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1)

1. 血暈門(二則)

而心包情極,既不能顧心,又不能御眾,於是大聲疾呼,本欲召臟腑以救心,而跡反近於狂悖,有無可如何之象,故病似熱而非實熱也。治法大補其心中之血,使各臟腑分取之以自養,不必再求於心君,則心安而心包亦安。方用安心湯:

乾荷葉(一片),生地黃(五錢),丹皮(五錢),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生蒲黃(二錢),水煎調服。

一劑即定,而惡露亦下矣。

此方用歸、芎以補血,何又用生地、丹皮之涼血,似非產後所宜,不知惡血奔心,未免因虛熱而相犯,吾於補中涼之,則涼不為害,況益之乾荷葉,則七竅相通,能引邪外出,不內害於心,轉生蒲黃以分解惡露也。但此方止可暫用一劑以定狂,不可多用數劑以取勝,不可不慎也。

用參歸荊棗益母湯亦效。

人參,當歸,炒棗仁(各一兩),荊芥,益母草(各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當心包受到極度情緒刺激時,既無法保護心臟,又不能協調其他臟腑,於是大聲呼喊,本意是想召喚臟腑來救助心臟,但表現出來的卻像瘋狂失常,呈現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所以病症看起來像發熱,但實際上並非真的發熱。治療方法應該大量補養心臟的血液,讓各臟腑能夠自行吸收血液來滋養自身,不再需要向心臟求助,這樣心臟就會安穩,心包也會跟著安穩。藥方使用安心湯:

乾荷葉一片、生地黃五錢、丹皮五錢、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生蒲黃二錢,用水煎煮後調服。

通常一劑藥就能使病情穩定,並且惡露也能順利排出。

這個方子用當歸、川芎來補血,為什麼又要用生地、丹皮這些涼血的藥呢?好像不太適合產後婦女。其實是因為惡血衝擊心臟,難免會因為虛弱而產生虛熱,我在補血的同時加入涼血藥,這樣涼性就不會造成傷害。何況還加入了乾荷葉,可以使七竅通暢,引導邪氣向外發散,不會傷害到心臟,並且加上蒲黃來分解惡露。但這個方子只能暫時使用一劑來穩定狂亂的症狀,不可以多次使用以求完全治癒,這點要特別注意。

使用人參當歸荊芥酸棗仁益母草湯也有效果。

人參、當歸、炒酸棗仁各一兩,荊芥、益母草各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2. 胞衣不下門(三則)

婦人兒已生地,而胞衣尚留於腹,三日不下,心煩意躁,時欲暈去,人以為胞胎之蒂未斷也,誰知血少乾枯黏連於腹乎。世見胞衣不下,心懷疑懼,恐其上衝於心,有死亡之兆,然胎衣何能衝於心也。但胞衣未下,則瘀血未免難行,有血暈之虞耳。治法仍大補氣血,使生血以送胎衣,則胎衣自然潤滑,生氣以助生血,則血生迅速,尤易推墮也。方用送胎湯:

當歸(二兩),川芎(五錢),乳香末(一錢),益母草(一兩),沒藥末(一錢),麝香(半分,研),荊芥(三錢),水煎調服。立下。

此方以當歸、川芎補其氣血,以荊芥引氣血歸經,用益母草、乳香等藥逐瘀下胎。新血既長,舊血難存,氣旺上升,瘀濁自然迅降,無留滯之苦也。蓋胞衣留腹,有回顧其母胎之心,往往有六、七日不下,胞衣竟不腐爛,正以其有生氣也。可見胎衣在腹,不能殺人,補之自降也。

或謂胞衣既有生氣,補氣補血,則胞衣宜益堅牢,何補之反降?不知子未下,補則益於子,子已下,補則益於母,益子而胞衣之氣連,益母而胞衣之氣脫,實有不同。故此補氣、補血,乃補各經之氣血,以推送之,非補胞膽之氣血,是以補氣、補血,而胎衣反降也。

用加味佛手散殊效。

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益母草(五錢),乳香末(一錢),敗龜板(一具),水煎服。一劑即下也。

婦人子生五、六日,胞衣留於腹中,百計治之,竟不肯下,然又絕無煩躁昏暈之狀,人以為瘀血之黏連也,誰知氣虛不能推送乎。夫瘀血在腹,斷無不作祟之理,有則必然發暈,今安然無恙,是血已淨矣。血淨宜清氣升而濁氣降,今胞胎不下,是清氣下陷難升,遂至濁氣上浮難降。

然濁氣上升,必有煩躁之病,今反安然者,是清濁之氣兩不能升也。然則補其氣,不無濁氣之上升乎?不知清升而濁降者,一定之理也。苟能於補氣之中,仍分其清濁之氣,則升清正所以降濁矣。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錢),黃耆(一兩),當歸(五錢),升麻(三分),柴胡(三分),陳皮(二分),甘草(一分),白朮(五錢),加蘿蔔子(五分),水煎服。一劑胎衣自下。

