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3)

1. 痹證門(十一則)

人有兩足牽連作痛,腹又微溏,人不能寐,臥倒足縮而不能伸,伸則愈痛者,人以為寒濕之成痹也,誰知是風寒濕同結於大腸乎?夫風入大腸,日日大便,邪似易下,即有濕氣,亦可同散,何以固結於中,而痛形於兩足耶?不知寒邪入腹,而留於大腸,又得風濕相搏,每不肯遽散,因成為痹耳。治法必去此風寒濕三氣之邪,使不留於大腸,而痹病可愈。

然而徒治大腸之邪,而風寒濕轉難去也,又宜益大腸之氣,令氣旺於腸中,而轉輸倍速,則風寒濕亦易祛誒。方用逐痹丹:

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肉桂(三分),升麻(五分),甘草(一錢),薏仁(一兩),神麯(五分),白朮(五錢),水煎服。一劑而濕去,二劑而風寒亦散也。

此方治濕為多,而治風治寒反輕者,蓋水濕最難分消,治其難,而易者更易。況治濕之中,不傷元氣,則大腸自有傳化之妙力,能使風寒隨濕而同解也。

此症亦可用薏仁苓朮湯:

茯苓,白朮(各五錢),薏仁(一兩),肉桂(三分),炒荊芥(三錢)

水煎服。

人有嘔吐不寧,胸膈飽悶,吞酸作痛,因而兩足亦痛者,人以為胃口之寒也,誰知是風寒濕結於胃而成痹乎。夫胃喜熱而不喜寒,胃口一寒,邪氣因之相犯,風入於胃而不散,濕停於胃而不行,三者相合,而痹症乃成。治法祛三者之邪,而仍在調其胃氣,胃氣健而風寒濕不攻自解也。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生薑(五片),陳皮(五分),甘草(五分),肉桂(五分),荊芥(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更輕,連服十劑而飽悶痠痛之證盡去。

此方開胃而又善分消,加之生薑、荊芥,尤善祛散風寒,以離散黨羽,故奏功特神也。

此症亦可用溫胃消濕丹:

人參,黃耆,茯神,巴戟天(各三錢),遠志(一錢),肉桂(三分),肉豆蔻(一枚),益智仁,甘草防風(各五分)

水煎服。

人有心下畏寒作痛,惕惕善驚,懶於飲食,以手按之,如有水聲嘓嘓,人以為水停心下也,誰知是風寒濕結於心包絡乎!夫水邪犯心則痛;風邪乘心則痛;寒邪入心則痛,是邪無論風寒濕均能成病。重則未有不死者,今止畏寒作痛,而不致有死亡者,正心包以障心也。然心包既然障心,獨當其鋒,安得而不痛乎。

治法自當急祛風寒濕三者之邪,使之毋犯心包,而心君相安,何致心下之痛哉。雖然徒祛風寒濕之邪,而不補心包之氣,則心包太弱,而外援之師亦多相欺,反成覆亡之禍。故必補心包而兼治風寒濕也。方用散痹湯:

巴戟天(五錢),白朮(五錢),菟絲子(三錢),炒棗仁(三錢),遠志(八分),山藥(五錢),蓮子(五錢),茯苓(三錢),甘草(三分),柴胡(一錢),半夏(一錢)

白話文:

痹證門(十一則)

有些人的雙腳連續疼痛,腹部略微腹瀉,晚上睡不好,躺下時腳縮起來伸不直,伸直就更痛,人們認為這是寒濕導致的痹症,卻不知這是風寒濕三邪共同侵犯大腸所致。風邪入侵大腸,每天都大便,邪氣似乎容易排出,即使有濕氣,也應該一起消散,為何會停留在體內,而疼痛表現於雙腳呢?這是因為寒邪入侵腹部,停留在腸道,又遇到風濕邪氣互相搏結,不容易散去,因此形成痹症。治療方法必須去除風寒濕三邪,使它們不留在腸道,痹症就能痊癒。

然而,只治療腸道邪氣,風寒濕反而難以去除,還應該增強大腸的氣血,使腸道氣旺盛,運化加快,則風寒濕也容易祛除。方用逐痹丹:人參一錢、茯苓五錢、肉桂三分、升麻五分、甘草一錢、薏仁一兩、神麴五分、白朮五錢,水煎服。一劑濕氣即可去除,二劑風寒亦可消散。

這個方子治療濕邪為主,而治療風寒則較輕,這是因為水濕最難消散,治療難點,其他就容易多了。況且,治療濕邪的同時,不傷元氣,則大腸自身就有很好的運化能力,能使風寒隨濕邪一起消除。

此症也可以用薏仁苓朮湯:茯苓、白朮各五錢,薏仁一兩,肉桂三分,炒荊芥三錢,水煎服。

有些人嘔吐不止,胸膈飽悶,吞咽時感到酸痛,因此雙腳也痛,人們認為這是胃寒,卻不知這是風寒濕結於胃而成痹。胃喜溫暖而忌寒涼,胃寒則邪氣乘虛而入,風邪入侵胃部而不散,濕邪停滯於胃而不通,三邪合在一起,痹症就形成了。治療方法是祛除三邪,同時調和胃氣,胃氣強健,則風寒濕自然會消除。方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之:人參三錢、白朮五錢、生薑五片、陳皮五分、甘草五分、肉桂五分、荊芥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水煎服。一劑見輕,二劑更輕,三劑更輕,連服十劑,飽悶酸痛的症狀就會全部消失。

這個方子既能開胃又能很好地消散水濕,加上生薑、荊芥,尤其善於祛散風寒,能有效地驅散邪氣,所以療效特別神奇。

此症也可以用溫胃消濕丹:人參、黃耆、茯神、巴戟天各三錢,遠志一錢,肉桂三分,肉豆蔻一枚,益智仁、甘草、防風各五分,水煎服。

有些人心窩處畏寒疼痛,心神不安,容易驚恐,懶於進食,用手按壓時,好像有水聲咕嚕咕嚕作響,人們認為是水停留在心下,卻不知這是風寒濕結於心包絡所致。水邪犯心則痛;風邪犯心則痛;寒邪犯心則痛,這些邪氣無論是風寒濕,都能致病。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現在只是畏寒疼痛,而不致於死亡,是因為心包保護著心臟。但心包既然保護著心臟,獨自承受邪氣的攻擊,怎麼能不痛呢?

治療方法應該迅速祛除風寒濕三邪,使它們不侵犯心包,心臟才能安然無恙,心窩的疼痛自然就會消失。但是,只祛除風寒濕邪,而不補益心包的氣血,則心包太弱,外來的邪氣也容易乘虛而入,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必須補益心包,同時治療風寒濕。方用散痹湯:巴戟天五錢、白朮五錢、菟絲子三錢、炒棗仁三錢、遠志八分、山藥五錢、蓮子五錢、茯苓三錢、甘草三分、柴胡一錢、半夏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