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七 (3)
卷之七 (3)
1. 五癉門(十則)
谷癉之症,胸中易飢,食則難飽,多用飲食則發煩,頭眩、小便艱澀,身如黃金之色,此是胃中虛熱之故,非胃中之濕熱也。人身脾胃屬土,脾陰土也,而用則陽;胃陽土也,而用則陰。脾胃和同,則剛柔並濟,通調水道,易於分消。惟七情傷損於內,則陰陽不相和合,胃無陰以和陽,則熱聚而消穀;脾無陽以和陰,則寒聚而積水,兩相搏激,故昏眩、煩悶生焉。於是所食之水穀,不變為精華之清氣,而反蒸為腐敗之濁氣矣。
濁氣下降者也。濁氣下流於膀胱,膀胱受胃之熱,氣化不行,小便閉塞,水即走於陰器,而熱散走於皮膚,故一身發黃也。治法升胃中之清氣,以分利其膀胱,則清升而濁易降,水利而熱易消。方用分濁散:
白話文:
患有谷癉症的人,胸中容易感到飢餓,吃了東西卻難以飽足,吃太多反而會感到煩躁,頭昏眼花,排尿困難,身體呈現黃色,這是因為胃部虛熱的緣故,並不是胃部濕熱。人體脾胃屬土,脾屬陰土,運作時則偏陽;胃屬陽土,運作時則偏陰。脾胃協調,則陰陽調和,水液流通,消化順暢。但若因七情傷損,則陰陽失衡,胃部缺乏陰氣來調節陽氣,就會導致熱氣聚集而難以消化食物;脾部缺乏陽氣來調節陰氣,則寒氣聚集而積聚水分,兩者相互衝擊,因此出現昏眩、煩悶等症狀。因此,所食之水穀無法轉化為精華的清氣,反而變成腐敗的濁氣。
濁氣向下流動,流入膀胱,膀胱受到胃部的熱氣影響,氣化不暢,排尿阻塞,水液便會流向陰部,而熱氣則散佈到皮膚,導致全身發黃。治療方法是提升胃部清氣,促進膀胱排泄,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水液暢通,熱氣消退。可以使用分濁散。
茯苓(一兩),車前子(三錢),豬苓(三錢),茵陳(一錢),梔子(三錢),水煎服。一劑水少利,二劑濕乃退,十劑全愈。
方中以茯苓為君者,利水而不傷胃氣。胃氣不傷,而後佐之去熱消濕之品,則胃無火亢之憂,自然脾無水鬱之害。倘不早治,而水濕之氣,流入於腎,則腎被其傷,必至腹滿成蠱,不可治矣。
此症用茵陳苓朮湯亦效。
茵陳(三錢),茯苓,白朮,薏仁(各五錢),知母(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茯苓(一兩),車前子(三錢),豬苓(三錢),茵陳(一錢),梔子(三錢),加水煎煮後服用。第一劑藥後若尿量減少,第二劑藥後則濕氣開始消退,服用十劑藥後可完全痊癒。
方中以茯苓為主藥,它能利尿而不傷損胃氣。只有在胃氣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才能輔以清熱除濕的藥物,這樣就能避免胃部火氣過盛,自然也就減少了脾臟因水氣積聚的問題。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導致濕氣進入腎臟,腎臟受損,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腹蟲等不可逆的狀況。
這類症狀使用茵陳苓朮湯也能獲得療效。
茵陳(三錢),茯苓,白朮,薏仁(各五錢),知母(一錢),加水煎煮後服用。
酒疸之症,心中時時懊憹,熱不能食,嘗欲嘔吐,胸腹作滿,然清言了了,人以為酒食作疸也,然而酒濕之成疸,由於內傷飢飽勞役也。夫人之善飲者,由於膽氣之旺也。夫膽非容酒之物,而能滲酒,酒經膽氣之滲,則酒化為水,入於膀胱而下泄矣。惟其內傷於飢飽勞役,則五臟受損,臟損而腑亦損矣。
五臟六腑俱已受損,寧膽氣之獨旺乎?膽氣即衰,則飲酒力不能滲。無如人之縱飲如故,則酒多而滲亦多,更傷膽氣。膽損不能滲酒,酒必留於脾胃之間;而脾胃不及從前之旺,則酒肉不能受,傳之膀胱;而膀胱又不及從前之健,則水入不能消,下既不行,必返而上吐,而下泄又艱,中州又不可久留,於是濕熱之氣,蘊隆沖膈,懊憹而發於心。由是遍漬周身,分布四體,盡發為黃也。