夫補中益氣湯補氣之藥,即提氣之藥也。並非推送之劑,何能下胎衣如此之速?不知濁氣之下陷者,由於清氣之不升也。提其氣,則清氣升而濁氣自降,腹中所存之物無不盡降,正不必又去推送之也。況方中又加蘿蔔子數分,能分理清濁,不致兩相扞格,此奏功之所以神耳。

用加味補血湯亦神效。

黃耆(二兩),當歸(一兩),升麻(五分),益母草(三錢),水煎服。一劑即下。

白話文:

標題:[產後胎盤滯留處理方式(三種方法)]

內容:當產婦順利分娩後,胎盤卻滯留在子宮內,超過三天未能自行排出,導致產婦心煩意亂,偶有眩暈感。一般人會認為是胎盤與子宮間的連結未斷,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血液過少,胎盤乾燥而黏附在子宮壁上。胎盤滯留讓人擔心會向上推至心臟,造成生命危險,然而胎盤怎麼可能衝到心臟呢?真正要擔心的是胎盤未排出,可能會引起失血性休克。治療方法應著重在補充氣血,以促進新生血液生成,幫助胎盤順利排出。一旦新血生成,舊血自然無法留存,氣血旺盛有助於胎盤快速下降,不會有滯留問題。使用「送胎湯」如下:

當歸(60克)、川芎(15克)、乳香粉(3克)、益母草(30克)、沒藥粉(3克)、麝香(0.2克,研磨)、荊芥(9克),用水煎煮後服用。胎盤很快就會排出。

這個處方中,當歸和川芎補充氣血,荊芥引導氣血歸經,益母草和乳香等藥材幫助清除瘀血,促使胎盤排出。新生血液產生後,舊血自然消失,氣血旺盛有助於胎盤快速下降,不會有滯留問題。胎盤滯留子宮內,有時甚至六、七天都不腐爛,正因為它仍有生命力。由此可知,胎盤在腹中並不會危及生命,只要補充氣血,胎盤就會自然排出。

有人認為,既然胎盤有生命力,補充氣血應該會讓胎盤更加牢固,為什麼反而會幫助胎盤排出呢?事實上,若胎兒尚未娩出,補充氣血對胎兒有益;若胎兒已經娩出,補充氣血對母親有益。對胎兒有益時,胎盤與胎兒的連結會更緊密;對母親有益時,胎盤與子宮的連結就會鬆動,這兩者情況不同。因此,補充氣血是針對全身經絡,以幫助胎盤排出,而非單純補充胎盤的氣血,因此補充氣血反而有助於胎盤排出。

另一種有效處方為「加味佛手散」。

當歸(60克)、川芎(30克)、益母草(15克)、乳香粉(3克)、龜甲(一個),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後胎盤即可排出。

產婦分娩後五、六天,胎盤仍然滯留在子宮內,儘管想盡辦法,胎盤就是不肯排出,但產婦並無任何煩躁或眩暈的症狀。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瘀血黏附在子宮壁上,但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氣血不足,無法將胎盤推出。瘀血在子宮內,通常會引起不適,若沒有任何症狀,表示子宮內的血液已經清潔。血液清潔的情況下,氣血應該上升,污濁之氣應該下降,但胎盤未排出,表示清氣下陷無法上升,污濁之氣上浮無法下降。

污濁之氣上浮通常會引發煩躁,但產婦卻安然無恙,這表示清氣和污濁之氣都無法上升。那補充氣血是否會導致污濁之氣上升呢?其實清氣上升,污濁之氣下降,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在補充氣血的同時,能夠區分清氣和污濁之氣,那麼提升清氣正好可以幫助污濁之氣下降。使用「補中益氣湯」如下:

人參(9克)、黃耆(30克)、當歸(15克)、升麻(1克)、柴胡(1克)、陳皮(0.6克)、甘草(0.3克)、白朮(15克)、加入蘿蔔子(1.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後胎盤自然排出。

補中益氣湯中的補氣藥物,同時也是提氣藥物。這並不是一種直接推動胎盤的藥方,為什麼卻能如此迅速地幫助胎盤排出呢?其實污濁之氣下陷,是因為清氣無法上升。提升氣血,清氣上升,污濁之氣自然下降,子宮內的物質也會隨之下降,不需要再特別推動。此外,處方中還加入了蘿蔔子,能幫助區分清氣和污濁之氣,避免兩者互相抵觸,這就是此處方效果神奇的原因。

另一種有效處方為「加味補血湯」。

黃耆(60克)、當歸(30克)、升麻(1.5克)、益母草(9克),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後胎盤即可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