土得到溫和的氣息,痰濕自然化解,風邪無處依附,便難以作威作福,無法長期停留在脾土之中。因此,治療瘧疾,單補脾土不行,單治脾土也不行。
方劑: 溫脾祛瘧湯
藥物組成:
- 白朮(一兩)
- 茯苓(五錢)
- 山藥(五錢)
- 芡實(五錢)
- 人參(三錢)
- 肉桂(一錢)
- 炮姜(一錢)
- 橘皮(一錢)
- 半夏(一錢)
- 甘草(一錢)
- 白豆蔻(三粒)
水煎服。一劑嘔吐定,二劑寒熱除,三劑全愈。
夫瘧病多本於脾寒,此方尤治脾寒聖藥,凡是脾胃虛寒而得瘧症者,將方煎服無不神效,正不必問其一日、二日之瘧也。
此症用加味術苓湯亦效。
白朮(二兩),茯苓(五錢),半夏(三錢),肉桂(二錢),生薑(一兩),白豆蔻(三粒)
水煎服。
人有發瘧之時,寒熱俱盛,腰痛脊強,口渴,寒從下起,先腳冷,後由腿冷至臍,由臍冷至手而止,其頸以上則不冷,人以為寒瘧也,誰知是足少陰腎經之瘧乎。此瘧最宜早治,亦須補陰為主,倘不補其陰,開手用祛邪之藥,必變為四日兩發之瘧也。蓋此瘧原是內傷於陰,邪乘陰虛而入之。
白話文:
煮水飲用。一劑後嘔吐會停止,二劑後寒熱現象消除,三劑後完全康復。
瘧疾通常源自脾臟寒氣,這方子尤其對治療脾臟寒氣非常有效,只要是脾胃虛弱導致的瘧疾,按照方子煮水服用,效果都非常神奇,不用問患者是否每天都有發作。
此病使用加味術苓湯也能取得好效果。
白朮(二兩),茯苓(五錢),半夏(三錢),肉桂(二錢),生薑(一兩),白豆蔻(三粒)
煮水飲用。
當有人發作瘧疾時,寒熱同時嚴重,腰痛脊背僵硬,口渴,寒意從下部開始,先是腳冷,然後由腿冷到腹部,接著腹部冷到手,頭部以上並不會感到寒冷,一般人認為這是寒性瘧疾,但實際上是足少陰腎經的瘧疾。這種情況最適合早期治療,且主要應補充陰氣,如果不補足陰氣,開始使用清除邪氣的藥物,可能會轉變成四天發作一次的瘧疾。因為這種瘧疾原本就是由陰虛引起的內部損傷,邪氣乘機進入陰虛的部位。
初起時,陰不甚虛,即用補陰之劑,加入散邪之味,則隨手奏功。無如人但去祛邪,不知補正,遂至陰愈虛而邪益深也。雖然邪乘陰虛深入,吾仍補其陰,陽日盛而邪日退,何不可治之有。夫邪既深入,尚且補其陰而邪退,況邪初入之時,補陰而邪有不速退者乎。
方用退邪湯:
熟地(一兩),何首烏(生用,一兩),當歸(五錢),鱉甲(五錢),茯苓(五錢),山藥(五錢),白芥子(三錢),柴胡(五分),人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四劑全愈。
此方補腎中之陰,何加入柴胡、人參舒少陽之氣,健脾胃之土耶,不知邪入於腎,必須提出於少陽半表半裡之間,風邪易於消散。又恐柴胡入於至陰,而提出於至陽,非用人參則升提無力,故用之以健其脾胃,則脾胃有生氣,陽足以升陰也。況鱉甲、首烏,俱是入陰攻邪之藥,邪見陰分之中無非能征善戰之將,何敢久戀於陰而不去乎。越出於陽分,陽氣不虛,豈容邪之存住,陰陽並攻,邪見之卻走矣。
白話文:
剛開始生病的時候,身體的陰氣還沒有很虛弱,就可以直接使用補陰的藥物,再加入一些驅除邪氣的成分,這樣就可以很快見效。可是有些人只知道驅除邪氣,卻不重視補養正氣,結果導致陰氣越來越虛,邪氣反而越來越深。
即使邪氣已經趁著陰氣虛弱深入體內,我們仍然可以繼續補養陰氣,因為陽氣一天比一天旺盛,邪氣就會一天比一天衰退,怎麼會治不好呢?既然邪氣已經深入體內,我們還可以透過補養陰氣來驅除它,更何況邪氣剛進入的時候,補養陰氣就可以讓它迅速退散呢?