白話文:
酒疸的病症,患者心裡總是感到煩躁,吃不下東西,常常想吐,胸腹脹滿,但說話卻十分清晰,旁人以為是喝酒吃東西引起的黃疸。其實,酒濕引起的黃疸,是內傷飢飽勞役造成的。人之所以能喝酒,是因為膽氣旺盛。膽本來不是容納酒的地方,卻能滲透酒液,酒經過膽氣的滲透,就會變成水,進入膀胱排出。但是,如果內傷於飢飽勞役,五臟就會受損,臟器受損,腑臟也會跟著受損。
五臟六腑都已經受損,膽氣怎麼可能獨自旺盛呢?膽氣衰弱,就無法有效滲透酒液。如果仍然縱情飲酒,酒喝多了,滲透也多了,更傷膽氣。膽受損無法滲透酒液,酒就會留在脾胃之間;而脾胃也不如以前強健,無法消化酒肉,就傳輸到膀胱;膀胱又不如以前健康,水進不去也排不出,往下排不出,就會往上嘔吐,往下排泄又困難,中焦又不能久留,於是濕熱之氣就會凝聚在膈膜,引起心煩意亂。由是濕熱遍佈全身,分布在四肢,最終就會發作黃疸。
夫心至懊憹,其心神之昏亂可知,何又能清言了了耶?不知酒氣熏蒸於一時,則見懊憹;懊憹者,欲痛不痛之狀,非心中之神至於妄亂不寧也。治法宜解其酒之毒,而兼壯其膽;膽氣旺而酒氣自消,酒氣消而水氣自泄,水氣泄而黃自解矣。方用旺膽消酒湯:
柞木枝(三錢),山梔子(三錢),桑白皮(三錢),白茯苓(三錢),白芍藥(一兩),竹葉(一百片),澤瀉(二錢),水煎服。二劑而膀胱利,四劑而黃色輕,八劑全愈。
白話文:
如果心裡感到煩躁不安,心神昏亂,又怎麼能言談清楚呢?其實,是因為酒氣一時熏蒸,才讓人感到煩躁。煩躁就是想要疼痛卻又痛不起來的感覺,並不是心神真的妄亂不安。治療方法應該解酒毒,同時壯膽,膽氣旺盛,酒氣自然消散,酒氣消散,水氣自然排出,水氣排出,黃疸自然痊癒。方劑是用柞木枝、山梔子、桑白皮、白茯苓、白芍、竹葉、澤瀉水煎服用。喝兩劑就能利尿,四劑黃疸減輕,八劑便可痊癒。
夫柞木專能消酒毒於無形,酒毒既消,則拔本塞源矣。至助膽之藥,舍白芍、山梔無他味也。其餘之藥,不過分消濕熱之氣。世不知治法,或吐或下,皆操刀而殺之也,可不慎哉。
此症用郁李歸芍湯亦效。
白芍(一兩),當歸,茯苓(各五錢),郁李仁(五分),甘草(三分),黃連(五分),車前子(二錢),水煎服。
女勞之疸,其症腎氣虛損,四肢痠痛,夜夢驚恐,精神困倦,飲食無味,舉動乏力,心腹脹滿,腳膝痿緩,房室不舉,股內濕癢,水道澀痛,時有餘瀝,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人以為黃疸之症,誰知因女色而成者乎。夫人室久戰,相火充其力也,相火衰則不能久戰矣。火衰而勉強入房,則泄精必多,火隨水散,熱變為寒矣。
白話文:
柞木專門能夠消除無形中的酒精毒素,一旦酒精毒素被消除掉,則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至於幫助膽囊的藥物,除了白芍和山梔沒有其他味道了。其餘的藥只是用來分散溼熱的氣息而已。世人不知道治療方法,有的嘔吐或者腹瀉都是在殺人啊,這難道不是應該謹慎對待的事情嗎?
這種病症使用郁李歸芍湯也是有效的。
配方: 白芍(一份), 當歸, 茯苓 (每種半份), 郁李仁 (十分之一份), 甘草 (三分之一份), 黃連 (十分之一份), 車前 子 (兩份), 水煮後服用。
女性勞累引起的黃疸症狀包括腎氣虛弱導致四肢痠疼,夜間夢驚嚇恐懼,精神疲憊不堪,食慾減退,行動無力,腹部脹滿,腳膝蓋軟弱無力,性生活無法正常進行,大腿內側潮溼瘙癢,尿路澀痛,有時會有餘瀝,全身發黃,額頭變黑等症狀。人們以爲這是黃疸的症狀,但誰知道是因爲過度沈迷於男女之事而導致的呢?夫妻之間長時間戰鬥會導致陰火旺盛,當陰火衰退時則無法持久作戰。火力減弱並且勉強進入房間的話就會大量遺精,隨著水分流失熱量會變成寒冷的感覺。
