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卷之十三 (16)
卷之十三 (16)
1. 肚癰門(一則)
人有生癰於小腹間,斷無陽毒之症,以其地屬陰之部位也。陰生陰毒,似乎至重,然而純陰無陽,一用陽藥立可成功。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癰,多用陰藥以消毒,反致成難救之病,為可憫也。然予所謂陽藥者,非散火祛風之藥,乃補氣溫火之味耳。蓋陰地結成陰毒者,乃寒虛之故。
寒因虛而不行,毒因寒而鬱結,用熱藥以祛寒,自能解寒而散毒也。方用闢寒救腹丹:
白朮(三兩),茯苓(三錢),肉桂(三錢),金銀花(三兩),附子(一錢),當歸(二兩),蛇床子(五錢),水煎服。一劑而內消矣。倘已潰者,三劑而膿盡肉生矣。四劑亦必全愈。
此方用白朮為君者,以白朮專利腰臍之氣也。腰臍之氣利,則下腹之部位盡利矣。而後以金銀花、蛇床子祛其毒氣,則毒氣易消。然恐寒極不能直入,故又加附、桂斬關突圍而進也。惟是桂、附、朮、床俱是一派乾燥之物,邪雖祛除,未免耗血,故用當歸陽中之陰,少制其橫,則陰寒漸散,而又無陽旺之虞。所以既能奏功,才免後患也。
白話文:
有人在小腹部生了膿腫,這種情況絕不會是陽毒的症狀,因為小腹這部位屬於陰性區域。在陰性區域產生陰毒,看似非常嚴重,但事實上,若是純陰無陽的情況,只要使用一些具有陽性的藥物,就能立即見效。可惜的是,一般人一看到肚子長了膿腫,往往會選擇用陰性藥物來解毒,反而導致疾病難以救治,令人感到惋惜。但我所說的陽性藥物,並非指那些散火或祛風的藥物,而是補氣和溫暖身體的藥物。因為在陰性區域形成的陰毒,往往是因為身體寒冷虛弱所致。
寒冷因虛弱而無法運行,毒素因此在寒涼的環境中積聚,使用熱性藥物來驅除寒氣,自然能夠解寒散毒。這就是我們使用的「避寒救腹丹」配方:
白朮(3兩),茯苓(3錢),肉桂(3錢),金銀花(3兩),附子(1錢),當歸(2兩),蛇牀子(5錢),用水煎煮服用。服用一次後,內部的膿腫就會消散。如果已經破潰,服用三次後,膿液就會排盡,新肉開始生長。服用四次後,必定完全痊癒。
這個配方中,白朮作為主要成分,因為白朮專門能調理腰部和肚臍周圍的氣血。腰臍的氣血得到調理,那麼整個下腹部的部位都會受益。接著,再利用金銀花和蛇牀子來消除毒素,這樣毒素就容易消散。但擔心寒氣過重,藥物無法直接進入,因此又加入附子和肉桂,以攻破阻礙,使藥效得以深入。但肉桂、附子、白朮和蛇牀子都是乾燥的藥材,雖然能祛除邪氣,但可能會消耗血液,所以加入了當歸,它在陽性藥物中帶有陰性特質,可以適度制約藥物的猛烈,這樣陰寒逐漸散去,同時又不必擔心陽氣過盛的問題。因此,這樣不僅能發揮療效,還能避免後遺症的發生。
2. 多骨癰門(一則)
人有大腿旁邊,長強穴間,忽然疼痛高腫,變成癰疽之毒,久則肉中生骨,以鐵鑷取出,已而又生,世人以為多骨癰也,孰知濕熱毒之所化耳。夫多骨癰之生,因人食生果濕熱所成者也。治之早,服一、二劑便可解散。無如因循失治與治不得法者,遂至濕壅而添熱,熱盛而化骨,日久遷延臥床而不能起也。
說者謂初起之時未嘗有骨,可以內散,既生骨之後,必須爛骨外取,未可全望其解散也。而孰知不然,蓋多骨之症無形之所化,非肉中真生骨也,乃似骨而非骨耳。真骨難化,似骨又何難化之有。治之法利其濕,清其熱,而主之補氣補血之藥,不必消骨而骨自消矣。方用五神湯:
茯苓(一兩),車前子(一兩),金銀花(三兩),牛膝(五錢),紫花地丁(一兩),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而骨消矣,四劑而瘡口平,五劑全愈。
此方用茯苓、車前以利水,紫花地丁以清熱,又用金銀花、牛膝補中散毒,安得不奏功哉。
白話文:
有人在大腿附近,長強穴之間,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局部腫脹,轉變為一種類似膿瘡的疾病,如果病情持續,肌肉組織內會產生類似骨骼的硬塊,需要用鐵製夾子取出,但取出後又會再次生成,人們常稱這種病為「多骨癰」。然而,這其實是濕熱毒素在體內轉化的結果。
多骨癰的形成,通常是因為人食用了過多的生冷水果或食物,導致體內濕熱聚集所致。若能及早治療,服用一到兩次藥劑就可能使病情得到緩解。然而,若因拖延未能及時治療,或是治療方法不當,就會導致濕氣淤積,加劇體內熱度,最終形成類似骨骼的結節,嚴重者甚至長期臥牀不起。
有人認為,在病症初期並未有類骨質生成時,可以透過內服藥物來治療;一旦類骨質生成,就只能透過外部手術取出,很難期望單靠藥物就能完全消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多骨癰這種疾病,實際上是由於體內濕熱轉化形成的,並非真正由肌肉組織生出骨骼,只是看起來像骨骼罷了。真正的骨骼難以被化解,而這種類似骨骼的結節又有什麼難以化解的呢?
