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7)

1. 痹證門(十一則)

水煎服。

人有咳嗽不寧,心膈窒塞,吐痰不已,上氣滿脹,不能下通,人以為肺痹也。肺痹之成於氣虛,盡人而不知也。夫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統轄一身之氣,無經不達,無臟不轉,是氣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肺病則氣病,而氣病則肺亦病。然則肺痹即氣痹也,肺痹既為氣痹,治肺痹者烏可舍氣而不治乎?但肺雖主氣,而補氣之藥,不能直入於肺也,必須補脾胃之氣以生肺氣。然而生肺氣者,止有脾胃之土。

而克肺者有心焉;仇肺者有肝焉;耗肺者有腎焉。一臟腑之生,不敵眾臟腑之克,此氣之所以易衰,而邪之所以易入也。且脾胃之土,又能暗傷肺金。蓋飲食入胃,必由脾胃之氣以轉入於肺,今脾胃既受風寒濕之邪,則邪亦隨脾胃之氣,而輸之於肺,而肺乃受傷矣。況多怒而肝之氣逆於肺,多欲而腎之氣逆於肺,肺氣受傷,而風寒濕之邪遂填塞肺竅而成痹矣。方用肺痹湯治之。

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白芍(五錢),蘇葉(二錢),半夏(一錢),陳皮(一錢),枳殼(三分),黃連(三分),肉桂(三分),神麯(五分)

水煎服。連用二劑而咳嗽安,再用二劑而窒塞開矣,用十劑而諸症盡愈。

或謂人參助氣是矣,但多用恐助邪氣,何以用之咸宜乎?不知肺氣之虛以成痹,非肺氣之實以成痹也。人參畏實不畏虛,況又有蘇葉以治風,半夏以消濕,肉桂以祛寒,則邪何能作祟哉。而且白朮、茯苓以健脾開胃,白芍以平肝,黃連、肉桂以交心腎,則肺氣自寧,自然下降,正不必陳皮之助矣。

此症可用助氣散痹湯:

甘草,半夏,乾薑(各一錢),桔梗,茯神(各三錢),人參(二錢),陳皮,紫菀(各五分),花椒,黃芩(各三分)

水煎服。

人有下元虛寒,復感寒濕,腰腎重痛,兩足無力,人以為此腎痹也。而腎痹之成,非盡由於風寒濕也。夫腎雖寒臟,而其中原自有火,有火則水不寒,而風寒濕無從而入。無奈人過於作強,將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隨流而去,使生氣之原,竟成為藏冰之窟,火不能敵寒,而寒邪侵之矣。寒氣直入於腎宮,以邪招邪,而風濕又相因而至,則痹症生矣。

法不必去邪,惟在補正。補正者,補腎中之火也。然而火非水不長,補火必須補水,但補水恐增其濕,濕旺而風寒有黨,未必能遽去,為憂。孰知腎水者,火中之水也,此乃真水而非邪水也。真水衰而邪水始盛;真水盛而邪水自衰,故補真水而實足以制邪水也。況水中有火,何濕不去乎。

夫最難治者,水邪也,水邪既去,風寒不治而自散矣。方用腎痹湯:

白朮(一兩),山茱萸(五錢),茯苓(五錢),薏仁(五錢),杜仲(三錢),肉桂(一錢),附子(五分),防己(五分),石斛(二錢),地骨皮(五錢)

白話文:

痹證門(十一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咳嗽不止,胸口悶塞,不停吐痰,呼吸急促,感覺胸腹脹滿,無法順暢向下通氣,人們認為這是肺痹。其實肺痹的形成是因為氣虛,但大家都不知道。肺是輔助君主的官員,負責調節氣機,統領全身的氣,氣的運行無處不到,無臟腑不被它影響,氣是肺的根本,肺是氣的主導。肺生病則氣生病,氣生病則肺也跟著生病。這樣說來,肺痹其實就是氣痹,既然肺痹是氣痹,那麼治療肺痹怎麼可以不重視氣的調理呢?雖然肺主管氣,但是補氣的藥物並不能直接進入肺,必須要補養脾胃之氣,才能夠產生肺氣。而能夠產生肺氣的,只有脾胃的土氣。

能夠剋制肺的,有心;與肺作對的,有肝;耗損肺的,有腎。一個臟腑的生氣,抵不過眾多臟腑的剋制,這就是氣容易衰弱,邪氣容易侵入的原因。而且,脾胃的土氣,也會暗中損傷肺金。因為飲食進入胃後,必須透過脾胃之氣轉輸到肺,如果脾胃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邪氣也會跟著脾胃之氣傳輸到肺,導致肺受損。再加上,如果經常發怒,肝氣就會逆行向上侵犯肺;如果慾望過多,腎氣也會逆行向上侵犯肺,肺氣受到損傷,風寒濕邪就會堵塞肺竅,形成痹症。可以用肺痹湯來治療。

藥方如下: 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白芍(五錢),蘇葉(二錢),半夏(一錢),陳皮(一錢),枳殼(三分),黃連(三分),肉桂(三分),神麯(五分)。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連續服用兩劑,咳嗽就會停止,再服用兩劑,胸悶就會打開,服用十劑,各種症狀都會痊癒。

有人說人參可以補氣是沒錯,但是多用恐怕會助長邪氣,為什麼用起來都適合呢?其實肺氣虛弱才會形成痹症,而不是肺氣實熱才會形成痹症。人參害怕實熱,不怕虛弱,更何況還有蘇葉來治療風邪,半夏來消除濕氣,肉桂來驅散寒氣,這樣邪氣怎麼能作怪呢?而且白朮、茯苓可以健脾開胃,白芍可以平肝,黃連、肉桂可以協調心腎,這樣肺氣自然安定,自然能夠下降,就不需要陳皮的幫助了。

這個症狀可以用助氣散痹湯:

藥方如下: 甘草,半夏,乾薑(各一錢),桔梗,茯神(各三錢),人參(二錢),陳皮,紫菀(各五分),花椒,黃芩(各三分)。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下焦虛寒,又感受寒濕,導致腰腎沉重疼痛,雙腳無力,人們認為這是腎痹。而腎痹的形成,不完全是因為風寒濕邪。腎雖然是寒冷的臟器,但其中原本就有陽火,有陽火水就不會寒冷,風寒濕邪也就無從侵入。無奈人過度勞累,把先天的腎精每天耗盡,腎精流失,陽火也跟著消散,使得生命之源變成了冰冷的窟窿,陽火無法抵禦寒邪,寒邪就侵入了。寒氣直接進入腎宮,以邪招邪,風濕又接踵而至,於是就產生了痹症。

治療方法不必去邪,關鍵在於補正。補正,就是補腎中的陽火。然而陽火沒有陰水的滋養就不能生長,所以補火必須補水,但是補水又恐怕會增加濕氣,濕氣旺盛,風寒就會有幫手,未必能夠馬上祛除,這令人擔憂。但是要知道,腎水是火中的水,這是真正的水,而不是邪水。真水衰弱,邪水才會旺盛;真水旺盛,邪水自然衰退,所以補養真水,實際上足以制約邪水。更何況水中有陽火,濕氣怎麼可能不被去除呢?

最難治療的,就是水邪,水邪一旦去除,風寒不用治療也會自行消散。可以用腎痹湯:

藥方如下: 白朮(一兩),山茱萸(五錢),茯苓(五錢),薏仁(五錢),杜仲(三錢),肉桂(一錢),附子(五分),防己(五分),石斛(二錢),地骨皮(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