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中風門(二十五則)
作中風治,非其治也,即作中氣治,亦非治法。惟有直補其腎中之陰,則精足而腎自交於心,而心之液,自流行於各臟腑,而諸症自痊也。方用填陰湯:
熟地(四兩),山茱萸(二兩),北五味(三錢),麥冬(一兩),山藥(一兩),白芥子(五錢),破故紙(一錢)牛膝(三錢),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牽搐除,再劑而口眼正,一連十劑而平復如常矣。
夫熟地、山茱、山藥,實填精之聖藥,而麥冬、北五味,又益肺之仙丹。蓋單補腎水,恐水不能速生,故又補其肺,使肺金以生腎水,子母相資,更易滋潤也。又慮陰不下降,用破故、牛膝下行以安於腎宮,則濁陰不致上干,而真陰自然既濟矣。復加附子一分者,以陰藥太多,未免過於膩滯,少加附子,以行其真陰之氣,非假之以助其火也。水得火之氣,則水尤易生,毋怪其奏功之奇矣。
此症用清寧湯亦效。
熟地,麥冬(各二兩),北五味(三錢),芡實,巴戟天,菟絲子(各一兩)
水煎服。
有人平居無恙,只覺手足麻木,尚無口眼喎斜等症,人以為風中於內,三年後必有暈僕之症矣。勸人預服搜風順氣等藥,以防猝中。其論則是,而所用之方非也。手足麻木,乃氣之虛,非氣之不順也。即氣之不順,非風之作祟也。人苟中風,其來甚暴,豈待至三年之後而始發哉。
然而氣虛能使手足麻者,何故?蓋氣一虛,即不能化痰,痰聚於胸中,而氣即不能通於手足也。治法於補氣之中而佐以消痰之味,則得之矣。方用釋麻湯:
人參(一錢),當歸(三錢),黃耆(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白芥子(一錢),陳皮(一錢),白朮(三錢),甘草(五分),附子(一分),柴胡(八分)
水煎服。一連四劑,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
倘仍然麻木,前方加倍,再服四劑,未有不愈者。
蓋麻木於手足,此四餘之輕病,原不必重治之也。今人因不知症,所以取效之緩,遂疑為重症。於是風藥亂投,反致變輕為重矣。苟知是虛而非風,一治虛而風象滅矣,何難之有。
此症用耆附湯亦妙。
人參,茯神(各三錢),白朮,黃耆(各五錢),附子(二分)
水煎服。
有人遍身麻木,而身又不顛仆,狀似中風,然而風則有之,而非中也。此等之病,不可不治風,而又不可直治風也。不治風則風不能出於軀殼之外,直治風則損傷氣血,風又欺氣血之虛,反客為主而不肯去,必須於補氣補血之中,而佐之祛風祛痰之品,則氣血不傷,而風又易散也。方用解縛湯:
黃耆(一兩),當歸(五錢),人參(五錢),附子(一錢),白芍(五錢),葳蕤(一兩),白朮(五錢),熟地(五錢),天花粉(三錢),秦艽(三錢),羌活(一錢)
白話文:
中風
治療中風,如果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那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如果用治療中氣虛的方法來治,也不是正確的方法。唯一正確的方法是直接補養腎中的陰液,這樣精氣充足,腎就能與心臟互相協調,心臟的津液自然就能流暢地運行到各個臟腑,各種症狀自然就會痊癒。
藥方用填陰湯:
熟地黃(16克),山茱萸(8克),北五味子(1.2克),麥門冬(4克),山藥(4克),白芥子(2克),補骨脂(0.4克),牛膝(1.2克),附子(0.04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服一劑藥,抽搐的症狀就會消除,再服一劑藥,口眼歪斜的症狀就會恢復正常,連續服用十劑,就能完全康復如常。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確實是填補精氣的良藥;而麥門冬、北五味子,又是滋養肺陰的仙丹。單獨補腎陰,恐怕腎陰液無法快速生成,所以又補益肺陰,讓肺金生養腎水,母子互相資助,更容易滋潤身體。又考慮到陰液可能無法順利下行,所以用補骨脂、牛膝引導陰液下行,使之安於腎臟,這樣濁陰就不會上擾,而真陰自然就能達到平衡。再加入少量附子(0.04克),是因為陰藥太多,容易造成膩滯,少加附子可以推動真陰之氣運行,並不是用來助長火氣。水得到火的推動,就更容易生成,難怪效果如此神奇。
這個病症用清寧湯也有效果:
熟地黃、麥門冬(各8克),北五味子(1.2克),芡實、巴戟天、菟絲子(各4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平時身體沒有什麼問題,只是覺得手腳麻木,還沒有出現口眼歪斜等症狀,人們認為是風邪侵入體內,認為三年後一定會出現暈倒的症狀。所以勸人預先服用一些祛風順氣的藥物,來預防突然發病。這種說法有道理,但用的藥方不對。手腳麻木,是氣虛引起的,不是氣不順暢。即使是氣不順暢,也不是風邪在作怪。如果人真的中風,發病會非常急,怎麼會等到三年之後才發作呢?
然而,為什麼氣虛會導致手腳麻木呢?因為氣一虛,就不能化解痰液,痰液聚集在胸中,氣就不能到達手腳。治療方法應該在補氣的基礎上,佐以化痰的藥物,這樣才能有效。藥方用釋麻湯:
人參(0.4克),當歸(1.2克),黃耆(1.2克),茯苓(1.2克),半夏(0.4克),白芥子(0.4克),陳皮(0.4克),白朮(1.2克),甘草(0.2克),附子(0.04克),柴胡(0.3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連續服用四劑,手腳自然就不會再麻木了。
如果仍然麻木,就把前方的藥量加倍,再服四劑,沒有治不好的。
手腳麻木,只是身體輕微的小病,本來不需要大費周章地治療。現在的人因為不了解病症,所以治療效果緩慢,就懷疑是重病。於是亂用祛風的藥物,反而把輕症變成重症。如果知道這是氣虛而不是風邪,只要補氣,風邪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有什麼難的呢?
這個病症用耆附湯也很好:
人參、茯神(各1.2克),白朮、黃耆(各2克),附子(0.08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人全身麻木,但身體沒有暈倒,看起來像中風,但實際上是有風邪,並不是真的中風。這種病,不能不治風,但又不能直接用治風的方法來治療。如果不祛風,風邪就無法從體內排出;如果直接祛風,又會損傷氣血,風邪反而會趁氣血虛弱的時候欺負身體,佔據主導地位而不肯離開。所以必須在補氣補血的基礎上,佐以祛風祛痰的藥物,這樣既不會損傷氣血,又能容易地把風邪驅散。藥方用解縛湯:
黃耆(4克),當歸(2克),人參(2克),附子(0.4克),白芍(2克),葳蕤(4克),白朮(2克),熟地黃(2克),天花粉(1.2克),秦艽(1.2克),羌活(0.4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