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痙痓門(十一則)

感濕熱之氣,忽又傷風,口噤不能言,項背𠘧𠘧,腳手攣急,角弓反張,人以為太陽之傷寒也,誰知是太陽之痙病乎。夫痙病亦有三陽三陰之殊,亦能傳經,與傷寒之症無異,但傷寒單傷於風,而痙病則合濕熱而成之也。似乎治傷寒可單治風而無難,痙病宜兼治濕熱而不易也。

誰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邪相犯已是正氣之虧,況三邪之同犯乎。補正以祛邪,治痙無難速愈。或謂一邪相犯,尚須祛邪為先,三邪並犯,則邪氣瀰漫,非用祛邪之藥,安能濟哉?不知一邪之犯,其力專;眾邪之犯,其勢散。力專者宜攻,勢散者可補。於補之中,而行其攻之法,何不濟之有。

白話文:

若感受了濕熱之氣,接著又受到風邪的影響,會出現口噤無法說話、項背疼痛、四肢抽搐的症狀,這被誤認為是傷寒所致,卻忽略了可能是傷寒以外的痙病。 痙病在三陽三陰中有所區別,也能沿經絡傳播,其症狀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只由風邪引起,而痙病是由風邪和濕熱共同作用形成的。

似乎治療傷寒只需針對風邪,較為簡單,而治療痙病則需同時處理濕熱,更為困難。實際上,邪氣聚集時,正氣必定虛弱。一旦邪氣侵入,就是對正氣的損耗,更不用說當三種邪氣一同侵犯時,正氣的損耗會更加嚴重。通過補充正氣來驅除邪氣,治療痙病通常可以快速痊癒。有人可能會認為,面對一種邪氣的侵襲,還需首先去除邪氣,對於同時遭遇三種邪氣的侵襲,邪氣會蔓延,沒有使用去除邪氣的藥物,如何能解決問題?

然而,我們不知道,當一種邪氣入侵時,它的力量專一;當多種邪氣一起入侵時,它的威脅分散。對力量專一的邪氣,應採取攻擊的策略;對勢力分散的邪氣,則可以通過補充正氣的方式來處理。在補充正氣的過程中,結合攻擊邪氣的方法,怎麼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呢?

無如其症同於傷寒,不可驟用補也,所以殺人。苟知可補之法,分症以治之,實易易也。如此症見太陽之徵,不可徑治太陽之邪,宜補太陽之正,太陽之正氣旺,而風濕熱之邪不必攻而自散矣。方用五苓散加減治之。

白朮(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三錢),豬苓(一錢),羌活(五分),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劑而角弓反張之疾定,二劑而口不噤,腳手不攣急也,三劑諸症盡痊。

白話文:

這類病症如同傷寒,不可急於使用補益之法,否則會危及性命。如果懂得補益之法,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其實並不困難。

例如,這種病症呈現太陽經的徵兆,不可直接治療太陽經的邪氣,應當補益太陽經的正氣。太陽經的正氣旺盛,風濕熱的邪氣便不需攻伐,自然會消散。可用五苓散加減治療。

方劑:白朮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三錢、豬苓一錢、羌活五分、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劑即可緩解角弓反張的症狀,二劑即可解除口噤、腳手攣急的症状,三劑即可完全痊癒。

五苓散專利膀胱之水。三邪之中,至難去者濕耳。先利其濕,則火隨水泄,而風邪無黨矣。故少用羌活、桂枝以祛風,則風自易解。況五苓散亦非單利濕之藥也,其白朮、茯苓原能健脾生胃,今多加為君,則補重而利輕,所以能健功之速。倘少少用之,則攻多於補,反無益矣。

此症用桂苓薏羌湯亦效。

茯苓(一兩),羌活(二錢),薏仁(一兩),桂枝(三分),水煎服。

感濕熱之氣,又感風邪,頸項強直,一目或左右視,手足搐搦,人以為少陽之傷寒也,誰知是少陽之痙病乎。夫少陽居於半表半裡之間,其勢將欲入肝也,而尚留於陽明,故三邪同感,目所以左右視,亦現證於二者之間耳。手足搐搦者,風性動而濕性靜,兩相違背,風欲動而濕挽之;濕欲靜而風激之,熱邪又從中衝擊,此搐搦之所以起也。搐搦不已,又風引而上行,於是頸項不利,而濕氣留中,遂至強直不搖矣。

白話文:

五苓散主要針對膀胱積水。三種致病因素中,濕氣最難去除。先利濕,濕氣排出後,熱氣也會隨之消散,風邪就失去依附,自然容易去除。所以五苓散中少用羌活、桂枝驅風,風邪便容易消除。而且五苓散也不只是單純利濕,白朮、茯苓本身就能健脾生胃,現在更以它們為主藥,補益大于利水,因此療效迅速。如果用量過少,則攻邪大于補益,反而無益。

這種情況使用桂苓薏羌湯也有療效。

茯苓一兩、羌活二錢、薏仁一兩、桂枝三分,水煎服。

患者感受濕熱之氣,又感受風邪,導致頸項僵硬,眼睛斜視,手足抽搐,人們誤以為是少陽傷寒,卻不知這是少陽痙病。少陽半表半里,趨向于入肝,卻又停留在陽明,因此三種致病因素都感邪,所以眼睛會左右斜視,表現出二者之間的症狀。手足抽搐是因為風性善動,濕性靜止,两者相悖,風想動而濕气阻碍它,濕想靜而風又激它,熱邪又从中冲击,所以才会发生抽搐。抽搐不止,风邪又上行,导致颈项僵硬,濕氣停留,最终就變得僵硬不能活动。

