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7)

1. 疔瘡門(一則)

人有生疔瘡者,一時疼痛非常,亦陽毒也,但初生時,人最難辯。世人以生黃豆令病人嚼,不知辛生之味,便是疔瘡,以此辨之不錯。其瘡頭必發黃泡,中或現紫黑之色,更須細看泡中,必有紅白一線通出於泡外。大約疔生足上,紅線由足而入臍;疔生手上,紅線由手而入心;疔生唇面,紅線由唇面而至喉。如見此紅線之絲,在其紅線盡處,用針刺出毒血,則免毒攻心。

若現白線之絲,則不必刺也。治法總以消毒瀉火為主。世人戒用官料之藥,此不知醫之語,毒非藥安除哉。方用拔疔散:

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一兩),水煎服。一劑而紅線除,二劑而疔瘡散,三劑全愈,又何必外治挑開疔頭之多事哉。若已潰爛,亦用此方,但加當歸治之,必須二兩,亦不必四劑,毒盡而肉生也。

白話文:

有人長了疔瘡,一開始的疼痛程度相當嚴重,這也是屬於一種陽毒,但是在剛開始生長的時候,一般人很難辨識。有一種方法是讓患者咀嚼生黃豆,如果感受到辛辣的味道,那就可以確認是疔瘡,以此方式來辨別通常不會錯。疔瘡的頂部必定會出現黃色的泡泡,泡泡中間可能呈現紫黑色,必須仔細觀察泡泡中,必定有一條紅白相間的線從泡泡中延伸出來。

大約來說,如果疔瘡生在腳上,紅線就會從腳部延伸到肚臍;如果疔瘡生在手上,紅線就會從手部延伸到心臟;如果疔瘡生在嘴脣或臉部,紅線就會從嘴脣或臉部延伸到喉嚨。如果看到這樣的紅線,就在紅線的末端用針刺出毒血,就能防止毒素攻心。

如果出現的是白線,就不需要刺針。治療的原則主要是以清除毒素和降火為主。一般人避免使用官方藥材,這是不懂醫學的人說的話,毒素不用藥物怎麼能清除呢。可以使用拔疔散的配方:

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一兩),用水煎煮服用。服用一劑後紅線消失,服用二劑後疔瘡消散,服用三劑後完全痊癒,何必再進行外治挑破疔瘡的多餘步驟。如果已經潰爛,也可以使用這個配方,但是要加入當歸,且必須使用二兩,也不需要服用四劑,毒素排完後,肉就會重新生長。

2. 楊梅瘡門(五則)

凡好嫖者,戀壇酣戰,自覺馬口間如針戳之痛,此毒氣已起也。未幾而生魚口矣,未幾而生疳瘡矣,又未幾而遍身生瘡矣,黃膿氾濫,臭腐不堪。世人皆以為毒盛,多用敗毒之藥,孰知日敗毒而毒愈盛,瘡愈多而不易愈。往往有腐爛者,日用敗毒之劑,其瘡不能收口。須知此症於泄精之時,泄精則元氣虧損,故毒乘虛而入。

若元氣大旺,毒難深入,即有傳染,不過輕微之毒,可一泄而愈。今遍身無非毒瘡,明是大虛而毒深中也,不補虛以瀉毒,烏能奏功乎。倘止服敗毒之藥,無異於以石投水矣。方用二生湯:

生黃耆(三兩),土茯苓(三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瘡漸紅活,再服四劑而盡乾燥,又服四劑全愈。

此方之妙,全不去解毒,止用黃耆以補氣,氣旺而邪自難留,得生甘草之化毒,得土茯苓之引毒,毒去而正自無虧,氣生而血又能養,此治法之巧,而無如世人之未識也,可勝嘆息云。

人有龜頭忽生疳瘡,服敗毒之藥,毒盡從大小便出。倘大腸燥結,則敗毒之藥不能徑走大腸,勢必盡趨小便,而小便口細,毒難罄泄,於是毒不留於腸中而反單結於外勢。毒盛必發,安能不腐爛哉,往往龜頭爛落,連龜身亦爛盡矣。世人多以外藥敷之,雖外藥亦不可少,然不先消其火毒,而遽用外藥以止遏,不啻如石之壓卵也,故必先用湯治之。方名散毒神丹:

黃柏(三錢),茯苓(一兩),生甘草(三錢),炒梔子(三錢),肉桂(一錢),水煎服。連服四劑,則火毒自從小便而出,疼痛少止。然後用生勢丹敷之。

炒黃柏(三兩),兒茶(一兩),冰片(三分),生甘草(一兩),大黃(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麝香(三錢),丹砂(一錢,不煅),各為絕細末,和勻滲之,滲上即止痛,逢濕即滲末,不數日膿盡血乾,肉筋再長,一月全愈,但不能再長龜頭也。愈後須補氣血,用十全大補湯,連服一月或兩月,則外勢仍能伸縮,尚可種子。

