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1. 卷之七
2. 痙痓門(十一則)
感濕熱之氣,忽又傷風,口噤不能言,項背𠘧𠘧,腳手攣急,角弓反張,人以為太陽之傷寒也,誰知是太陽之痙病乎。夫痙病亦有三陽三陰之殊,亦能傳經,與傷寒之症無異,但傷寒單傷於風,而痙病則合濕熱而成之也。似乎治傷寒可單治風而無難,痙病宜兼治濕熱而不易也。
誰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邪相犯已是正氣之虧,況三邪之同犯乎。補正以祛邪,治痙無難速愈。或謂一邪相犯,尚須祛邪為先,三邪並犯,則邪氣瀰漫,非用祛邪之藥,安能濟哉?不知一邪之犯,其力專;眾邪之犯,其勢散。力專者宜攻,勢散者可補。於補之中,而行其攻之法,何不濟之有。
無如其症同於傷寒,不可驟用補也,所以殺人。苟知可補之法,分症以治之,實易易也。如此症見太陽之徵,不可徑治太陽之邪,宜補太陽之正,太陽之正氣旺,而風濕熱之邪不必攻而自散矣。方用五苓散加減治之。
白朮(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三錢),豬苓(一錢),羌活(五分),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劑而角弓反張之疾定,二劑而口不噤,腳手不攣急也,三劑諸症盡痊。
五苓散專利膀胱之水。三邪之中,至難去者濕耳。先利其濕,則火隨水泄,而風邪無黨矣。故少用羌活、桂枝以祛風,則風自易解。況五苓散亦非單利濕之藥也,其白朮、茯苓原能健脾生胃,今多加為君,則補重而利輕,所以能健功之速。倘少少用之,則攻多於補,反無益矣。
此症用桂苓薏羌湯亦效。
茯苓(一兩),羌活(二錢),薏仁(一兩),桂枝(三分),水煎服。
感濕熱之氣,又感風邪,頸項強直,一目或左右視,手足搐搦,人以為少陽之傷寒也,誰知是少陽之痙病乎。夫少陽居於半表半裡之間,其勢將欲入肝也,而尚留於陽明,故三邪同感,目所以左右視,亦現證於二者之間耳。手足搐搦者,風性動而濕性靜,兩相違背,風欲動而濕挽之;濕欲靜而風激之,熱邪又從中衝擊,此搐搦之所以起也。搐搦不已,又風引而上行,於是頸項不利,而濕氣留中,遂至強直不搖矣。
治法必須和少陽之正氣,少用散邪之品,易於解紛也。方用小柴胡加減治之。
柴胡(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三錢),茯苓(五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病減,再劑病全愈。
小柴胡湯和少陽之聖藥也。今又加入白芍、當歸以補其肝中之氣,使肝旺而邪不敢遁於肝。加茯苓五錢以健胃而利濕,則邪不敢回於胃。茯苓且同柴胡以祛風熱,引之而共入於膀胱,尤易下走,此又法之至神者也。
此症用龍車散亦效。
柴胡,甘草(各一錢),白芍,茯苓(各五錢),車前子(三錢),龍膽草(五分),水煎服。
感濕熱之氣,復感風邪,手足牽引,肉瞤胸脹,低頭視下,肘膝相構,人以為陽明之傷寒也,誰知是陽明之痙症乎。夫陽明胃土也,風入於胃,必變為熱。況原感熱氣,則熱以濟熱,宜至發汗亡陽,何肉瞤胸脹而不發狂,手足牽引而不出汗?反低頭視下,無登高而呼之症,肘膝相構,無棄衣而走之痾,正以濕邪混之也。蓋陽明之火,最惡者燥耳。
今有濕氣在胃,雖侮胃中之土,亦益胃中之燥,即發汗而不至亡陽發狂之禍也。若妄用風藥以散其表,必至汗出而不可止。仲景張夫子曾用大承氣湯以下其邪,然而脾旺者,尚不致損傷脾氣,否則下之亡陰,恐有意外之虞也。然則風濕熱既同入於胃中,則治法不可不治胃,而又不可傷胃也。
方用全陰救胃湯:
玄參(五錢),茯苓(五錢),桃仁(一錢),葛根(一錢),人參(一錢),麥冬(五錢),水煎服。一劑病半痊,二劑病全愈。
方中資胃中之陰,而不損其胃中之氣。玄參去熱,葛根去風,茯苓去濕,三邪皆去,而又得人參以生胃,麥冬以生肺,則桃仁不亦可以已乎。不知桃仁最動之味,三邪併入於胃中,而補藥多於攻藥,則邪得補,而反流連不去,加入桃仁性急之物,補既不滯,而攻亦不緩,始能相濟以有成也。