人身水火,不可少者也。水衰則不能制火,而火易動;火衰則不能利水,而水易留,顧水留宜可以制火矣。然而所留之水,乃外水而非內水也,內水可以制火而成液,外水不能消火而成癉。故女勞之疸,仍是濕熱而結於精竅之間,非血瘀而閉於骨髓之內也。倘用抵當湯水蛭之類,以峻攻其瘀血,或用礬石散硝石之品,以盪滌其微陰,則促之立亡矣。治法宜補腎中之氣,而不可有助火之失。
宜利膀胱之水,而不可有亡陰之愆。當緩以圖功,不當責以近效也。方用減黃丹治之。
白話文:
人體就像一個由水和火組成的系統,缺一不可。水份不足,就無法抑制火,火就容易旺盛;火份不足,就無法利水,水就容易積留。雖然水積留可以抑制火,但這指的是體外積留的水,不是體內的水。體內的水可以滋潤火,形成體液,而體外積留的水卻無法消除火,反而會造成病症。
因此,女性勞損導致的黃疸,還是因為濕熱積聚在精竅之間,而不是血瘀阻塞在骨髓之中。如果使用抵當湯、水蛭等峻猛的藥物,以強攻其瘀血,或使用礬石散、硝石等寒涼的藥物,以去除其陰氣,就會導致病人迅速死亡。
治療方法應該以補腎氣為主,不能助長火勢。應該利尿排泄膀胱的水份,但不能損耗陰氣。要慢慢調理,不能急功近利。可以用減黃丹來治療。
白茯苓(五錢),山藥(五錢),人參(三分),白朮(一錢),芡實(五錢),薏仁(五錢),菟絲子(三錢),車前子(一錢),生棗仁(一錢),水煎服。十劑黃疸減,又十劑黃疸更減,又十劑全愈。
再服三十劑可無性命之憂。
女勞疸最難治,人生此病,未有不死者。苟存堅忍之心,絕欲慎疾,信服前湯,無不生者。蓋此丹固本以救傷,並不逐邪以瀉瘀,腎氣日健,而黃色日減矣。或疑女勞之疸成於腎之無火,似當補火,不知疸雖成於無火,今病久陰耗,若補火則恐爍陰,不特無益而反害之矣。
白話文:
藥方
白茯苓五錢,山藥五錢,人參三分,白朮一錢,芡實五錢,薏仁五錢,菟絲子三錢,車前子一錢,生棗仁一錢,用水煎服。
療效
服用十劑後,黃疸症狀減輕,再服用十劑,黃疸症狀進一步減輕,再服用十劑,即可痊癒。
繼續服用三十劑,便能完全解除生命危險。
關於女勞疸
女勞疸是最難治療的疾病,患上此病的人,沒有不死的。只要堅定意志,克制慾望,謹慎調理身體,並服用上述藥方,就能夠痊癒。
藥方原理
這個藥方是固本救傷的方子,不以驅逐邪氣、瀉除瘀血為目的,而是透過補益腎氣,使黃疸症狀逐漸減輕。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女勞疸是因腎臟缺乏火氣而導致的,應該要補火才對。但其實,雖然黃疸是因無火而起,但長期患病會導致陰氣損耗。如果補火,可能會灼傷陰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此症用豨薟杜術湯亦效。
白朮(二兩),杜仲(五錢),茯苓(五錢),車前子(三錢),豨薟(五錢),山藥(一兩),水煎服。
肺疸之症,鼻塞不通,頭面俱黃,口澹咽乾,小水不利,人以為黃疸之症,誰知實由於肺氣之虛耶。肺金氣旺,則清肅之令下行於膀胱,凡有濕熱盡從膀胱下泄,則小水大行,何濕能存。水既直瀉,則熱亦難留。
惟其肺氣先虛,而後濕熱鬱蒸於胸膈之間,致肺燥而失其清肅之令,水氣遂乘其燥而相入,燥與濕合而成熱,濕熱相留欲分入膀胱,而膀胱不受,欲走於皮毛之竅,而腠理未疏,不能越行於外,遂變現黃色於皮膚也。治法宜宣通肺氣,健其脾胃之土。蓋因肺氣閉於上,而後水氣塞於下,使肺氣上通則水且下降,況重補其脾胃以生肺乎,此治肺疸必宜宣揚夫肺氣也。方用揚肺利濕湯:
白話文:
這個病症,用豨薟杜術湯也有效。
藥方
白朮(兩錢),杜仲(五錢),茯苓(五錢),車前子(三錢),豨薟(五錢),山藥(一兩),用水煎服。
病症分析
肺疸的症狀表現為鼻塞不通、頭面發黃、口乾舌燥、小便不利,許多人誤以為是黃疸病,其實是肺氣虛弱引起的。肺氣旺盛時,清肅之氣會下降到膀胱,所有的濕熱都會從膀胱排出,小便就會暢通,哪裡會有濕氣停留呢?水氣順利排出,熱氣也難以停留。
