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中滿門(四則)

人有飲食之後,胸中倒飽,人以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實等丸消導之,似覺少快,已而又飽,又用前藥,久久不已,遂成中滿之症。腹漸高大,臍漸突出,肢體漸浮脹,又以為臌脹,用牽牛、甘遂之藥,以逐其水。內原無水濕之邪,水未見出,而正氣益虛,脹滿更急,又疑前藥不勝,復加大黃、巴豆之類下之。

仍然未愈,又疑為風邪固結於經絡,用龍膽、茵陳、防風、荊芥之類,紛然雜投,不至於死不已。猶然開鬼門、泄淨府,持論紛紜,各執己見,皆操刀下石之徒也。誰知中滿之症,實由於脾土之衰,而脾氣之衰,又由於腎火之寒也。倘用溫補之藥,早健其脾氣,何至如此之極哉。

白話文:

人吃飽飯後,胸部覺得脹滿,以為是吃太多消化不了,就用香砂、枳實等藥丸來幫助消化。似乎感覺好轉了一些,但過一陣子又覺得飽脹,又用之前的藥物,久久不癒,於是就形成了中滿症。肚子漸漸隆起,肚臍漸漸突出,四肢也漸漸浮腫,又以為是臌脹,就用牽牛、甘遂等藥物來瀉水。其實原本體內並沒有水濕的邪氣,水也沒有排出來,反而正氣更加虛弱,脹滿更加嚴重。又懷疑之前的藥物不夠力,就再加用大黃、巴豆之類的藥物來瀉下。

仍然沒有痊癒,又懷疑是風邪停留在經絡,就用龍膽、茵陳、防風、荊芥等藥物,紛紛雜亂地一起使用,直到快要死掉才停止。還有人主張要開鬼門、泄淨府,各種說法眾說紛紜,各執己見,都是胡亂用藥,亂開刀的庸醫。誰知道中滿症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脾土衰弱,而脾氣衰弱又是由於腎火虛寒所致。如果早用溫補的藥物,調理脾氣,怎麼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呢?

方用溫土湯: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蘿蔔子(一錢),薏仁(三錢),芡實(五錢),山藥(五錢),肉桂(三分),穀芽(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覺少飽,二劑而覺少寬矣,數劑之後,中滿自除。

此方但去補脾,絕不消導以耗其氣。蓋中滿之病,未有不因氣虛而成者。不補脾胃之氣,則脹從何消?況方中加入蘿蔔子最妙,助參、術以消脹,不輔參、術以添邪;又有茯苓、薏仁、芡實、山藥之類,益陰以利水,水流而正氣不耗,自然下澤疏通,而上游無阻滯之虞矣。

白話文:

方用溫土湯:

方劑使用溫土湯:

  •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蘿蔔子(一錢),薏仁(三錢),芡實(五錢),山藥(五錢),肉桂(三分),穀芽(三錢),水煎服。

服用一劑後就覺得稍微不那麼飽脹,兩劑後就覺得稍微寬鬆了,服用幾劑後,腹脹自然消除。

此方只著重補脾,絕不使用消導藥物來耗損元氣。因為腹脹的病症,幾乎都是因為氣虛所引起。如果不補脾胃之氣,那麼腹脹從何處消散呢?況且方中加入蘿蔔子最妙,它能幫助人參、白朮來消脹,不會輔助人參、白朮增加邪氣。同時,方中還有茯苓、薏仁、芡實、山藥等藥材,可以益陰利水,水流暢通,正氣就不會耗損,自然可以使下焦通暢,而上游也就不會有阻滯的隱患。

第恐水寒冰凍,則溪澗斷流,又益以肉桂,於水中生火,則土氣溫和,雪消冰泮,尤無壅塞之苦也。奈何惟事於消導,遂成不可救藥之病哉。

此症用術苓加桂湯:

白朮(一兩),茯苓(五錢),肉桂(一錢),水煎服。

人有未見飲食則思,既見飲食則厭,乃勉強進用,飽塞於上脘之間,微微脹悶,此不止胃氣之虛。而心包之火正衰也。心包為胃土之母,母氣既衰,何能生子,心包之火不足,又何能生胃哉。故欲胃之能食。必須補胃土,而兼補心包之火也。方用生胃進食湯: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炒棗仁(五錢),遠志(八分),山藥(三錢),茯苓(三錢),神麯(五分),良薑(五分),蘿蔔子(一錢),枳殼(五分),乾薑(炒黑,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首先,擔心水寒冰凍,就像溪澗斷流一樣,可以加入肉桂,在水中生火,這樣土氣就會溫和,雪消冰泮,更不會有阻塞的痛苦。為什麼只注重消導,反而導致不可救藥的病症呢?