退邪湯
的配方是:
熟地黃(一兩),何首烏(生用,一兩),當歸(五錢),鱉甲(五錢),茯苓(五錢),山藥(五錢),白芥子(三錢),柴胡(五分),人參(三錢)
用水煎服。喝一劑病症就減輕,喝兩劑就更減輕,喝四劑就能痊癒。
這個方子主要用來補腎中的陰氣,為什麼還要加入柴胡、人參來疏通少陽之氣,健脾胃呢?因為邪氣入侵腎臟,必須把它從半表半裡的少陽經脈中逼出來,這樣風寒邪氣才會容易消散。另外,也擔心柴胡進入至陰的部位後,卻無法把它從至陽的部位逼出來,所以必須加入人參來幫助升提,才能讓它順利出來。因此,我們使用人參來健脾胃,使脾胃充滿生氣,陽氣才能夠升起,幫助陰氣上升。
再者,鱉甲和何首烏都是進入陰分攻打邪氣的藥物,邪氣在陰分之中,就如同勇猛善戰的將軍,怎麼敢長期逗留在陰分而不離開呢?一旦它被逼出陽分,陽氣又不虛弱,怎麼可能容許它停留呢?陰陽雙管齊下,邪氣看到就會逃跑!
此症用四瘧散亦效。
熟地(二兩),白朮(一兩),甘草(一錢),山茱萸(一兩),人參(五錢),白芥子(三錢),柴胡(三分),荊芥(一錢,炒黑)
水煎服。
人有四日兩頭髮瘧者,終年累月不愈,但有熱而不寒,雖有汗而不渴,每發於夜,人以為陰虛之極,誰知是陽衰之極乎。夫邪入人身每乘陰陽之虛,然瘧之初入,必先入陽,而後入陰,入於陽則發近,入於陰則發遠,入於至陰之中,則其發更遠。四日兩發者,乃《內經》所云間二日之瘧。
白話文:
這個病症使用四瘧散也有效果。
藥方
熟地(二兩),白朮(一兩),甘草(一錢),山茱萸(一兩),人參(五錢),白芥子(三錢),柴胡(三分),荊芥(一錢,炒黑)
用法
水煎服。
說明
有些人每隔四天發兩次瘧疾,持續一年甚至更久,無法治癒。他們雖然有發熱現象,卻不覺得寒冷,雖然會流汗卻不口渴,而且每次發作都在晚上。許多人認為這是陰虛到了極點,卻不知道這是陽氣衰竭的極致。
邪氣入侵人體時,往往趁著陰陽虛弱之時入侵。但是,瘧疾剛開始入侵時,必定先侵入陽氣,然後再侵入陰氣。侵入陽氣時,發病時間較近;侵入陰氣時,發病時間較遠;侵入至陰之中時,發病時間就更遠了。
每隔四天發兩次瘧疾,是《內經》中所說的“間二日之瘧”。
即邪入於至陰也,最難祛逐,以陽氣衰微,不敢與邪相戰,邪得安居於至陰之中耳。夫邪正原不兩立,正不容邪,而邪每欺正。今邪居於至陰,譬如強梁之輩,僑寓人家,欺主人之軟弱,鵲巢鳩居,心忘主人於戶外矣。四日兩發之瘧,情形實有相似。故治法必須大補陽氣,後益之以攻陰邪之藥,則邪出而與陽相角,始可成功。
倘以為陰虛,惟用滋陰之藥,則邪且樂得相資,雖佐之祛邪之味,彼且謹閉至陰之藏而不出矣。
方用提陰升陽祛邪湯:
人參(一兩),白朮(一兩),何首烏(生用,一兩),鱉甲(一兩),茯苓(五錢),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肉桂(一錢),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
白話文:
當邪氣入侵至陰之處時,最難驅逐,這是因為陽氣衰弱,不敢與邪氣相抗,邪氣便得以安穩地潛藏在至陰之中。邪氣與正氣本就不共戴天,正氣不容邪氣,而邪氣卻總是欺負正氣。如今邪氣藏身於至陰,就像強盜佔據了別人家,欺負主人軟弱,鳩佔鵲巢,完全忘記了主人在屋外。四日兩發的瘧疾,情況也十分相似。因此,治療方法必須先大補陽氣,然後再添加攻打陰邪的藥物,這樣邪氣才會被逼出來與陽氣交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如果誤以為是陰虛,只用滋補陰氣的藥物,邪氣反而會藉此壯大,即使加入驅邪的藥物,它也會緊緊地藏在至陰之處,不願出來。
處方
提陰升陽祛邪湯
- 人參(一兩)
- 白朮(一兩)
- 何首烏(生用,一兩)
- 鱉甲(一兩)
- 茯苓(五錢)
- 熟地(一兩)
- 山茱萸(五錢)
- 肉桂(一錢)
- 柴胡(一錢)
- 白芥子(三錢)
說明
這段文字描述了邪氣入侵至陰的病理以及治療方法。它強調了補陽氣的重要性,並指出單純滋陰可能會導致邪氣更加猖獗。提陰升陽祛邪湯是針對這種病症而設計的方劑,包含補氣、滋陰、驅邪等功效。
水煎服。二劑反覺寒熱交戰而病重,再服二劑,寒熱不生,全愈矣。
此方雖陰陽雙補,而意重補陽。陽旺則敢與邪鬥,故初服之而病重者,正陽氣與邪氣交戰也。兼補陰者,助其陰氣之旺,則陰旺而邪不敢重回於至陰之內。用柴胡於補陰、補陽之中者,提出陰氣以交於陽,則邪亦從陰俱出,一遇陽氣,則彼此大哄。又有鱉甲、何首之輩,超勇絕倫,邪有不披靡而遁哉。故一戰不勝,連戰未有不勝者也。
此症用遠瘧湯亦佳甚。
人參,山茱萸,鱉甲,當歸(各一兩),白朮,熟地(各二兩),山藥(五錢),附子(一錢),柴胡(五分),白芥子(三錢)
白話文:
煮水飲用。服用了兩劑後反而覺得寒熱交纏,病情加重,再服用兩劑後,寒熱消失,完全痊癒了。
這個方子雖然同時滋補陰陽,但主要注重補充陽氣。陽氣充足時纔敢與邪氣抗爭,所以初次服藥病情加重的情況,正是陽氣與邪氣抗爭所致。同時補充陰氣,有助於提升陰氣,讓陰氣強盛,邪氣就不敢再次進入陰氣深處。在補充陰陽的過程中使用柴胡,是為了促進陰氣與陽氣交合,邪氣也會隨著陰氣一起離開,一遇到陽氣,就會相互衝突。還有像鶴甲、首烏這樣非常勇猛的藥材,邪氣見了無不逃遁。所以一場戰役未能勝利,連續的戰鬥卻沒有不勝利的。
這個症狀用遠瘧湯治療也很適合。
人參、山茱萸、鶴甲、當歸(各一兩)、白朮、熟地(各二兩)、山藥(五錢)、附子(一錢)、柴胡(五分)、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
人有哀哭過傷,病後成瘧,困倦甚疲,人以為瘧母之未消,誰知是陰陽兩虧乎。夫瘧之盛衰,全視乎陰陽之衰旺也。下多亡血,亡其陰也。悲哀傷氣,傷其陽也。陰陽兩虧,正氣虛極,何能與邪氣相爭,惟聽瘧邪之往來,邪盛則盛,邪衰則衰,治法宜助正以祛邪,倘惟事攻邪,而不知補正,則正氣愈虛,汗必大出,陰虛陽散,欲不亡得乎。
方用救正湯:
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白朮(二兩),炙甘草(一錢),當歸(五錢),半夏(三錢)
水煎服。連服數劑瘧止,十劑全愈。
白話文:
水煎服。