但是,如果肺氣先虛弱,濕熱就會鬱積在胸膈之間,導致肺燥而失去清肅之氣,水氣就會趁著肺燥而侵入,燥氣與濕氣結合就會產生熱氣,濕熱鬱積想要進入膀胱,但膀胱不能接受,想要透過皮毛排出,但毛孔沒有開張,無法從體表排出,因此就會在皮膚上呈現黃色。
治療方法
治療肺疸需要宣通肺氣,健脾胃之土。因為肺氣閉塞在上,導致水氣在下阻塞,如果使肺氣上通,水氣就會下降,更何況是要補脾胃以滋養肺氣呢?所以,治療肺疸一定要宣揚肺氣。藥方可以使用揚肺利濕湯。
說明
- 肺金:中醫五行學說中,肺屬金。
- 清肅:指肺氣具有清熱肅降的功能。
- 膀胱:泌尿系統中的器官,負責儲存和排泄尿液。
- 濕熱:中醫病理概念,指濕氣與熱氣結合所造成的病證。
- 胸膈:胸腔與腹部之間的部位。
- 腠理:皮膚的細微紋理。
- 宣通:使氣機通暢。
- 健脾胃之土:指補益脾胃的功能。
總結
古文描述了肺疸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方法,強調了宣通肺氣、健脾胃的重要性。
桔梗(三錢),天花粉(二錢),白朮(五錢),茯苓(五錢),桑白皮(三錢),茵陳(三錢),豬苓(二錢),黃芩(五分),水煎服。一劑鼻塞通,二劑咽乾潤,三劑口澹除,四劑小水大利,十劑頭面之黃盡散矣。
此方開腠理而生津液,則肺金有潤燥之功。合之茯苓、茵陳、花粉、白朮則土氣大旺,金氣亦揚,清肅令行,而膀胱之壅熱立通,小便利而黃色烏能獨存哉。
此症亦可用通氣飲:
白話文:
藥方包括:桔梗(三錢)、天花粉(二錢)、白朮(五錢)、茯苓(五錢)、桑白皮(三錢)、茵陳(三錢)、豬苓(二錢)、黃芩(五分)。請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一劑後,鼻塞會得到緩解;二劑後,喉嚨乾燥的情況會得到改善;三劑後,口乾的症狀會消失;四劑後,排尿頻繁且量多;十劑後,面部黃疸的症狀會完全消散。
這個藥方能夠打開皮膚孔隙,促進津液生成,對肺部有滋潤和清熱的功效。茯苓、茵陳、天花粉、白朮這四味藥一起使用,可以強化土氣,使金氣提升,使身體清涼、乾淨,膀胱的壅熱立即得到疏通,小便變得頻繁且黃色不再持續存在。
若遇到類似症狀,也可以使用「通氣飲」進行治療。
桔梗(二錢),紫菀(二錢),白朮(五錢),茯苓(五錢),甘草(三分),茵陳(一錢),益智仁(三粒),貝母(二錢),水煎服。
心疸之症,煩渴引飲,一飲水即停於心之下,時作水聲,胸前時多汗出,皮膚盡黃,惟兩目獨白,人以為黃疸也,誰知是心中虛熱以成之乎。夫心喜燥不喜濕,然過於燥,則未免易其性以喜濕矣。然而心終宜燥,而不宜濕。以濕濟燥,可權宜行於一時,不可經常行於長久。
蓋水乃陰物,陰居陽地,不肯遽入於小腸,心又因水制,力不能分消,移其水以入於膀胱,故水停心下作聲。而膻中乃心之相臣,見水邪犯心,且出其火以相救,戰爭於胸間,水得火炎,而熱化為汗,時出於胸。其餘之水,何能盡解,旁趨而出諸皮毛,乃壅閉而變為黃矣。
白話文:
藥方包括:桔梗(2錢)、紫菀(2錢)、白朮(5錢)、茯苓(5錢)、甘草(3分)、茵陳(1錢)、益智仁(3粒)、貝母(2錢),加水後煮沸服用。
此藥方針對心疸症狀,包括口渴想喝水、喝水後水會停留在心下,時常聽到水聲,前胸時常出汗,全身皮膚呈黃色,唯獨眼睛是白色,人們認為這是黃疸,卻不知這是心虛熱引起的。心喜歡乾燥不喜歡濕潤,但若過度乾燥,可能會導致其性質轉而喜歡濕潤。然而,心最終仍應保持乾燥,而非濕潤。用水來補助乾燥,只能在短暫情況下使用,不宜長期使用。
因為水屬陰性,陰性物質位於陽性位置,難以迅速進入小腸,心也會因水的影響而無法有效分解水分,將水轉移到膀胱,因此水會停留在心下並發出聲音。羶中是心的副官,見到水邪侵入心臟,會以火性來救助,於胸間展開戰爭,水遇火炎,熱化為汗,時常從胸部流出。剩下的水,無法完全解開,轉向皮膚毛髮,造成堵塞,變成黃色。