這種情況可以用術苓加桂湯治療:

白朮(一兩),茯苓(五錢),肉桂(一錢),水煎服。

有些人,未見飲食就想要吃,但看見了又厭惡,勉強進食,食物停留在上脘之間,微微脹悶,這不僅是胃氣虛弱,而是心包之火衰弱。心包是胃土的母親,母氣衰弱,怎麼能生出孩子呢?心包之火不足,又怎麼能生出胃呢?所以,想要胃能消化食物,必須補益胃土,同時也要補益心包之火。可以用生胃進食湯治療:

人參(三錢),白朮(三錢),炒棗仁(五錢),遠志(八分),山藥(三錢),茯苓(三錢),神麯(五分),良薑(五分),蘿蔔子(一錢),枳殼(五分),乾薑(炒黑,一錢),水煎服。

解釋: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的是胃氣虛弱和心包之火不足導致的食慾不振問題。文中的比喻和論述都非常形象,將人體器官比作自然界的現象,生動地描述了人體氣血運行和疾病發生的原因。

第一部分

主要論述了寒邪對人體的影響,並提出使用肉桂來溫暖脾胃,化解寒邪。

第二部分

介紹了一種名為“術苓加桂湯”的藥方,用於治療寒邪導致的胃氣虛弱。

第三部分

則深入分析了食慾不振的根本原因,指出不僅僅是胃氣虛弱,更重要的是心包之火不足。因為心包是胃土的母親,如果母氣衰弱,則無法生出胃,也無法消化食物。

第四部分

最後介紹了一種名為“生胃進食湯”的藥方,用於補益胃土和心包之火,改善食慾不振的問題。

注意:

此方治胃,無非治心包也。心包與胃,原是子母,何必分治之乎?不治中滿而中滿自除,此補火之勝於補土也。

此症用調飢散亦妙。

人參(五分),山藥(一兩),白芍(三錢),甘草(五分),肉桂(一錢),菖蒲(五分),肉豆蔻(一枚),炒棗仁(三錢),水煎服。十劑愈。

人有中心鬱郁不舒,久則兩脅飽滿,飲食下喉,即便填脹,不能消化,人以為臌脹之漸也,而不知皆氣滯之故。倘用逐水之藥,必且更甚;用消食之藥,亦止可取一時之快,而不能去永久之脹也。法宜開鬱為主。然而氣鬱既久,未有不氣虛者也,使僅解其鬱,而不兼補其氣,則氣難化食,脹何以消?方用快膈湯:

白話文:

這個方子治療胃病,其實就是治療心包。心包與胃本來就是母子關係,為何要分開治療呢?不治療脾胃積滿,它自然就會消失,這就是補火勝於補土的道理。

這個病症用調飢散也很有效。

人參五分,山藥一兩,白芍三錢,甘草五分,肉桂一錢,菖蒲五分,肉豆蔻一枚,炒棗仁三錢,水煎服。十劑即可痊癒。

有些人心中鬱悶不舒,時間久了就會兩脅飽滿,食物下喉後就感到飽脹,無法消化,他們以為是臌脹的徵兆,卻不知道都是氣滯造成的。如果使用利水藥,反而會加重病情;使用消食藥,也只不過是暫時舒服,不能消除永久的脹滿。治療方法應該以開鬱為主。然而氣鬱已久,必然伴隨著氣虛,如果只解除鬱結,而不兼顧補氣,氣就難以消化食物,脹滿怎麼會消失呢?所以方子用快膈湯:

人參(一錢),茯神(五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二錢),蘿蔔子(五分),檳榔(三分),神麯(五分),枳殼(三分),柴胡(五分),薏仁(三錢),厚朴(三分),水煎服。一、二劑輕,四劑全愈。

此方解鬱而無刻削之憂,消脹而無壅塞之苦,攻補兼施,自易收功也。

此症用抒脹湯亦妙。

神麯(三錢),柴胡(五分),白芍(三錢),茯苓,蘿蔔子(各一錢),厚朴,人參(各五分),白豆蔻(三枚),蘇葉(八分),白芥子(二錢),水煎服。十劑愈。

白話文:

人參一錢,茯神五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二錢,蘿蔔子五分,檳榔三分,神麯五分,枳殼三分,柴胡五分,薏仁三錢,厚朴三分,水煎服。一、二劑輕,四劑全愈。這個方子能解鬱,又不會過於峻猛,消脹,也不會造成阻塞,攻補兼施,自然容易見效。用抒脹湯治療此症也很有效。神麯三錢,柴胡五分,白芍三錢,茯苓、蘿蔔子各一錢,厚朴、人參各五分,白豆蔻三枚,蘇葉八分,白芥子二錢,水煎服。十劑痊癒。

人有患中滿之病,飲食知味,但多食則飽悶不消,人以為脾氣之虛,誰知是腎氣之虛乎。腹中飽悶,乃虛飽而非實飽,若作水腫治之,則喪亡指日矣。蓋脾本屬土,土之能制水者,本在腎中之火氣。土得火而堅,土堅而後能容物,能容物即能容水也。惟腎火既虛,而土失其剛堅之氣,土遂不能容物而容水,乃失其天度之流轉矣,故腹飽而作滿,即水臌之漸也。

人不知補腎火以生脾土,反用瀉水之法以傷脾,無異決水以護土,土有不崩者哉?是治腎虛之中滿,可不急補其命門之火乎。然而徑補其火,則又不可,以腎火不能自生,生於腎水之中也。但補火而不補水,則孤陽不長,無陰以生陽,即無水以生火也。或疑土虧無以制水,又補腎以生水,不益增波以添脹哉?不知腎中之水,乃真水也,邪水欺火以侮土,真水助火以生土,實有不同。故腎虛中滿,必補火以生土;又必補水以生火耳。

白話文:

人若患有「中滿」之症,吃東西時能嘗到味道,但吃多了就會感到飽脹不消,人們都以為是脾氣虛弱,卻不知其實是腎氣不足。腹中飽脹,是虛飽而非實飽,如果按照水腫來治療,病人將很快就會死亡。

因為脾臟屬土,而土能夠制水的力量,本源於腎臟中的火氣。土得到火氣就會堅固,土堅固才能容納物體,容納物體才能容納水。然而,腎火虛弱,土就失去了堅固的氣質,無法容納物體,反而容納了水,導致水份循環失常,所以腹中飽脹而滿,這就是水腫的徵兆。

人們不懂得補腎火以滋養脾土,反而使用瀉水的方法來損傷脾臟,就好像用決堤的方式來保護堤岸,堤岸還能不崩潰嗎?所以治療腎虛引起的「中滿」症,一定要及時補腎陽,也就是補命門之火。

但是單純補腎火也不行,因為腎火不能自行產生,它生於腎水之中。只補火不補水,就會孤陽無依,無陰生陽,就如同無水生火一樣。有人可能會質疑:土不足以制水,又補腎以生水,豈不是會加重水勢,更加脹滿嗎?

其實,腎中的水是真水,而邪水會趁火虛弱之機欺侮脾土,真水則會幫助火氣滋生脾土,這兩者完全不同。所以腎虛「中滿」症,必須補火以生土;同時也要補水以生火。

方用金匱腎氣丸:

茯苓(六兩),附子(一枚),牛膝(一兩),肉桂(一兩),澤瀉(二兩),車前子(一兩五錢),山茱萸(二兩),山藥(四兩),牡丹皮(一兩),熟地(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白滾水送一兩。初服少脹,久服脹除而滿亦盡消。

補火之聖藥也。群藥之內,利水健脾之味多於補陰補火者,雖意偏於補火,而要實重於救脾,補火者正補脾也。故補陰不妨輕,而補脾不可不重耳。

白話文:

方用金匱腎氣丸:

此方使用茯苓六兩、附子一枚、牛膝一兩、肉桂一兩、澤瀉二兩、車前子一兩五錢、山茱萸二兩、山藥四兩、牡丹皮一兩、熟地三兩,將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丸成藥。每日早晚用白滾水送服一兩。初服時可能會有輕微的脹氣感,但久服後脹氣會消失,原本的充實感也會逐漸消退。

此方為補火之聖藥。藥方中利水健脾的藥材比例,比補陰補火的藥材多。雖然此方偏向補火,但重點在於救脾,補火是為了補脾。因此,補陰可以較輕,但補脾不可輕視。

此症用熏脾湯亦佳。

熟地,白朮(各五錢),山茱萸(四錢),破故紙(一錢),杜仲(三錢),附子(五分),水煎服。二劑而飽悶除,十劑全愈。

白話文:

這個病症用熏脾湯治療效果也不錯。

方劑如下:

熟地、白朮各五錢,山茱萸四錢,破故紙一錢,杜仲三錢,附子五分,水煎服用。

服用兩劑,飽悶感即可消除,服用十劑即可痊癒。