治療這種疾病的原則是利尿去濕和清熱解毒,主要使用補氣補血的藥物,不用特別針對「骨骼」,「骨骼」自然就能消失。治療的藥方如下:茯苓一兩,車前子一兩,金銀花三兩,牛膝五錢,紫花地丁一兩,用水煎煮服用。第一劑後病情會減輕,第二劑後更輕,第三劑後類骨質就會消失,第四劑後創口就會恢復平整,第五劑後就能完全康復。
這個藥方使用茯苓和車前子來利尿去濕,紫花地丁來清熱解毒,再配以金銀花和牛膝來補中散毒,怎能不見效呢?
3. 惡疽門(一則)
人有四肢之間,或頭面之上,忽然生疽,頭黑皮紫,疼痛異常,此陽症之毒也,治不得法,亦能殺人。蓋陽症之毒,其勢甚驟,不亟用散毒之藥,則養成大橫,蔓延難收,小毒變成大毒。然而疽與癰實有不同:癰潰於內,疽腫於外也;潰於內難於外治,腫於外易於內消。雖癰疽之毒盡由內而外發,無不可治內而外愈,而疽病尤宜內治也。方用消疽散:
生地(三錢),連翹(三錢),忍冬藤(一兩),白芷(三錢),夏枯草(一兩),地榆(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二錢),當歸(一兩),水煎服。未潰二劑則消,已潰四劑全愈。
此方通治惡疽之方。凡生疽者,以此方投之,無不神效。蓋補血散毒,則血活而毒難留,涼血清火,則血寒而火易散。疽多陽症,所以治無不宜也。
白話文:
有人在四肢或是頭臉上,突然長出一種膿瘍,膿瘍的頂端是黑色,周圍皮膚呈現紫色,疼痛的程度非比尋常,這是屬於陽性病症的毒素,如果治療方式不正確,也會危及生命。因為這種陽性毒素的病情發展非常迅速,如果不立即使用可以分散毒素的藥物,就會讓小病變成大病,毒素蔓延,難以控制。但膿瘍和癰疽是有區別的:癰疽在內部形成膿包,而膿瘍則是在外部腫脹;在內部形成的癰疽從外面治療比較困難,而在外部腫脹的膿瘍則容易從內部消除。雖然癰疽都是從內部發病,再向外擴散,但都可以通過內部治療使外部病狀得到改善,尤其對於膿瘍類的疾病,更應該從內部進行治療。
這邊提供一個消膿瘍的藥方: 生地(3錢),連翹(3錢),忍冬藤(1兩),白芷(3錢),夏枯草(1兩),地榆(3錢),天花粉(3錢),生甘草(2錢),當歸(1兩),用水煎煮服用。若膿瘍尚未破潰,服用兩劑就能消退;如果已經破潰,服用四劑就能完全康復。
這個藥方是一個通用來治療嚴重膿瘍的方子。只要出現膿瘍,使用這個方子,都會有神奇的效果。因為它能夠補血和分散毒素,使得血液活絡,毒素難以存留;同時,它也能清熱降火,使得血液冷卻,火氣容易散去。由於膿瘍多屬於陽性病症,因此使用這個藥方來治療,都非常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