一身皆黃而兩目不變者,蓋因肝開竅於目,心為肝子,邪見肝木之旺,不敢犯肝之界,兩目正肝之部位,所以濕熱不至於目,而無黃色之侵耳。然則治法,宜補肝氣以生心,瀉水濕以逐熱,則黃疸不攻而自散也。方用瀉肝利濕湯:
白芍(一兩),茯苓(五錢),白朮(五錢),茵陳(三錢),炒梔子(三錢),木通(一錢),遠志(一錢),水煎服。一劑症輕,二劑又輕,十劑全愈。
此方補肝即所以補心,瀉水即以瀉熱。倘徒治黃而不辨其臟氣之生克,妄用龍膽草等藥,必至變為寒黃之症,反難施治矣。
白話文:
全身發黃但眼睛卻沒有變色,是因為肝臟開竅於目,心臟是肝臟的兒子,邪氣看到肝木旺盛,不敢侵犯肝臟的範圍,眼睛正好是肝臟的部位,所以濕熱沒有到達眼睛,也就沒有黃色的侵犯。治療方法應該補益肝氣以生心血,瀉去水濕以驅散熱氣,這樣黃疸就會不攻自破。方劑可以使用瀉肝利濕湯:白芍一兩、茯苓五錢、白朮五錢、茵陳三錢、炒梔子三錢、木通一錢、遠志一錢,水煎服。一劑症狀減輕,二劑症狀更輕,十劑痊癒。這個方子補益肝臟同時也補益心臟,瀉去水濕也等於瀉去熱氣。如果只治療黃疸而不辨別臟氣的生克,胡亂使用龍膽草等藥物,就會變成寒黃的病症,反而更加難以治療。
此症用茵陳苓朮黃連湯亦效。
茵陳(三錢),茯苓,白朮(各五錢),黃連(二錢),水煎服。
肝疸之症,兩目盡黃,身體四肢亦現黃色,但不如眼黃之甚,氣逆手足發冷,汗出不止,然止在腰以上,腰以下無汗,人以為黃疸也,誰知是肝氣之郁,濕熱團結而不散乎。夫肝屬木,非水不長,何以得濕而反郁乎?不知肝之所喜者,腎水也,非外來之邪水也。腎水生木而發生,邪水剋木而發癉。
蓋肝藏血而不藏水,外來之水多,則肝閉而不受,於是移其水於脾胃。然而外來之水,原從脾胃來也。脾胃之所棄,而脾胃仍肯容之乎?勢必移其水於膀胱,而膀胱又不受。蓋膀胱因肝木之濕熱,不敢導引而入,以致自焚。於是濕熱復返而入肝,而肝無容身之地,乃鬱勃而發汗,汗不能盡出而黃症生矣。
白話文:
藥方
- 茵陳:三錢
- 茯苓:五錢
- 白朮:五錢
- 黃連:二錢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解釋
肝疸的症狀,眼睛發黃,身體四肢也泛黃,但不如眼睛黃得那麼嚴重。患者氣逆、手腳發冷,而且汗出不止,但只出在腰部以上,腰部以下沒有汗。有些人以為這是黃疸,其實這是肝氣鬱結,濕熱凝聚不散的表現。
肝臟屬木,需要水才能生長,為什麼會因為濕氣而鬱結呢?因為肝臟喜歡的是腎水,而不是外來的邪水。腎水可以滋養肝木,促進肝臟的生長,而邪水則會剋制肝木,導致發病。
肝臟是藏血而不藏水的,如果外來的濕氣過多,肝臟就會閉塞而無法接受,於是就把水氣轉移到脾胃。然而外來的濕氣原本就是從脾胃來的,脾胃已經排斥了,它又怎麼會容納呢?於是脾胃就把水氣轉移到膀胱,但膀胱也不願意接受。這是因為膀胱受到肝木濕熱的影響,不敢引導濕熱進入,導致膀胱如同自焚一般。最後,濕熱又回到肝臟,肝臟無處可去,就鬱結發汗,汗出不盡,就形成了黃疸。
使汗能盡出,未必遽成黃也。無奈肝之濕熱,欲下走於腎宮,而腎氣惡肝木之犯,杜絕而不許入境,腰以下正腎之部位也,所以無汗而發黃耳。治法開肝氣之郁,佐之分濕散邪之劑,則黃疸自愈矣。方用利肝分水飲:
龍膽草(二錢),茵陳(三錢),茯苓(一兩),豬苓(三錢),柴胡(一錢),車前子(三錢),白蒺藜(三錢),甘菊花(五錢),水煎服。二劑而目之黃澹矣。又服四劑,身之黃亦澹矣。再服四劑,氣逆、汗出之病止,又服十劑全愈。
白話文:
讓汗水完全排出,不代表就會立刻變黃。這是因為肝臟的濕熱想要往下進入腎臟,但腎氣不喜歡肝木的入侵,所以拒絕讓它進入。腰部以下正是腎臟所在的位置,因此才會出現沒有汗水卻發黃的症狀。
治療方法是疏通肝氣鬱結,並輔以去除濕氣散邪的藥物,黃疸就會自然痊癒。
方劑為「利肝分水飲」:
龍膽草(二錢)、茵陳(三錢)、茯苓(一兩)、豬苓(三錢)、柴胡(一錢)、車前子(三錢)、白蒺藜(三錢)、甘菊花(五錢),水煎服。服用兩劑後,眼睛的黃色就會減淡;再服用四劑,身體的黃色也會減淡;接著再服用四劑,氣逆、汗出的症狀就會消失;最後再服用十劑,就能完全痊癒。