治法必須和少陽之正氣,少用散邪之品,易於解紛也。方用小柴胡加減治之。

柴胡(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三錢),茯苓(五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病減,再劑病全愈。

小柴胡湯和少陽之聖藥也。今又加入白芍、當歸以補其肝中之氣,使肝旺而邪不敢遁於肝。加茯苓五錢以健胃而利濕,則邪不敢回於胃。茯苓且同柴胡以祛風熱,引之而共入於膀胱,尤易下走,此又法之至神者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必須配合少陽的正氣,少用驅散邪氣的藥物,這樣更容易解決問題。

藥方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藥方

柴胡(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三錢)、茯苓(五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藥症狀減輕,再服一劑即可痊癒。

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聖藥。

現在又加入白芍、當歸,以補益肝臟之氣,使肝氣旺盛,邪氣就不敢藏於肝臟。 加入茯苓五錢,可以健脾胃、利濕,這樣邪氣就不敢回到胃部。 茯苓又能與柴胡共同祛除風熱,引導它們一起進入膀胱,更容易向下排出,這可謂是治療方法中的精髓之處。

此症用龍車散亦效。

柴胡,甘草(各一錢),白芍,茯苓(各五錢),車前子(三錢),龍膽草(五分),水煎服。

感濕熱之氣,復感風邪,手足牽引,肉瞤胸脹,低頭視下,肘膝相構,人以為陽明之傷寒也,誰知是陽明之痙症乎。夫陽明胃土也,風入於胃,必變為熱。況原感熱氣,則熱以濟熱,宜至發汗亡陽,何肉瞤胸脹而不發狂,手足牽引而不出汗?反低頭視下,無登高而呼之症,肘膝相構,無棄衣而走之痾,正以濕邪混之也。蓋陽明之火,最惡者燥耳。

白話文:

藥方

柴胡、甘草(各一錢),白芍、茯苓(各五錢),車前子(三錢),龍膽草(五分),水煎服。

病症分析

此症患者因感濕熱之氣,又復感風邪,導致手足抽搐,肌肉跳動,胸悶,低頭下視,肘膝相連,狀似陽明傷寒。但其實這是陽明痙症,而非傷寒。

病理分析

陽明屬胃土,風邪入胃必化為熱。而患者原本就已感熱氣,如今熱上加熱,理應發汗以散熱,卻為何肌肉跳動、胸悶,而不發狂?手足抽搐,卻不出汗?反而低頭下視,沒有登高呼喊的症狀?肘膝相連,沒有脫衣奔跑的症狀?這正是因為濕邪混雜在其中的緣故。

病因分析

陽明之火最怕燥,濕邪混雜於熱邪之中,導致病情特殊,看似陽明傷寒,實則為陽明痙症。

今有濕氣在胃,雖侮胃中之土,亦益胃中之燥,即發汗而不至亡陽發狂之禍也。若妄用風藥以散其表,必至汗出而不可止。仲景張夫子曾用大承氣湯以下其邪,然而脾旺者,尚不致損傷脾氣,否則下之亡陰,恐有意外之虞也。然則風濕熱既同入於胃中,則治法不可不治胃,而又不可傷胃也。

方用全陰救胃湯:

玄參(五錢),茯苓(五錢),桃仁(一錢),葛根(一錢),人參(一錢),麥冬(五錢),水煎服。一劑病半痊,二劑病全愈。

白話文:

現在有濕氣停留在胃中,雖然會侵犯胃中的脾土,但也同時滋養胃中的燥熱,因此即使發汗也不至於導致陽氣耗散而出現發狂的後果。但如果胡亂使用風藥來散發表邪,就會導致汗出不止。仲景張仲景先生曾經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濕邪,然而脾氣旺盛的人,尚不至於損傷脾氣,否則瀉下就會損耗陰氣,恐怕會有意外的危險。

因此,風寒濕熱既然都進入胃中,治療方法就必須兼顧治胃,又要避免傷胃。

方劑採用全陰救胃湯:

玄參(五錢),茯苓(五錢),桃仁(一錢),葛根(一錢),人參(一錢),麥冬(五錢),水煎服。一劑藥就能使病情減輕一半,兩劑藥就能完全治癒。

方中資胃中之陰,而不損其胃中之氣。玄參去熱,葛根去風,茯苓去濕,三邪皆去,而又得人參以生胃,麥冬以生肺,則桃仁不亦可以已乎。不知桃仁最動之味,三邪併入於胃中,而補藥多於攻藥,則邪得補,而反流連不去,加入桃仁性急之物,補既不滯,而攻亦不緩,始能相濟以有成也。

此症用二苓槐膏湯亦妙。

石膏,豬苓,槐米(各三錢),茯苓(五錢),防己(五分),黃芩(一錢),水煎服。

感濕熱之氣,復感風邪,發熱腹痛,肌肉顫動,四肢堅急,人以為太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太陰之痙症乎。太陰者,脾經也,脾土濕土也。濕土何堪濕邪之再犯乎?濕入於脾,最難分消。濕邪去而濕之根尚在,一再感濕,仍如前濕之病矣。

白話文:

這方子裡滋養胃中的陰氣,而不損傷胃氣。玄參清熱,葛根祛風,茯苓除濕,三種邪氣都去除,再加上人參滋補脾胃,麥冬滋養肺陰,這樣桃仁才能發揮功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桃仁性急,容易動氣。如果三種邪氣都已經進入胃中,而補藥又比攻邪藥多,那麼邪氣就會得到滋補,反而難以去除。加入桃仁這種性急的藥物,既能避免補藥滯留,又能使攻邪藥不緩慢,才能互相配合,達到治療效果。

這種情況,使用二苓槐膏湯也很有效。

方子如下:石膏、豬苓、槐米各三錢,茯苓五錢,防己五分,黃芩一錢,水煎服。

病人感受濕熱之氣,又接著感受風邪,出現發熱腹痛、肌肉顫抖、四肢僵硬等症狀,很多人誤以為是太陰傷寒,殊不知這是太陰痙症。太陰屬脾經,脾土屬濕土,濕土怎麼能承受濕邪的再次侵襲呢?濕邪入脾,最難化解。即使濕邪去除,濕邪的根源依然存在,再次感受濕邪,就會像之前一樣發病。

況加熱以發其炎蒸,加風以生其波浪,自然中州反亂,而四境騷然,堅急之勢成,顫動之形兆,倘用安土之品,則土旺而水無氾濫之虞,水乾而土無鬱勃之氣,風即欲作祟,而平成既奏,亦可以解慍矣。無如世人動輒言下,詎識下多亡陰,無陰以灌注於五臟七腑、胸腹手足,何所資以為養哉。

勢必堅急顫動,有亡陰而死者矣。方用安土散:

白朮(一兩),茯苓(五錢),車前子(三錢),薏仁(五錢),赤小豆(一錢),通草(一錢),柴胡(五分),石斛(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如果身體過熱,就會導致炎症,就像加熱水會產生蒸汽一樣;如果外感風邪,就會導致氣血不暢,就像風吹水面會泛起波浪一樣。這樣一來,身體的中心臟腑就會失衡,四肢百骸也會跟著紊亂。身體僵硬緊繃,顫抖不已,這都是病重的徵兆。如果能使用滋補脾土的藥物,就能讓脾土旺盛,水液就不會氾濫,水氣也不再滯留,風邪也就無機可乘,病症自然平復。然而,許多人只知道一味地進補,卻不知道補過頭了反而會損耗陰氣,沒有陰氣滋養五臟六腑、胸腹手足,如何能維持生命呢?

如果病症持續惡化,出現身體僵硬顫抖、陰氣虧損的狀況,甚至危及生命,就可以使用安土散來治療。

安土散的配方如下:白朮一兩,茯苓五錢,車前子三錢,薏仁五錢,赤小豆一錢,通草一錢,柴胡五分,石斛三錢,水煎服用。

此方以利水之藥為君,仍是健脾之藥。蓋土旺自能制水,況又有利之者乎。此症原是濕邪之難治,單去攻濕,而風與熱邪自易吹散,所謂攻邪必攻其堅也。譬如大敵在前,滿山遍野俱是賊黨,倘止從偏旁掠陣,則賊且全營俱來死鬥,反至敗衄,不若竟攻中堅,突圍直入,搗擒巨魁,則余氛不戰而自遁。痙病之重治濕邪,亦正此意,可借敵而作鑑也。

此症用薏術定痙湯亦效。

白朮(一兩),薏仁,芡實(各五錢),柴胡,知母,甘草,天花粉(各一錢),神麯(二錢),水煎服。

白話文:

藥方

  • 白朮(一兩)
  • 薏仁(五錢)
  • 芡實(五錢)
  • 柴胡(一錢)
  • 知母(一錢)
  • 甘草(一錢)
  • 天花粉(一錢)
  • 神麴(二錢)

水煎服。

感濕熱又且感風,遂成癇瘈,身蜷足彎,不能俯仰,人以為少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少陰之痙病乎。夫少陰者,足少陰腎也。腎宜熱不宜寒,宜濕不宜燥,何以痙病有濕有熱,反成癇瘈蜷彎不能俯仰之症耶?不知腎最惡風,而喜熱者,喜真火之生,非喜邪火之克也,喜真水之養,非喜邪水之傷也。蓋邪火助燥,邪水增濕耳。

既有二邪入於腎中,又益之以風,安能無癇瘈蜷彎不能俯仰之苦哉?然其治法仍須治濕熱,少佐以祛風為得也。方用助腎辟邪丹:

茯苓(五錢),薏仁(五錢),防己(一錢),豨薟草(一錢),玄參(三錢),水煎服。

此方用防己以治腎中之風,用薏仁、茯苓以去腎中之濕,用玄參、豨薟草以治腎中之熱。是風熱濕三者均治,何病之不可去哉。夫腎宜補而不宜瀉,今去風、去濕、去熱,得非瀉腎之藥乎?然而薏仁、茯苓雖利濕而不損其陰,防己雖去風而不傷其氣,玄參、豨薟雖去火而不滅其光,非瀉腎而仍是補腎,若單瀉而不補則誤矣。

白話文:

人體受到濕熱侵襲,又加上風邪,就容易導致痙攣,身體蜷縮,腳彎曲,無法彎腰或仰頭,許多人誤以為是少陰傷寒,卻不知道這是少陰痙病。腎臟屬於少陰,喜熱不喜寒,喜濕不喜燥,為何痙病會有濕熱,導致身體蜷縮、彎曲、無法彎腰仰頭的症狀呢?這是因為腎臟最怕風,喜歡真火,而非邪火,喜歡真水,而非邪水。邪火會加重燥熱,邪水會加重濕氣。

