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4)

1. 便蟲門(二則)

小兒便中下寸白蟲,或蜉蛔之蟲,或吐出長短之蟲,種種不一,人以為濕熱之蟲也,誰知是脾胃之傷乎。小兒最喜食生冷之物,自然濕熱無疑。然而脾胃氣健,雖有濕熱,自易分消。惟是脾胃之氣傷,則難於運化,不生津液而生蟲矣。倘徒治蟲而不補其脾胃,則脾氣不能消,胃氣不能化,蟲且安居無恙矣,夫何益哉。

惟補其脾胃之氣,則氣旺而自能治蟲,再佐以殺蟲之藥,蟲將何隙以逃生乎。此治之法,必須補中用攻也。方用治蟲丹:

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百部(一錢),檳榔(五分),使君子(十個),枳殼(五錢),白芍(三錢),甘草(三分),白薇(二錢),黃連(二分),半夏(五分),水煎服。二劑而蟲盡化為水矣。但服藥之後,務須忌飲湯水茶茗。

此方殺蟲之藥雖多,然入之健脾平肝之劑內,則正氣無傷,而蟲又殺盡,乃兩得之道也。

小兒有糞門邊拖出長蟲,不肯便下,又不肯進入直腸之內,不痛不癢,人以為蟲口咬住也,誰知乃祟憑之乎。夫蟲口咬住,必然作痛。今安然如故,豈蟲口之自咬耶。蟲既不咬,宜隨糞而俱下。今不下而留半截於中,非祟憑而何。病既祟憑,宜非藥物可治,然而人有一念之悔心,醫即有一種之治法。

使人苟遷善而求醫無術,又何以見吾道之大哉。況父母未有不愛其子者,見其子生蟲之異,未必不疑自身之譴尤,而畏鬼神之作祟,或告天而代為請禱,或信佛而自訴祈求。然而醫無以應之,不幾阻人改過之門乎。鐸得異人之傳,用藥外點蟲身,則立刻化為水。方名點虯丹:

水銀(一錢),冰片(一錢),硼砂(一分),雄黃(三分),樟腦(一錢),輕粉(三分),白芷(一錢),薄荷葉(三分),各研絕細末,以不見水銀星為度。水調少許,點蟲頭或身上,少刻即盡化為水。但點藥之時,必虔拜上天,然後點之則驗。否則,或驗或不驗也。不須內服煎藥,至奇之方也。

余恐負異人之傳,故罄書之辨證論後。異人者,余遊南嶽所逢道士,自號雷公,狀貌殊異。傳鐸《活人錄》,奇方最多,此方其一也。

白話文:

[便蟲門(二則)]

當孩童在排泄物中發現白色小蟲,或是浮游的蛔蟲,或是嘔吐出長短不一的蟲類,種類繁多,人們通常會認為這是濕熱所致的蟲害,卻不知其實是脾胃受損的徵兆。小孩特別喜歡吃冰冷的食物,因此濕熱的情況顯而易見。然而,如果脾胃功能強健,即使有濕熱,身體也能自行調節。只有當脾胃受到傷害,消化吸收能力就會下降,無法產生津液反而滋生蟲害。如果只是單純驅蟲,而不修復脾胃功能,那麼脾臟的消化力和胃的轉化力仍然無法恢復,蟲子仍將安然無恙,治療效果微乎其微。

只有通過滋補脾胃,讓氣血旺盛,自然就能抑制蟲害,再加上適當的殺蟲藥物,蟲子將無處遁形。這種治療方式,必須在補充中間進行攻擊。以下是一個治療蟲害的處方:

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百部(一錢)、檳榔(五分)、使君子(十個)、枳殼(五錢)、白芍(三錢)、甘草(三分)、白薇(二錢)、黃連(二分)、半夏(五分)。用水煎煮服用。連續服用兩次,蟲害就能被完全清除。但服用藥物後,必須避免飲用湯水茶類。

這個處方雖然含有大量的殺蟲藥物,但在健脾平肝的藥材配合下,不會傷害到正氣,同時又能殺死蟲子,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當小孩在排泄口附近發現長蟲,既不願排出,也不願退回直腸,沒有疼痛或瘙癢感,人們可能以為是蟲口咬住。但如果是蟲口咬住,應該會感到疼痛。現在孩子一切正常,難道是蟲子自己咬住自己嗎?既然蟲子不是咬住,理應隨著排泄物一起排出。但現在它卻留在體內一半,如果不是惡靈附身,那又是什麼原因呢?既然病因是惡靈附身,通常不是藥物可以解決的,然而只要人有悔悟之心,醫生就會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讓病人如果想要改變並尋找治療方法,卻找不到,這不就是阻礙了人們改正錯誤的道路嗎?況且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出現異常的蟲害,他們可能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有錯,害怕是鬼神的懲罰,或許會向上天祈禱,或者信仰佛祖來尋求庇護。然而,如果醫生無法回應這些需求,豈不是阻礙了人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嗎?