此方開鬱於分濕之中,補肝於散熱之內,既善逐邪,又能顧正,兩得而無失矣。
此症用利目湯亦妙。
龍膽草(二錢),茵陳(三錢),白芍(一兩),茯苓(五錢),澤瀉,車前子,白蒺藜(各三錢),柴胡(一錢),草決明(二錢),水煎服。
脾疸之症,身黃如秋葵之色,汗霑衣服,皆成黃色,兼之涕唾亦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人以為黃汗之病也,誰知是脾陰之黃乎。夫脾土喜溫,黃病乃濕熱也。熱宜非脾之所惡,何故成黃?不知脾雖不惡熱而畏濕,脾乃濕土,又加濕以濟濕,脾中陽氣盡行消亡,無陽則陰不能化,土成純陰之土,何能制水哉?水存於脾中,寒土不能分消,聽其流行於經絡、皮膚矣。凡臟腑之水皆下輸膀胱,今脾成純陰,則無陽氣達於膀胱矣。
白話文:
這個藥方在祛除濕氣的同時,也能滋補肝臟,既能驅逐外邪,又能顧護正氣,兩全其美。
治療這個病症,用利目湯也很有效。
處方:龍膽草兩錢,茵陳三錢,白芍一兩,茯苓五錢,澤瀉、車前子、白蒺藜各三錢,柴胡一錢,草決明兩錢,水煎服。
脾疸的症狀是,身體發黃,就像秋葵的顏色,汗水沾濕衣服,也變成黃色,而且鼻涕和唾液也是黃色的,不喜歡聽人說話,小便不順暢,人們以為是黃汗病,殊不知這是脾陰虛黃。脾土喜溫,黃疸病是由濕熱引起的。熱本不該是脾所不喜的,為何會變成黃色?因為雖然脾不畏熱,但卻怕濕,脾是濕土,再加濕來補濕,脾中陽氣就會完全消亡,無陽則陰不能化,土就變成純陰之土,怎麼能制水呢?水停留在脾中,寒土無法分解,就隨著經絡和皮膚流動了。所有臟腑的水都會下輸膀胱,現在脾變成純陰,就沒有陽氣到達膀胱了。
然水寒宜清,變黃色者何故?蓋寒極似土也。夫寒極宜見水象,水寒宜見黑色,不宜見黃。而今變黃者,以水居於土之中也。其不欲聞人言者,脾寒之極,其心之寒可知,心寒則膽怯,聞人言則惕然驚矣,故不願聞。則治法宜大健其脾,而溫其命門之氣,佐之以利水之劑,則陰可變陽,黃病可愈矣。
方用補火散邪湯:
白朮(三兩),附子(三錢),人參(二兩),茵陳(三錢),白茯苓(一兩),半夏(三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小便利。再服四劑,汗唾不黃矣。
白話文:
然而水性寒涼,本該呈現清澈,為何會變黃呢?這是因為寒氣極盛,如同土性一般。寒極之時,本應出現水象,而水寒則應呈現黑色,不應該呈現黃色。現在變黃的原因,是水處於土之中。患者不願意聽人說話,是因為脾寒之極,其心臟的寒氣可想而知。心寒則膽怯,聽到人說話便會驚慌失措,所以不願聽。因此治療方法應當大補脾氣,溫暖命門之氣,並輔以利水藥物,這樣陰寒之氣便可轉化為陽氣,黃疸病自然就會痊癒。
藥方用補火散邪湯:
白朮三兩,附子三錢,人參二兩,茵陳三錢,白茯苓一兩,半夏三錢,水煎服用。連續服用四劑,小便就會順暢。再服用四劑,汗液和唾液就不會呈黃色了。
此方白朮、人參以補其脾,茯苓、茵陳以利其水,附子以溫其火,真火生而邪火自散,元陽回而陰氣自消。陰陽和協,水火相制,何黃病之不去哉。
此症用茵陳分濕湯亦效。
白朮(二兩),肉桂,茵陳,豬苓(各三錢),半夏(一錢),水煎服。
腎疸之症,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不得臥,人以為黃疸也,誰知是腎寒之故乎。夫腎本水宮,然最不能容水,凡水得腎之氣而皆化,故腎與膀胱為表裡,腎旺則膀胱亦旺。然腎之所以旺者,非腎水之旺,而腎火之旺也。腎火旺而水流,腎火衰而水積。水積多則成水臌之病,水積少則成黃癉之痾,故黃癉易治而水臌難治。
白話文:
此方以白朮、人參補脾,茯苓、茵陳利水,附子溫火,真火旺盛,邪火自然消散,元陽回升,陰氣自然消退。陰陽調和,水火相制,何患黃疸不消呢?