當濕熱、風邪兩種邪氣進入腎臟,加上風邪的影響,自然會出現身體蜷縮、彎曲、無法彎腰仰頭的痛苦。治療方法還是要針對濕熱,再稍微加入驅風的藥物。

藥方使用助腎辟邪丹:

茯苓(五錢)、薏仁(五錢)、防己(一錢)、豨薟草(一錢)、玄參(三錢),水煎服。

這個藥方用防己治療腎臟中的風邪,用薏仁、茯苓去除腎臟中的濕氣,用玄參、豨薟草治療腎臟中的熱氣。三種病症都能治療,還有什麼病不能治好呢?腎臟適合補而不適合瀉,現在驅風、去濕、去熱,不是在瀉腎嗎?其實,薏仁、茯苓雖然利濕,但不會損傷腎陰,防己雖然驅風,但不會傷腎氣,玄參、豨薟草雖然去火,但不會滅腎光,並非瀉腎而是補腎,如果單純瀉而不補,那就錯了。

此症用散痙湯亦佳。

防己(一錢),白朮(一兩),澤瀉,豨薟草,炒黑荊芥(各二錢),薏仁(三錢),水煎服。

感濕熱又感風邪,厥逆下利,舌卷囊縮,背曲肩垂,項似拔,腰似折,手足俱冷,其腹脹大,人以為厥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厥陰之痙症乎。夫風濕熱三合而成痙。邪傳入厥陰,乃入肝木之經也,其勢更急。世人誤發其汗,必致動濕。濕雖陰類,然是外受之陰邪,非肝中之真血也。

所動之陽,奔入濕中,為濕所沒,必至亡陽。蓋脫出之陽,不啻如龍之出谷,其體輕矯,飛騰而不可止遏。今為濕所滯留,則如蛇行匍匐,盡力奔越,究難飛去,故此等痙病,皆誤汗而成之也。治法又不可拘於散邪,仍須補正。惟救其亡陽,而亟使其回陽耳。雖然陽之所以亡者,終由於陰虛之不能攝陽,故補陽必須補陰。

白話文:

防己(一錢),白朮(一兩),澤瀉,豨薟草,炒黑荊芥(各二錢),薏仁(三錢),水煎服。

這類病症,用散痙湯治療也很有效。藥方如下:防己一錢,白朮一兩,澤瀉、豨薟草、炒黑荊芥各二錢,薏仁三錢,用水煎服。

感濕熱又感風邪,厥逆下利,舌卷囊縮,背曲肩垂,項似拔,腰似折,手足俱冷,其腹脹大,人以為厥陰之傷寒也,誰知是厥陰之痙症乎。夫風濕熱三合而成痙。邪傳入厥陰,乃入肝木之經也,其勢更急。世人誤發其汗,必致動濕。濕雖陰類,然是外受之陰邪,非肝中之真血也。

這種病症,是因感受濕熱和風邪,導致厥逆、腹瀉、舌頭捲縮、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脖子像被拉伸、腰部像折斷、手腳冰冷、腹部腫大。很多人誤以為是厥陰的傷寒,其實是厥陰的痙症。風、濕、熱三者結合在一起才會導致痙攣。邪氣侵入厥陰,也就是進入肝經,其病情發展得更快。很多人錯誤地給患者發汗,就會導致濕氣被帶動。濕氣雖然屬於陰性,但它是從外界侵入的邪氣,不是肝臟中的真血。

所動之陽,奔入濕中,為濕所沒,必至亡陽。蓋脫出之陽,不啻如龍之出谷,其體輕矯,飛騰而不可止遏。今為濕所滯留,則如蛇行匍匐,盡力奔越,究難飛去,故此等痙病,皆誤汗而成之也。治法又不可拘於散邪,仍須補正。惟救其亡陽,而亟使其回陽耳。雖然陽之所以亡者,終由於陰虛之不能攝陽,故補陽必須補陰。

被帶動的陽氣,會跑到濕氣中,被濕氣所吞噬,就會導致陽氣虛脫。脫離的陽氣就像龍出谷一樣,輕盈敏捷,飛騰起來不可阻擋。現在卻被濕氣所困住,就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竭盡全力想要飛出去,卻很難飛走。所以,這種痙攣病都是因為錯誤地發汗造成的。治療方法不能只著重於散邪,還必須補益正氣。只有救回失去的陽氣,才能讓它迅速恢復。雖然陽氣虛脫的原因最終是陰虛不能攝住陽氣,所以補陽氣必須同時補陰氣。

而補厥陰之陰,仍從少陰腎經以補之也。方用回陰散痙湯:

巴戟天(五錢),茯苓(一兩),山藥(五錢),防風(五分),炒梔子(一錢),白芍(五錢),當歸(三錢),白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

此方補肝經之血,而佐之去濕、去火、去風之味,自是正治之法。而又補腎中之火,益之巴戟天何居?正補少陰之謂也。第厥陰之木,非少陰之水不生,何必補腎中之火?詎知汗發亡陽,陽氣盡從外泄,腎中已無真火,單用寒涼以祛熱,則脾胃不勝其寒矣。巴戟天溫腎不至大熱,腎溫而陽回,肝清而陰足,陰陽和合,內之正氣既固,風熱濕之外邪不必攻而自破,況原有攻之者乎。此有益無損之治法,又何患厥陰痙症之無傳久哉。