人若因哀哭過度而傷心,病後又染上瘧疾,感到困倦疲憊不堪,人們往往以為是瘧疾的根源「瘧母」未消,卻不知是陰陽兩虛所致。其實,瘧疾的發作和消退,完全取決於陰陽的虛衰和旺盛。下半身失血過多,損傷了陰氣;悲哀傷神,則損傷了陽氣。陰陽兩虧,正氣虛弱到了極點,又如何能與邪氣抗衡呢?只能任由瘧邪來來往往,邪氣盛則瘧疾發作,邪氣衰則瘧疾消退。治療方法應當以扶正為主,輔以祛邪,若只一味攻邪,而不注重補正,則正氣更加虛弱,汗出不止,陰虛陽散,難免會危及生命。
此方名為「救正湯」:
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白朮(二兩),炙甘草(一錢),當歸(五錢),半夏(三錢)
水煎服。連續服用數劑,瘧疾即可止住,服用十劑便可痊癒。
夫瘧邪之久居不散者,正藉痰氣之彌滿耳。補正氣以消痰氣,則正氣自旺,痰氣自消,此瘧之更易痊也。此方全在用半夏之神,補非呆補,消非峻消矣。
此症用救哀湯亦效。
黃耆(一兩),白朮(二兩),人參(五錢),茯苓(一兩),鱉甲,山茱萸,白芍(各五錢),半夏(三錢)
水煎服。
人有一時病瘧,自卯足寒,至酉分方熱,至寅初乃休。一日一夜止蘇一時,人以為風邪之入於營衛也,誰知是寒氣之入於陽明乎。夫足陽明與衝脈,合宗筋而會於氣街,行房之後,陽明與衝脈之氣,皆奪其所用,其中空虛,寒邪相犯,即乘虛而入舍於二經之間,二經過脛會足跗上,因邪之相合,而二經之陽日虧,不能滲榮其經絡,故痁行而不能止也。治法補二經之虛,兼散其寒邪,則陽氣自旺,寒邪難居,得汗可解。
白話文:
長時間的瘧疾不愈,主要是因為體內痰氣過多。通過滋補正氣來消減痰氣,正氣自然強健,痰氣自然消失,這就是瘧疾容易痊癒的原因。這個方法完全依靠半夏的神奇功效,滋補不是簡單的補充,消減也不是激烈的清除。
這個症狀使用「救哀湯」也可以見效。
黃耆(一兩),白朮(二兩),人參(五錢),茯苓(一兩),鱉甲,山茱萸,白芍(各五錢),半夏(三錢)
加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有一時性的瘧疾,從卯時開始發冷,到酉時才開始發熱,到寅初時才停止。一天一夜只有一時的清醒,人們認為這是風邪進入了營衛,但實際上這是寒氣進入了陽明經。足陽明經與衝脈合流,與宗筋會合在氣街,房事後,陽明經和衝脈的氣血都失去了供應,其中空虛,寒邪就趁機侵入,在兩個經絡之間停留。這兩個經絡通過脛骨到腳踝,由於邪氣的合併,導致了兩個經絡的陽氣日益流失,不能充分滋潤經絡,所以瘧疾會持續不斷。治療的方法是補充兩個經絡的虛弱,同時疏散寒邪,這樣陽氣就會旺盛,寒邪難以駐留,得到發汗就可以解除了。
然而足跗道遠,藥力未易驟到,非多加藥餌,何能取勝哉。
方用解寒湯:
人參(五錢),白朮(一兩),附子(三分),蒼朮(三錢),川芎(二錢),柴胡(五分)
水煎服。二劑汗出而愈。
此方用參、術以大補其氣,佐之蒼朮、川芎、柴胡以發其汗,用附子以引至陽明、衝脈、宗筋、氣街之所,自然氣因補而無秘塞之憂,邪得散而無閉結之患矣。
此症用參朮附半湯亦效。
人參(一兩),附子(二錢),半夏(三錢),白朮(二兩)
白話文:
然而腳部經脈距離病灶較遠,藥力不容易快速到達,如果不大量服用藥物,怎麼能夠戰勝病邪呢?