此症用二苓槐膏湯亦妙。
石膏,豬苓,槐米(各三錢),茯苓(五錢),防己(五分),黃芩(一錢),水煎服。
感濕熱之氣,復感風邪,發熱腹痛,肌肉顫動,四肢堅急,人以為太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太陰之痙症乎。太陰者,脾經也,脾土濕土也。濕土何堪濕邪之再犯乎?濕入於脾,最難分消。濕邪去而濕之根尚在,一再感濕,仍如前濕之病矣。
況加熱以發其炎蒸,加風以生其波浪,自然中州反亂,而四境騷然,堅急之勢成,顫動之形兆,倘用安土之品,則土旺而水無氾濫之虞,水乾而土無鬱勃之氣,風即欲作祟,而平成既奏,亦可以解慍矣。無如世人動輒言下,詎識下多亡陰,無陰以灌注於五臟七腑、胸腹手足,何所資以為養哉。
勢必堅急顫動,有亡陰而死者矣。方用安土散:
白朮(一兩),茯苓(五錢),車前子(三錢),薏仁(五錢),赤小豆(一錢),通草(一錢),柴胡(五分),石斛(三錢),水煎服。
此方以利水之藥為君,仍是健脾之藥。蓋土旺自能制水,況又有利之者乎。此症原是濕邪之難治,單去攻濕,而風與熱邪自易吹散,所謂攻邪必攻其堅也。譬如大敵在前,滿山遍野俱是賊黨,倘止從偏旁掠陣,則賊且全營俱來死鬥,反至敗衄,不若竟攻中堅,突圍直入,搗擒巨魁,則余氛不戰而自遁。痙病之重治濕邪,亦正此意,可借敵而作鑑也。
此症用薏術定痙湯亦效。
白朮(一兩),薏仁,芡實(各五錢),柴胡,知母,甘草,天花粉(各一錢),神麯(二錢),水煎服。
感濕熱又且感風,遂成癇瘈,身蜷足彎,不能俯仰,人以為少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少陰之痙病乎。夫少陰者,足少陰腎也。腎宜熱不宜寒,宜濕不宜燥,何以痙病有濕有熱,反成癇瘈蜷彎不能俯仰之症耶?不知腎最惡風,而喜熱者,喜真火之生,非喜邪火之克也,喜真水之養,非喜邪水之傷也。蓋邪火助燥,邪水增濕耳。
既有二邪入於腎中,又益之以風,安能無癇瘈蜷彎不能俯仰之苦哉?然其治法仍須治濕熱,少佐以祛風為得也。方用助腎辟邪丹:
茯苓(五錢),薏仁(五錢),防己(一錢),豨薟草(一錢),玄參(三錢),水煎服。
此方用防己以治腎中之風,用薏仁、茯苓以去腎中之濕,用玄參、豨薟草以治腎中之熱。是風熱濕三者均治,何病之不可去哉。夫腎宜補而不宜瀉,今去風、去濕、去熱,得非瀉腎之藥乎?然而薏仁、茯苓雖利濕而不損其陰,防己雖去風而不傷其氣,玄參、豨薟雖去火而不滅其光,非瀉腎而仍是補腎,若單瀉而不補則誤矣。
此症用散痙湯亦佳。
防己(一錢),白朮(一兩),澤瀉,豨薟草,炒黑荊芥(各二錢),薏仁(三錢),水煎服。
感濕熱又感風邪,厥逆下利,舌卷囊縮,背曲肩垂,項似拔,腰似折,手足俱冷,其腹脹大,人以為厥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厥陰之痙症乎。夫風濕熱三合而成痙。邪傳入厥陰,乃入肝木之經也,其勢更急。世人誤發其汗,必致動濕。濕雖陰類,然是外受之陰邪,非肝中之真血也。
所動之陽,奔入濕中,為濕所沒,必至亡陽。蓋脫出之陽,不啻如龍之出谷,其體輕矯,飛騰而不可止遏。今為濕所滯留,則如蛇行匍匐,盡力奔越,究難飛去,故此等痙病,皆誤汗而成之也。治法又不可拘於散邪,仍須補正。惟救其亡陽,而亟使其回陽耳。雖然陽之所以亡者,終由於陰虛之不能攝陽,故補陽必須補陰。
而補厥陰之陰,仍從少陰腎經以補之也。方用回陰散痙湯:
巴戟天(五錢),茯苓(一兩),山藥(五錢),防風(五分),炒梔子(一錢),白芍(五錢),當歸(三錢),白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
此方補肝經之血,而佐之去濕、去火、去風之味,自是正治之法。而又補腎中之火,益之巴戟天何居?正補少陰之謂也。第厥陰之木,非少陰之水不生,何必補腎中之火?詎知汗發亡陽,陽氣盡從外泄,腎中已無真火,單用寒涼以祛熱,則脾胃不勝其寒矣。巴戟天溫腎不至大熱,腎溫而陽回,肝清而陰足,陰陽和合,內之正氣既固,風熱濕之外邪不必攻而自破,況原有攻之者乎。此有益無損之治法,又何患厥陰痙症之無傳久哉。