白話文:

藥方

巴戟天(五錢),茯苓(一兩),山藥(五錢),防風(五分),炒梔子(一錢),白芍(五錢),當歸(三錢),白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

方義

此方以補肝經之血為主要目的,同時加入去濕、去火、去風的藥物,是正治之法。而加入巴戟天補益腎中之火,正是補益少陰(腎經)之義。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厥陰(肝經)屬木,非少陰(腎經)屬水不生,為何要補腎中之火?這是因為汗發亡陽,陽氣從體表大量流失,導致腎中已無真火,如果單用寒涼藥物祛熱,則會使脾胃受寒而無法運作。巴戟天溫腎而不至大熱,可以溫補腎陽,使陽氣回歸,同時肝經也得到滋潤而陰氣充足,達到陰陽和合的狀態。內在正氣充足,則外來的風熱濕邪便無法入侵,何況原本就已經有祛除外邪的藥物呢?

這種方法既能補益又能祛邪,既無副作用又能治癒疾病,所以對於厥陰痙症的治療是十分有效的,不會造成病症延續。

此症用黃白茵陳湯亦效。

白芍,茯苓(各一兩),豬苓(三錢),茵陳(一錢),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黃連,半夏(各五分),水煎服。

小兒頭搖手勁,眼目上視,身體發顫,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人以為驚風之抽掣也,誰知是風熱濕三者合之以成痙乎。小兒純陽,原不宜虛。然而多食瓜果,濕留於胃,濕久則變熱,熱極則生風,此風起於內,而不來於外也。人見小兒頭搖手勁等症,毋論其虛實,投以抱龍丸,不效改用牛黃丸,又不效乃用金石、腦麝香竄之藥,以開其竅而鎮其驚,無不立亡。嗟嗟!驚風二字,自創立以來,殺小兒者不啻數百萬矣,並無有一醫闢其非者。

白話文:

黃白茵陳湯的組成

  • 白芍、茯苓各一兩
  • 豬苓三錢
  • 茵陳一錢
  • 白朮五錢
  • 甘草一錢
  • 黃連、半夏各五分

水煎服。

症狀分析

小兒頭搖手勁,眼睛向上看,身體發抖,可能嘔吐不腹瀉,也可能腹瀉不嘔吐,人們以為是驚風抽搐。殊不知這是風熱濕三者結合而成的痙攣。小兒純陽之體,本來就不宜虛弱。然而,孩子們常吃瓜果,濕氣留在胃裡,濕氣久留就會化熱,熱極則生風,這是內風,不是外來之風。

治療誤區

人們看到小兒頭搖手勁等症狀,不論虛實,就用抱龍丸治療,無效後又改用牛黃丸,仍然無效,就使用金石、腦麝香等穿透性的藥物,企圖開竅鎮驚,結果往往導致小兒死亡。

警示

唉!「驚風」這個詞語,自從被創造出來,就害死了無數小兒,竟然沒有一個醫生敢於說出它的錯誤。

南昌喻嘉言頗知其失,大聲告誡。無如傳世既久,一時不可轉移,且嘉言有論無方,世亦不識治法。鐸聞師言甚悉,因暢論之,而且傳其方也。小兒之易於成痙者,因其骨脆皮薄,不耐風邪,故邪一入腠理,便入臟腑,況其飲食,喜寒而不喜熱,以致損傷脾胃,而成吐瀉之症。上吐下瀉,則陰陽兩虧,平日所受之濕盡行越出。

濕出而熱留臟腑之中,無陰相養,遂變成風象以惑人,人亦即為其所惑。但治風而不治正,所以十人十死也。故見此等之症,斷不可祛風,一作風治,去生便遠。蓋其身中實實無風,無風而妄用風藥,以倍耗其損傷之氣,安得不速其死哉。治法惟補其脾胃,而止其吐瀉,則十人十生也。

白話文:

南昌的喻嘉言醫生非常了解這種病症的錯誤治療方法,大声地告诫大家。但因为这种错误的治疗方法流传已久,一时难以改变,而且嘉言只论述了病症,没有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世人也并不了解正确的治疗方法。鐸医生听过老师的教诲,十分清楚,便滔滔不绝地阐述了病因和治疗方法。

小孩子容易得痉挛,是因为他们的骨头脆、皮肤薄,不耐寒风,所以邪气一进入肌肤,便会侵入脏腑。更何况小孩子喜欢吃冷的食物而不喜欢吃热的,导致脾胃受损,引发呕吐腹泻。上吐下泻,则阴阳两虚,平时积聚在体内的湿气就会全部排出。

湿气排出,而热气却留在脏腑之中,没有阴气滋养,就会变成风象来迷惑人,人们也因此受到迷惑。但只治风而不治本,所以十个人就会有十个人死亡。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能祛风,一旦采用祛风的方法,治好病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为他们的体内实际上并没有风,没有风却妄用祛风药,只会加倍消耗他们已经受损的元气,怎么能不加速死亡呢?治疗方法只有补益脾胃,止住呕吐腹泻,这样十个人就能够活十个人。

方用救兒回生湯: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茯苓(一錢),砂仁(三粒),炒黑乾薑(五分),山楂(五粒),蘿蔔子(五分),車前子(一錢),厚朴(三分),神麯(三分),半夏(五分)水煎服。