否則多服敗毒之藥,又用泄火之劑,無論命門寒冷,而外勢亦且冰冷,安得陽和之驟復哉。此先後治法之各異,實有次序也。

人有疳瘡初發,魚口將生,苟不急治,必遍身生瘡,遷延歲月,腐爛身體,多不可救,故必須早治為妙。然早治之法,世人多以五虎散敗毒,雖毒亦能往下泄,而損傷元氣正不少也,未為得法。設或敗毒之藥少減,又恐有留毒之患,亦未為治法之妙。蓋毒氣之入,因元氣之虛也。

因虛而感毒,又敗毒而重虛,毋論毒盡不泄,已犯虛虛之戒,況只敗毒,毒更難散也。治之法宜於補中攻泄,則毒既盡出而正又無虧。方用早奪湯:

人參(一兩),生黃耆(一兩),茯苓(一兩),當歸(一兩),遠志(三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一兩),大黃(一兩),石膏(一兩),柴胡(二錢),白朮(一兩),天花粉(三錢),水煎服。一劑而大瀉惡物,臭穢不堪,急掘土埋之。再服二劑,而臭物惡穢無留於腸胃矣。

白話文:

楊梅瘡門(五則)

好色之徒,縱情聲色,會感到嘴巴內如針刺般疼痛,這是梅毒之氣已入侵的徵兆。不久便會出現潰瘍,接著長出疳瘡,不久之後全身都會長滿瘡,膿水黃濁泛濫,臭不可聞。世人普遍認為毒性很重,多用解毒藥物,卻不知這樣反而會讓毒性加重,瘡瘍越來越多,難以痊癒。很多情況下,瘡瘍會潰爛,即使持續使用解毒藥物,也無法癒合。要知道,這種疾病是因泄精時元氣受損,毒邪乘虛而入造成的。

如果元氣旺盛,毒邪就難以深入,即使感染了,也只會是輕微的毒性,一次泄精就能痊癒。如今全身都是瘡瘍,說明是元氣大虛,毒邪深入肌膚,如果不補虛而只瀉毒,怎麼可能見效呢?只服用解毒藥物,無異於往水裡扔石頭。 治療方法是用二生湯:

生黃耆(三兩)、土茯苓(三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連服四劑,瘡瘍漸漸紅潤有活力,再服四劑,瘡瘍乾燥結痂,再服四劑即可痊癒。

此方妙處在於不單純解毒,而是用黃耆補氣,氣旺則邪氣自然難以停留;生甘草化解毒性,土茯苓引導毒邪排出,毒邪去除而正氣不損,元氣充足,血液也能滋養肌膚,這就是巧妙的治療方法,可惜世人多不了解,實在令人嘆息。

有些人龜頭突然長出疳瘡,服用解毒藥物後,毒邪會從大小便排出。如果大腸燥結,解毒藥物就不能順利排出大腸,就會全部從小便排出,而尿道狹窄,毒邪難以完全排出,於是毒邪不留在腸道中,反而單獨聚集在外陰部。毒邪過盛必然發作,怎麼可能不潰爛呢?很多情況下,龜頭會潰爛脫落,連龜身都會爛掉。世人多用外藥敷貼,雖然外藥也必不可少,但如果不先清除火毒,就急於用外藥止住,如同用石頭壓雞蛋一樣,所以必須先用湯劑治療。藥方名為散毒神丹:

黃柏(三錢)、茯苓(一兩)、生甘草(三錢)、炒梔子(三錢)、肉桂(一錢),水煎服。連服四劑,火毒就會從小便排出,疼痛減輕。然後再用生勢丹敷貼。

炒黃柏(三兩)、兒茶(一兩)、冰片(三分)、生甘草(一兩)、大黃(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麝香(三錢)、丹砂(一錢,不煅),研磨成細末,調勻後敷貼,敷貼後即可止痛,遇濕則再敷藥粉,幾天後膿水乾涸,肉芽再生,一個月即可痊癒,但龜頭無法再生。痊癒後需要補氣血,服用十全大補湯,連服一到兩個月,外陰部就能恢復伸縮功能,還能生育。

否則,多服用解毒藥物,又服用瀉火藥物,不僅會導致腎陽虛衰,而且外陰部也會冰冷,怎麼能快速恢復陽氣呢?這就是先後治療方法的不同,確實有其順序。

有些人疳瘡剛開始,潰瘍將要出現,如果不緊急治療,就會全身長滿瘡,拖延數年,身體潰爛,多數無法救治,所以必須及早治療。但早期的治療方法,世人多用五虎散解毒,雖然毒邪能排出,但也會損傷元氣,並非最佳方法。如果減少解毒藥物的用量,又擔心毒邪殘留,也不是最佳治療方法。因為毒邪入侵,是因為元氣虛弱。

因為虛弱而感染毒邪,又用解毒藥物導致更虛弱,不論毒邪是否完全排出,都已經違反了補虛的原則,況且單純解毒,毒邪更難以散去。治療方法應該在補益中藥攻邪,這樣毒邪就能排出,正氣也不受損。藥方名為早奪湯:

人參(一兩)、生黃耆(一兩)、茯苓(一兩)、當歸(一兩)、遠志(三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一兩)、大黃(一兩)、石膏(一兩)、柴胡(二錢)、白朮(一兩)、天花粉(三錢),水煎服。一劑藥就能瀉出大量惡臭的廢物,要迅速挖坑掩埋。再服兩劑,腸胃中就沒有惡臭的廢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