我從一個神祕人士那裡學到了一種特殊方法,只需在蟲子身上塗抹藥物,蟲子就能立即溶解。這個藥方叫做點虯丹:

水銀(一錢)、冰片(一錢)、硼砂(一分)、雄黃(三分)、樟腦(一錢)、輕粉(三分)、白芷(一錢)、薄荷葉(三分)。將所有材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直到看不見水銀顆粒為止。用水調和少量藥粉,塗抹在蟲頭或蟲身上,片刻後蟲子就會完全溶解。但在使用藥物時,必須虔誠地向天祈禱,這樣才會有效。否則,可能會有效也可能無效。不需要內服煎煮的藥物,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配方。

我擔心辜負了那位神祕人士的傳授,所以在此詳細闡述其療效。那位神祕人士是我遊歷南嶽時遇到的一位道士,自稱為雷公,外表特異。他傳授給我的《活人錄》中有許多奇方,這個就是其中之一。

2. 痘瘡門(十五則)

小兒將出痘,身必發熱,口必發渴,眼必如醉,此時當以表藥散之,則火毒大解。無如世人未敢信為出痘,因循數日,見點而始用表散。有形之解與無形之解大有不同,所以輕變重,而重變死也。雖然,見點不用表藥則火毒又將安解,豈不藥得中醫而可望其自愈乎。不知能善用表散之藥,正自有功耳。

大約痘瘡初出之時,不可不用表散之藥,而又不可全用表散,當於補中表散之,則正氣無傷,而火毒又可盡解也。方用至慈湯:

人參(三分),荊芥(炒黑,三錢),生甘草(一錢),柴胡(一錢),當歸(三錢),茯苓(二錢),陳皮(三分),麥冬(二錢),元參(三錢),天花粉(一錢),水煎服。一劑火毒少除,二劑火毒全散,不必三劑也。若已見點,則重變輕,而死變生矣。

此方正用柴胡、荊芥以疏通其表裡,得元參以去其浮游之火,得生甘草以敗其毒。妙在人參、歸、冬之類俱是補氣補津之味,佐前藥以充其力,使無壅閉之憂,以速其至隱之火毒也。世人治痘,一見用補,無不驚懼。誰知火毒非補,萬不能由,內而發於外。能於補中用表散之法,何愁小兒之不盡登於壽考也。

此方十歲為準,如周歲小兒,用十分之一,每歲增加可也。若十歲之外小兒,宜加人參而已,餘味不必加也。

小兒已出痘,遍身上下盡是鮮血點,粒粒可數,此至佳之痘也。不必發散,只須助其正氣,自然飽滿貫漿,收靨亦速,九日而始回矣。然而純用補劑,又慮呆補而無疏通之氣,恐速於見功,未免升上而不能降下,亦非治之善也。方用安幼湯:

當歸(三錢),荊芥(一錢),元參(三錢),陳皮(三錢),熟地(三錢),麥冬(三錢),生甘草(五分),生地(一錢),黃連(一分),丹皮(一錢),貝母(三分),水煎服。一劑而綻,不必二劑也。

此方妙在補中帶散,則痘瘡力足,無內怯之憂;散中實補,則痘瘡大泄,少外阻之禍。世人不知治法,往往一味是補,所以多留後患耳。至於一味呆散,未有不將佳痘而變為惡瘡者,每至死亡猶以為胎毒之未盡淨也,仍用散火敗毒之劑,以至不救。謂非醫殺之,而欲冀免於陰報也,得乎。幸人善用其方以安幼耳。

小兒出痘,其痘瘡之色紅盛,煩渴,大便乾燥,小便短澀而黃赤,脈洪大不倫,舌上生瘡,此陽症之瘡也,切忌用濕熱之味。然又不可見為大熱,而即用寒涼之藥,恐火熱太盛,驟得寒涼,而火不肯遽退,熱不肯驟解,反至生變者有之。治法宜用寒而佐以化熱之品,用涼而輔以散火之味,則不違火熱之性,而自得寒涼之益也。方用全痘散火湯:

元參(三錢),黃芩(一錢),生甘草(一錢),梔子(一錢),桔梗(二錢),生地(二錢),荊芥(三錢,炒黑),當歸(一錢),水煎服。一劑而熱毒火毒盡行解散矣。

白話文:

痘瘡門(十五則)

小孩子快要出痘時,身體一定會發燒,口渴,眼睛看起來像喝醉一樣。這時候應該用表散的藥物來疏通,這樣就能大大解除火毒。然而世人不敢相信這是要出痘,拖延好幾天,等到痘疹出現才開始用表散藥物。有形的治療和無形的治療效果大相逕庭,所以輕則病情加重,重則死亡。雖然,痘疹出現了不用表散藥物,火毒也可能會自行消解,難道不用藥就能靠自身痊癒嗎?不知道善用表散藥物的人,才是真正有本事。

痘瘡剛開始的時候,不能不用表散藥物,但也不能完全只用表散藥物,應該在補氣的同時使用表散藥物,這樣正氣就不會受損,火毒也能完全解除。藥方是至慈湯:

人參(三分),荊芥(炒黑,三錢),生甘草(一錢),柴胡(一錢),當歸(三錢),茯苓(二錢),陳皮(三分),麥冬(二錢),元參(三錢),天花粉(一錢),水煎服。一劑藥下去火毒就能減少,兩劑藥火毒就能完全散去,不需要三劑。如果痘疹已經出現,病情就會由重變輕,由死轉生。

這個藥方用柴胡、荊芥疏通表裡,用元參去除浮游的火毒,用生甘草解毒。妙處在於人參、當歸、麥冬等都是補氣補津的藥材,輔佐之前的藥物以增強藥效,避免壅塞,加速火毒的消退。世人治療痘瘡,一看到就用補藥,都非常害怕。殊不知火毒如果不補,根本無法由內而外地發出來。如果能在補氣的同時使用表散的方法,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小孩子一定能健康長壽。

這個藥方以十歲兒童為標準,如果是周歲嬰兒,用十分之一的藥量,每增加一歲就增加一點藥量。如果超過十歲,應該增加人參的用量,其他藥材的用量不需要增加。

小孩子出痘後,全身都是鮮紅的小痘疹,顆顆分明,這是最好的痘疹。不需要發散,只要幫助其正氣,自然會飽滿充盈,痘疹也會很快消退,九天就能痊癒。但是,如果完全只用補藥,又擔心過度補益而缺乏疏通之氣,雖然見效快,卻可能上升而不下降,也不是好的治療方法。藥方是安幼湯:

當歸(三錢),荊芥(一錢),元參(三錢),陳皮(三錢),熟地(三錢),麥冬(三錢),生甘草(五分),生地(一錢),黃連(一分),丹皮(一錢),貝母(三分),水煎服。一劑藥痘疹就能潰破,不需要兩劑。

這個藥方的妙處在於補中帶散,這樣痘瘡就能有力,沒有內虛之憂;散中又實補,這樣痘瘡就能順利排出,減少外邪阻滯的禍患。世人不了解治療方法,往往只一味地補,所以留下很多後患。至於一味地使用發散藥物,沒有不把好的痘疹變成惡瘡的,甚至導致死亡,還以為是胎毒沒有排淨,仍然使用發散、解毒的藥物,結果無法挽救。這不是醫生的錯殺嗎?還想免除陰間的報應嗎?這可能嗎?幸好有人善用這個藥方來安撫幼兒。

小孩子出痘,痘疹顏色鮮紅,煩躁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少顏色黃赤,脈象洪大紊亂,舌頭上長瘡,這是陽症的痘瘡,絕對不能用滋膩溫熱的藥物。但是,也不能因為看到發熱就用寒涼的藥物,擔心火熱太盛,突然遇到寒涼,火氣不肯退下去,熱度不肯消退,反而會導致病情變化。治療方法應該用寒涼的藥物同時輔助化熱的藥物,用清熱的藥物同時輔助散火的藥物,這樣就不會違背火熱的特性,又能得到寒涼藥物的益處。藥方是全痘散火湯:

元參(三錢),黃芩(一錢),生甘草(一錢),梔子(一錢),桔梗(二錢),生地(二錢),荊芥(三錢,炒黑),當歸(一錢),水煎服。一劑藥就能把熱毒和火毒完全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