此方以十歲為準,五歲者減半。一劑即吐瀉止,二劑即抽掣定,三劑即全愈。此方補中有利,調和於脾胃之內,則陰陽有既濟之歡,自然無變動之害矣。或曰補之是矣,少加去風散熱之藥,未為不可。夫熱當夏令,或可少加黃連數分,以解其暑,若值冬令更當增入辛熱之品。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使用救兒回生湯:人參兩錢、白朮三錢、茯苓一錢、砂仁三粒、炒黑乾薑五分、山楂五粒、蘿蔔子五分、車前子一錢、厚朴三分、神麯三分、半夏五分,水煎服。十歲以下兒童,五歲者減半藥量。一劑藥就能止住嘔吐腹瀉,兩劑藥就能停止抽搐,三劑藥就能完全痊癒。這個方子補氣的同时也能化解積食,調理脾胃,使陰陽平衡,自然就能消除疾病。有人說,補氣之餘可以再加入一些祛風散熱的藥物,也是可以的。夏季容易上火,可以加少許黃連解暑,冬季則要加一些辛熱藥物。

蓋小兒吐瀉之後,熱必變寒,況加時令之嚴寒乎,斷不可用寒涼也。至於風藥,毋論四時俱不可亂增。萬不得已,少加柴胡二、三分可也。

此症用加味六君湯:

人參(八分),白朮(三錢),茯苓(二錢),甘草,半夏(各三分),陳皮,黃連(各二分),神麯,麥芽,防風(各五分),水煎服。

小兒吐瀉之後,口噤不出聲,手腳攣急,人以為驚風之搐搦也,誰知是脾胃寒虛之痙病乎。小兒純陽,先天腎氣原自完固,無如後天之斷喪也。人生後天,以脾胃為主。小兒喜餐生冷,傷其後天,而先天亦損,自然變症紛紜。吐瀉之後,無津液以潤腸胃,更有何氣以運動四肢乎?此手足彎急、搐搦之所以現也。

白話文:

小孩拉肚子或吐了之後,容易出現身體變冷的情況,尤其是在冬天,絕對不能用會讓身體更冷的藥。至於治療風寒的藥,不管什麼季節都不要隨便亂加。如果實在不行,可以稍微加一點柴胡。

這種情況可以用加味六君湯,裡面的藥材比例如下:人參八分、白朮三錢、茯苓二錢、甘草、半夏各三分、陳皮、黃連各二分、神麴、麥芽、防風各五分,用水煮開服用。

小孩拉肚子或吐了之後,嘴巴閉緊不說話,手腳抽筋,很多人會以為是驚風,其實這是脾胃寒虛導致的痙攣。小孩天生陽氣比較旺盛,腎氣也比較強,但是後天很容易受損。人體的後天之本是脾胃,小孩喜歡吃生冷的食物會損害脾胃,進而影響先天,導致各種病症。拉肚子或吐了之後,腸胃沒有津液潤滑,四肢自然就沒有力氣活動,所以才會出現手腳彎曲抽筋的情況。

脾胃虧損,肝木必來相侮,脾胃又無津液以供給肝木之取資,則肝木大燥,燥極生火,火極生風,又其常也。肺金見肝木之克脾胃也,欲出其清肅之令,制肝以報土母之仇,無奈脾胃為肝所傷,則土弱而金不能強,力難制肝,反為肝之所凌。而肺金畏肝中之風火,惟恐逼干肺氣,自顧不遑,何能救母,故不敢出聲也。

然則治法可不急治肝,以救脾胃之虧乎。方用活兒湯:

白芍(三錢),茯苓(五錢),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梔子(五分),麥芽(五分),枳殼(三分),半夏(五分),甘草(一分),神麯(五分),水煎服。一劑彎急搐搦之症止,二劑口噤之聲出,三劑全愈。

白話文:

當脾胃功能不足時,肝木會趁虛而入,影響脾胃。這時候,脾胃缺乏足夠的津液供應肝木使用,肝木因此變得乾燥,乾燥到極點就會生出火氣,火氣再進一步引發風象,這是常態之一。

肺金見到肝木攻擊脾胃,想要通過其清潔、整齊的命令,來制衡肝木,為土母(脾胃)報仇。但由於脾胃已經被肝木傷害,土弱金不能強,無法有效制衡肝木,反而被肝木壓倒。同時,肺金害怕肝木中的風火,擔心會逼迫肺氣乾涸,自己都顧不及,哪有餘力來救援母親,所以也不敢發出聲音。

然而,治療的方法並不是急於治療肝木,而是要先補救脾胃的損失。藥方使用「活兒湯」:

白芍(三錢),茯苓(五錢),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梔子(五分),麥芽(五分),枳殼(三分),半夏(五分),甘草(一分),神麯(五分)。將這些藥物加水煮沸後服用。一劑可以停止急促抽搐的症狀,兩劑可以讓閉口不語的情況開始改善,三劑後就能完全康復。

此方平肝之氣以扶其脾胃之土。脾胃之氣生,而肺氣自旺,足以制肝,何風火之不息哉。或謂肺弱不能制肝,自宜補肺。不知用補肺之藥,必用潤劑,不又助脾胃之濕乎。痙病正苦濕也,方中用茯苓之多正去其濕,而反可用濕乎?故不若平肝以安肺,不可潤肺以害脾胃耳。

此症用四君湯亦可效。

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白朮(三錢),甘草,肉桂(各二分),神麯,柴胡(各三分),水煎服。