此症用黃白茵陳湯亦效。
白芍,茯苓(各一兩),豬苓(三錢),茵陳(一錢),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黃連,半夏(各五分),水煎服。
小兒頭搖手勁,眼目上視,身體發顫,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人以為驚風之抽掣也,誰知是風熱濕三者合之以成痙乎。小兒純陽,原不宜虛。然而多食瓜果,濕留於胃,濕久則變熱,熱極則生風,此風起於內,而不來於外也。人見小兒頭搖手勁等症,毋論其虛實,投以抱龍丸,不效改用牛黃丸,又不效乃用金石、腦麝香竄之藥,以開其竅而鎮其驚,無不立亡。嗟嗟!驚風二字,自創立以來,殺小兒者不啻數百萬矣,並無有一醫闢其非者。
南昌喻嘉言頗知其失,大聲告誡。無如傳世既久,一時不可轉移,且嘉言有論無方,世亦不識治法。鐸聞師言甚悉,因暢論之,而且傳其方也。小兒之易於成痙者,因其骨脆皮薄,不耐風邪,故邪一入腠理,便入臟腑,況其飲食,喜寒而不喜熱,以致損傷脾胃,而成吐瀉之症。上吐下瀉,則陰陽兩虧,平日所受之濕盡行越出。
濕出而熱留臟腑之中,無陰相養,遂變成風象以惑人,人亦即為其所惑。但治風而不治正,所以十人十死也。故見此等之症,斷不可祛風,一作風治,去生便遠。蓋其身中實實無風,無風而妄用風藥,以倍耗其損傷之氣,安得不速其死哉。治法惟補其脾胃,而止其吐瀉,則十人十生也。
方用救兒回生湯: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茯苓(一錢),砂仁(三粒),炒黑乾薑(五分),山楂(五粒),蘿蔔子(五分),車前子(一錢),厚朴(三分),神麯(三分),半夏(五分)水煎服。
此方以十歲為準,五歲者減半。一劑即吐瀉止,二劑即抽掣定,三劑即全愈。此方補中有利,調和於脾胃之內,則陰陽有既濟之歡,自然無變動之害矣。或曰補之是矣,少加去風散熱之藥,未為不可。夫熱當夏令,或可少加黃連數分,以解其暑,若值冬令更當增入辛熱之品。
蓋小兒吐瀉之後,熱必變寒,況加時令之嚴寒乎,斷不可用寒涼也。至於風藥,毋論四時俱不可亂增。萬不得已,少加柴胡二、三分可也。
此症用加味六君湯:
人參(八分),白朮(三錢),茯苓(二錢),甘草,半夏(各三分),陳皮,黃連(各二分),神麯,麥芽,防風(各五分),水煎服。
小兒吐瀉之後,口噤不出聲,手腳攣急,人以為驚風之搐搦也,誰知是脾胃寒虛之痙病乎。小兒純陽,先天腎氣原自完固,無如後天之斷喪也。人生後天,以脾胃為主。小兒喜餐生冷,傷其後天,而先天亦損,自然變症紛紜。吐瀉之後,無津液以潤腸胃,更有何氣以運動四肢乎?此手足彎急、搐搦之所以現也。
脾胃虧損,肝木必來相侮,脾胃又無津液以供給肝木之取資,則肝木大燥,燥極生火,火極生風,又其常也。肺金見肝木之克脾胃也,欲出其清肅之令,制肝以報土母之仇,無奈脾胃為肝所傷,則土弱而金不能強,力難制肝,反為肝之所凌。而肺金畏肝中之風火,惟恐逼干肺氣,自顧不遑,何能救母,故不敢出聲也。
然則治法可不急治肝,以救脾胃之虧乎。方用活兒湯:
白芍(三錢),茯苓(五錢),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梔子(五分),麥芽(五分),枳殼(三分),半夏(五分),甘草(一分),神麯(五分),水煎服。一劑彎急搐搦之症止,二劑口噤之聲出,三劑全愈。
此方平肝之氣以扶其脾胃之土。脾胃之氣生,而肺氣自旺,足以制肝,何風火之不息哉。或謂肺弱不能制肝,自宜補肺。不知用補肺之藥,必用潤劑,不又助脾胃之濕乎。痙病正苦濕也,方中用茯苓之多正去其濕,而反可用濕乎?故不若平肝以安肺,不可潤肺以害脾胃耳。
此症用四君湯亦可效。
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白朮(三錢),甘草,肉桂(各二分),神麯,柴胡(各三分),水煎服。