方劑:解寒湯
- 人參(五錢)
- 白朮(一兩)
- 附子(三分)
- 蒼朮(三錢)
- 川芎(二錢)
- 柴胡(五分)
水煎服,服用兩劑,汗出即可痊癒。
這個方劑以人參、白朮大補元氣,輔以蒼朮、川芎、柴胡發散汗液,用附子引導藥力至陽明經、衝脈、宗筋、氣街等處,自然元氣得到補益,無需擔心氣血運行阻塞,邪氣得到散發,也不會有閉塞不通的困擾。
治療此症,也可使用參朮附半湯。
- 人參(一兩)
- 附子(二錢)
- 半夏(三錢)
- 白朮(二兩)
水煎服。二劑全愈,不必再服。
人有瘧病發寅、申、巳、亥之時者,人以為痰瘧也,然亦知為陰中之陽,與陽中之陰乎。夫同一瘧病,何以分其陰陽哉。大約晝發者,為陰中之陽;夜發者,為陽中之陰也。故晝發者發於巳而退於申,巳陽而申陰也;夜發者發於亥而退於寅,亥陰而寅陽也。以此而辨別陰陽,斷不少誤。
然則症既分陰陽,治法烏可合治之乎。吾以為未常不可合治也。雖陽病在於氣虛,陰病在於血少,然而無痰、無食、終不成瘧,消化痰食,寧有異哉。且痰食之不消而結成瘧母,要不離乎肝氣之鬱結,以下剋夫脾土也。疏肝以健土,則脾之氣旺,而痰與食自化,是治肝以治瘧,陰陽正不可異也。
白話文:
煮水後服用。二個藥方完全痊癒,不需要再服藥。
有人在寅、申、巳、亥這幾個時間點發作瘧疾,人們認為這是痰引起的瘧疾,但他們是否知道這是陰中之陽和陽中之陰呢?同樣的瘧疾,為什麼可以區分出陰陽呢?大概白天發作的是陰中之陽,夜晚發作的是陽中之陰。所以白天發作是在巳時開始,在申時結束,巳是陽時,申是陰時;夜晚發作是在亥時開始,在寅時結束,亥是陰時,寅是陽時。根據這個來辨別陰陽,不會有錯誤。
既然病症已經分清了陰陽,治療方法怎麼可以統一呢?我認為並不是一定不能統一治療。雖然陽病在於氣虛,陰病在於血少,但是沒有痰、沒有食物,最終不可能引起瘧疾,消除痰和食物,難道有什麼不同嗎?而且如果痰和食物不能消除,結成瘧母,這必定離不開肝氣的積聚,以及肝克脾土的關係。疏肝以強壯脾土,那麼脾的氣勢就會旺盛,痰和食物自然會被化解,這是治療肝以治療瘧疾,陰陽正當如此。
方用疏肝兩消湯:
白芍(三錢),白朮(五錢),陳皮(一錢),半夏(一錢),當歸(三錢),厚朴(一錢),柴胡(二錢),茯神(三錢),白芥子(一錢)
氣虛者加人參三錢,血虛者加熟地八錢,水煎服。八劑必發大汗而愈。
此方陰陽兩治之法也,陰中引陽以出於陽分,而陰又不傷。陽中引陰以離於陰分,而陽又無損。兩相引而陰陽之正氣日盛,自然兩相制而陰陽之邪氣日消。況氣虛加人參以助陽,血虛加熟地以滋陰,又陰陽之分治,何瘧之不除哉。人見其治瘧之神也,遂以此方能統陰陽而治瘧也,誰知單消痰食,止疏其肝氣之鬱結乎。
白話文:
這方劑名叫疏肝兩消湯,裡面包含白芍、白朮、陳皮、半夏、當歸、厚朴、柴胡、茯神、白芥子等藥材。若病人氣虛,可以加人參;血虛則加熟地。藥材用水煎服,連服八劑,必定會大量出汗,病症就會痊癒。這個方子陰陽兼治,既能引陽氣出於陽分,又不傷陰;也能引陰氣離於陰分,又不損陽,兩者互相配合,陰陽之正氣日益強盛,自然就能抑制陰陽之邪氣,使其逐漸消退。況且,氣虛者加人參助陽,血虛者加熟地滋陰,這又是陰陽分治,瘧疾怎麼可能不除呢?人們看到這個方子治療瘧疾的神奇效果,便以為它能統治陰陽而治瘧,殊不知,它實際上只是消痰食,疏解肝氣鬱結而已。
此症用散母湯亦效。
人參,何首烏,半夏,鱉甲(各三錢),白芍,白朮(各五錢),柴胡(一錢),青皮,神麯(各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使用【散母湯】也有效果。 人參、何首烏、半夏、鱉甲(各自服用三兩)、白芍、白朮(各自服用五兩)、柴胡(一兩)、青皮、神麩(各自服用二兩)。 水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