小兒偶感風邪,發熱身顫,手背反張,人以為驚風之角弓反張也,誰知是痙病中之寒邪乎。小兒氣血未旺,不耐傷寒壯熱,故一時昏沉,非因風而動驚也。故治小兒之傷寒,斷不可與大人一例同治,動用風藥以祛風。蓋因虛入風,治其虛則風自外出。況止犯寒而不犯風,是原無風也,何可祛風哉。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通過平息肝氣來扶助脾胃,因為脾胃是人體的根本。當脾胃之氣旺盛,肺氣自然也強健,就能夠制約肝氣,那麼風火之症又怎麼會持續不斷呢?有些人認為肺氣虛弱無法制約肝氣,就應該補肺。但是,補肺的藥物大多是潤劑,豈不是又會助長脾胃的濕氣嗎?痙病正是因為濕氣過盛而導致的,方子中用這麼多茯苓正是為了去濕,怎麼可以再用潤劑呢?所以,不如平息肝氣來安撫肺氣,而不能用潤肺的方法來損害脾胃。

這種症狀,用四君湯也會有效果。

處方: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白朮三錢,甘草、肉桂各二分,神麴、柴胡各三分,水煎服用。

小兒偶爾感染風邪,發熱發抖,手背反張,人們以為是驚風的角弓反張,誰知道這其實是痙病中的寒邪呢?小孩子氣血不足,抵抗力弱,不耐寒熱,所以一時昏沉,並非是因為風而驚厥。因此,治療小兒的傷寒,絕對不能和大人一樣,用風藥來祛風。因為小孩子是虛入風,治療虛症,風自然就會消退。況且,只犯寒氣,沒有犯風寒,本來就沒有風,怎麼可以祛風呢?

倘輕施祛風之藥,則風門大開,內既無風可散,勢必損傷正氣,致營衛無所蔽,而腠理不密,且句引外風深入內臟,遂成不可救之症矣。治法補其正氣,而少加散邪之味,寒既易解,臟腑不傷,手到便可奏功。方用護子湯: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二錢),柴胡(五分),桂枝(二分),水煎服。

一劑驚定,不必再劑。亦何方法之神乎?蓋小兒初傷風寒,必先從太陽而入。今用桂枝、柴胡兩解其太陽、少陽之邪,則邪不敢遁入於陽明。況有人參以固其脾胃之氣,則邪尤不敢入於中宮。加入白朮以利腰臍,茯苓以通膀胱,則邪從外入者即散。

白話文:

如果輕易地使用祛除風寒的藥物,就會如同打開風門一般,體內本來就沒有風寒可以散發,反而會損傷正氣,導致營衛氣血無所依附,腠理變得疏鬆,更容易讓外來的風寒深入內臟,最終發展成不可救治的疾病。

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正氣,並略微添加散邪的藥味,這樣寒邪就能容易消解,臟腑也不受損傷,藥到病除。

方劑使用「護子湯」: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二錢),柴胡(五分),桂枝(二分),水煎服。

一劑就能藥到病除,不需要再服第二劑。這真是神奇的治療方法!

這是因為小兒初次受風寒侵襲,一定會先從太陽經脈入侵。現在使用桂枝、柴胡,可以解除太陽經和少陽經的邪氣,邪氣就不敢侵入陽明經。再加上人參可以固護脾胃之氣,邪氣就更不敢侵入中焦。再加入白朮利腰臍,茯苓通膀胱,那麼外來的邪氣就會自然散去。

即無外邪,而柴胡以舒肝氣,桂枝以暖脾胃之土,正有利益,又何損哉?無如世不知此等治法,妄捏驚風名色,輕施發散、鎮墜之味,以至殺兒無算,醫工不悟,而病家未知,皆委於天數,而不責其誤,誰知萬鬼啼號於夜臺哉。吾願世人盡消滅驚風二字名目,庶幾小兒之福乎。

此症亦可用救嬰丹: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柴胡(三分),白芍(二錢),神麯(五分),砂仁(一粒),炮姜(三分),水煎服。

婦人新產之後,忽然手足牽搐,口眼喎斜,頭搖項強,甚則角弓反張,人以為產後驚風,誰知是亡血過多而成痙乎。產後舊血已虧,新血未長,血舍空虛風尤易入。原不必戶外之賊風也,即一舉一動,風自內生。覺兩腋之間陰寒逼人,一不慎而風入之矣。然風因虛而入,補虛而風即能出也。

白話文:

就算沒有外來的邪氣,單單用柴胡舒緩肝氣,桂枝溫暖脾胃,本身就有益處,又怎麼會造成傷害呢?只是世人不懂這種治療方法,胡亂取名為驚風,輕率地使用發散、鎮墜的藥物,導致無數孩童喪命。醫生不理解,病家也不明白,都歸咎於命運,而不責怪醫生的錯誤,誰知道有多少冤魂在陰間哭喊呢?我希望世人徹底摒棄「驚風」這個名詞,這樣才能真正造福孩子。

這種病症也可以用救嬰丹治療:人參一錢,茯苓三錢,柴胡三分,白芍二錢,神麴五分,砂仁一粒,炮薑三分,水煎服用。

婦女生產完後,突然手腳抽搐,口眼歪斜,頭搖脖子僵硬,嚴重時甚至角弓反張,人們都以為是產後驚風,殊不知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痙攣。產後舊血已經虧損,新血尚未生成,血液不足,就更容易受風。並非一定要受到外來的風寒,只要稍微活動一下,風就會從體內產生。如果腋窩感覺陰寒,稍有不慎就會讓風侵入體內。但風是因虛而入的,只要補虛,風就能自然散去。