此症使用茵陳分濕湯也同樣有效。
處方:白朮二兩,肉桂、茵陳、豬苓各三錢,半夏一錢,水煎服。
腎疸的症狀是身體和臉色都發黃,小便不暢,食慾不振,無法平躺,人們都以為是黃疸,卻不知是腎寒所致。腎臟本是水宮,但最不能容納水,所有水都藉由腎氣化解,因此腎臟與膀胱是表裡關係,腎氣旺盛,膀胱也旺盛。然而腎氣旺盛並非指腎水旺盛,而是腎火旺盛。腎火旺盛則水流暢,腎火衰弱則水積聚。水積聚過多就形成水腫,水積聚少則形成黃疸,所以黃疸容易治療,而水腫難治。
如腎疸之病,不可治癉,一治癉而黃疸反不能痊。必須補其腎中之火,而佐之去濕健脾之藥,則黃疸可指日而愈也。方用濟水湯:
白朮(二兩),肉桂(三錢),茯苓(一兩),山藥(一兩),薏仁(一兩),茵陳(一錢),芡實(五錢),水煎服。二劑小水大利,再用二劑,飲食多矣。再用二劑可以臥矣。再用二劑,身體面目之黃盡去。
此方用白朮以健脾也。然而白朮能利腰臍之氣,是健脾正所以健腎。況茯苓、山藥、芡實之類俱是補腎之味,又是利濕之劑;得肉桂以生其命門之火,則腎不寒,而元陽之氣自能透化於膀胱。況所用薏仁之類,原是直走膀胱之品,所謂離照當空,而冰山雪海盡行消化,何黃之不散哉。或謂發黃俱是濕熱,未聞濕寒而能變黃也。
白話文:
腎臟方面的黃疸,不能直接治療皮膚的黃疸,因為這樣反而會導致黃疸無法痊癒。必須要補腎火,並搭配祛濕健脾的藥物,黃疸才能快速痊癒。藥方可以用濟水湯:
白朮兩錢、肉桂三錢、茯苓一錢、山藥一錢、薏仁一錢、茵陳一錢、芡實五錢,水煎服。服用兩劑後,小便就會明顯增多,再服兩劑,食慾就會恢復,再服兩劑就能躺下休息,再服兩劑,身體和臉上的黃色就會完全消失。
這個方子用白朮來健脾,而白朮能利腰臍之氣,因此健脾也就等於健腎。此外,茯苓、山藥、芡實都是補腎的藥材,同時也有利濕的功效。加上肉桂來溫暖命門之火,腎臟就不會寒,元陽之氣就能順利運行到膀胱。而且方子中的薏仁等藥材,本身就走膀胱經,就像太陽照耀,冰山雪海都能融化一樣,黃疸自然會消散。有人可能會說黃疸都是濕熱造成的,但其實濕寒也能導致黃疸。
嗟乎!黃病有陰黃之症,是脾寒亦能作黃,豈腎寒獨不發黃耶。況腎寒發黃,又別有至理。夫黃者,土色也。黃之極者即變為黑;黑之未極者,其色必先發黃。腎疸之發黃,即變黑之兆也。黃至於黑,則純陰無陽,必至於死。今幸身上發黃,是內以無陽,陰逼其陽而外出,尚有一線之陽在於皮膚,欲離而未離也。
故補其陽,而離者可續耳。倘皮膚已黑,此方雖佳,何以救之哉。
此症用加減五苓散亦佳。
白朮(二兩),茯苓(一兩),澤瀉(三錢),薏仁(三錢),豨薟草(三錢),肉桂(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唉呀!黃疸病中,有陰黃的病症,這是脾氣虛寒也能導致發黃,難道腎臟虛寒就獨不能發黃嗎?況且腎臟虛寒發黃,還有更深層的道理。
因為黃色是土的顏色。黃色極度發展就會變成黑色;黑色未達極度時,顏色一定會先發黃。腎臟發黃,就是變黑的徵兆。黃色到了黑色,就代表純陰無陽,必將走向死亡。
現在幸運的是,身上只是發黃,說明體內陽氣不足,陰氣逼迫陽氣外泄,還有一絲陽氣留在皮膚表面,想要離去卻尚未離去。
所以補益陽氣,就能讓快要離去的陽氣得以繼續留存。如果皮膚已經變黑,即使這個方子再好,又怎麼能救治呢?
這個病症使用加減五苓散也很有效。
白朮二兩,茯苓一兩,澤瀉三錢,薏仁三錢,豨薟草三錢,肉桂三錢,水煎服用。
人有心驚膽顫,面目俱黃,小水不利,皮膚瘦削,人以為黃疸之症,誰知是膽怯而濕乘之乎。夫膽屬少陽,乃陽木也。木最喜水,濕亦水也。水濕入膽,宜投其所喜,何反成黃疸之病?蓋水多則木泛,木之根不實矣。少陽之木,非大木可比,曷禁汪洋之侵蝕乎,此膽之所以怯也。
膽怯則水邪愈勝,膽不能防,水邪直入膽中,而膽之汁反越出於膽之外,而黃病成矣。治法瀉水濕之邪,則膽氣壯而木得其養。又不盡然也,木為水浸久矣,瀉水但能去水之勢,不能固木之根。木雖克於土,而實生於土,故水瀉而土又不可不培也,培其土而木氣始能養耳。方用兩宜湯:
白話文:
人若出現心驚膽顫、面容發黃、小便不利、皮膚消瘦的症狀,人們往往認為是黃疸病,殊不知這可能是膽怯導致濕氣乘虛而入。
膽臟屬於少陽,屬陽木之性。木喜水,濕氣也屬水性。水濕侵入膽臟,按理應該投其所好,為何反而成了黃疸病呢?因為水多則木泛,木根不牢固。少陽之木,不像大樹那樣堅固,又怎能抵擋汪洋般的侵蝕呢?這就是膽怯的原因。
膽怯則水邪更加猖獗,膽臟無法防禦,水邪直接侵入膽中,膽汁反倒溢出膽之外,於是就形成了黃疸病。
