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0)

1. 小腸癰門(三則)

人有腹痛口渴,左足屈而不伸,伸則痛甚,手按其痛處更不可忍,人以為腸中生癰也,然而腸中生癰不同,有大小腸之分,屈右足者大腸生癰,屈左足者小腸生癰也。今屈而不伸者即在左足,是癰生於小腸而非生於大腸矣。惟是大腸之癰易治,小腸之癰難醫,以大腸可瀉而小腸難瀉也。

雖然,得其法又何不可瀉哉。蓋大腸可瀉其火從糟粕而出,小腸可瀉其火從溲溺而泄也。方用泄毒至神湯:

金銀花(三兩),茯苓(一兩),薏仁(一兩),生甘草(三錢),車前子(三錢),劉寄奴(三錢),澤瀉(三錢),肉桂(一分),水煎服。一劑而水如注,二劑而痛頓減,三劑而症如失,不必四劑也。

此方俱利水之藥,止一味金銀花消毒之味,何以建功之神如此?蓋小腸之毒必須內消,而內消之藥,舍金銀花實無他藥可代,以他藥消毒皆能損傷正氣,而小腸斷不可損傷,故必須以金銀花為君。但金銀花不能入小腸之中,今同茯苓、薏仁、澤瀉、車前子之類引入小腸,又加肉桂一分,得其氣味引入膀胱,從溲溺而化。

又恐火毒太盛,諸藥不能迅逐,更加劉寄奴之速祛,甘草之緩調,剛柔遲速並行,既無留滯之虞,而復無峻烈之害,自然火毒殆盡膀胱小腸而出也。

人有腹痛呼號不已,其痛卻在左腹,按之痛不可忍,不許人按,醫以為食積在大腸也,誰知是小腸之生癰耳。凡腸癰必屈其足,而今不屈足,似非腸癰之病。然腸癰生於腸內者必屈其足。在大腸者屈右足而不伸,在小腸屈左足而不伸也。若癰生於腸外者,皆不屈足。痛在左則小腸生癰,痛在右則大腸生癰也。

至食積燥屎之痛,時而痛,時而不痛。故痛在左,明是小腸之外生癰也。大小腸生癰於腸內尚可破潰,而大小腸生癰於腸外斷不可使之破潰者,以腸外無可出之路,皆必死之症也,而小腸更甚,必須急早治之。方用內化丹:

金銀花(四兩),當歸(二兩),車前子(五錢),生甘草(三錢),茯苓(一兩),薏仁(一兩),水煎服。

一劑而痛大減,二劑而痛又減,三劑而痛全止,四劑全愈。

此方即前方之變方也。但前方以利水之中而行其敗毒之法,此方於利水之中補血以敗毒之法也。蓋癰破利水則毒隨水出,易於祛除;癰未破,不補血以利水,則水泄而血虛,難於消化,同中之異,不可不知也。然此方亦須急早治之則有益,否則癰雖愈而瘀血流於腸外,必有終身腹痛之病也。

人有腹痛驟甚,小便流血,左足不能伸,人以為小腸生癰也,誰知是小腸之火太盛耳。夫小腸生癰,必屈左足,今左足不伸,明是生癰之證,而予獨謂是火盛者何故?不知生癰必有其徵,未有一旦驟生而即流血者也。癰日久而膿生,膿欲盡而血出,豈有不潰不爛而先出血者。

白話文:

小腸癰門(三則)

有人腹痛口渴,左腳彎曲不能伸直,伸直則疼痛加劇,按壓疼痛處更是難以忍受,人們以為是腸子裡長了癰疽。其實腸子裡長癰疽,大小腸有所不同:右腳彎曲不能伸直是大腸長癰疽,左腳彎曲不能伸直是小腸長癰疽。現在這個人左腳彎曲不能伸直,說明癰疽長在小腸而非大腸。只是大腸癰疽容易治療,小腸癰疽難以治療,因為大腸可以瀉,而小腸難以瀉。

然而,掌握方法,小腸也是可以瀉的。大腸可以瀉去火毒,火毒隨著糟粕排出;小腸可以瀉去火毒,火毒隨著尿液排出。方劑使用「泄毒至神湯」:

金銀花三兩、茯苓一兩、薏仁一兩、生甘草三錢、車前子三錢、劉寄奴三錢、澤瀉三錢、肉桂一分,水煎服。一劑藥下去,小便像流水一樣多;兩劑藥下去,疼痛明顯減輕;三劑藥下去,症狀消失,不必服用四劑。

這個方子都是利水的藥物,只有一味金銀花具有消毒的作用,為什麼療效如此神奇呢?因為小腸的毒必須內消,而內消的藥物,除了金銀花,沒有其他藥物可以替代。其他藥物消毒都會損傷正氣,而小腸絕對不能損傷,所以必須以金銀花為主藥。但金銀花無法進入小腸,現在和茯苓、薏仁、澤瀉、車前子等藥物一起引入小腸,又加入一分肉桂,藉助其氣味引入膀胱,從尿液排出。

又擔心火毒太盛,諸藥不能迅速驅逐,所以加入劉寄奴快速祛除火毒,甘草緩和調節,剛柔遲速並行,既無滯留之虞,又無峻烈之害,自然火毒就能從膀胱和小腸排出。

有人腹痛呼號不止,疼痛位於左腹部,按壓疼痛難忍,不讓人觸摸,醫生認為是大腸積食,誰知是小腸長了癰疽。凡是腸癰都會彎曲相應的腳,而這個人不彎曲腳,似乎不是腸癰的症狀。然而,腸癰長在腸子裡必然會彎曲相應的腳。大腸癰疽彎曲右腳不能伸直,小腸癰疽彎曲左腳不能伸直。如果癰疽長在腸子外面,都不會彎曲腳。疼痛在左側是小腸長癰疽,疼痛在右側是大腸長癰疽。

至於積食燥屎引起的疼痛,是間歇性的疼痛。因此,疼痛在左側,說明是小腸外長癰疽。大小腸癰疽長在腸子裡面尚可破潰,而大小腸癰疽長在腸子外面絕對不能使其破潰,因為腸子外面沒有排出的通道,都是必死的症狀,小腸癰疽尤其嚴重,必須及早治療。方劑使用「內化丹」:

金銀花四兩、當歸二兩、車前子五錢、生甘草三錢、茯苓一兩、薏仁一兩,水煎服。

一劑藥下去疼痛大大減輕,兩劑藥下去疼痛再次減輕,三劑藥下去疼痛完全停止,四劑藥就痊癒了。

這個方子是前面方子的變方。前面方子是利用利水的方法來達到敗毒的目的,這個方子是在利水的基礎上,補血來敗毒。因為癰疽破潰,利水則毒隨水排出,容易清除;癰疽未破,不補血而利水,則水液流失而血虛,難以癒合。兩者之間的區別,不可不知。然而這個方子也必須及早治療才有益,否則癰疽雖然癒合,但瘀血流到腸子外面,就會導致終身腹痛。

有人腹痛突然加劇,小便帶血,左腳不能伸直,人們以為是小腸長了癰疽,誰知是小腸的火毒太盛。小腸長癰疽,必然彎曲左腳,現在左腳不能伸直,明顯是長癰疽的症狀,而我卻說這是火毒太盛,為什麼呢?因為長癰疽必然有其徵兆,從來沒有突然長癰疽就立刻出血的。癰疽日久而膿液形成,膿液將盡而出血,怎麼可能沒有潰爛而先出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