第補虛之法,血亡不能速生,而氣怯則宜急補,補氣則血尤易生,血生而風不能存。故血舍驅風,尚非正治,矧純用鎮驚之藥耶。方用救產止痙湯:

人參(五錢),當歸(一兩),川芎(三錢),荊芥炒黑(一錢),水煎服。一劑病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即佛手散之變,大補其氣血之虛,加之人參則氣更旺矣,氣旺而邪不敢敵。況有荊芥引血歸經之藥,血既歸經,而邪何能獨留?況荊芥原能祛邪,而不損正氣,故可兩用之,以出奇耳。倘不補氣血,惟事祛風,則血舍更空,風將直入,是立殺其婦矣,可不慎哉。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佛手散的變化,主要補益氣血虛損,加入人參可以使氣更加旺盛,氣旺則邪氣無力抵抗。再加上荊芥引導血液歸經的功效,血液歸經後,邪氣又如何獨留?況且荊芥本身就能祛除邪氣,又不傷正氣,所以可以雙管齊下,出奇制勝。假如不補氣血,只一味祛風,則血氣更加虛空,風邪會直入體內,等於直接殺害產婦,不可不慎。

此症用活母丹亦神效。

當歸,人參(各一兩),川芎(五錢),柴胡(三分),肉桂(一錢),水煎服,即愈。

人有一時手足牽掣,口眼歪張,人以為中風之症也,誰知是痙病之驟發乎。夫中風病,身必顛覆,口必吐痰。痙病狀如中風,而身必不顛覆,口中、喉內必無痰涎之出入與水雞聲也。蓋中風無風,風從內起;痙病則風從外入,風自成威,不必借重內痰之助,所以但有牽𢮓歪張之風象,絕無洶湧秘塞之痰聲也。若風自內起者,火動生風,痰以助之也。

故中風無外邪,痙病無內邪也。無外邪者不可治風,無內邪者不可不治風耳。然而單治外而不治內,則外風雖去,內風必生,是以祛風必須補正也。方用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這種病症用活母丹也十分有效。方劑如下:當歸、人參各一兩,川芎五錢,柴胡三分,肉桂一錢,水煎服,就能痊癒。

有些人突然出現手腳抽搐、口眼歪斜,會誤以為是中風,其實是痙病突然發作。中風患者身體會失去平衡,口吐白沫。痙病的症狀類似中風,但身體不會失去平衡,口中、喉嚨也沒有痰液或像雞叫一樣的聲音。這是因為中風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風,而是內風引起的;痙病則是外風入侵,風力強大,不需要依靠內痰的力量,因此只表現出抽搐歪斜的風象,沒有痰聲。如果風從內部引起,則是內火旺盛導致風生,痰液助長了風勢。

所以中風沒有外邪,痙病沒有內邪。沒有外邪不能治療風,沒有內邪也不能不治療風。然而單獨治療外不治療內,外風雖然消退,內風卻會產生,所以祛風必須補益正氣。方劑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黃耆(三錢),當歸(三錢),柴胡(三錢),升麻(四分),陳皮(一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牽掣定,再劑而歪張止,三劑不再發。

夫補中益氣湯補氣之藥,非祛風之劑,乃用之以治痙痓之風,反易奏功者何故乎?蓋氣虛則風易入也,補其氣則正旺,足以祛邪。方中用柴胡原能祛邪也,少用之於補藥之中,則能提氣以衛正;多用之於補藥之中,則能益氣以祛邪。故用至三錢,而風難再留矣,何必更借重他藥散風之多事哉。

白話文:

人參白朮湯 方解

藥方:

  • 人參(一錢)
  • 白朮(三錢)
  • 黃耆(三錢)
  • 當歸(三錢)
  • 柴胡(三錢)
  • 升麻(四分)
  • 陳皮(一錢)
  • 甘草(一錢)

用法: 水煎服。一劑即可缓解抽搐,兩劑即可止住歪斜,三劑後便不再發作。

方解:

補中益氣湯是補益氣血的方劑,並非驅散風邪的藥物。然而,用它治療痙攣、抽搐等風邪所致的疾病,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氣虛則易受風邪侵襲。補益氣血,就能使正氣旺盛,足以抵抗邪氣。方中柴胡本身就能驅散邪氣,少量使用於補益方劑中,可以提振正氣,抵禦外邪;大量使用於補益方劑中,則可以益氣驅邪。因此,柴胡用量達到三錢時,風邪就難以停留,何必再用其他藥物來驅散風邪呢?

注:

  • 錢、分為古代藥量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克,一分約等於0.375克。
  • 此方解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遵醫囑。

世人但知參、歸、耆、術之多用以補正,絕不知柴胡多用於參、歸、耆、術之中尤易祛邪,余所以持表而出之也。

此症用九宮湯亦神效。

人參(一兩),巴戟天,葳蕤(各五錢),半夏,烏藥,秦艽(各一錢),陳皮,附子,天麻(各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世人只知道人參、地黃、黃耆、熟地等藥物多用於補益正氣,卻不知道柴胡在這些補藥中更易於祛除邪氣,所以我特別將它提出來。

這種症狀用九宮湯治療也十分有效。

處方:人參(一兩),巴戟天,葳蕤(各五錢),半夏,烏藥,秦艽(各一錢),陳皮,附子,天麻(各五分),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