治療方法應當瀉去水濕之邪,這樣膽氣就會壯實,木氣也能得到滋養。然而,這還不夠,因為木氣浸泡在水裡太久了,單純瀉水只能去除水勢,不能固本。木雖能克土,但實際上卻生於土,所以瀉水之後,土也要培補,培補土壤,木氣才能真正滋養。
方劑使用兩宜湯:…
茯苓(五錢),白朮(一兩),薏仁(五錢),柴胡(五分),龍膽草(一錢),茵陳(一錢),郁李仁(五分),水煎服。二劑輕,四劑又輕,十劑全愈。
此方利濕無非利膽之氣,利膽無非健脾之氣也。脾土健,土能剋水,則狂瀾可障,自然水歸膀胱盡從小便而出矣。
此症用竹茹龍膽湯亦效。
白芍(一兩),龍膽草,半夏(各一錢),茯苓(五錢),茵陳,竹茹(各二錢),白朮(三錢),水煎服。
人有小便點滴不能出,小腹臌脹,兩足浮腫,一身發黃,人以為黃癉矣,誰知是膀胱濕熱,結而成癉乎。夫膀胱之經,氣化則能出水,無熱氣,則膀胱閉而不行,無清氣,則膀胱亦閉而不行。所以,膀胱寒則水凍而不能化,膀胱熱則水沸而亦不能化。黃癉之病,無不成於濕熱。
白話文:
藥方
茯苓(五錢),白朮(一兩),薏仁(五錢),柴胡(五分),龍膽草(一錢),茵陳(一錢),郁李仁(五分),水煎服。服用兩劑症狀較輕,四劑更輕,十劑即可痊癒。
方劑功效
這個藥方利濕的功效,其實是通過利膽來實現的。利膽的功效,又是通過健脾來實現的。脾土強健,就能克制水濕,就像堤壩能阻擋洪水一樣,自然水液就能順利流入膀胱,從小便排出。
其他有效方劑
治療此症,使用[竹茹龍膽湯]也有效。
藥方
白芍(一兩),龍膽草,半夏(各一錢),茯苓(五錢),茵陳,竹茹(各二錢),白朮(三錢),水煎服。
病症分析
有些病人小便點滴不能排出,小腹脹滿,雙腳浮腫,全身發黃,人們以為是黃疸病。其實,這是膀胱濕熱,凝聚成癉的緣故。膀胱經氣化功能正常,才能排出水分。膀胱若有熱氣,則會閉塞不通;若缺乏清氣,也會閉塞不通。所以,膀胱寒則水分凝結不能化解,膀胱熱則水分沸騰亦不能化解。黃疸病的病因,大多是由於濕熱引起的。
是膀胱之黃癉,乃熱病而非寒病也。熱而閉結必解熱,寒而閉結必祛寒。第黃癉既成於濕熱,宜解熱而不宜祛寒矣。然而祛寒者,必用熱藥以溫命門之火;解熱者,必用涼藥以益肺金之氣。蓋肺氣寒,則清肅之令下行於膀胱,而膀胱不能閉結也。方用清肺通水湯:
白朮(一兩),蘿蔔子(一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麥冬(三錢),桑白皮(三錢),茵陳(一錢),澤瀉(二錢),車前子(三錢),黃芩(二錢),蘇子(二錢),水煎服。一劑小便微利,二劑小便大利,四劑而黃癉之症全消。
白話文:
這是膀胱的黃疸,屬於熱症而非寒症。熱症導致阻塞,就必須解熱;寒症導致阻塞,就必須祛寒。然而黃疸是由於濕熱所致,應該解熱而不是祛寒。
雖然要祛寒,必須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命門之火;要解熱,必須使用涼性的藥物來增益肺金之氣。因為肺氣寒,清肅之令就會下降到膀胱,導致膀胱無法閉合。
因此,方劑採用「清肺通水湯」:
白朮(一兩),蘿蔔子(一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麥冬(三錢),桑白皮(三錢),茵陳(一錢),澤瀉(二錢),車前子(三錢),黃芩(二錢),蘇子(二錢),水煎服。
服用一劑,小便稍微暢通;服用二劑,小便明顯暢通;服用四劑,黃疸的症狀完全消失。
此方雖與揚肺利濕湯大同小異,實有不同也。揚肺利濕湯,提肺之氣也;清肺通水湯,清肺之氣也。二方皆有解濕之藥,而利與通微有異,利則小開其水道,而通則大啟其河路也。
此症用通流飲亦效。
茯苓(五錢),白朮(三錢),桂枝(五分),茵陳(一錢),木通,車前子(各二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雖然和揚肺利濕湯大同小異,但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揚肺利濕湯,主要是提升肺部的氣息;清肺通水湯,則是清解肺部的熱氣。兩個方子都含有化解濕氣的藥物,但「利」和「通」的功效略有差異。「利」是指稍微打開水道,讓濕氣慢慢排出;而「通」則是像打開一條大河,讓濕氣迅速流走。
這種病症用通流飲也很有效。
藥方:茯苓五錢,白朮三錢,桂枝五分,茵陳一錢,木通二錢,車前子二錢,水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