小兒偶感風邪,發熱身顫,手背反張,人以為驚風之角弓反張也,誰知是痙病中之寒邪乎。小兒氣血未旺,不耐傷寒壯熱,故一時昏沉,非因風而動驚也。故治小兒之傷寒,斷不可與大人一例同治,動用風藥以祛風。蓋因虛入風,治其虛則風自外出。況止犯寒而不犯風,是原無風也,何可祛風哉。
倘輕施祛風之藥,則風門大開,內既無風可散,勢必損傷正氣,致營衛無所蔽,而腠理不密,且句引外風深入內臟,遂成不可救之症矣。治法補其正氣,而少加散邪之味,寒既易解,臟腑不傷,手到便可奏功。方用護子湯: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二錢),柴胡(五分),桂枝(二分),水煎服。
一劑驚定,不必再劑。亦何方法之神乎?蓋小兒初傷風寒,必先從太陽而入。今用桂枝、柴胡兩解其太陽、少陽之邪,則邪不敢遁入於陽明。況有人參以固其脾胃之氣,則邪尤不敢入於中宮。加入白朮以利腰臍,茯苓以通膀胱,則邪從外入者即散。
即無外邪,而柴胡以舒肝氣,桂枝以暖脾胃之土,正有利益,又何損哉?無如世不知此等治法,妄捏驚風名色,輕施發散、鎮墜之味,以至殺兒無算,醫工不悟,而病家未知,皆委於天數,而不責其誤,誰知萬鬼啼號於夜臺哉。吾願世人盡消滅驚風二字名目,庶幾小兒之福乎。
此症亦可用救嬰丹: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柴胡(三分),白芍(二錢),神麯(五分),砂仁(一粒),炮姜(三分),水煎服。
婦人新產之後,忽然手足牽搐,口眼喎斜,頭搖項強,甚則角弓反張,人以為產後驚風,誰知是亡血過多而成痙乎。產後舊血已虧,新血未長,血舍空虛風尤易入。原不必戶外之賊風也,即一舉一動,風自內生。覺兩腋之間陰寒逼人,一不慎而風入之矣。然風因虛而入,補虛而風即能出也。
第補虛之法,血亡不能速生,而氣怯則宜急補,補氣則血尤易生,血生而風不能存。故血舍驅風,尚非正治,矧純用鎮驚之藥耶。方用救產止痙湯:
人參(五錢),當歸(一兩),川芎(三錢),荊芥炒黑(一錢),水煎服。一劑病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即佛手散之變,大補其氣血之虛,加之人參則氣更旺矣,氣旺而邪不敢敵。況有荊芥引血歸經之藥,血既歸經,而邪何能獨留?況荊芥原能祛邪,而不損正氣,故可兩用之,以出奇耳。倘不補氣血,惟事祛風,則血舍更空,風將直入,是立殺其婦矣,可不慎哉。
此症用活母丹亦神效。
當歸,人參(各一兩),川芎(五錢),柴胡(三分),肉桂(一錢),水煎服,即愈。
人有一時手足牽掣,口眼歪張,人以為中風之症也,誰知是痙病之驟發乎。夫中風病,身必顛覆,口必吐痰。痙病狀如中風,而身必不顛覆,口中、喉內必無痰涎之出入與水雞聲也。蓋中風無風,風從內起;痙病則風從外入,風自成威,不必借重內痰之助,所以但有牽𢮓歪張之風象,絕無洶湧秘塞之痰聲也。若風自內起者,火動生風,痰以助之也。
故中風無外邪,痙病無內邪也。無外邪者不可治風,無內邪者不可不治風耳。然而單治外而不治內,則外風雖去,內風必生,是以祛風必須補正也。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黃耆(三錢),當歸(三錢),柴胡(三錢),升麻(四分),陳皮(一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牽掣定,再劑而歪張止,三劑不再發。
夫補中益氣湯補氣之藥,非祛風之劑,乃用之以治痙痓之風,反易奏功者何故乎?蓋氣虛則風易入也,補其氣則正旺,足以祛邪。方中用柴胡原能祛邪也,少用之於補藥之中,則能提氣以衛正;多用之於補藥之中,則能益氣以祛邪。故用至三錢,而風難再留矣,何必更借重他藥散風之多事哉。
世人但知參、歸、耆、術之多用以補正,絕不知柴胡多用於參、歸、耆、術之中尤易祛邪,余所以持表而出之也。
此症用九宮湯亦神效。
人參(一兩),巴戟天,葳蕤(各五錢),半夏,烏藥,秦艽(各一錢),陳皮,附子,天麻(各五分),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